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消息传到中国。当时中国还不能发射卫星,但国人不愿冷落这个新词,于是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说法,即把社会上出现的冒失事物,包括做出的成绩、发表的文章等,叫做放“卫星”。一时间各种“卫星”满天飞。把升空最高的气球比做卫星,是再贴切不过了。当时在东亚各国创纪录的第一次。在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气象科学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气象“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消息传到中国。当时中国还不能发射卫星,但国人不愿冷落这个新词,于是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说法,即把社会上出现的冒失事物,包括做出的成绩、发表的文章等,叫做放“卫星”。一时间各种“卫星”满天飞。这时候,竺可桢已年近70岁,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一次与几位老相识聚在一起,遇到年轻人催问:什么时候放卫星?在座一位老科学家,指着竺可桢说:

“竺老早在30年代就曾放过气象‘卫星’,那在当时,可真是高水平的!”

另外几位年近花甲的科学家,也都点头称是,答应把情况介绍一下。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发射地球卫星。但用做气象探测的气球,已施放多年了。把升空最高的气球比做卫星,是再贴切不过了。事情是这样的:

竺可桢通过对欧、美等国高空探测设备、资料的收集分析,置备了高空探测气球和仪器。组装完备,经检查轻盈坚韧可用。于1936年3月16日下午两点,在南京北极阁气象所,将高空探测气球施放升空。过了三天,于19日接到南通函告,有人拾到气球所系仪器,就派人去取回。见所系仪器毫无损坏,气球只炸破一孔,取出仪器后,才发现气球升空7千米以上时,时钟就停了。因温度已是零下28℃,钟内油凝固造成的。最低温度零下63℃,最低气压约为97325帕。据此可推算,气球升空高度为77714米,进入平流层。当时在东亚各国创纪录的第一次。所获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资料,弥足珍贵。所以,把1936年3月施放的这个进入平流层的探空气球,比做卫星,并不为过。

在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气象科学研究,达到新的高度。于1934年9月发表在《地理学报》创刊号上的《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一文,属于中国气象科学经典著作。这篇文章内容丰富,立论严谨。文章最后结论有三:其一,夏季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所能产生降雨的多少,取决这种暖湿气流是否上升。上升越快越高,则降水量越大。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我国夏季降水,纯属季风雨的误解。其二,东南季风强(弱),则长江流域主要是旱(涝)象,华北方涝(旱),这种负相关。其三,肯定苏东坡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意思是说季风刮起来。黄梅雨期就过了。这合乎科学道理。

竺可桢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季风的开拓性研究,所得出的三个重要结论,可比做一箭三星,发射升空。这些结论,在气象科学领域,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