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 节庆习俗一、春节鄂伦春族过春节期间,外出归来的年轻人,见到长辈时要行两次请安礼,一次是见面礼,一次为节日礼。并向全省鄂伦春族人聚居区提出倡议,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黑龙江省部分鄂伦春族乡村相继召开“古伦木沓”篝火节。“臣德滴任”文化节开幕式五、节气习俗鄂伦春族人的节气习俗,是根据生产需要创造出来的,同他们主要的生产紧密结合。
节庆习俗_中国鄂伦春族

第九节 节庆习俗

一、春节

鄂伦春族过春节期间,外出归来的年轻人,见到长辈时要行两次请安礼,一次是见面礼,一次为节日礼。除夕天一擦黑,各家各户都在门前点燃一堆篝火,象征新的一年日子像篝火一样红红火火,并表示要驱除一切蚊蝇病魔。旧时,吃年夜饭前,男性家长毕恭毕敬地请出神龛,为神烧香上供,带领全家向神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幸福平安。然后到路口为已故前辈烧纸磕头,还要跪在篝火旁边拜祭火神,向火中投一些肉、酒,意为请火神吃肉喝酒。有的地方还要烧七炷香祭北斗星,北斗星每夜都出现,是长寿的象征。年夜饭必须吃饱,在新的一年才不会挨饿,家里养的猎狗、猎马也要喂得饱饱的。午夜时要在马圈里点一堆篝火,并捧着桦皮盆,嘴里“么!么!”地叫着马,围绕马厩走数圈,据说这样可使马匹繁殖兴旺。初一早晨天一亮,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鸣枪放鞭炮,表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全家还要面向东朝拜太阳,感谢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有的地方是烧九炷香,面朝南跪拜天神“恩都力”,还要给山神“白那恰”磕头,祈求其在新的一年里多赐猎物。然后,老人察看门前篝火的灰烬:若灰烬上留有朝北的小孩脚印,预示今年要添丁进口;留有朝北的马蹄印,预示今年马匹繁殖;留有朝南的大人脚印,预示今年将有老人离世。返回家后,晚辈请长辈入席,并向长辈敬酒磕头拜年。长辈接过酒杯后要用中指蘸酒向天、地、中各弹一次,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还要对晚辈说几句祝福的话。每说一句,晚辈就要答应一声并磕一次头。早饭后,年轻人要带着酒到其他长辈家拜年。到别人家拜年,进门先要拜火神,然后向长辈敬酒磕头。初二到初四,老年人开始互相串门拜年,年轻人则聚在一起赛马比箭,歌舞娱乐。初五为鬼节,因为鬼也喜欢热闹,所以这一天忌讳娱乐和喧哗,人们都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以免把鬼招引来。初六以后便可以出门办事,一切如常。到了十五晚上,当圆月悬空时,人们纷纷来到户外,跪在银光闪闪的雪地上叩拜月神。鄂伦春族人认为月亮是黑夜照明引路的值班神,她能洞察大地,掌握着百兽行踪,所以向她祈祷,感谢她为暗夜布施光亮,并祈求她把各种猎物送到猎人面前。然后,年轻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纵情欢乐,歌舞、摔跤、捉迷藏,直至深夜。翌日晨,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早早起床,双手涂满锅底黑灰,走家串户,见到人就抹他一脸黑。十六抹黑,除公公与儿媳、夫兄与弟媳、大儿大女与父母之间不能抹,其他人不分长幼都可以抹,但晚辈给长辈抹时,必先磕头谢罪。据说这一日脸被抹黑能够驱鬼避邪。因为大家都想把别人的脸抹黑了,故追逐嬉笑,场面十分热烈。整个春节便在这热热闹闹的祝福中过完。

