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故事的结构类型和原理

故事的结构类型和原理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事的结构是指故事中对事件的选择和组织。幕是故事的重大逆转,我们熟知的故事有三幕式、四幕式和五幕式等。一般来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四幕式故事的典型结构,除了短片以外,一般的电影故事至少要包含三幕,也即三次重大逆转。每一幕的结束通常是故事最重大的逆转时刻。但不管怎样,序列的方法可以帮助编剧有力地规划故事的结构和进程。情节即对事件的安排。事件标志着有意味的变化。

结构是一种思维方式。故事的结构是指故事中对事件的选择和组织。情节也即对事件的安排,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动作与事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在结构完善的情节中,每一件事都与其他事情联系在一起,改变其中一件事就会破坏情节的完整性和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情节与结构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结构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和架构,它形成了情节的组织方式。结构描述了故事的构成,也决定了故事的叙事节奏。可以说,结构是故事的重中之重,我们也会结合很多故事的实例重点探讨故事中的结构问题。

首先,故事是由什么构成的?

其次,故事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是否有着一定的规律?

最后,故事的节奏和结构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故事的构成

故事是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宛如人的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消失一样,故事也有着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正如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事也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那么组成故事的细胞到底是什么呢?

从电影的本质来看,构成电影的细胞是一个个镜头,每个镜头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帧静止的画面。而电影故事又不同于电影本身,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时,记住的不是一个个单独的镜头,而是由这些镜头串联起的一段段时空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世界,而且不同的观众对一部影片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可以说故事是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一段经过个人组装的时空和记忆。我们可以从大至小来划分故事的成分。

1.幕

首先,一个完整的经典故事(本书探讨的主要是经典故事,即受大多数人喜爱、流传最为广泛的故事类型)可以被划分的最大单位是“幕”(act),这也来源于人类古老的戏剧传统。幕是故事的重大逆转,我们熟知的故事有三幕式、四幕式和五幕式等。一般来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四幕式故事的典型结构,除了短片以外,一般的电影故事至少要包含三幕,也即三次重大逆转。故事越长,转折点应该越多,情节越复杂,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每一幕的结束通常是故事最重大的逆转时刻。而且按照幕的行进顺序,每一幕结束时的逆转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高,直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是故事最重大的一次逆转。这也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2.序列

“幕”之下又可以分为若干序列(sequence),保罗·约瑟夫·古林诺曾在他的著作《编剧:序列的方法》中详细介绍了序列的源起及应用。序列其实来源于早期的电影,当电影诞生后不久,一盘胶片大约能放映10~15分钟,最初的电影也多是这样的短片,通过10~15分钟讲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随着电影的发展,人们对故事的长度有所需求,希望看到内容更丰富的故事,于是在20世纪的头十年出现了长于15分钟的电影,但由于放映机的数量有限,在两盘胶片之间仍然有一段暂停的时间。甚至有的影院像放映系列剧一样,一周只放映故事片中的一盘胶片。这些都要求每一盘胶片的故事内容具有相对完整性。于是,早期的编剧也围绕着15分钟左右的单元来建构剧本

这一方法对于现代电影来说也是有所裨益的,并且在100多年间一直渗透在电影故事的创作中。首先故事片电影的一般长度为90~120分钟,这是普通人一次性连续观赏比较适宜的时长。故事要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吸引观众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故事都败在了冗长拖沓的故事中部。为了减轻这种难度,我们可以把故事以8~15分钟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序列,每一个序列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和冲突,并在序列结束时达到一个仅次于幕的重大逆转。每一个序列宛如一部小电影,有自己的主角、张力、冲突、结局,但每一序列解决的只是故事的部分冲突,通常在序列的结尾又会引发一个新的事件,即下一个序列的主题。故事就这样一层层递进发展,直到高潮。

