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国动画产生的人文与自然背景

英国动画产生的人文与自然背景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概论:英国动画产生的人文与自然背景小引子在策划《动画馆》系列丛书之初,我曾经有一个极其远大但又几乎无法实现的理想:每一本动画国别史的作者不仅应该懂得他所撰写的那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以便阅读外文资料,而且最好在那个国家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那个国家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动画的社会、人文、历史甚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背景与原因。

本章概论:英国动画产生的人文与自然背景

小引子

在策划《动画馆》系列丛书之初,我曾经有一个极其远大但又几乎无法实现的理想:每一本动画国别史的作者不仅应该懂得他所撰写的那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以便阅读外文资料,而且最好在那个国家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那个国家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动画的社会、人文、历史甚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背景与原因。试想,一个既不懂日语又从没去过日本的作者与一个精通日语又在日本旅居多年的作者撰写同样一本《日本动画》,你会相信谁说的?答案不言而喻。

但是显而易见,这一要求太苛刻了,国内没几个作者能符合这一标准。就算有这样的高人,估计也不屑于舞文弄墨、纸上谈兵,早做片子赚大钱去了。尽管梦想遥不可及,但是我还是要抛砖引玉——我会英语;我在英国留学近两年;我写的这本书叫《英国动画》。

2001年10月至2003年6月我在英国德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of University of Derby)学习电影与动画。这短短的20个月英国之行给我的不仅是动画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甚至做人态度的改变以及对英国的初步了解。本文试图通过我在英国的亲身经历解释为什么英国人会做(并且只有他们能做)本书中提及的英国动画,同时作为本章的概论引出英国动画的特点及产生背景。

英式幽默

“英式幽默”这个词和“英式摇滚”一样挂在很多“潮男”、“潮女”嘴边,似乎一句“英式”就概括了所有他们无法解释但又颇具魅力的文化现象。如果按照这一逻辑拓展开来的话,理所当然也应该有“法式幽默”、“美式幽默”、“日式幽默”、“中式幽默”。但有趣的是,在众多“幽默”中似乎只有“英式幽默”知名度最高,那么“英式幽默”究竟什么样?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先举几个英国动画片中的例子说明典型英式幽默啥样:

菲尔·莫洛伊导演的《椅子的性生活》通过椅子的组合、搭配、运动演绎了人类所有能想到、做到的性行为。其中“卖淫”一节,画面只是在椅子上贴了十英镑的标签而已,而“妓院”则是画面中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自贴着标签价格而已。

冷吧……这一段落就这么两个静止画面……导演认为对于椅子来说家具店就是一个巨大的风月场所,只要给家具贴上标签就是出卖“色相”……各色椅子嫖客会到此买春……我真不知道该说导演是幼稚得可爱还是猥琐得看什么都带“颜色”。最关键的是影片开始之前导演还极其严谨,宛如科学调研报告一般地用旁白和字幕说明:“以下绘画基于1997年10月至1998年1月间的行为观察。我不想从我的研究中得出普遍推想,但某种趋势是很显著的。”

这个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地显露出英式幽默的一个特点——冷,不动声色地冷,极其严肃地冷,绅士风度般地冷。

阿德曼动画公司制作的系列短片《超级无敌掌门狗:疯狂机关》中,有一集讲述华莱士为了摆脱失眠的困扰发明了一种数羊的机器(民间传说睡不着就数羊)。每当他深夜无法入睡时就开启机关,把睡梦中的格罗米特叫起来,强迫睡眼惺忪的小狗穿上小羊服装在他面前蹦过来弹过去地被他数。于是出现了这样很“英式幽默”的画面:

华莱士煞费苦心地准备着入睡前的铺垫工作:左手抱着玩具小熊、怀里揣着暖水袋、听着催眠曲般的唱片、调整枕头到最适合数羊的位置,一切预备妥当后他一按开关,楼下的格罗米特被特制的蹦床弹上了二楼主人的床前。结果没数三下华莱士就睡了……看着墙上“还剩下457只羊”的倒计时计数器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的格罗米特一边被蹦起来一边看报纸,万般无奈地等待500只羊被彻底数完的情景,你可以深切体会到“英式幽默”的另一个特点——费尽心血、不厌其烦地干着毫无意义的事情。