二、篝火节

旧时鄂伦春族人对火特别崇敬,视火为神,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火的神话传说。每逢春节,都要举行祭祀火神的仪式。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人殷切希望有一个以篝火为主要形式的民族节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旗委、人大、旗政府对族人的这一愿望非常重视,于1990年研究决定,将每年的6月8日定为篝火节,届时,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参加赛马、射击等活动。夜晚,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后考虑到6月8日是防火戒严期,野外用火不安全,决定将篝火节改在每年的6月18日。

img128

篝火节载歌载舞

三、“古伦木沓节”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鄂伦春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火神的习俗。火可以让人取暖、熟食。但也会给人带来灾难。于是鄂伦春人就将火尊为神来崇拜。每到年节、吉日,每户人家便在自家门前拢起一堆篝火,并焚香跪拜祈祷,饭前也要向火神敬酒、敬肉以示崇敬供奉。长此以往,便逐渐形成了鄂伦春族人的习惯,每年6月初举行,事先,由氏族长或部落长派人通知散居各地的人们,要按时到预定的地点聚会。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夜间,拢起多堆篝火,要请萨满进行祭神或祭祖仪式,这是“古伦木沓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仪式要在氏族长或是部落长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祭祀时要杀牲,然后请萨满跳神。人们聚在一起举行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赛马、射击、射箭、摔跤、对歌、跳舞及讲故事,热闹非凡。这样的活动要举行多天,尽情欢歌。

img129

首届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摄影:张效忠

“古伦木沓节”并不是单一的祭祀或祭祖活动,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真正属于鄂伦春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1993年6月,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与会的会员们共同探讨民族节日的事宜,并达成共识,将鄂伦春族在历史上传统的春秋两季文体活动和篝火娱乐活动正式定名为“古伦木沓节”,即篝火节。时间为每年的6月6日。并向全省鄂伦春族人聚居区提出倡议,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黑龙江省部分鄂伦春族乡村相继召开“古伦木沓”篝火节。2005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院副所长、省鄂伦春族研究会会长韩有峰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报了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经专家评审“古伦木沓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与春节、端午节等其他民族节日一样,成为法定的节日。黑龙江省5个鄂伦春族民族乡每年都召开“古伦木沓节”,举办文化体育比赛活动。

四、“臣德滴任”文化节

“臣德滴任”是鄂伦春语,意为比赛或比试的意思。鄂伦春族人在漫长的游猎生产生活中,无论是狩猎、捕鱼,还是生产技能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特的技能,过人的本领,都能体现出聪明、智慧。人们在平时或年节、民族聚会时,都免不了各种才艺比赛。久而久之,体育竞技、手工技艺、捕猎特长成为“臣得滴任”比赛的活动内容,人们比力气、比才能、比智慧,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比赛节日或活动,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img130

“臣德滴任”文化节开幕式

五、节气习俗

鄂伦春族人的节气习俗,是根据生产需要创造出来的,同他们主要的生产紧密结合。他们以月圆12次为一年,一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动物与鸟类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来划分。在长期的狩猎生产生活中,鄂伦春族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动物和鸟类是季节的“气象员”“信息员”,它会告诉人们,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了。因此,人们在什么季节就干什么活,什么季节打什么动物。在一年四季12个月里,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年复一年,一月复一月,鄂伦春族人创造着自己生命的美好与辉煌。

(一)春季“鹿胎期”

每年的二三月份,春回大地,积雪初融,河边的柳树开始发芽,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这时所有的猎民乘马携犬,进入深山,开始狩猎的旺季,猎人称为“鹿胎期”。母鹿怀胎已经几个月,此时猎获母鹿可熬出质量上乘的鹿胎膏。鹿胎膏是妇科良药,可治疗妇女病,如不孕症、月经不调等。鹿肉可食,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无脂肪,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肉食手把肉的上等原材料,也是晾晒肉干的主要材料。这个季节,猎人们还去打野猪、狍子、猞猁、犴等;同时,借着春天冰雪融化时,晚上点燃火把开始在河边上叉鱼、捕鱼。春天是鱼产卵的季节,细鳞鱼一对对地在浅水的小河中游来游去,人们站在岸边上用三齿叉叉鱼。到了5月份,映山红(达紫香花)开遍山野路旁,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纷纷上山赏花采花,感受春天的气息;天鹅、大雁、野鸭子等候鸟飞回来了。人们把绿色的野鸭子头皮贴在“斜仁柱”门口处,预示着幸福与吉祥。

