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剧传统结构的突破

广播剧传统结构的突破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再进一步从审美追求上认识广播剧的结构类型,还必须说明传统式结构与传统式结构的突破这一重要问题。当代广播剧的结构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传统式结构有相当大的突破。所谓传统式结构,是指受舞台剧影响所形成的“戏剧式”结构。这势必对戏剧传统结构又有所突破。心理化结构广播剧,在我国远比散文化结构广播剧数量少,艺术经验积累尚浅,可以说还在尝试、试验当中。

第三节 传统结构的突破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广播剧的三种结构方式。为了再进一步从审美追求上认识广播剧的结构类型,还必须说明传统式结构与传统式结构的突破这一重要问题。

“剧作家所利用的形式也是随历史而演变的。”(2)历史上的舞台戏剧结构从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代广播剧的结构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传统式结构有相当大的突破。所谓传统式结构,是指受舞台剧影响所形成的“戏剧式”结构。按劳逊的说法就是写“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3)由于冲突双方意志不同,目标不同,双方的行动导致冲突达到危机。传统式结构广播剧尽管它的艺术传达手段与话剧有所不同,但从内在特征看,仍是遵照这种“冲突律”编织剧情的。

结构突破传统,性质上不同于面对具体的不同题材,考虑其人物和事件的关系,选择结构方式。传统式结构和突破传统结构的广播剧,都可以呈现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或多人一事的结构面貌,但内在特征大不相同。对传统式结构的突破,是审美追求上的较大的发展变化。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分析比较来阐明这一问题。

一、传统式结构特征

所谓传统式结构广播剧,以戏剧性冲突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追求直接、集中地再现尖锐的斗争。特征如下:

第一,戏剧发展阶段,一般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几部分。其中发展部分就要有戏剧矛盾冲突,而且要相当强烈。高潮是全剧的“最高峰”。

第二,段落之间有戏剧性的因果关系,前一段是“前因”,是“铺垫”,后一段是必然的结果。

第三,剧情布局,有意使之曲折、紧张。

二、突破之一——结构的“散文化

《彭元帅故乡行》、《求索》、《飞来飞去》等广播剧,其结构可称作“散文化结构”。这种剧是以编剧所同情的人物的感情、精神、情怀,或所发现的生活情趣、哲理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的。它吸收了散文手法,突破了戏剧传统结构,有以下特征:

第一,不依赖情节的有机、严密和巧合来展现主题。“散文化结构”广播剧情节有“散”的特征(相对于按戏剧“冲突律”结构剧情来说),但依靠情感线、思想线贯穿,使剧达到“形散神不散”。

第二,不依赖戏剧式结构技巧吸引听众。

戏剧式结构有许多常用的技巧、手法,“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戏剧结构在情节安排上,不断造成观众这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4)。可以说,“悬念”,尽管人们看出是特意编织的,是技巧性安排,也往往产生期待、产生兴趣。但不能自由地选择事件展现人物内心。“散文式结构”广播剧不是有意造成紧张感,如《爱迪生的童年》是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童年时代的爱迪生天真可爱的心灵(好奇心强烈,不怕挫折失败等)感受上。

第三,追求自然真实感。

“散文化结构”广播剧不是为散而“散”,而是追求自然真实感,或更进一步追求“纪实”。

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剧目,为追求情节的惊奇、紧凑、造成异常,引起人们兴趣,总要对生活素材做很大加工,总要进行情节编织,或者如狄德罗所说“对历史添枝加叶”。狄德罗认为:“戏剧家比起历史学家来,他的真实性要少些,而逼真性却多些。”(5)就是说,戏剧允许虚构事实(“真实性”少些),但它反映了生活中必然的或可能的现象(“逼真性”多些)。“散文化结构”广播剧与之不同的是宁可情节平淡,也不给人留下编织情节的感觉,而要让人感到剧中一切是生活的,自然的。这种自然真实感或“纪实性”,很符合现代人能获得信息,探索、了解社会生活(包括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事实真相的心理。所以许多“散文化结构”广播剧,甚至用通讯报道手法,类似报道结构。