这种“起大早、赶晚集”,绕一大圈冤枉路最终又回到起点的冷笑话正是英式幽默的精髓。英国人的这种幽默感是天生的,这是一个办事严谨到有些死板的民族,在我们眼中可笑的举动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并没觉得不妥与滑稽,因此可以不露声色地埋头苦干。多年的法治社会与先辈留下的经验教训与规章制度使得英国人办事很规矩,严格遵守社会与法律准则,这些传统与制度有时候经典到英国人甚至不需要动脑子判断只要按照老祖先留下的原则办事就一定不会出大乱子。你可以说他迂腐、保守、死板,但是他自己并没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好,于是笑料便产生了。

“如果你是法律承认的盲人的话,看电视可以付半价”

英国学校宿舍里都有有线电视接口,要想看电视必须买“TV License”(电视执照)。我刚刚住进宿舍就收到电视公司寄来的信,通知我每年需要交100多英镑的费用,如果没交钱而偷偷看电视的话,一旦被抓到就要罚款1000英镑。

当我厌倦了信中所详细阐述的各种法律条文时,突然发现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如果你是法律承认的盲人的话,看电视可以付半价。”

这句话不是开玩笑,而是极其严肃认真的法律条文!我相信正在看书的你一定笑了,因为你是中国人。英国人可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于是我便按照“中式幽默”的逻辑开始畅想——如果我只有一只眼睛应该付多少钱?如果我是色盲是否也只需要付一半钱?如果我像蜻蜓那样有上万只复眼的话,我一定不能在英国看电视——会因为交不起有线电视费而破产。

于是就这句话我拍了自己到英国之后的第一个短片作业——《英国的盲人》(The Blind People in UK)。短片讲述一个盲人疯狂赶路,不顾飞驰的车流与重重困难,她甚至偷了一辆自行车拼命赶路。没人知道她这么着急要去干什么。影片结尾时大家才明白,她就是为了赶回家享受法律赋予盲人的半价看电视的权利(确切地说是半价“听”电视的福利)。当画面上这个盲人非常心满意足地听着电视节目,而电视画面却是一片雪花时,我的画外音响起那句幽默的法律条文——“如果你是法律承认的盲人的话,看电视可以付半价。”我想这个短片的创意在英国可能会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为“政府保障残疾人福利”的正面宣传片,但是在中国绝对没有人会认为这是真的。

当我给我的英国老师和同学放这个片子时,他们并没觉得这规定哪里可笑,只是承认这条法律有漏洞,应该继续完善——比如确实应该考虑色盲观众的利益……与此同时他们很有礼貌地感谢我帮助他们发现了自己从未意识到的“民族劣根性”……

不知道是英国人太“傻”,还是中国人太“聪明”,我只能说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十以内加减法

如果说做事一丝不苟本无可厚非的话,那么一丝不苟地做事却总做不好就容易使人发笑了。

有一次我托人在加拿大买了不少动画片DVD,朋友说能否给他欧元而非人民币。于是我便去城里最大的银行拿英镑换欧元。我问营业员换100欧元需要给她多少英镑。这个穿戴整齐,颇显专业气质的职业女性拿着计算器苦苦算了五分钟后告诉我需要105英镑。我虽然不知道当时的汇率是多少,但是我那少得可怜的经济常识告诉我——英镑是世界上最贵的钱,拿它兑换什么钱都只应该比那个兑换的数字少而不应该多。也就是说要换100欧元的话,我所付的英镑不应该超过100。可是为什么这位专业人士却要我105英镑呢?我便请她再算一次,于是一个老职员过来和她一起算。我看着这两位职业女性一个拿计算器,一个拿笔极其投入地算着不由得想笑。最终她们算出来了,连连道歉说:“对不起,是我算错了。”天啊,在英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里竟然上演了一幕十以内加减法数学竞赛,比赛结果竟然是高考数学30分的我赢了!

如果说此事的本质还是100以内加减法而略显复杂的话,那么我去学校餐厅吃早饭的账务错误则是真正十以内的加减法了。

由于要剪辑作业,所以每天早上我总是第一个到校并在餐厅吃一顿狠的,以保证一天可以不吃不喝。我一连七天每天都吃一样的早饭——两个炸鸡蛋,两根烤香肠,两片烤面包,两个炸春卷似的东西,一份番茄豆外加一瓶牛奶——但是没有一次的饭钱是一样的!?基本集中在2. 84英镑至3. 34英镑的范围里上下浮动。每次我看着那个比我还高还壮、穿着职业套装(围裙)的女招待严肃认真地敲击收款机键盘算完账,微笑地告诉我又一个闻所未闻的数据时,我都有一种创作动画片的冲动。

