首页 百科知识 经堂教育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经堂教育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堂教育的倡兴,对回族穆斯林的文化建设和传承,影响巨大而深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经堂教育的历史贡献和作用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五、经堂教育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经堂教育自创立以来,已历经400多年,至今不衰,显示了其坚韧而稳定的生命力。经堂教育的倡兴,对回族穆斯林的文化建设和传承,影响巨大而深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培养和造就了一代教学相长、薪火相传的回族穆斯林经师、阿洪,使伊斯兰文化屡经岁月磨难而永葆本色,通过经堂教育这一固化形式,使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穆斯林立足中国、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资源。

历代经师、阿洪,既是经堂教育的传承者,又是回族穆斯林宗教生活的导师、引路人。在回族社会内部,经师、阿洪备受尊敬,特别是如胡登洲及其再传弟子中的著名者,更是被回族穆斯林永远缅怀和追念。正是无数经师、阿洪持续不断地坚守岗位,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地传播伊斯兰文化,才使伊斯兰教发展在中国永不间断,具有一个稳定的信仰群体和继承群体,并且生生不息,代有传人。

第二,经堂教育对回族穆斯林群体起了整合和标准化的作用。回族在中国大地上“大分散,小集中”,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差距造成了各地回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但经堂教育在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将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贯穿于穆斯林的一生。通过经堂教育这一方式传承信仰,把分散于全国各地、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凝聚为一个坚强的共同体。遍布华夏大地的回族穆斯林正是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实现文化上的“自我”群体认同,从而达到了“天下回回是一家”的群体观念和整体意识的成熟及自觉。

第三,经堂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穆斯林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经堂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阿”并授的穆斯林学者,如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张中、伍遵契等都是儒、释、道、伊四教兼通,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者,他们以自己丰富的著述,充实了中国哲学史、宗教史、伦理史的内容,为努力促进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理解,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同时,像马明心、马来迟、马化龙、马果园、马启西等一大批著名阿洪,他们出身于经堂,既是某一派别的宗教领袖,又是当时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著名活动家和教育家,他们为巩固和建设回族穆斯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历经艰险磨难,对维护民族生存和切身利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四,经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回族穆斯林大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经堂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不仅在于培养一代经师、阿洪,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批“尔林”“操守”俱佳的经堂师生,去劝化和影响广大的穆斯林民众,将伊斯兰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贯穿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尤其如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教导穆斯林“命人行善,止人做恶”。虔诚的穆斯林群众往往洁身自好,律己甚严,道德感很强。同时,经堂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语言、语法学、修辞学知识外,还开设有关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广大阿洪、经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具备了较好的文化修养,并通过讲经,将宗教知识和文化知识普及给回族穆斯林大众,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

第五,创制了适合中国汉语语境的“经堂语”“小儿锦”话语体系。“经堂语”是经堂教育长期教学和实践的结果,切合了回族穆斯林通过汉语的组词、语法方式学习了解伊斯兰文化知识的需要;“小儿锦”是“经堂语”的转化和拼音化记录符号,这二者均为穆斯林历代经师、阿洪所创,影响深远,对回族文化的丰富和延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历史地、客观地审视经堂教育,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尽管经堂教育对传播伊斯兰文化,巩固和延续伊斯兰教信仰,抵御封建王朝对回族的民族同化政策,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等方面起过很显著的作用,但它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重宗教知识,轻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历史上由于统治者汉化政策留下的阴影和伤痕使穆斯林对汉文化总是心有余悸,不能正确对待,一提汉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拒绝,最终导致不学汉文,拒绝汉文化的传统。对此,金吉堂先生在《中国回教史·序》中指出:“吾人杂居三教之间濡染流俗,同化是惧,兢兢操守,唯恐不及。”认定“多读书即远教之由”。赵振武先生在论及清代回族的情况时,在肯定经堂教育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他说:“中国回族,经有清二百年摧抑,回民乃变其积极态度而为消极,退居寺内,仅守教功……暴政之下,保持回教于不绝,寺的教育实为首要。然而拘墟不变,使回民积渐而成今日之贫愚。”经堂教育的发展史也证明了历史进程中“双刃剑”的发展规律,一方面经堂教育培育出了代代传播、守护伊斯兰文化价值观、信仰观的广大经师、阿洪及回族穆斯林民众;另一方面却逐渐使经堂教育与汉文化脱节,与现当代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脱节,与变化了的时代脱节,与科学文化脱节,与普通技能、应用教育脱节,甚至把经堂教育这一宗教性质的教育绝对化为穆斯林的一切教育,带上了深深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加之学制及升留级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和自身更新能力的滞后。随着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动荡和回族社会的大变化,特别是中西部回族自咸同年间后,元气大伤,经堂教育走向衰微,于是通过反思经堂教育,面向时代,开创回族穆斯林新文化教育运动,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化而开启了回族文化的一个新时代。

【注释】

[1]清真言: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洁美的语句,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

[2]杜哇: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祈求、祈祷。

[3]杂学:穆斯林日常使用的宗教课本。

[4]汉经:即用汉文翻译的伊斯兰教经典。

[5]经文:初级的阿拉伯文。

[6]大净:伊斯兰教的净礼之一。是阿拉伯语“乌苏里”的意译。原意为沐浴,后特指回族穆斯林按宗教礼仪和程序沐浴全身。

[7]小净:伊斯兰教的净礼之一。是波斯语“阿卜达子”的意译。阿拉伯语为“乌足宜”。回族穆斯林多使用波斯语。小净既是宗教活动的修持,也是讲卫生的过程,有规定的洗法。

[8]礼拜:阿拉伯语意译。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亦即拜功,波斯语称为“乃玛孜”。

[9]讨白: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悔过、忏悔。

[10]法蒂哈: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开端章,即《古兰经》的首章。

[11]索儿:阿拉伯语音译,又译为“索勒”“苏赖”,意为章,指《古兰经》的章。

[12]巴巴:波斯语音译,原意为父亲、长者,后引申为对回族穆斯林先贤的尊称。

[13]尔林: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知识、科学。

[14]高目:阿拉伯语音译,即清真寺辖区内的教民。

[15]海地耶:阿拉伯语言义,意为礼物、赠品。

[16]瓦格夫: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义捐、公产,指伊斯兰教基金、宗教公产。

[17]穿衣、挂幛:回族宗教礼仪习俗,即满拉毕业典礼仪式。

[18]绿衣:用绿呢缝制成马褂式大衣,但比马褂长一些,前胸和后襟均用金色线绣上阿文“杜哇”。

[19]戴斯塔尔:波斯语音译,阿拉伯语“尔玛麦”的意译,意为缠头巾。

[20]瓦尔兹: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劝导、教诲,是回族伊斯兰教的宣教方式。

[21]搬阿洪:回族宗教礼仪习俗,即清真寺聘迎开学阿洪的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