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伦春族传说

鄂伦春族传说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伦春族人民的这些文化遗产,内容极其丰富。英雄们往往是民族的祖先,体现了鄂伦春族人对祖先的崇拜。鄂伦春族的历史传说主要是围绕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事件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人物而展开的。
民间文学_中国鄂伦春族

第四节 民间文学

鄂伦春族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在鄂伦春族人民中间,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和传统艺术作品,其中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民间歌曲、童话、笑话、寓言、谚语、谜语等。鄂伦春族人民的这些文化遗产,内容极其丰富。这些精湛的艺术遗产,是祖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口头创作、音乐舞蹈,还是造型艺术,都有其鲜明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山林风貌,给祖国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古朴、典雅的珍品。

一、民间传说

鄂伦春语称民间传说为“乌印”,意思是“古话”“说古”或“比早些年更早的真人实事传说”。称讲述民间传说为“乌依南”或“乌依嫩”,意思是“对子子孙孙传授古代的事儿”或“将早年发生的事传给后代的子孙”。

鄂伦春族的民间传说几乎反映了该民族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有的讲述了民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具有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有的讲述了远古时代民族迁徙的经过;有的反映了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一带山山水水及各种风物特色的由来和形成的历史;有的讲述了各种动物的特性、萨满的神奇故事、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鄂伦春族的传说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又分为族源传说、民族迁徙传说、古代英雄传说、历史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民族习俗传说、革命历史传说等。它们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歌颂了英雄人物的伟大业绩,表现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鄂伦春族人的狩猎活动、民间习俗、婚姻爱情、祖国富饶美丽的山川风物等无不在其中得到反映。它是鄂伦春民族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族源传说

族源传说是鄂伦春族人中流传较广的一类传说。如《九姓人的来历》《五大姓的来历》《五姓兄弟的传说》《库玛人是怎么来的》《柯尔特依浅传说》《那旦浅传说》《车车依尔浅传说》《白依尔民族传说》《敖伦浅传说》《查拉帮克浅传说》《乌永那浅传说》等。这些传说涉及鄂伦春族几个大姓氏的来历,它们力图从语义来追溯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反映了民族历史的基本面貌。

(二)英雄传说

鄂伦春族的英雄传说具有狩猎民族的特色。英雄们往往是民族的祖先,体现了鄂伦春族人对祖先的崇拜。主人公具有过人的体力,射箭的技艺超群,智慧过人,为族人建立过卓越的功勋。他们或拯救族人于危难,或与威胁族人生存的恶势力作斗争,形象鲜明生动,篇幅一般也较长,是口头叙事艺术高度发达的产物。

英雄往往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如《吴达内的故事》,说吴达内生而为一个肉球,具有神奇的本领,一箭能射落五只雁,射穿石头山;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传说,如《阿雅莫日根》《毛考代汗的传说》《喜勒特根》等。

英雄传说刻画了一个个勇敢、机智、剽悍,具有一身惊人的本领,身手灵活敏捷,富有正义感,不畏强暴,豪爽大度的英雄形象,深受鄂伦春族人民崇拜。

(三)历史传说

鄂伦春族的历史传说往往具有严格的现实基础,它们很少神幻色彩,同历史的联系颇为紧密,虽然还难以说是严格的历史记录,但无疑反映出了历史生活的真实本质。

鄂伦春族的历史传说主要是围绕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事件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人物而展开的。在民族历史的关键时刻,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这样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显得特别丰富。因此,每当这样的历史时刻来临的时候,历史传说便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为数众多的清初抗俄斗争传说中,《立克顶格的传说》《朱尔铿格的传说》最为脍炙人口,在鄂伦春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立克顶格、朱尔铿格等抗俄英雄的传说,《清圣祖实录》《黑龙江志稿》中都有反映,民间故事和传说把当年鄂伦春族参加这场保卫家乡、反抗侵略斗争的经过描绘得有声有色,使这一条条简短的历史记载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了。因此,这些口碑传说除了本身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鄂伦春族口头文学中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它的蕴藏极为丰富,情节曲折动人,结构完整发达,人物形象鲜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富于神幻色彩和美丽动人的想象,是鄂伦春民族惊人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产物。