英国定格动画发达的原因

我曾经看过一个尼克·帕克讲解定格动画制作流程的英国电视节目,这位大师笑容可掬地对着镜头边说边演示:“你动一下(偶的关节),拍一格;你动一下,拍一格;你动一下,拍一格;你动一下,拍一格……”他身边的主持人起初还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解,后来就开始流露出百无聊赖后的敷衍表情,最后竟然走了。画面隐黑,黑起,表示不知道多少时间过去了。当主持人再次回到镜头前时尼克·帕克依旧不厌其烦地说着:“你动一下,拍一格;你动一下,拍一格;你动一下,拍一格……”

这个例子生动地证明了定格动画是一门耗工夫、需要耐心的艺术。由此推断,英国定格动画发达是否意味着英国人都是慢性子并且有的是时间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又是什么导致了英国人这一特性?英国人慢性子的成因又是什么?

社会背景——安居乐业

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结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甚至“忘业”——忘掉“正经”工作而“不务正业”(例如艺术)。

凭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子,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早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管理模式。连“盲人看电视半价”这么细枝末节的事情都已经法制化了,可见其社会福利待遇的完善。2002年,我所在的德比市居民月平均收入1400镑,而每个月用于吃饭的钱只占月收入的1/7。除去供房子和一切生活杂费外,每个月起码有1/3收入的节余。再加上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有保险与国家补贴,人民真正做到了衣食无愁,贫富差距并不悬殊。甚至连外国人也可以享受英国的福利待遇,例如一个中国朋友的夫人与孩子来陪读,小孩可以免费进入当地幼儿园就读,每天只需交一英镑午饭钱。一个月不到400块人民币的费用比在国内上幼儿园还要便宜得多。

走进英国的超级市场映入眼帘的几乎全部是进口货物,连土豆都是Made in Spain。本以为英国是个畜牧业大国(要不“疯牛病”哪来的),结果去商店里一看——牛、羊肉怎么也全是进口的啊?开汽车开出去五个小时竟看不见一块庄稼地,一水儿绿油油的草地。偶尔可以看见几只牛羊懒散地躺在地上睡觉、打滚。好不容易看见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原以为是英国农民兄弟的劳动果实,结果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人家用来增加土地肥沃程度的——英国人种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叫它自己烂在地里。

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什么都靠进口,英国人自己每天做些什么呢?

由于没有生活压力,所以英国人也就没有工作压力。英国的商店、公司一般都是上午十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周末除了超级市场、电影院和酒吧外其他场所包括商场几乎是不营业的。再加上我所在的德比是个小城市,对这个作息时间更是贯彻得极其到位。每天一过晚上八点街上就一个人都没有了。过年过节更要提早购买、储备食物——因为连卖吃的超市都不开。我曾经在圣诞节的中午12点出门看了一眼,街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在这种地方想得“非典”都难,因为走出一公里见不到一个人,我想传播病毒都找不到被传染对象。

从十点到17点的七个小时上班时间内英国人又都干了些什么呢?喝咖啡,吃点心,喝下午茶,出去抽烟(英国很多地方是不许抽烟的,所以只好去公司、商店门口抽)。我无数次看见学校的办公人员上班时间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喝着咖啡聊天。

我曾经看见英国人用了三个月时间拆除了一座二层小楼。那不是什么文物古迹,更不是在闹市区。这活要是搁中国干,一天就夷为平地了。我好几次看见那个拆除工地上只有一个工人在干活。蓝天白云之下,身着工装裤的英俊小伙子叼着烟,听着身边录音机里放出的音乐不紧不慢地拆房玩。与其说他在干活不如说他在做游戏,做一个拆房子的游戏。那一瞬间我丝毫感受不到脑体差异的存在。在英国,一个民工和一个大学教授活得一样逍遥自在,活得一样有尊严。

有一次我宿舍楼门口的自来水管道坏了,白花花的水喷涌而出,很快就汇成一条小溪,潺潺作声。可能是因为北京是个缺水城市吧,我这人最见不得浪费水,于是赶紧打电话报修。修理人员来得倒是很快,看着也很专业的样子(开着那样的车,穿着那样的衣服,戴着那样的帽子,拿着那样的工具)。他们先把损坏的区域用特殊的障碍物围起来,以免有车会撞到他们。然后就倚在“前方施工请绕行”的牌子上,点着一支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咖啡壶,倒上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从堆满专业工具的车里拿出一个录音机开始边听音乐边聊天。似乎眼前哗哗流着的水根本不存在一样!我眼睁睁看着他们抽完烟,喝完咖啡,收拾好录音机才开始干活。估计这时候浪费的水已经够一个陕北人喝一辈子的了!