“散文化结构”广播剧最突出的例证,也是播出后获得强烈反响的广播剧——中央台1976年录制的系列剧《普通人》。编导索性把这部系列剧称作“广播报道剧”,特地采用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节目主持人”形式。剧中出现的“普通人”确是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人物,他们的事又是真事。在报道式地表现这些真人真事时,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手法几乎没有一丝痕迹了,就像与听众当面自然地叙述、介绍他的一切,如其中《翅膀》一集,就是由主持人张辛欣把作曲家谷建芬介绍给听众,然后由谷建芬自述个人经历。自述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围绕主持人心里的一个问题:“这几年,她一下子写了很多很多的歌,我记得哪个杂志上说她写了1000首歌……我看着这位中年妇女,很惊奇,谷建芬,你心里怎么涌出这么多歌呢?”谷建芬介绍了自己一家的荣辱升沉,酸甜苦辣。(还是用“代言体”再现,有角色有对话)听众了解了谷建芬。那么,她心中怎么会涌出这么多歌?答案自在其中,听众在和剧中人物心灵沟通过程中,泛起许多联想和感慨。

主持人说:“我希望,在《普通人》这部系列广播报道剧里,大家通过声音,能够彼此相识……”应当说,这个追求,只有在“散文化结构”形式中才能实现。

三、突破之二——结构的“心理化”

心理化结构广播剧,以题材中人物内在意识的流动(包括下意识、潜意识的流动)以及由这些流动所展示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这势必对戏剧传统结构又有所突破。

心理化结构广播剧,在我国远比散文化结构广播剧数量少,艺术经验积累尚浅,可以说还在尝试、试验当中。它的特征主要显示出如下几点:

第一,情节的展开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线索,这种意识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它不表现为从一开始就是“有目标”、“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比如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一种生活哲理,为了回忆一件往事而努力从记忆深处寻找什么痕迹等。这里的“意识活动”,比较自然、自由,合乎人们自由遐想,甚至心猿意马的心理状态。有时,忽然泛起下意识、潜意识活动,可以近乎迷蒙不清的梦境。

广播剧《送我一枝玫瑰花》就是一部较成功的心理化结构广播剧。剧中主人翁是一位在前线负重伤的战士,全剧以他在生命垂危之际的意识活动为线索,展开他的内心图画。他的意识忽然跑到炮火震天的战场,忽然跑到孩提时代,忽然想起自己的女友。一忽儿,脑子里是战斗动员时的壮烈激昂,一忽儿是对着女性倩影产生的绚丽多彩的遐想。意识活动像一条小河流淌。听众从这些内容感受到了一个美的心灵。全剧以心理结构形式,把一位战士的内心做了诗化的表现。

第二,心理化结构广播剧,段落之间不以事件时间先后为序,也不同于“倒叙”写法,它是随人物意识流动,自由地“流”到过去、现在或将来。当然,各段落在时间上跳跃、无顺序,不等于结构零乱漫无头绪,全剧仍是根据主题的要求选择一定内容,安排各个段落的。不过,此段落与彼段落的衔接,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它的节奏比传统式结构更紧凑、更快。例如,上海台录制的《走进罗布泊》,是以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生命弥留之际为切入点,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简约而生动地展示了余纯顺人生经历中的几个横断面,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编导匠心独具地安排了余纯顺和同在罗布泊献身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会面,和女探险家、多年的女友的会面,和已经离婚了的前妻的倾心交谈,是非常典型而又集中的心理展现,是一种典型的意识流动手法。

第三,心理化结构广播剧,没有事件式的外部冲突作为“高潮”,它的高潮是人的主观情感一步步推向最激动、最昂扬的时刻。心理结构广播剧往往显得诗情浓郁。《送我一枝玫瑰花》就像一首年青战士美好、纯净心灵的颂歌。全剧的高潮在剧的末尾,在战士即将离开人世时朦胧听到了姑娘为他唱的最使他动情的歌——《送我一枝玫瑰花》。

四、传统时空观念的突破

“戏剧结构可以形容成为戏剧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6)采用戏剧式结构的剧目,每段情节都是在具体时空中展开的,都有明确的规定情境。“散文化结构”、“心理化结构”的广播剧突破这个传统,剧中段落可以“无具体时空”。这是一种大胆的创造,给这类剧目更自由地表现它的内容以很多方便,使剧能够更直截了当地把听众最关心的部分(比如人物的心理)“告诉”听众。

