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鄂伦春族的气象知识

鄂伦春族的气象知识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鄂伦春族过着游猎生活,一年四季不断地移动,特别是夏季,十天半月就迁徙一次。鄂伦春族人就是根据掌握的这些简单易行的天文知识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的数字观念并不强,习惯以物易物。
民间科技_中国鄂伦春族

第二节 民间科技

一、天文历法知识

鄂伦春族人在长期的采集、捕鱼和狩猎的生产实践中,为了在不同季节获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逐渐熟悉了自然环境、季节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太阳一天的升落、四季的寒暑交替、月亮的圆缺、风雨雷电的发生等物候变化的规律,由此积累了天文历法的初步知识。鄂伦春族天文历法虽然比较原始,仍然处于自然观的阶段,但这些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标志着他们思维的进步,而且鄂伦春族人也正是用掌握的这些科学知识,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的。

(一)季节与方位

鄂伦春人已掌握了用观测月亮的盈亏来计算日子的规律。月落四天后再出月牙,是本月初四,这个月是大建(30天)。月落三天后再出月牙,是本月初三,这个月是小建(29天)。从月出到月圆为上半月,从月圆到月落为下半月,如此循环12次即为一年。

以月圆12次为一年,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冰雪融化的季节称春天,即农历二月至三月,是“鹿胎期”;青草长出来的季节是夏天,即农历五月至六月,是“鹿茸期”;草木枯黄的季节是秋天,即农历九月至落雪前,是“鹿围期”;落雪的季节是冬天,即落雪后至翌年二月是“打皮子期”。

过去,鄂伦春族人用挂小木棍的方法来计算日子。在一根绳子上穿三十根小木棍,从正月初一开始使用,每过一日,从一边拔向另一边一根,三十根拔完,即为一个月。拔十二轮即为一年。

对时间的计算方法。日出到日落为一天,一天可分为三段,日出到日偏东南为上午;日从东南到正南为中午;日从正南到偏西为下午。夜间,冬天夜长,是看三星和北斗星,三星正南为午夜,北斗星尾巴朝南是快天亮了。

方位:由于鄂伦春族是游猎民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辨别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从小就随同父母游猎和迁徙,辨别方向的能力很强,不论男女,从来没有迷失方向的。

白天是用太阳辨别方向:日出的方向是正东,日正中的方向是正南,日正中相反的方向是正北,日落的方向是正西。

过去,鄂伦春族过着游猎生活,一年四季不断地移动,特别是夏季,十天半月就迁徙一次。为了告知猎手和亲友他们移动的方向,采用两种指示方向的方法。一是在每次迁徙时,在原居住地“斜仁柱”的火塘的灰烬上斜插一根木杆,将头指向移去的方向,将木杆底部刻上豁口作标记,用豁口的多少,表示距离的远近。在杆子最下边刻一个豁口,表示移动的不远;刻两个豁口,表示移动的稍远;刻三个豁口,表示移动的很远。二是在原“斜仁柱”中火塘的位置,斜插一根一丈多长的木杆,杆头指向移去的方向,并在杆头上插一块桦皮或绑一小撮草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迁去的地方如距此较远,斜杆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如距此较近,则夹角稍小,如就迁在附近,则将木杆平放在地面上。用上述两种方法标明方位和距离,以便保持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气象知识

对从事渔猎经济的鄂伦春族来讲,气象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对天文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

1.阴晴的预兆

刮西北风天要晴;太阳落山出现长时间的晚霞,第二天是晴天;冬夜星星闪光,第二天下午是阴天;早晨东方有薄云是阴天;日落时西方有薄云,第二天是阴天。

2.刮风的预兆

夜间星星闪光,第二天必刮大风;早晨浮云游动得快,当天要刮大风。

3.下雨的预兆

太阳落山前出现短暂的晚霞,第二天要下雨或下雪;气温突然升高,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别力哈”鸟在空中不断旋转飞翔,要下雨;阴云密布,要下雨;刮东南风,要下雨;打干雷,要下小雨;打长雷,要下大雨。

4.降霜和降雾的预兆

秋天天空晴而冷,第二天早晨要下霜;头天昼间闷热,第二天要下雾。

5.冷暖的预兆

冬天太阳刚出来时带耳,当天暖和;太阳即将落山时带耳,第二天要冷;月亮从两侧出环,次日要冷。

6.旱涝的预兆

雨季里,初五前不下雨,认为本月要旱;月底不下雨,认为下月要旱;月初月牙平挂,认为天边要旱;夏天经常有早霞和晚霞是旱象,青蛙上山鸣叫要涨大水;十四五下雨本月雨水大;鱼鳔臌胀要涨大水;月初月牙悬挂天边要涝;云色发黄有旱情。

鄂伦春族人就是根据掌握的这些简单易行的天文知识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二、数学、物理、化学知识

鄂伦春族人对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的认识,是同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活的需要相一致的。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的数字观念并不强,习惯以物易物。过去在交换中都是以“个”或“口袋”来计算。如卖狍子肉就以一个狍子或一个狍座子换几口袋粮食或多少钱。在与别的民族交换中,自己的东西不过秤,但别人的东西是过秤的。自己的东西出售时,别人给过秤,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买别人的东西也是人家说了算。在清朝时,在同谙达进行交易时,欠下谙达的债,也只是谙达单方面记账,他们自己是从不记账的,这样一来往往受谙达的欺骗。

“同数字相连的是鄂伦春族人的度量衡,也是很不发达的。衡量长度,是以度为单位,即两臂伸直的长度。计算容器的容量,是以皮口袋为单位,一个皮口袋大约可装30斤肉干;重量是以马驮子为单位,一匹马大约驮100斤。距离计算是以马走天数为单位。马一天可走100里,如骑马走三天,即为300里。”[7]

“鄂伦春族人在漫长的游猎生活中,初步掌握了一些物理和力学知识,如钻木取火,火镰取火,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些老人还在使用。火镰是用钢片制成的,形如月牙,用它来打击火石,冒出火星,点着火绒,这仍然和钻木取火一样,延用摩擦取火的原理,是一种物理现象。鄂伦春人学会了火镰取火的方法,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使用这种方法取火。”[8]

在远古时代,鄂伦春人的狩猎,一般是众人围追野兽,用棍棒和石头等将其打死。而狩猎工具是逐渐发明的。狩猎工具的发明,标志着猎人手臂的延长。最早发明的狩猎工具可能是扎枪,它是将木棒一头磨尖,用以刺杀野兽;随后逐步改进,把木柄安装上用石、骨、铁制的箭镞来刺杀或投向野兽,进而又发明了弓箭,把人的臂力转移到了弓和弦上,借助臂力发射箭头,这两种狩猎工具都包括了力学原理。

简单的化学原理,也早在鄂伦春民族的生活中运用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的衣着大部分还是用兽皮制作的。经过长期的摸索,鄂伦春人终于学会了把狍、鹿肝脏捣烂,涂在兽皮板上,把皮张卷起来发酵。发酵后,把皮板上的肉屑和污垢刮掉,再经过反复糅搓,皮板就非常柔软了,可以用它制作各种服装。这种熟皮子的方法,就包含了化学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