鄂伦春族人善于运用民间故事进行百科全书的民族文化教育,人们狩猎归来后,常常披着星月围坐在老樟树下的篝火旁,听老猎人如数家珍地讲述那些优美迷人的民间故事,在听、讲之间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受到了社会历史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讲民间故事的人很有才能,听的人颇感兴趣,甚至有的百听不厌。正因为鄂伦春族有不少这样的口头文学家,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才能一代一代的保存下来。

(一)神幻传说故事

鄂伦春族的神幻传奇故事相当发达,它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泛,形式最完美,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故事形式。浓郁的神幻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英雄色彩的主人翁和离奇曲折的情节结构是此类故事艺术上的突出特点。鄂伦春族的神幻传奇故事一般均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凶残的思想倾向,反映了人民美好而崇高的愿望。

《吴达内的故事》[9]是一个具有强烈英雄色彩的神幻传奇故事,是鄂伦春族民间叙事艺术的精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懂鸟兽语的猎手》[10],讲述了猎人为了民族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

在鄂伦春族的民间神幻传说故事中,一组以社会化伦理道德为主题的神幻传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故事已经完全摆脱了人物的英雄性和情节的神幻性,内容变得富于传奇色彩。如《仑巴春巴》[11]讲的是孝敬父亲的儿子最终得到了报偿,而不孝敬父亲的儿子则受到惩罚,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实实在在的社会化伦理道德故事。

(二)狩猎故事

游猎是鄂伦春民族世代以来的主要生活方式,在流传的众多故事中,狩猎故事自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故事紧张、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塑造了许多机智勇敢的猎手和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畏凶猛的野兽,不怕困难,团结互助,吃苦耐劳。许多故事记录了猎手们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狩猎中积累的经验,对后人起到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作用。故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般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流传甚广。

《毛义打猎》主要赞扬了狩猎生活中猎人互助团结和临危不惧、奋勇救助他人的可贵精神。毛义同一位老猎人共同打猎,突遇黑熊向老猎人扑去,就在同伴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毛义奋不顾身,纵身拦在黑熊前面。黑熊扑向前来,双掌抓住毛义的肩膀,但毛义拼死一摔,黑熊脑袋被摔到大石上破裂而死,老猎人这才得救。这种舍生忘死救助他人的勇敢行为,被鄂伦春族人视为高尚品质而在故事中得到充分肯定。

《养狼的猎人》从反面总结了教训,含有哲理意味。故事说猎手希尔吉布抓了一头狼崽养着,想违反常规训练它成为狩猎的助手,谁知一次在深山行猎时狼的本性发作,当狼群大肆围攻主人时竟然同狼群一道向主人进攻,多亏被他冷落的猎犬救助才幸免于难。而这时一位,总是提醒他狼本性难移的朋友,及时赶到驱散了狼群,射死了猎人豢养的狼崽。狼的本性难移,狼的凶残不能不防,鄂伦春族又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向青年猎手们传讲,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三、寓言、笑话、童话、谚语

(一)寓言

鄂伦春族人民长期在深山密林中游猎,对于各种禽兽的习性都有极其细致的观察,他们用拟人化手法创造了许许多多动物形象的寓言。

鄂伦春族的寓言,数量虽然不多,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思想内容进步、积极、充满智慧,而且寓意深长、耐人寻味、幽默辛辣、发人深省。有些故事具有讽喻的意义和训诫的意义。有些故事赞扬了真、善、美,歌颂了助人为乐、勇于献身、大公无私的美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欺师忘恩的老虎》就是这样的寓言故事。山狸猫原本打算把自己的武艺全数教给它的老虎徒弟,可老虎学到几招之后却自以为了不起,不但不尊敬师父,还想把师父吃掉,山狸猫施展出最后的绝招蹿上树去躲避,老虎再也别想从师父那里学到本领。这个故事是对狡猾、奸诈贪婪、忘恩负义、见风使舵行为的嘲笑和批评。