所谓无具体时空,在突破戏剧式传统结构广播剧中,不一定全剧始终是这样,有的是在特定段落,时空具有不确定性。如广播剧《求索》中有朱德和孙炳文饮酒抒怀一段:朱德这位戎马倥偬的志士,多年奋斗尚未寻求到中国革命道路,心绪十分压抑,听众情绪已被人物感染,也希望听到人物抒发自己的情怀。此时,剧中很自然地推出朱德、孙炳文借饮酒赋诗抒发志向的情景,听众的注意力被引到人物内心去。至于饮酒赋诗在什么具体时间?是哪年哪月、是白天还是夜晚?是在谁的房间,还是在哪座庭院?剧中都未交代,时空是不明确的。听众完全接受这种处理,不追究戏的具体规定情境,完全理解剧情。不交代具体时空,剧更显得流畅,人物情感没有被打断的感觉,延续十分紧密。

对具体时空的突破,在广播系列报道剧《普通人》里达到了更明显的程度,“无空间”、“无背景”成了这部系列剧突出的艺术手法。例如其中《缤纷的世界》一集,剧中几个盲人在谈论是生来就盲好,还是半道盲好,这里,编导有意不交代人物对话的时间、地点,造成一种环境的模糊感。让我们截录剧本一小段:

[音响特写:

一根竹竿点在地上,从大街闹市……从一条深深的小巷尽头,由远而近缓缓走来,嗒,嗒,嗒……

主持人:你们听,静静地……这是盲人用手杖,用竹竿敲打着路沿,摸索着人生,在世界上走……这竹竿,就是他们的手,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心。虽然他们是盲人,却能够“看”到一切,因为声音的世界,也是这样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竹竿声特写叠化;诵经和木鱼声……

主持人:……你听,这是什么?

贺 博:有人说,它是宗教……对吗?

[叠化:摇滚乐和歌唱……

呵,这是艺术……

[叠化:飞机轰炸和机枪声……战争。

[叠化:狂风,暴雨惊雷……大自然。

[叠化:婴儿啼哭……淡出。

呵,这是生命,是诞生……

[淡入:鸟鸣,沙漠驼铃,蓝天鸽哨,隐。

[特写:牛叫。

[盲人竹竿点地声,由远而近,渐清晰。

[引出游丝般的小提琴,弱衬。

贺 博:(柔和地沉思)可是,到底是生来就盲的人,还是半道盲的人幸福呢?

[片刻,无时间、空间对话:

男盲人:是自来盲好吧,心静,本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绿色,黄色……

女盲人:半道盲好,总算见过父母的样子,看到过光明。

盲人丙:我们更痛苦,本来有的东西又失去了……

盲人丁:可我们连有也没有过呀……

在生活中,人的某种心理、意向,本来就不一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展开,那么,把一定的心理、意向从规定情境、具体时空里摆脱出去构成戏剧段落,欣赏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心理结构广播剧《送我一枝玫瑰花》的一段也是明显的例证:

女护士:(惊喜地)院长,您看,程成同志的眼睛睁开了。

程 成:(心声)啊!好扎眼啊!我记得世界是绿色的,莽莽荡荡苍翠葱茏,怎么又变成雪白的了,还飘着那么大的一颗露珠……晶莹剔透,光斑闪辉。噢!我想起来了,那是输液的瓶子。这么说,我够呛了,你听,那输液管里(水滴坠落水面的声音)不对!不是这种声音,好像应该是…(钢琴D键跳跃,琴声衬着少女玲子的清脆的笑声)

玲 子:嘻……程成哥,你真笨,还听不出来,这是D调。

程 成:玲子,以后你别考我什么调了,只要你唱我就爱听。

玲 子:那我唱完了,你还没给我讲故事。

程 成:行。今天给你讲个神的……讲个反潮流的小英雄行吗?

玲 子:(拖着长腔)行——那我唱了。

[玲子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前奏。

程 成:玲子,我不听这个,不听这个!

玲 子:那你听什么?

程 成:还唱那个《送我一枝玫瑰花》。

玲 子:哼!那你为什么给我讲反潮流的小英雄?你得接着给我讲安徒生——海的女儿。

程 成:行!

玲 子:那——向毛主席保证!

程 成:向毛主席保证,你就快唱吧!

[玲子优美的歌声《送我一枝玫瑰花》。

战士程成意识中最深刻的是与童年女友的友谊,是女友唱的那首《送我一枝玫瑰花》。但这段情节具体的时间、环境没有明确的交代。

无具体时空,是一种新颖的艺术手法,它使广播剧的结构方法更大地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样式。

【注释】

(1)曹禺:《喜听广播剧〈陈妙常〉》,《曹禺全集》(第5卷),第479页,百花出版社1996年版。

(2)〔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第21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

(3)〔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第20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

(4)顾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第25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5)〔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引自《西方论文选》上卷,第35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6)顾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第14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