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剧_特殊方式传播的戏剧

广播剧_特殊方式传播的戏剧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广播剧由于传播方式的特定性,使它在艺术追求方面具有了自己的特征。

第二节 广播剧——特殊方式传播的戏剧

“往往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往往不是自觉地为文艺工作者所利用,常常倒是其他人,偶尔发现了这种可能性,从而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8)广播剧就是靠广播技术制作出来,而又靠广播技术传播开去的艺术新形式。一种新兴的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它就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吸收新的养分,寻觅自身的艺术规律。

一、适应听众的心理

广播剧的传播方式不同于舞台剧、电影,它通过广播把社会作为“大剧场”,向社会大众传播,向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听众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也制约着它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使之具有一定特点。

广播剧从空中向听众传来,欣赏者不像进入影院、剧场欣赏影剧的观众那样有足够主动欣赏的心理准备,因此,它要讲求入戏快,使听众很快产生欣赏兴趣,并且剧情不繁复,人物关系很快地明朗地交代出来。

广播剧《减去十岁》在挑起听众兴趣上就十分用心。它题材的选择别开生面,是个幽默、离奇、荒诞的新闻式事件——上面将发下一个文件,把大家的年龄都减去十岁,于是人们在欣喜中层现了各种心态。剧一开头出现“好消息”的呼喊,这呼喊声在放大,直至成为炮弹爆炸声。显然这是很抓人的开头。剧又很快说出喜剧性事件:

朱 宜:(神秘地)听说要发一个文件,把大家的年龄都减去十岁!

季文耀:(笑)哈……真能胡说!

朱 宜:您还不信?

季文耀:简直荒唐!你去骗小孩吧!

朱 宜:真的,信不信由您!

季文耀:(不以为然)消息来自美联社还是塔斯社啊?

朱 宜:告诉您,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经过两年的调查,又开了两个月专业会议,起草了一个文件,马上就批下来。

季文耀:(半信半疑地)真有这件事?

朱 宜:您看您,我还能给您开玩笑?

季文耀:要是真的,可就是特大新闻啦!

朱 宜:千真万确,我给您说说,那文件上有这么几句话:“‘文革’十年,耽误了大家的宝贵岁月,这十年生命中的负数,应该减去……”

二、造成同听众心理交流

广播剧还往往造成同听众心理交流,以使听众对剧中人物、事件产生关注意向。

广播剧虽然不同听众“见面”,而且来自遥远的电台,但它是把它的话语很亲切地送到欣赏者耳边的,如同与人谈心。广播剧在发展过程中,较快认识了自己这一优势,较早形成了这种特点,剧中流淌着与欣赏者交流的气息。中央台播出的系列广播报道剧《普通人》最鲜明地发挥了这个特点,造成了强烈效果。它采取了节目主持人的形式,同听众发生联系。请看这样的开头:

[特写音乐轻起。

主持人:(亲切、自然、流畅地)各位听众朋友,我叫张辛欣,是《普通人》这部系列广播报道剧的节目主持人。我准备请一些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在每天的这个节目时间里,陆续同你们相会。这些都是真人真事。尽管这些男女老少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之间也素昧平生,不过我想,有人曾经说过,在孩子与老人之间,有岁月隔着;在家庭和社会之间,有墙隔着;在昨天和明天之间有梦隔着;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有谜隔着……而把这一切都联系在一起的,是生活。我们牵着生活的破衣襟,生活好歹把我们拉扯大了……那么,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和想法,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荣辱升沉,以至每天的柴米油盐,也许会使你们感兴趣。我希望,在《普通人》这部系列广播报道剧里,大家能够通过声音,彼此相识……

[特写音乐止。

曾引起轰动的系列广播报道剧《大碗茶传奇》也以同样精彩的语言与听众展开心理交流:

主持人:亲爱的听众,您是否来过北京,到过前门?是否知道在繁华的前门大街上,有个名叫“老二分”的大碗茶摊?8年前,大栅栏街道干部尹盛喜同志,带领20个知青,身无分文,自谋出路,在前门靠摆摊卖茶起家,拼命干了8年,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18个门市部、销售六千多种商品,年销货额达五千多万元的综合性企业,先后安排知青两千多人次,并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了分公司……

同听众的交流,不仅仅只限于剧的开始部分,剧的中间部分或结尾处都同样需要,我们还是以同一集的结尾部分来阐明这个问题:

主持人:好吧,下一集,我们就让曾在前门摆摊卖过茶的那些知青们和大家见见面。他们一个个都很普通,但他们一个个都有着很可贵的一段经历。

[音乐——

亲爱的听众,关于“老尹这个人”,我们暂时介绍到这儿。老尹,尹老头,尹经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人,在以后的报道中,你们还会进一步了解他、熟悉他的。

总之,广播剧由于传播方式的特定性,使它在艺术追求方面具有了自己的特征。不论是入戏快,或是同听众进行交流,或是用其他手法,都是为了适应“广播”的特定传播方式。

【注释】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谭霈生:《论戏剧性》,第1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

(3)〔美〕R.M.小巴斯费尔:《剧作家的四种媒介》,第43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4)王朝闻:《美学概论》,第270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曹禺:《广播剧选》,第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6)〔日〕堀江史朗、内村直也:《广播剧的特点和方法》,蔡子民编译。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5卷),第29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8)见《从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新华文摘》总12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