《蝙蝠的嘴脸》说的是蝙蝠利用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两种不同势力的斗争中不辨是非,两面讨好,结果落得投机不成,身败名裂,白天无颜见人,只有夜间才敢出来活动的下场。

《愚蠢的野猪》说的是一头以橡实为食的野猪不识利益根本之所在,竟然在橡树上蹭痒,又拱翻橡树的根部损害自己本身的利益而不自觉。这样的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是寓言故事中的珍品。

《蚂蚱盖楼》也是一则形象选择适当、概括力强、故事精练、寓意深刻的寓言精品。夏天里一群蚂蚱只顾跳跳蹦蹦地玩耍,而盖一座栖身防寒之楼的宏伟计划却总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后不了了之,致使发誓建造斜仁柱的蚂蚱们全部冻死。故事给人以深刻的讽喻,令人印象深刻。

(二)笑话

鄂伦春族的笑话,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幽默、喜剧性的小品故事,无论对敌人的揭露或对自己缺点的讽刺,都很有力量,用鄂伦春语讲这些笑话,听者无不捧腹大笑。

《三个懒汉的故事》讲三个懒惰的人懒得离了谱,日出老高也不起床,非到饿得肚肠打架才去出围,一天的路程一年也走不完,嗓子渴得冒了烟谁也不愿去打水,好不容易走到一条河边,拿出积攒的一点米和一块肉,却谁也懒得动手做饭。于是他们打赌,闭上眼睛背靠大树坐着,谁先睁眼视物张嘴说话,就罚谁烧饭。这期间有猎人来向他们问好,他们不予理睬,一群山雀飞来争啄他们的米,直到啄光,他们也不睁眼,最后一只狐狸来叨走了他们的肉,三个懒汉明明听得一清二楚,就是谁都不管。又过了几天几宿,三个人饿得实在不行了,方才一起睁眼,这时什么都已没有了。这个笑话违反常理的夸大,使三个懒汉的故事成为鄂伦春族人讥笑懒惰的有力手段。

《粗心大意的猎人》讲了一系列出人意外的情节,把粗心大意夸张到十分可笑的程度。猎人发现狍子,赶紧把马拴到白桦树干上,端起枪来就打,没想到忙乱之中马竟拴到了白鹤的长脖上,枪声一响惊跑了白鹤,白鹤又牵跑了马,猎人慌里慌张地追马,一脚踩进泡子里,靴子里钻进了大鲫鱼,出了泡子之后脱靴倒水,一屁股坐到“塔头墩子”上,却不料坐死了一头貉子,最后终于抓住了“偷马贼”,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白鹤。这则笑话是讲办事粗心大意、顾此失彼的人。告诉人们,不论是对付野兽,还是对付坏人,都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的,从而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童话

鄂伦春族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编出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教育少年儿童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与美德,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童话故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主人公大多为儿童;另一个是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如《小莫日根除蟒猊》《金钢圈》《波尔哥》《小乌热的故事》《小诺诺复仇记》等篇,主人公往往是儿童或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它们以儿童的英雄业绩和动物拟人化活动为题材,故事一般短小活泼。

鄂伦春族的儿童故事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健康向上的立意,美好的形象,清新隽永的语言,对儿童极具吸引力的情节,使这些故事在形成儿童的优秀品格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金钢圈》[12]从故事一开始便富有浓郁的童话色彩,老猎人所烤制的面圈儿自动从篝火上滚开去,寻找蟒猊替鄂伦春人报仇。一路上面圈儿遇到花蝴蝶、针、量天尺(一种虫子)、蚂蚁、面糊、锤子等伙伴,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老蟒猊捉住,捆好,摔倒,打昏,杀死,烧成了灰,为乡亲们报了仇。最后小面圈领着它的小伙伴们凯旋,受到了老猎人的夸奖。故事以小面圈在途中遇到一个又一个伙伴,它们先后加入它正义的复仇行列而展开,以大家齐心合力、各显本领制服蟒猊而达到高潮。这个童话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说明弱小者只要团结在一起,就能战胜任何强大而凶恶的敌人的道理。