适宜养老的自然环境

我的终生梦想就是去英国养老。

这里冬天不会低于零度,夏天不会超过三十度。一年四季就一条裤子,不冷不热,没见谁家装空调。这个狭长的岛国潮湿多雨,空气中永远弥漫着大海的味道,各种海鸟悠闲地散步于闹市区。有人说从英国任何一个城市开车40分钟就可以到海边,因此传统英式红砖房都或多或少有些青苔。很多第一次来英国的人看见这种布满青苔的“老房子”就大呼“英国历史真悠久啊!都长青苔了!”他们看见的房子历史真的悠久?未必。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英国忒潮,是个房子就长青苔。对于久处干旱地区的我来说,每天可以大口呼吸带海味的空气,尽情被雨淋是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英国人常说“英国没有气候,只有天气”,以此来表明这里天气的变化莫测。多变的天气为人们提供了永恒的话题,即使最沉默寡言的英国人也喜欢谈论天气。的确,在一日之内忽晴忽阴忽雨忽风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一次我坐车路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地,突然阴云密布的天空裂开了一道口子,一束耀眼的阳光穿云而下照射在金黄色的油菜花地上。那一瞬间我惊呆了,这就是印象派绘画啊!我满眼看到的只有色块、光线、反差极大的影调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气氛,而线条、细节则全部被忽略。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印象派绘画诞生于欧洲,因为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这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还没感慨完毕,那道裂缝合上了,一切又恢复到阴森凄冷的哥特风格之中。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一分钟之内,换句话说,你还没来得及戴太阳镜就开始下雨了。

这种天气使英国人变得格外谨慎小心,当你看到一位英国老人在阳光明媚的早上带着雨具出门时千万不要觉得可笑。而这种办事严谨的习惯正是定格动画创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与人潮涌动、噪音刺耳、大汗淋漓、空气干燥的环境相比,适于养老的气候使人平和而不浮躁。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与做学问一样,需要一个使人淡定的自然环境,英国无疑是最佳选择。

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与自然环境下,英国人活得很滋润。于是一些国人也许无法理解,但对英国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出现了。

我们宿舍区门房有一个很帅的英国小伙子,20多岁。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收拾公用厨房里的垃圾袋。有一天我和他聊天才知道他竟然是硕士!我非常惊讶与不解,问他打扫卫生用学到硕士吗?为什么不换个更好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他的回答如此自然与平静:“现在的工作很好啊,工资足够我生活。每天的工作我完全可以胜任,也不累。最主要的是每天可以和年轻人在一起,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烤肉,多好。”

这种随遇而安的平和心态转化到定格动画创作中就是对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而非好高骛远。电视系列动画片《动物悟语》的制作花絮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个身着工作服、戴着防护面具、拿着喷枪绘制巨大背景的年轻人蹬着梯子,一丝不苟地描绘巨大的拍摄布景。那绝对可以以假乱真的蓝天白云背景显示出这位动画师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但从他那满身颜料的破旧工作服与专业防护面具上却丝毫察觉不到这是一位艺术工作者,他更像一个工人。但正是那极其“不艺术”的外表与他那极其艺术的作品使我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通过采访我们得知这是一位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只是绘制背景,但是他从没因为工作简单、“低档”而糊弄。话里话外他都流露出对自己作品的满意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如果把他的这一工作交给中国同行做估计会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现成的蓝天白云照片、喷绘打印,没人会费尽心血去画。因为中国动画师认为这活忒“低档”,与“艺术创作”四个字无关,有省劲的方式干吗还要自己跟自己较劲?