春天来临,“撸吐”鸟(鄂伦春语,一种鸟名)“撸吐……撸吐……”鸣叫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这个季节,利用刮南风的机会,一发现有犴的踪迹,猎人就爬上背阴坡对面的高山瞭望,利用高山的优势和风向居高临下猎捕。

到了春天,朝阳的地方白雪首先融化,大群的野猪就到朝阳坡上吃草根、干树叶、橡子等。四月初是母猪产仔的季节,产仔前母猪要找一个背风干燥隐蔽的朝阳坡下面筑窝。这个季节猎人是不爱打野猪的,但如果野猪不小心闯入猎人的枪口,那就怪它倒霉了。

(二)夏季“鹿茸期”

五六月份到处是丰美的青草,山花烂漫,草木葱茏,猎人们远行森林,掌握马鹿喜欢到碱场吃碱草的规律,“蹲碱场”专门猎取马鹿,割鹿茸、犴茸。鹿茸要用滚开的开水小心地分部位地进行脱血处理。然后,吊在阴凉通风处,让蚊烟熏着;用锋利的猎刀把鹿尾毛刮光,里面少掺些食盐也拴绳吊起熏干;鹿筋要先把鹿爪剥掉,从腿骨上把筋和肉都卸下来,再用猎刀把沾在筋上的肉一点点剔下来,然后把鹿筋挂在通风、阴凉处阴干。鹿身体各个部位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各自都有不同的功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月,这些药材都是鄂伦春族人治疗一些疾病、延年益寿所不可缺少的。鄂伦春族人认为:马鹿是一种特别精的动物,它能尝吃各种各样的草药,还能找到山林中稀有的药材——灵芝。所以才有马鹿全身都是宝之说。以前,每年打春时,老人们把一冬积攒的兽骨洗净后,砸成碎块,和蹄筋一起用大锅炖烂,全家人一起吃。据说这时的鹿筋小孩吃了会长得和鹿一样结实健康。“鹿茸期”大约有一个月,这个时期也是母鹿产仔的时候。因此,猎人对母鹿和小鹿,特别是幼小的鹿总是枪下留情。如果能猎获一两架上等鹿茸,一家老小全年的衣食生活就有保障了。在“鹿茸期”妇女和儿童采集柳蒿芽、老山芹及其他山野菜。布谷鸟开始鸣叫后的半个月(五六月),是扒桦树皮的黄金季节,此时的桦树皮水分充足,桦皮易扒,颜色好,树皮有韧性和光泽,妇女们上山扒桦皮,开始制作桦皮用品;而男人们要在繁忙的时候,开始制作桦皮船;妇女们起早贪黑打柴煮饭、侍候马匹、照看小孩,最吃力的还是晾晒肉干和晒肉条这项劳动。由于天气炎热,蚊蝇多,鲜肉放不住,男人每天猎到的猎物,妇女要全力以赴地收拾才行。几百斤的肉,要在一天之内全部切成肉块煮上,把煮好的肉块晒在沙滩和帘子上,把割好的肉条挂在木架上,还要在架子底下点蚊烟,用于驱赶蚊蝇,更促使肉块、肉条尽快成干。

到了7月中旬,“卡达嫩”(鄂伦春族语,一种鸟名)。猎人听到“卡达嫩”小鸟飞走了,就知道狍子发情期到了。这个季节,猎人们全部上山打狍子。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飞龙的交尾期,飞龙发出清脆而尖利的叫声,在林中呼唤情侣。此时,猎人用嘴和手指巧妙地吹出飞龙相爱的情音,使飞龙鸟听后飞奔而来,便于猎取。

夏天,在犴经常活动的地带,如小沟帮子、大河两边,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狗搜寻,猎狗闻到河边柳条里犴的气味,就能进去把它赶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地猎到犴。

(三)秋季“鹿围期”

