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堂教育的兴起和教育制度

经堂教育的兴起和教育制度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堂教育的兴起和教育制度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或回文大学,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文化教育制度,它以回族等民族穆斯林社区寺坊为依托载体,以承继和传扬伊斯兰精神文化和信仰体系为己任。临夏老华寺小学是经堂教育的初级形式,是回族穆斯林儿童接受宗教基础教育的场所,一般设于寺内或私人家中。
经堂教育的兴起和教育制度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经堂教育的兴起和教育制度

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或回文大学,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文化教育制度,它以回族等民族穆斯林社区寺坊为依托载体,以承继和传扬伊斯兰精神文化和信仰体系为己任。

经堂教育是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将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教传统教育与中国传统私塾、书院教育及其教学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回族穆斯林为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环境而作出的自我文化建设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努力成果。

img32

甘肃平凉市内的宗教建筑

经堂教育的形成,从其宗教渊源上看,主要源于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大量存在的寺院教育,即以礼拜寺为校舍的教育形式。同时与伊斯兰教历史上以私宅为教育场所的教育形式有关系。伊斯兰教历史上最初的学校相当简单,或在椰枣树下,或在帐幕里,或在私宅中。从倭马亚王朝到阿巴斯王朝的早期,除私学外,宫廷教育也很发达,特别是清真寺经院教育迅速兴起。当初的经院教育,就是每个穆斯林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清真寺,学习《古兰经》、“圣训”、阿拉伯语及教法等,当时的巴格达,每所清真寺内部都设有教学圈式的、有组织教育的学校。在阿巴斯王朝马蒙执政时期(813~833年),出现了经院教育的较高形式“智慧大学”,教授高深的学科,11世纪时渐渐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发展起来。经堂教育,就是在清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堂之内进行的教育,并因讲授伊斯兰教的经典而名之。经堂作为清真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设于大殿前面两厢的北侧,并与礼拜堂(大殿)、澡堂(沐浴堂)构成“三堂合一”的建筑形制,并体现“宗教活动与教育合一”的特点。而“经堂”一词的专称,据研究,最早是被回族穆斯林学者使用。

img33

阿洪讲“瓦尔兹”

经堂教育的首创者为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1522~1597年)。他早年学习汉文和儒学,后随同乡高姓名师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教义及哈乃斐派教法。据说后赴麦加朝觐,回国途中游历印度、埃及、土耳其等国,考察伊斯兰国家的教育状况。归国后深感“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开始在自己家中设帐招收门徒,后转移到清真寺内,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等伊斯兰经典,用经堂语,即古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单词混合而成的独特表达形式,口译讲解伊斯兰教经典,并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考核、毕业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制度,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

胡登洲的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经堂教育制度加以发展和完善,全国的回民地区大多效法陕西,也都在清真寺办学。大致到明末清初,不仅其发源地陕西凡有清真寺的地方一般都有了经堂教育,而且京师附近、山东、江浙、湖广、云南、广西等地大都兴起了较大规模的经堂教育。

img34

兰州西关清真寺

分布全国各地的经堂学校,“有大学,造就阿衡(阿洪)之学府也;有中学,中年失学者之受教处也;有小学,儿童之教育机关也”。

img35

临夏老华寺

小学是经堂教育的初级形式,是回族穆斯林儿童接受宗教基础教育的场所,一般设于寺内或私人家中。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奏疏,提到西安回民马照普于乾隆“四十三年复至京,在德胜门外开馆教幼回念经。四十六年二月间,经在京生理之山西回民孙继成延至归化城家中教习幼回”。马照普供词中说因归化清真寺请教幼回的经师,就带了大儿子马全珍在化城清真寺住下,教几个幼回度日。这里说的便是经堂小学教育。回族穆斯林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便被送到清真寺,由小学阿洪教习诵读“清真言”[1]、日常宗教生活中使用的“杜哇”[2]“杂学”[3]。同时开始学习阿拉伯字母,儿童每人携带一件牛肩胛骨,由教师将字写在上面,学会之后,拭去再写新字。学会简单的字母拼读,进一步学习念诵“汉经”[4],如,由教师口授,儿童随诵。小学学制一般在3年左右。聪慧的儿童,一二年便可结束,迟钝贪玩者,则需四五年。中学实际上指不定期的夜校,冬闲时招收幼年没有学过“经文”[5]的成年男女,分别由男女阿洪教念“汉经”。这在回族聚集的农村小城镇特别盛行。

中学有时也指经堂大学的初级阶段。中学一般以学习伊斯兰教的普及知识为主,主要学习内容有:《伊玛目》《亥提》《乜帖》《凯夫》《尔木代》等。对穆斯林成年男女的业余教育主要侧重于背诵阿拉伯文的“大净”[6]“小净”[7]“礼拜”[8]斋戒的“杜哇”“讨白”[9]及“法蒂哈”[10]和常诵的“索儿”[11]等。

经堂大学,一般设在大中型清真寺,学生多者数十人,少则三五人,是专门培养满拉、阿洪的园地。经堂学生系统学习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语法、文法、修辞、教法、教义、《古兰经》经注、“圣训”及文学等科目,其中语法学、修辞学、教法学属于初级课程,其余属于高级课程。

img36

宁夏纳家户清真寺望月楼及邦克楼

在经堂教育体系中,小学最为普及,遍设于全国回族穆斯林聚居、散居地的各大中小清真寺。伊斯兰教依靠经堂小学,对回族穆斯林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在幼儿的心灵里,撒下信仰的种子,明确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和社会规范。成年后,又辅之以“冬学”和伊斯兰教各种节日等宗教活动的环境熏陶,从而成为一个粗通伊斯兰教基本知识、遵守伊斯兰教教法的合格穆斯林。经堂大学培养专门从事宗教职业者,他们主持清真寺事务及宗教活动,参与婚丧嫁娶中的宗教仪程,传教布道,教育广大回族穆斯林群众时刻保持伊斯兰教信仰。有经堂小学、大学与阿洪三者密切的配合,从而保证了散居我国各地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七八百年来依然保持着对伊斯兰教的全民信仰。

经堂大学的学生,一般被称为“满拉”(亦即毛拉)或“海里凡”(亦即哈里发),这表明回族穆斯林对经堂学生们所寄托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在未来能成为宗教经师、学者,成为伊斯兰教事业的接班人、继承人。对经堂教育的教师,泛称“阿洪”,在甘宁青一带穆斯林中,又多称为“开学阿洪”,经堂学生对其尊称为“吾斯达德”(即师傅)。一个清真寺如果既设有经堂大学,又设有经堂小学,开学阿洪一般担任大学教师,另有“二阿洪”或“小学阿洪”担任小学教师。一个清真寺如果只设有小学或中学,教学则由阿洪主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