中国动画从业人员与动画发达国家专业人员相比,一个最大的差距就是我们的从业者总是那么“有追求”!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加了不到一年中间画就开始琢磨自己明天是不是就可以升职为原画师了?下个月是不是就可以做导演了?下下个月是不是就是制片人了?明年或后年这时候怎么也能整个影院长片了吧?三部长片一出,估计就能和迪斯尼平起平坐了……

我相信(并且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前面提到的那位英国动画师会一辈子安于布景绘制工作,从不抱怨这是一项没有价值的“低级工作”,而我绝对不相信我们的动画师会毫无怨言十年如一日地加中间画。在日本有年近六旬的中间画师,但是在中国不要说60岁,如果过了30岁你还在加中间画肯定会被所有人耻笑,认为这是不思进取、一事无成的表现。

还是《动物悟语》的制作花絮,一位负责室内布景的女动画师乐此不疲地将地板做旧。先拿特殊液体喷,再拿砂纸打,累得满头大汗,一切只为导演的一句话——“我要维多利亚风格的地板”。她指着那块极其逼真的“微缩地板”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坑儿非常骄傲地说:“看,这是我设计的。我很高兴看见导演走进摄影棚,指着我做的地板说——这棒极了!”也许她的这一精心设计观众根本看不到,即使有人看见了也不会认为那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因为做得太逼真了)。但是对于她来讲,这是她的工作,必须也完全可以做好,就这么简单。

与中国动画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的浮躁现状相比,英国动画师“甘当革命螺丝钉”的精神实在值得学习。我想,这一安心于本职工作的传统与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无关系。

英国杂货市场有很多卖“微缩景观”的玩具店,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家用电器……我们日常家居所需的一切物品这里都有,只不过是微缩版本的。你可以一件一件分开买,直到凑够一个房间所需的一切物品。例如当你买全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甚至偷吃案板上咸鱼的小猫,你可以再向老板买一间微缩厨房把这些物品装进去,于是一个“小人国厨房”诞生了。我看到这种东西第一反应就是——它可以做定格动画的背景与道具!如果你的经济实力允许,还可以再买一间卧室、一间卫生间、一间客厅的话,你完全可以不断“添置产业”直到买全了一栋标准英国居民小楼所需的一切。老板会卖给你一个这种住宅的横截面微缩楼房,你可以把各个房间装饰布置起来,于是你拥有了一座设施完备的英国小楼。

这种既耗费时间、又需要耐性的玩具在英国非常流行,无论男女老幼都爱玩。谁又知道那些屏住呼吸、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布置“卧室”的粗手大脚的毛头小子日后不会成为阿德曼动画公司的成员呢?

英国人平和、内敛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慢速度的生活习惯,使这个国家具备了产生优秀定格动画作品的群众基础与社会根源。

英国动画中的二维与三维

英国的社会、自然条件导致了其重视传统动画形式的特点,相比之下电脑动画在英国市场不大。英国著名动画理论家珍·琵琳说:“在英国三维动画是立体动画的统称(three-dimensional,例如木偶动画)。若是谈到三维电脑动画,法国是最活跃的国家了。你若是去动画影展就会发现法国学生在三维电脑动画上的创造力很不可思议。他们的三维动画很有质感,使人感觉这不是用电脑做的。他们希望做出看起来很真实的东西,这是最让人兴奋的。但是我也要强调有些东西是电脑做不出来的,还是要用传统的方法。英国有三维电脑动画制作,但是不多。我一直认为电脑只是一个工具罢了。”

来自寇斯格罗夫·霍尔电影公司的资深动画师吉恩·弗林与约翰·奥弗德可以说是英国传统手绘动画的见证人,他们从事动画工作已经有55年的历史。自从1976年加入寇斯格罗夫·霍尔电影公司工作后就没有再离开,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英国动画的冰河期,可以说目睹了手绘动画在英国的发展轨迹。

吉恩·弗林谈到30多年来英国动画的变化时说道:“我作为新手一进入公司便开始参与《杰米与神奇手电筒》的制作。那时候我们直接在赛璐珞片上绘制动画,1976年的夏天非常热,刚刚画上去的东西很快就化掉了,于是我们要极其迅速地绘制否则就要再画一遍。我们没有任何动检仪式的东西,只能埋头苦画直到胶片洗印出来才知道自己画得是否正确。在《神勇小白鼠》出现之前我们判断自己工作准确性的唯一工具就是直觉与经验,当然还有扎实的基本功。今天英国动画的创意元素正被技术与商业元素越来越多地干预着。远东、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动画加工业蓬勃发展,质高价廉,导致大量英国动画流向海外加工。大家不必见面通过网络就可以交流并完成工作,这又使制作成本得以降低。复兴手绘动画的责任成为寇斯格罗夫·霍尔电影公司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自主开发了二维动画软件并独立完成了很多片子。”

