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人生》背景与文案

《艺术人生》背景与文案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艺术人生》背景与文案《艺术人生》于2000年12月开播,第一期节目的访谈嘉宾是《童安格》,开播后收视率常常位于央视3套榜首。《艺术人生》成立了“选题组”,由栏目内部策划和编导承担选题的任务,在邀请外围策划的会议上进行讨论,定期召开选题会,然后确定。《艺术人生》注重了这样的搭配。

二、《艺术人生》背景与文案

《艺术人生》于2000年12月开播,第一期节目的访谈嘉宾是《童安格》,开播后收视率常常位于央视3套榜首。《艺术人生》“聚集国内外最著名的演艺明星,谈话与表演实况再现,观众与嘉宾倾情交流,运用全新电视传播理念塑造周末名牌栏目,创造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收视新视点”[23]

《艺术人生》的成人观众群和国家级媒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风格的形成:栏目以“记录时代人物”为己任,讲述人生的同时记录时代变迁;栏目同时倡导“文化引导娱乐”,在喧嚣的世俗娱乐中用文化寻找宁静;节目崇尚人文关怀,用情感温暖人心;加之主持人朱军的平民风格,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人生》的大家风范和文化底蕴。

艺术人生的节目策划过程包括话题的选定、嘉宾的选择、话题展开的设计等节目制作的具体部署,也包括对节目作整体的和前瞻性的安排,如节目的市场生存环境分析、受众定位、观众群分析等。

1.策划团队

《艺术人生》栏目组的策划人名单上有几十位多到几百位的专家在列。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媒介(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高校、商界、演艺界等社会各界人士,有时候热心的观众也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来。

2.选题

在选题环节的操作上,有多种渠道。《艺术人生》成立了“选题组”,由栏目内部策划和编导承担选题的任务,在邀请外围策划的会议上进行讨论,定期召开选题会,然后确定。

邀请单个嘉宾一般较为考虑新闻性:中青年要有新作品和新事件,比如《笑傲江湖》后的李亚鹏。老年嘉宾注重的是艺术上的德高望重,比如于洋、李默然、常香玉等。

2002年以来的主体策划节目出于几方面考虑:如《温暖200×》系列是为了进行年终盘点;《张瑜、郭凯敏》类似的是为了寻找集体记忆;《红楼梦》、《西游记》、《冰山上的来客》则是一方面寻找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制造节目的新闻热点,成为娱乐的前沿,这也是节目一直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3.搜集信息

策划的具体实施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收集的问题。这是进行选题策划的现实依据。策划组、编导和助理编导三方齐下,通过网络、图书、报纸等渠道获取信息,有些情况下可以在采访的同时从嘉宾处获得或是由热心观众来提供。

一般来讲,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和动态信息,文字即个人介绍、个人相关报道、个人专著、个人网站。动态信息包括朋友和家人的反映,所属公司和单位的介绍,以及与嘉宾事先交流的感受和信息。编导要进行及时整理,写入自己的策划方案之中。

信息收集应掌握的原则是:第一,宁多勿少,最好恰到好处。范围过宽,往往会给操作带来难度,过窄又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第二,准确。信息收集的渠道要可靠,尽量从权威处获得;第三,向深度广度挖掘,尽可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力图对事件或人物有个透彻的了解;第四,注重时效性。尽量获取最新的资料,辨析区分剔除过时的信息;第五,资料收集完了之后,最重要的是进行整合,对同类资料进行归纳,去粗取精,去芜存真,做出完整详尽的书面信息整合资料递交策划组和编导组,供策划之用。

4.怎么说

确定了选题,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整合之后,明确了“说什么”之后,紧接着面对的是“怎么说”的问题,这是策划过程的核心部分,责任人是策划组。

第一,选题的可行性的进一步审查。在进行资料收集的同时进行。策划组的常务策划人要及时地组织栏目内部的策划会议,听取组内人员对于选题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对节目最为熟悉的群体。必要情况下召集外围策划人对选题作进一步的可行性方面的考察。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选题的可行性,再向上级部门填报选题,有些不需要上报的可直接进入下一个策划环节。

第二,基本构想。这一阶段的会议一般邀请对于本期节目选题涉及的领域较为熟悉的几位策划人。但是,策划人的合理搭配也是一门学问。《艺术人生》注重了这样的搭配。举例来说,节目邀请年轻的嘉宾如陈坤、李亚鹏等,那么策划会邀请的策划人既有报社的资深记者、影视理论界的专家、电视一线的资深制作人,也邀请一些娱乐记者。资深记者具有新闻敏感性和对于事件和人物的深度了解和观察能力;影视理论界专家注重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故事叙述技巧的设计;资深制作人注重环节和电视化语言的设计;娱乐记者提供台前幕后的故事,为节目进行娱乐元素的设计。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从各个角度更准确地把握选题。