九十月份,金风渐起,气候凉爽,草木枯黄,山野一片丰收景象。鄂伦春族人根据季节的变化,如桦树叶发黄、“奥刻”鸟(鄂伦春族语,一种鸟名),此鸟没有羽毛,昼伏夜出,专在夜间“噢——噢——”叫,人们听到这鸟声,便知道犴的发情期到了。这也正是马鹿、驼鹿交尾前的准备阶段。公鹿要大量进食,养精蓄锐。这时的鹿茸已经老化变成了干硬尖锐的干杈子,鹿经常在树上蹭干杈子,使它变成又硬又尖的自卫和进攻的武器。到了白露,公鹿已经吃得膘肥体壮,全身皮毛闪闪发光,脖子长得皮厚毛长,显得特别威风。鄂伦春族人在鹿的交尾期发明了用“乌力安”(哨)叫鹿的方法,“乌力安”可发出惟妙惟肖的鹿鸣声。这时,正在四处寻找伴侣的公鹿和母鹿,一闻此声就会四蹄生烟般地跑到猎人的眼下。这时的肥鹿性情特别暴躁,胆子特别大,双眼发红,不吃食,四处乱窜寻找配偶,一付拼命争抢母鹿的架势,这正是猎鹿的好机会。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鄂伦春族人一年中最忙的季节,猎人在山林中打犴、树鸡、狍子和熊,妇女和儿童采集野果,如都柿(蓝莓)、稠李子、山丁子、雅格达(红豆),还采集各种药材,如五味子、狼舌头草、黄芪、柴胡等,储存焙干,以备冬季使用。

每到秋末,大马哈鱼上溯到呼玛河中产卵,渔人叉上一条后,后面的又跟着上来。10月份,人们把大马哈鱼撂成鱼垛,把水浇在鱼垛上。由于天气转冷,浇在大马哈鱼垛上的水很快结冰,鱼罩在冰水中,不易风干,又起到保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不容易被小鸟、黄鼠狼等动物破坏。

熊胆是珍贵的药材,可消炎、清热明目、解毒。熊掌是各种高级宴会不可多得的名贵菜肴之一,可以和名贵的鲨鱼翅、燕窝等相媲美,熊皮可做褥子,熊毛可做马鞍垫和鞋垫。

(四)冬季“打皮子期”和“打肉期”

11月至翌年2月,雪落北国,满山银装。猎民们倾力猎取各种皮张,下头一场雪后,鄂伦春族猎人开始忙碌起来。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狩猎对象扩大,特别是细毛皮张的种类大大增加。在细毛皮张中,除貂皮外,还大量猎取水獭、猞猁、狐狸、貉子、獾、狼、雪兔、香鼠、黄鼠狼和灰鼠子等。水獭夏季皮毛不好,毛细绒少;冬天毛绒多,皮子价值较高。猞猁皮价格昂贵,是非常珍贵的毛皮品种,不仅柔软、有光泽,而且非常暖和,是制作裘皮衣的上等原料。鄂伦春族人除用猞猁皮毛做帽子和衣领等以外,还用于交换和出售。貉子毛长,呈棕灰色,皮毛很珍贵。鄂伦春族猎人猎取貉子,除了用其皮毛做帽子外,还用于交换。灰鼠子是松鼠的一种,毛灰褐色,毛皮珍贵,肉可食,皮毛用以做衣领、袖口、手套边、领口等,多用于交换和出售。紫貂,貂的一种,比猫略小,毛棕褐色,毛皮珍贵,是东北特产之一。鄂伦春族人向清朝进贡的主要是紫貂。在生活当中,鄂伦春族人常用的皮张有狍子皮、犴皮、鹿皮、熊皮、兔子皮等。这些皮子结实耐磨,实用性强,能做各种用品,如帽子、手套、衣服、裤子、被褥等。在捕猎这些野兽方面,鄂伦春族人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有其独特的猎捕方法。

以上四个季节总称为“红围期”,是指打猎的好季节,并含有丰收和吉祥的意思。鄂伦春族人的四季是不平凡的12个月,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个季节都过得那么充实和愉快。在四季12个月的生活中,对四个季节不同动物规律的了解和掌握,用科学的知识来指导生产和生活,标志着他们思维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