《波尔哥》[13]讲了一个勇敢的小猎手历险的故事,他趁着爷爷上山背柴的时候偷偷出来,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取回美丽的常青树,途中他救了仙鹤、小鹿、小松鼠,这些小动物也给他以帮助,他经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带回了常青树的种子。常青树成为幸福、美好和成功的象征。波尔哥对美丽的常青树执著追求,他那善良、勇敢、机智、聪慧、富于同情和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大影响。通过这一形象孩子们将会懂得,只有执著追求,才能得到成功;只有无私奉献,才能得到回报。

《小鹿的故事》是一篇赞颂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的故事。鄂伦春族老猎人杀死蟒猊的时候,不幸被抓伤,昏死过去。小鹿、狍子、白兔啄木鸟、飞龙和猎马想方设法要救活老猎人。只有到伊勒呼里山去采来灵芝草才行。小鹿不畏山高路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灵芝草采了回来,老猎人得救了,舍己救人的小鹿成为孩子们最心爱的英雄形象。

(四)谚语

谚语是鄂伦春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鄂伦春族人民社会历史经验和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体现了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长期观察的结果,反映了整个民族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色。

鄂伦春族的谚语大多简短明了、语言精练、便于记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人们用最精练、鲜明、生动的形式对实践和结果加以概括,便于口耳相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的谚语