那么,幕与序列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通常对于三幕式电影来说,第一幕故事的开端和建置由两个序列组成,第二幕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由四个序列组成,第三幕故事的尾声由两个序列组成。这也就是好莱坞总结出的三幕八序列的经典故事结构。我们可以在许多精彩的电影故事中发现这一隐藏的结构。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序列的长度是灵活的,一般为8~15分钟。序列的数量也是根据故事需要而定的,有的影片比较长,可能也不止由8个序列构成,可能会有更多的序列。但不管怎样,序列的方法可以帮助编剧有力地规划故事的结构和进程。我们也会在本节的第三部分详细论述序列在故事结构中的运用。

3.场景(事件)

序列之下是场景,每一个序列由若干个相关的场景构成。场景(scene)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人物发生的事件和动作。电影这一时空艺术正是由若干个场景构成的,一般来说,一部90~120分钟的故事长片通常由40~60个不同场景构成。场景划分的表面标志是一个连贯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而其内在则是一个完整的有价值改变的事件。情节即对事件的安排。

什么是“事件”呢?事件标志着有意味的变化。它必须给人物的生活和价值带来变化。这是我们判断一个事件或场景是否成立的标准。一个场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取决于它是否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生活带来一定价值上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一场景就完全可以删掉。

例如本章将详细分析的影片《僵尸新娘》,由于动画制作的特殊性,本片长度为77分钟,虽然比一般的故事长片要短,但仍然具备并体现了经典的故事结构。我们就以这部精彩的影片为例。《僵尸新娘》大概可分为32个场景,每个场景都对故事叙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每个场景的开始和结尾,人物和事件的价值也得到了转化,产生了新的冲突。例如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开头——3分30秒),维克多在房间放飞蝴蝶,蝴蝶飞过大街小巷,向我们展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场景,并引出了一些角色(车夫梅修、男爵、维克多的父母),并介绍了主人公的家境和身份。通过维克多父母的唱词我们了解到他们对维克多婚事的计划和愿望,希望通过这桩婚姻来打入上流社会。第二个场景(3分30秒至5分15秒),介绍新娘维多利亚家的境况、身份和对这桩婚姻的态度。我们了解到她家是没落的贵族,有地位却非常贫穷,希望借助这桩婚事来改变贫穷的现状,并且十分看不起维克多家。同时这一场景也表现了维多利亚的担心:她从未见过维克多。这个事件就带来了故事的冲突:两家父母对婚姻的目的,以及两个家庭的悬殊对比和矛盾,还有维多利亚对婚事的担忧。再随便列举几个场景,如场景六(14分30秒至19分):维克多来到森林练习誓言,结果恰巧把戒指带到了僵尸新娘枯枝般的手指上,导致僵尸新娘现身,将他带到鬼世界。这一事件导致了故事的重大逆转,对人物的命运带来了负面的价值。接下来的场景七(19分至24分)表现了鬼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物,重点讲述了僵尸新娘不幸的悲剧故事。这一场景使我们对僵尸新娘和鬼世界产生了更多的了解,对僵尸新娘也产生了一定的同情。可以说在这个场景的开头,观众和维克多还处于极度的惊恐之中,但在这一场景的结尾,色彩斑斓的鬼世界似乎比灰暗、死气沉沉的人间多了许多生气,观众也不再那么害怕了。

每一个场景都表现了同一时空、地点之内发生的相对完整独立的事件,并且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人物的境况和故事发展发生了价值的转换。如果一个场景,在它的开头和结尾没有发生任何价值的转变,那么这个场景就是多余的而不是必要的,可以将其删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故事始终结构紧凑、引人入胜,不会让人有冗长乏味的感觉。要记住:银幕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场景时做到以下几点:

(1)每个场景都要有新信息

每部电影都要表达和探索一个问题,故事也会由许多大小不同的悬念构成,这些都靠给片中角色和观众不断提供新信息来解决。因此,每一场景都需要揭示一些之前所未透露的信息。例如上段列举的僵尸新娘的开头几个场景,每个场景都不断地将新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场景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一些角色、男主人公和他的家庭背景、他面临的大事件——婚姻。场景二接着介绍了女主人公及其家庭背景和他们对这桩婚姻的态度,等等。每个场景都带入了一些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新信息。如果这一场景没有任何新的内容提供给观众,那么它也是多余的设计。故事必须要有发展、推动,每场戏都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不能原地踏步,如果很多戏删掉了并不影响故事的叙述,那就证明这些戏是水戏。水戏主要存在于电视剧中,表现为情节冗长、故事拖沓、台词空洞,“戏不够,感情凑”等。整部电视剧的剧情就像泡涨了的海绵,松松软软、腻腻歪歪、拖拖拉拉。电视剧“注水”,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问题,“电视剧长,销售额就高”;一些电视剧制作单位为了商业利益将电视剧人为拉长。另外播出单位考虑到电视剧若不到一定长度,就拉不到广告,逼得制片方加长电视剧,由此导致了电视剧注水严重,质量下降。

(2)每个场景都必须有冲突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故事的存在基于冲突,一帆风顺的人生和故事不会吸引我们注目。人物的欲求、他遇到的阻碍、他的努力及其带来的更大的困难等,都是推动故事发展和我们内在生命的动力。因此,电影故事中的每个场景都要有助于建立和加强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剧烈的、微弱的、明显的、隐匿的、外在的或内在的,它正体现在场景中人物和事件的价值变换中,这一价值变换必然带来故事中新的冲突和动力。例如《僵尸新娘》场景六,维克多在森林中练习誓言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后果,导致了僵尸新娘现身,她认为自己已与维克多结为夫妻并将他掳走,这一事件给主人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改变,同时导致了新的冲突:维克多是否还能回到人间?

(3)华彩段落的重要性

许多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些令人十分难忘的精彩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影片故事中最精彩和最重要的场景。你是否会马上想到一些例子?你觉得《僵尸新娘》中最精彩的场景是哪些?僵尸新娘的出场?鬼世界里精彩的歌舞场景?那些被特意突出和强调的场景往往是故事中比较核心的部分,也是编剧、导演和工作人员最花心思设计的场景,一部影片应该有一些这样的华彩段落,使观众在忆起一部影片时总会在脑海中首先浮现出这些画面和声音。例如我们提起希区柯克的影片《精神病患者》,首先会想起浴室刺杀的经典蒙太奇段落;提到他的另一部作品《西北偏北》,首先会想起罗杰在空旷的田野中与洒农药飞机惊魂一刻的场景;《泰坦尼克号》里罗斯和杰克站在甲板上,罗斯在杰克的怀抱里张开双手,大声说着“我可以飞了”的场景成了爱情的华彩段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漂流在大海中的少年与老虎,被飞鱼群包围遮天蔽日的震撼场面也久久地留在观众心里;《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从用了19年时间深挖的一条隧道中逃脱,重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的一瞬间成为释放捆绑、讴歌自由的一曲颂歌。

总之,场景是电影故事非常重要和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一个场景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小事件,并带来一定的冲突和价值转换。每一场景结尾的逆转和带来的冲突要小于每一序列结束时的冲突强度,序列是一系列相关场景的组合,这些场景的事件互相关联,产生一个更重大的冲突,这一冲突便是这一序列结尾的冲突。而若干个序列又会组成一幕,每一幕结束时的冲突更是大于序列的冲突。故事就是这样一层层由若干个大小事件带来的价值转换组成,宛如大海,一个个小的浪花逐渐形成更大的波浪,这些波浪汇聚到一起,再聚合成更壮阔的波浪,最终奔涌而至。

4.节拍

节拍是构成场景和事件的最小单位,指动作和反应之间的行为交流。例如《僵尸新娘》的场景六中,新闻播报员的消息促使维克多在林中练习誓言,而他的誓言和套戒指的动作又导致了僵尸新娘现身,随后僵尸新娘便相信自己与维克多已经成婚,于是把他掳走。这一系列相关的动作和反应构成了一个事件,将事件引致必然的结局。