每次会议的策划编导和常务策划人都要参与,由制片人主持。通常策划人都是有备而来,之前对选题已有了初步的创意。在策划会议上,各位策划人可以各抒己见,编导阐述自己的想法,思想相互碰撞。策划会后,执行策划人进行整理。

策划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事无巨细,但是也不能过于空泛。既要有宏观上整体思想和架构的把握,又要考虑到具体细节的精彩;既要做到主动引导,设计几个必问的问题,以实现自己的谈话目的,又要给主持人嘉宾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经过几次策划会议,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包括嘉宾的确定、次嘉宾的邀请、话题的切入、环节的设计、悬念的设计、架构的搭建等。制片人负责平衡,定夺取舍,常务策划人负责记录和撰写策划案。

第三,策划方案的撰写。策划方案的撰写基本是整合策划会议的内容,并加入栏目内部操作实施的具体要求,负责人是常务策划人。其实,策划方案的撰写主要是为了给组内工作人员提供下一步工作的依据。具体写作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为什么——即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制作本期节目。如人物和事件是近期社会热点,为了契合某些时机,迎接传统节日等等。

做什么——解决了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做什么,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内容包括本期谈话节目的选题、嘉宾的选择、涉及的素材、背景资料、表现的主题等,形式包括环节和架构的搭建等。

怎样做——一是节目方面的,即节目切入角度的设计、卖点的设计、高潮和悬念的设置、开场和结尾的设计以及环节的设置等;另一方面是人员的安排和组合,即将各个环节上的工作落实到小组和个人。

何处——演播室的确定。

何时——录制时间的确定。

多少钱——本期节目的经费预算,包括策划费用、演播室各项费用、工作人员的餐费、劳务支出、后期剪辑和合成机房的提前预约等。

《艺术人生·张瑜 郭凯敏》节目策划案(简略)

导演阐述

张瑜、郭凯敏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影星,曾经打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庐山恋》的成功使得郭凯敏和张瑜成为最佳银幕搭档,接着又合作了一部《小街》和一部电视剧,一时被喻为中国的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私下里人们都一厢情愿地巴望着两人真的好下去。可是在他们事业的顶峰时期,却突然离开人们关注的银幕。张瑜不久就去了美国,同时与导演张健亚结婚,而郭凯敏也匆匆和一个演员结了婚。后来都不太好,两人各自离了婚。

郭凯敏1984年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上了两年进修班,毕业后来到海南,开了一家影视公司,但几年前公司已经停业。张瑜去了美国圆她的读书梦。之后又去了台湾,结识了一些从事影视工作的好朋友,主演了一些影视剧,现在也在做导演和制片人。

对于张瑜、郭凯敏,他们两人都曾经在80年代,在同一个起点上,将自己的事业走上了一个高峰;两人也基本在同一时刻,所谓的“急流勇退”,也就是说,在他们最红的时候,都离开了电影厂,都终止了电影演员的生活,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道路。这之后的20多年中,他们两人各自又扮演了很多的角色。从作为“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两人在当时应该说都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当然也非常的有勇气。他们的选择也代表了当时是社会的一种潮流——出国、下海。20多年前,他们能在事业的最高峰,为了学知识,为了使自己让别人看着有墨水,毅然离开银幕,走进课堂,去学习文化知识。这在当时来说,是应该有很大勇气的。这也说明在当时,在1985年,他们两人都能够很清楚地认识自己,都能够很清晰地分析自己,觉得应该去学习,不能这样老吃青春饭,如果不去上学,自己的艺术生命很快就会消亡。然而,他们虽然有站在这样一个同一起点的时候,在向着他们的目标努力的时候,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一个是反映在他们的个人奋斗目标与现实状况的一个偏差,另外一个偏差就是产生在他们两人之间,20年之后在事业、家庭以及地位上的种种偏差。这种偏差更多的是他们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所导致出来的,而且这种不清醒已经给他们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本期节目就是希望通过现场的访谈,把这种他们生命历程当中的深刻内涵展示出来。

关键词:同一个起点,急流勇退,使自己的眼中让别人看着有墨水,偏差,认识自己

节目结构

本期节目在主要结构上将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庐山恋》情结

此部分主要的基调是怀旧。通过观众的互动,通过两人的讲述,将大家的《庐山恋》情结展示出来。

(开场时张瑜、郭凯敏是同时走上台,同时坐在台上)