不怕野兽猾
就怕猎人笨

懒惰懒惰
挨冻挨饿

办事要靠智慧
狩猎要靠勇敢

肥壮的猎马是侍候出来的
能干的猎人是锻炼出来的

狩猎能将人变成勇士
懒惰能将人变成魔鬼

狩猎才能得禽兽
勤劳才能有吃穿

不进深山老林
找不到美味猎物

规范社会道德的谚语

骑快马的觉不出路远
朋友多的觉不出困难

放马要选丰茂的青草地
交友要找情真的老实人

处朋友定要忠厚
爱朋友胜过生命

山好不在于高而在于景
人美不在于貌而在于心

有麝自来香
不用大风扬

蛤蟆会被泥塘陷住
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休在人前夸耀自己
莫在人后议论是非

在阿谀奉承的嘴里从来说不出好话

站着跳不高
蹲着望不远

熬过严冬的猎人
深知春天的温暖

不要在急流旋涡里打闹
不要与贪官奸商们结交

提倡学习和实践精神的谚语

不怕不知
就怕不学

不进深山
难得猎物

不学他人
不能获益

人虽聪明
不学不知

只要猎人用心学
不怕猎物打不着

松明已燃尽
知识学不尽

不下深水捉不到哲罗鱼
不上高山打不到梅花鹿

燕子窝是一口口垒起来的
狩猎经验是一点点攒起来的

松明子越来越少
经验越积越多

肉干虽然硬
越嚼味越浓

木柴填不饱篝火堆
河水流不满大海洋

风大吹不倒青松
雾浓蒙不住眼睛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
无志者竟有千难万难

无能的猎手
总怪猎枪不好

无志向的人
总是怨天尤人

提倡团结精神的谚语

星多天空亮
人多智慧高

柴多篝火旺
人多力量大

树大,枝叶繁茂
人多,力量强大

好汉一人打猎少
众人围猎收获多

一根马毛打不成绳
一根杆子搭不成斜仁柱

四只蹄子踩不倒青草
四十只蹄子能压出茅道

一个猎人打不来活鹿
四十个猎人能围住鹿群

篝火能把严寒驱散
齐心能把困难赶跑

反映物候气象观察经验的谚语

天浮蘑菇云
暴雨即来临

松鼠上树尖
准有大晴天

有雨山戴帽
无雨露山腰

蚂蚁搬家天有雨
蚂蚁晒蛋天要晴

蚂蚁迁窝
洪水必多

蜻蜓飞得低
没有好天气

风三风三
一刮三天

东红有云西红雨

早晨下雨一天晴

反映狩猎经验的谚语

树叶绿在枝头上
狍子躲在背阳岗

夏天狍子影子红红的
冬天狍子屁股白白的

夏天寻踪看泥窝
冬天追踪看雪迹

雪前下夹子
雪后遛足印

熟透的都柿满枝挂
口渴的棕熊伸出爪

山坡橡子落满地
野猪膘肥有七指

西山出红云
碱场来鹿群

树根敲得梆梆响
貉子缩头忙躲藏

月亮套项圈
出围别迟缓

黑夜蹲不起泡子的猎人
就打不着犴达罕

熬不起长夜的得不到鲜茸
吃不起苦头的成不了硬汉

(五)谜语

鄂伦春族的谜语,多是以动植物、狩猎工具、生活用品和人体结构等为谜底,暗示事物或形象等供人猜测,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非常贴切生动。它是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能锻炼人的脑力,深受鄂伦春族人的喜爱。

鄂伦春族人的谜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谜语中所隐的事物一般均为生活中常见者,它不仅有娱乐作用,也有教育作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

一只狍子没屁股,肠子拖在身后边——针和线
白天上吊死去,夜晚复活过来——纽扣
两个山洞下,各结一个瓜——耳环
一个老头愁又愁,两只耳朵让人揪——吊锅
一件玩意没有脚,走来走去无踪迹——桦皮船
有个家伙多新鲜,前头后头都有脸——马鞍
一个老汉八十三,半边淌汗半边干——磨刀石
姑娘出门很谨慎,回来已经怀了孕——水桶
白天不合眼,晚上睡得沉——门

表现人体某些部分的物谜有:

一座圆山周围七个洞穴——人的七窍
根根芦苇细又长,没有节骨没有瓤——头发

一座小山圆又圆,一对小鹿卧两边——眼睛
山两旁卧着两只小老虎——耳朵
两个秃子追十个人,怎么追也追不上——脚后跟和脚趾
一根朽木沉甸甸,白天黑夜冒热气——鼻子
一个水泡红亮亮,一年四季水汪汪——嘴巴
一群人儿齐不齐,围着池子来钓鱼——睫毛和眼睛

以动物和植物形成的谜语

草地上扣着四只碗——马蹄
一条绳子动不得——蛇
黑马肥,青马胖——熊和野猪
爷爷的拐棍拿不得,奶奶的包袱摸不得——蛇和刺猬
倒木底下一堆雪,春夏秋冬不融化——灰鼠肚皮下的白毛
夏天地来,冬天睡下——爬山藤

鄂伦春族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

一条绳子量起来没有头——道路
两座山之间,开心鸟在叫——口衔琴
走一步,丢只鞋——雪地的足迹
一棵樟松粗又长,根朝上来梢朝下——马尾巴
一条绳子缠了又缠,左绕右绕也缠不完——小路
桦皮船下没有水,桦皮船中彩云飘——摇篮
囫囵被上盖一条有千万个窟窿眼的破皮袄——夜空和星星
什么水里不能长鱼——井水
什么样的女人不能生孩子——画中人
草甸子上铺着块皮褥子——庄稼地

打猎用具和武器在谜语中所反映的

一只鸟嘴尖又尖,一口咬死犴达罕——箭

树洞里突然飞出一只红鸟——火枪里射出的子弹
林子里飞出一只绿雀——火枪发射时的绿光

四、民间文学

(一)民间歌谣

歌谣是鄂伦春族人口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作品大都口耳相传,在许多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口头文学中歌谣较突出。鄂伦春族人的歌谣歌颂美好大自然、歌颂生活、歌颂爱情,痛斥一切丑恶。

鄂伦春族人的家园是松涛起伏的林海,獐狍熊鹿满山遍野,河中鱼儿畅激,是资源丰富的宝库。鄂伦春族人在歌谣中表达了他们对优美自然的由衷热爱。如:

机警的梅花鹿,
喜欢高山的林木;
力大的狂犴,
喜欢幽静的山洞;
自由的哲罗鱼,
喜欢深涧的水流;
勇敢的鄂伦春,
喜欢富饶的兴安岭。

鄂伦春族人虽然生活在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地方,但新中国成立前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苦难生活。他们常年翻山越岭,酷暑严寒都在野外游猎,有首歌谣中唱道:

住了一辈子斜仁柱,
不知受了多少痛苦。
霜来了,
草荒了,
我呀,

也已经衰老。
好像坐在河岸的岩石上,
很快就要滑下水。

(二)说唱艺术——“摩苏昆”

鄂伦春族是热爱生活、酷爱艺术的民族。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凭着对山林生活的特殊感受,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来颂扬自己光辉的历史,抨击现实不平的人世,憧憬美好的未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如“赞达温”(民歌)、“伊哈嫩”(歌舞)、“坚珠恩”(叙事歌)、“摩苏昆”(说唱艺术)等。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保留下来。其中,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摩苏昆”是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瑰宝。

“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并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多讲唱“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难的身世。现在我们所称呼的“摩苏昆”[14]是沿用了黑龙江省逊克县境内鄂伦春族的称呼。

“摩苏昆”在鄂伦春民间流传已有久远的历史,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式被人们承认,并用文字形式记录出版,是在1980年,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工作者、黑河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孟淑珍发掘整理出曾流传于黑河、逊克、嘉荫(原毕拉尔浅)一带的“摩苏昆”和“坚珠恩”10多部(篇),并首次发表于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文学》第十七、十八期中,把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工作又引入一个新的高度,填补了鄂伦春族说唱文学的空白。

1986年,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十七、十八期上发表的“摩苏昆”有反映英雄人物的《波尔卡内莫日根》《布提哈莫日根》;表现爱情主题的《枝诺努兰》;以动物为题材的《鹿的传说》;风物传说故事《娃都堪与雅都堪——姊妹山的传说》;表现社会生活的故事《雅林觉罕和额勒黑汗》《阿尔旦滚滚蝶——一个孤女的遭遇》。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再现了鄂伦春族生产、生活的历史状况,反映了鄂伦春族先民认识、征服并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

“摩苏昆”说唱故事的内容极为丰富,就已整理出来的10余篇作品来看,有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有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受苦受难的生活故事,也有妙趣横生的动物、神话故事等,有着浓郁的山野气息。

“摩苏昆”的语言流畅、押韵、精练、朴实,同时在故事的描述中还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情节显得异常曲折,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基本上保留了原始、单纯、叙事性强的特点。“摩苏昆”的曲调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在说唱时二者可以交替使用。“摩苏昆”的音乐旋律一般以五声音乐或不足五声音节构成。旋律起伏变化不太大,但仍悦耳动听,并表现出浓郁的游猎文化特点。

(三)叙事歌——“坚珠恩”

“坚珠恩”是鄂伦春语,意为叙事歌,是从头到尾都是唱着说的叙事歌。叙事歌一般篇幅都较长,它主要以叙事为主,情节动人,结构复杂,人物形象鲜明。其旋律为说唱式,语调比较平淡并从头至尾反复使用,但说唱者在讲述时,往往随着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对叙事歌的语速以及感情色彩加以调整。

1986年,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十八期发表的由孟淑珍搜集整理的“坚珠恩”叙事故事歌有《薇丽彦和英沙布》《库巴列》《婕兰和库善》《罂粟花的来历》四部。

《薇丽彦和英沙布》讲的是红石头和白石头投胎而降生的薇丽彦和英沙布相爱相扶、斩除妖魔的神幻英雄故事,想象比较幼稚,情节也比较简单,具有鄂伦春早期文化的特点。它反映了鄂伦春人战胜野兽,征服自然的艰苦历程。《库巴列》是讲勤劳善良的莫日根和聪明的妻子乌丽惨遭远方部落的大户人家的掠夺后,夫妻双双被害,丢下7岁的儿子库巴列四处漂泊流浪的悲剧故事,反映了鄂伦春社会曾经发生过的掠夺婚姻和部落间战争的故事。《婕兰和库善》是表现过去鄂伦春社会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为摆脱包办婚姻而逃婚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