节拍是故事构成的最小单位,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动作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场景),若干个相关的事件又构成了一个序列,若干个相关的序列又组合成故事最大的单位“幕”,三幕以上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一个波涛汹涌的生动故事。这就是我们对故事的拆分和理解,节拍—场景(事件)—序列—幕—故事,希望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大家从整体到细节把握整个故事的脉络。

二、故事的结构

前面我们介绍了故事由大到小的构成元素,如果把故事比喻为人体的话,这些元素就是故事的细胞和各个器官,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故事的生命力所在,也即这些细胞和器官如何运作,也就是故事的结构。现在,你有了一个故事的轮廓,搜集了一堆素材,也想到了一些精彩的桥段,但是你拿不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还是同时讲述,困扰你的其实是剧作的结构问题。结构是什么?电影剧作结构是指电影剧作的组织方式和内、外部构造。电影剧作家根据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思想内涵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按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其符合生活规律,达到艺术上的完整、统一、和谐。素材和情节是内容,结构是形式、手段。剧作结构的优劣对一部电影剧本的成败起着很大的作用。

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以一双鞋为引子,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家两兄弟被迫卷入战争后,哥哥为了保护弟弟,让他能活着回家,从一个正直上进的年轻人变成战争狂人,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法国中尉的女人》用两条线索贯穿,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男女之间情感的困惑与选择。影片的主线索是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独特个性的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故事,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反映两个演员安娜和麦克在拍摄主线索这个故事时所产生的感情。两个时空的线索交相呼应和对照,传递出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假如爱有天意》也是十分巧妙地借鉴了这部经典电影的剧作结构,以戏中戏的方式,以戏里戏外的叙事结构演绎着故事。两千多年前,人类对故事规律的研究就已经开始。直到今天,有许多卓越的思想和见解帮助我们认识故事的结构和好故事的共性,那么就让我们顺着人类对故事研究的火光来逐渐接近故事的生命本质吧。

1.故事结构研究的先行者

(1)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谈到故事的结构,首先必须要提及亚里士多德。他在其经典的著作《诗学》中对叙事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他的观点至今仍非常有影响力,并在经典故事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诗歌的探讨阐明了叙事艺术的规律和本质。他认为叙事是对现实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是这样定义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1]“在悲剧的主要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②

这里,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叙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故事的结构。他还认为,故事中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同上,第18页。诸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除,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这些都验证了结构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2)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1895~1970)是俄罗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发现世界各国的童话故事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共性?于是他运用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100个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研究,得出了非常令人震惊的结果,在他192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故事形态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这本书也成为叙事研究和结构主义方法的精神源头。虽然普罗普研究的对象是民间故事,但他的结论对所有类型的故事创作都颇有意义。

普罗普借鉴了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他在100个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寻找共同的功能项,即故事中都包含的功能成分。这种功能既指人物的动作也指这些动作对故事造成的影响。经过对100个民间故事的提炼和研究,普罗普一共寻找到了31个功能项,他认为所有的童话和民间故事都由这31个功能项组成,当然有些故事可能并不含有全部的31项,但所有的故事中的功能项不会超出这31种。后来的学者发现,普罗普得出的31个功能项并不局限于他所研究的民间故事,而是可以在现代的各种故事和叙事中得到体现。普罗普的结论有着更深远的影响。而且我们也发现,许多现代叙事从童话中借鉴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结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31个功能项,通过列举电影《指环王》和其他故事中的相关情节可能会便于我们理解这些功能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能列举其中相关和相似的内容,并不能将31个功能项生硬地照搬和套用到影片故事中,因为普罗普的研究提供的是一种方法和结构,在具体的故事中会得到灵活的运用和体现,并体现其中的主体,但并不一定是全部,31个功能项并不是机械和绝对的。文中的“英雄”也即“主人公”)

初始场景:介绍家庭人员,介绍主人公(英雄)

在31个功能项之前有一个叫“初始场景”的功能元素,普罗普并未将其归入功能项中,但它往往出现在故事的开头。初始场景主要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要家庭成员、主人公(英雄)。