节目环节:(1)请现在依然在庐山电影院工作的电影放映员上台,展示电影《庐山恋》的各种纪念品和资料。

(2)观众讲述《庐山恋》情结。

(3)五位观众上展示《庐山恋》的服装

第二部分:两人分别对各自生活经历的回忆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内容。我们发现,张瑜、郭凯敏《庐山恋》前后20多年间,两人在人生经历上,面临了无数的选择与可能性,而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为自己策划了现在的生活现状。那么在无数次选择当中,他们从生活环境到身份地位也随着选择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在他们的回忆当中,我们也在反思,也在为他们设计另外一些可能性。

关键词:前后20多年,面临了无数的选择与可能性,从生活环境到身份地位也随着选择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节目环节与形式:张瑜、郭凯敏分别将自己的经历。张瑜先讲,郭凯敏后讲,最后两人重新上来,节目结束。

张瑜

从地域上:上海—美国旧金山—台湾—上海

从身份上:当红明星演员—学生—演员—制片人、导演、演员

从演员到学生然后再是演员,接着开始做制片人一直到现在,人生角色上有着从学生到演员再到制片人的递进式互换。

对自己不同身份定位的回忆与反思:

①演员:为什么选择做演员,演员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放弃演员?

②学生:当时的“出国热”,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学生”的身份带来了什么?

③演员:既然重新开始,那么这次重新回归演员,是否是螺旋式上升?

④制片人、导演、演员:这种选择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演员的最后归宿都是这样?

郭凯敏

从地域上:上海—北京—海南—北京

从身份上:当红明星演员—学生—导演、影业公司总经理、制片人—演员

对自己不同身份定位的回忆与反思:

①演员:为什么选择做演员,演员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放弃演艺事业?

②学生:是什么原因,使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学生,“学生”的身份带来了什么?

③导演、影业公司总经理、制片人、演员:如此繁多的头衔,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负担?

④演员所有的头衔全部去掉之后,这种选择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什么?这种回归是否是螺旋式上升的?

本章小结

本章以当前中外较有特点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案例,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过程。电视节目策划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过程,本章只是点明了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一些主要环节和基本操作。在具体的操作当中,有很多可变因素,不同的栏目也有相应的变化,不可能完全一致。

应当说,1996年《实话实说》开谈话节目先河,经过多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无论从节目类型、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话题的视野,还是栏目的整体策划和制作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在节目逐渐多样的同时,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还不是很成熟,很多电视台并没有把策划纳入节目的有效运作机制里,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中国很多谈话节目的生存期很短。问题就在于它没有一个策划先行的机制,每一期节目的制作缺乏精心的设计。很多电视台认为只要有一个好的主持人,栏目就成功了。殊不知,全国能有几个类似于崔永元这样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真正能够立竿见影,具有操作性的还是在节目的策划上下工夫。在这一点上,《艺术人生》的成功实在是得益于非常扎实的策划工作,主持人朱军的成功很多是得益于栏目的成熟。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策划应该植根于电视制作人的观念和具体行动里。

思考题:

1.电视谈话节目如何界定?

2.电视谈话节目分为几类?

3.电视谈话节目选题初选有哪几个原则?

4.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策划一个谈话节目,写出策划案。

【注释】

[1]Encyclopedia of Television,Press of Oxford,1997.

[2]苗棣:《话语的力量——美国电视的夜间谈话与日间谈话节目》,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期。

[3]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4]周忱:《寻找民间口头英雄——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几则学习笔记》,见陈海、应启明主编:《有话大家说》,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第11页。

[5]崔永元:《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6]崔永元:《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7]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8]《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解读艺术人生》。

[9]《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解读艺术人生》。

[10]笔者于1998年10月对崔永元的访谈,地点:科技情报所《实话实说》栏目组。

[11]笔者2001年对《有话大家说》节目主持人和晶的访谈,地点: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组。

[12]同上。

[13]据笔者1999年对崔永元的访谈,地点: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

[14] 《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解读艺术人生》。

[15] 《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解读艺术人生》。

[16]笔者2001年对《有话大家说》节目主持人和晶的访谈,地点: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组。

[17]Vicki Abt and Leonard Mustazza,Coming After Operah—Cultural Fallout in the A ge of the TV Talk Show,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Popular Press,1997,p.39.

[18]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实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19]时间、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20]《艺术人生》栏目组提供。

[21]Vicki Abt and Leonard Mustazza,Coming After Operah—Cultural Fallout in the A ge of the TV Talk Show,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Popular Press,1997,p.38.

[2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2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