约翰·奥弗德说:“随着动检仪以及电脑的出现,动画制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与快捷。从商业角度考虑,这对动画工业来说无疑是好事。但是动画既是产品也是艺术品,一味追求投入产出比必然会削减其艺术性。手绘动画更接近艺术创作本身,更能体现创作者的个性。这就像拿纸笔写信与发电子邮件一样,尽管结果相同但其中滋味与差异不言而喻。”

这两位前辈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英国动画师的意见。尽管英国动画形式传统,但这并不妨碍其创造时尚与潮流。英国动画师喜欢用最新的技术去模仿、营造最原始的东西,例如剪纸、木偶动画片的效果。无论是造型、质感还是动作,都故意做得拙拙的、笨笨的。相比之下中国动画师则喜欢炫耀他们那并不成熟的电脑动画技术,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电脑做的。审美差距啊……

但是在电脑动画势不可当的今天,连迪斯尼公司都放弃了传统手绘动画制作,英国传统动画阵地也难以坚守。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院长克里斯·麦金特瑞(Chris Mclntyre)谈到今天的英国动画产业时这样说:“可能是由于经济以及行业许可证的一些原因,英国传统二维动画制作现在非常低迷。今天很多英国二维动画公司都将大部分工作外包到了海外。英国定格动画作品仍然非常流行,在这方面英国可以说是龙头老大。不过定格动画因其技术方面的局限性不太适合国际化合作,因此很多作品只能英国本土生产。相反那些能够积极接受新技术的公司情况非常好,他们拥有电脑动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游戏研发以及视觉特效方面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但对这些公司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技术生产核心人才,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样的。”

针对这一不争的事实,吉恩·弗林说:“CGI与手绘动画谁胜谁败之争短期内不会有定论,我依旧一如既往地坚持手绘动画创作,因为在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眼中只有好与不好的动画,他们是不会去探究一个动画片究竟使用了什么技术。其实今天手绘动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接近百姓,手机、网络、PDA等都有手绘动画的身影,其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唯一使人们认为手绘动画衰落的原因就是电视台老板不再喜欢这种东西而停止制作动画系列片与动画节目。如果只剩下手绘影院动画长片存在的话,这无疑对动画业发展不利。”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皮克斯动画公司的约翰·拉斯特(John Lasseter)早年的一个故事。1987年,当他带着日后成为皮克斯公司标志的《跳跳灯》(Luxo Jr.)来到世界计算机图形图像协会(Siggraph)会场时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影片刚一放映完,一位电脑图形图像领域的知名教授便大步流星地走过来说:“约翰,我问你一个问题!”初出茅庐的约翰·拉斯特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完了,完了,他肯定会问我技术方面的问题!哪些数据是计算错误的?我太清楚这个短片里有太多的技术失误与不足。”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电脑专家一脸严肃地问:“你影片里那成年台灯是爸爸还是妈妈?”瞬间约翰·拉斯特一颗心落了地,恍然大悟,原来观众关心的是角色的性格塑造而不是技术瓶颈。连如此专业的电脑权威都不计较你的技术问题,普通观众又有谁会去斤斤计较呢?从那以后他便坚定了讲有趣的故事、塑造生动形象而非比拼电脑技术的创作信念。

这种对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深刻认识并非追逐时尚与讨好某人,面对二维动画公司纷纷关闭而三维动画大行其道的现状,约翰·拉斯特说:“对这种现象我感到遗憾。很多老板投资电脑动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观众已经不再爱看二维动画了,三维动画必定代替手绘动画。他们认为观众不喜欢一部电影是因为这部影片是这部摄影机拍的,而那部摄影机拍的观众就爱看了。这是多么荒谬的想法!”

结尾

本文只是《英国动画专题研究》一章的概述引子而已,英国动画的具体特点下文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仅靠20个月短暂的英国停留不足以彻底了解英国人,20年还差不多,所以本文不妥、偏激之处还望海涵。有机会再去读个博士吧,目标——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

2007年暑假我因工作原因再返英国,倍感亲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传说中“第二故乡”四个字的意味。从那时起我突发奇想——等我退休了去英国养老,无疾而终,此生足矣。

草草万余言,感觉什么也没说。跨学科、跨国家的文化比较本来就不是我这种岁数、资历的人能胜任的,所以还是“虚”着来吧。如果用一首歌来概括英国给我留下的印象,那就是“酷玩乐队”的《花火》(Sparks)。

建议你找来听听,也许能想象出英国什么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