《指环王》第一部的开头,先是介绍了魔戒的来历和历史,紧接着介绍了霍比特人生活的环境、主人公弗罗多、他的导师甘道夫和他的叔叔比尔博等。

再如《僵尸新娘》的开头,同样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人公维克多和他的家庭成员等。

①缺席:一名家庭成员缺席或缺失某种东西

这是所有故事的共同之处。前面我们曾讨论过,故事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求索,他们希望得到某种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这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缺失”或“缺席”。

《指环王》开头主人公缺失的是什么?是魔戒存在所威胁的和平,正是为了寻求和平和宁静,去除纷争,弗罗多和同伴才踏上毁灭魔戒的征程。

《僵尸新娘》的维克多缺失的是什么呢?是一份爱和美满的婚姻,因此他才会放飞蝴蝶,希望并担忧着父母为他安排的婚事。

②禁令:对主人公提出禁令

主人公被告知不得做某些事情,如不能去森林或不能离开家等。《指环王》中,弗罗多从小就被告知不得靠近魔多,不得碰触戒指。

③违背禁令

主人公违背了禁令。功能3与功能2是成对存在的,这时也通常会引进一个坏人的角色(主人公的对手)。弗罗多准备向魔多出发,毁掉魔戒,违背了早先的禁令,引领了故事发展。

④侦查:坏人试图获取信息

与此同时,坏人试图从主人公处刺探信息或获知关于主人公的信息。黑衣戒灵(坏人、对手)得到消息后开始了对弗罗多的搜索和追捕。

⑤传递:坏人得到受害者的信息

黑衣戒灵找到了弗罗多下榻的客栈。

⑥诡计:坏人企图欺骗受害者

甘道夫找到白衣巫师萨鲁曼,向其寻求帮助,结果发现萨鲁曼已经背叛了。

⑦同谋:受害者受骗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

甘道夫被萨鲁曼囚禁,弗罗多被困在客栈

⑧恶行:坏人对一名家庭成员造成伤害或损失

这个功能项极为重要,因为正是它推动故事展开。冲突到此也变得更为激烈。在《指环王》中,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相应的情节:弗罗多在与戒灵的搏斗中受伤。

⑨调停:不幸公之于众,英雄被派遣

主人公被派遣去完成故事的主要任务。精灵王国的会议决定,由弗罗多完成毁灭魔戒的任务,九人护戒使者团成立。

⑩对抗:英雄同意对抗

出发:英雄离家

第一个捐赠者功能:英雄受到检验,接受神奇的代理人或帮手

这是次要角色和帮手引入的重要时机。主人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但也会遇到辅助的力量和帮手。例如《指环王》中弗罗多在客栈得到阿拉贡相救,在受伤后又得到精灵雅雯帮助,护戒使者团又得到精灵女王送的宝物,包括大自然的种种帮助,等等。

英雄的反应:英雄对代理人或帮手做出反应

主人公对捐赠者的态度,接受帮助和考验,做出种种回应等。

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

这里的宝物可以是具体的宝物或是某种能力等,总之是主人公接受了捐赠者的帮助,获得了更多的能力以实现目标。

空间变化:英雄被引向寻找对象

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弗罗多等人在离开精灵王国后,在甘道夫的引领下开始了漫长的旅程。所寻之物往往在另一个“国家”或遥远的地方。中国的经典故事《西游记》似乎也是遵循着同样的故事逻辑,所以我们会感觉《西游记》和《指环王》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斗争:英雄与坏人直接斗争

这也是故事中的大部分冲突场景。在《指环王》和《西游记》中充满了这样的斗争场面。如《指环王》中在雪山、矿坑、洛汗国、刚铎发生的诸多战斗等。《西游记》中则体现为唐僧师徒四人(以孙悟空为主)与诸多妖魔的斗争。

给主人公留下标记

主人公的身体留下标记、伤痕,带上某种饰物,或留下其他印记等。

胜利:坏人被打败

这是主人公取得的初次胜利,也可视为故事的第一小高潮。

消灭:起初的不幸或缺失被消灭

这一功能项是上一功能的延续结果,与功能8“伤害”成对,可视为对8的消解,由此这部分叙事达到小高潮。可能是主人公找到了宝物或解救了被囚禁的同伴等。

归来:英雄归来

追击:英雄被追击

故事到达功能项20时并没有终结,主人公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他再次被追捕。我们可以从许多童话、民间故事和电影故事中找到这样的例子,主人公貌似获得了成功,达到了目的,然而后面还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他必须彻底克服和战胜这一危机,才能到达故事的真正高潮,取得最后的胜利。

瑐瑢营救:英雄被救

主人公再次获得帮助和营救,这里也可以再次出现前面的一些功能,以造成故事的回合。例如功能项8(伤害)、11(出发)、12(捐赠者)、13(反应)、14(接受宝物)、15(空间变化)、16(斗争)可能会再次重复。例如弗罗多无数次被山姆、精灵、阿拉贡等人营救,故事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会引入许多新的功能项。

未被认出的到来:未被认出的英雄回到家里或到达其他地方

例如《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再次出现在王子面前,却没有被王子认出。再如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然而返航途中却历经千辛万苦。他在外漂泊十多年间,家人也遭遇了种种劫难,母亲投海自尽,权贵逼迫他忠贞的妻子改嫁。雅典娜把奥德修斯化装成衣衫褴褛的乞丐,然后让他与儿子忒勒马科斯见面。父子俩合计在宫中大厅利用比武的机会杀死了所有的求婚者,一家人终于团聚。

《指环王》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弗罗多与山姆佯装成敌人,混在他们的队伍中逃走。

没有根据的要求:冒牌主人公提出没有根据的要求

困难的任务:给主人公出难题

这是故事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可以理解为故事的高潮和主人公的最难关。我们前面曾说过,故事的高潮是最花心思设计的,也是观众从开始观看故事就充满期待的重要环节,所有的悬念、张力都在这一刻得到解脱和实现。这里也是主人公面临的两难抉择时刻,正是在这里体现了主人公的本质。例如《僵尸新娘》中,在维克多要喝下毒酒的一刻,僵尸新娘却阻止了他,她的难题就是是否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夺取维克多的生命。

同样,《指环王》中弗罗多最难的任务在哪里?笔者认为是在魔多的火山口,他即将扔掉戒指时,却禁不住强大的诱惑戴上了魔戒。他能否摆脱魔戒的最终诱惑?

完成:难题被解答

这一功能项与上一功能项成对,主人公解答了这一难题或完成了这一任务。弗罗多最终在山姆的帮助下战胜了邪恶的诱惑,咕噜和戒指坠入了烈焰。

认出:主人公被认出

主人公由于前面留下的标记或解答了难题而被认出。

暴露:冒牌主人公或坏人暴露

变相:英雄获得新形象

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和形象得以显露。例如《青蛙王子》中,摆脱了咒语的青蛙王子变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

惩罚:坏人受到惩罚

《指环王》中,随着魔戒的毁灭,索伦也得以毁灭。《僵尸新娘》中,邪恶的男爵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婚礼:英雄结婚,登上王位

这是许多童话故事的经典结尾。在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往往是故事的主角,所以他们的成功以结婚和获得王位体现。“婚礼”往往是一种成功和主人公愿望实现的象征,在当代故事中,“婚礼”可以变体为各种其他的形式,如主人公获得爱情、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获得认可或达成某种愿望,等等。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普罗普的31功能项学说。普罗普认为,所有民间故事中,可以标出的全部功能项就只有这31个,而且一个功能项会引出另一个。有很多功能项是可以成对呼应的,例如禁令—破禁、刺探—获悉、交锋—战胜、追捕—获救等。它们也构成了故事的一个回合。

这种功能项的划分方式也使得我们可以梳理出故事中的几种人物角色和他们之间的对立层级关系:主人公—坏人、捐赠者—坏人的亲信、公主—女妖、魔法师—巫师、英雄的派遣者—抓住英雄的人、看上去是好人的坏人—邪恶的冒牌主人公,等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主人公与对手之间的对立动作和对立目标。

对立动作:

寻找—阻碍、自由—囚禁、保卫—攻击、追击—脱逃、真相—谎言、营救—危害,等等。

对立目标:

战胜坏人—战胜英雄、营救受害者—绑架受害者、成功完成任务—阻止英雄成功,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普罗普学说的意义绝不在于机械地按照31个功能项来编织故事。我们之所以在揭开故事结构之前介绍他的学说,就是因为我们惊讶地发现,这31个功能项之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故事构成要素,例如初始场景、缺失、斗争、捐赠者、最初的胜利、归来、再次被追击、困难的任务、完成、变相、婚礼等。这其中体现了经典故事的结构和规律,恰好对应了故事的开端、发展、危机、高潮和结局。普罗普学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提供了一种开天辟地的叙事要素分析方法,在这一规律背后,潜藏着丰富多样而又有着统一核心的故事形态,正如普罗普本人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中所说:“故事的丰富不在于结构,而在于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结构因素。”[2]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故事的结构。

2.故事的结构:激励事件—发展—危机—高潮—结局

这一标题看起来很简单,也似乎老生常谈,但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故事的结构正是由这五部分组成。故事内部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生命力,引领其不断前行发展?我们将结合《僵尸新娘》来探讨故事的结构。虽然前文已多次列举过这个故事的例子,但我们这次将完整地分析其结构,如果我们能把一个好电影和好故事分析透彻,将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1)激励事件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一段初始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正如《僵尸新娘》的开头一样。这一初始场景往往是主人公生活的正常态势,然而如果主人公的生活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改变,也没有冲突。我们说,所有的故事都表现为主人公的求索,他一定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欲求需要实现,这种欲求必然会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激励事件就是打破主人公的生活常态,并使其想办法解决面前的困境,从而引发故事向更深层发展的事件。它是影片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和导火索,它必须打破主人公生活的现状和平衡,为了恢复这种平衡,主人公不得不走上一条求索之路,从而展开了精彩的故事。

你认为《僵尸新娘》中的激励事件是什么?那要看维克多的生活常态被彻底打破是在哪个时刻,从哪个时刻他的生活完全失衡,他不得不展开一系列行动,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那么这个故事的激励事件是婚礼彩排失败?还是在森林中他不小心将戒指套在了僵尸新娘手上?经过分析和体会,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激励事件应该是第六场,即维克多在森林中不小心将戒指套在了僵尸新娘的手指上。正是这一事件导致僵尸新娘误以为自己已与维克多成婚并将他带到鬼世界,使维克多的生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也正是为了回到人间,维克多展开一系列行动,导致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动画电影《小鸡快跑》是因为农场主特维迪夫人要把不下蛋的鸡做成鸡肉馅饼,引发鸡群大逃亡。主人公的欲望越强烈,行动力就越足,戏剧张力就越强。影片《生死时速》中特警杰克为了拯救一车人的生命,与罪犯培恩展开殊死较量。人类共有的原始欲望是人物行动的最强有力的动力源,如食、性、生死、恐惧、尊严、权力、贪婪等,为你的人物寻找到这些因子并强化它,你就会发现不用你多想,你的人物自己就动起来了。

激励事件应该发生在故事的什么时刻?很显然,激励事件一般应发生在故事的前四分之一时段内,观众必须及早看到这一事件,才不会厌倦。同时观众必须亲眼目睹这一事件发生,因为这会在观众的脑海中投射出一个未来的必备场景,即故事的危机时刻。激励事件预示或暗示着这一危机时刻,对于《僵尸新娘》来说,激励事件发生时投射在观众脑海中的危机场景便是:维克多如果永远无法回到人间该怎么办?这一场景未来确实发生了,也就是维克多即将喝下毒酒时的故事危机和高潮时刻。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有激励事件发生的时刻?这一事件改变了我们之后的人生轨迹和历程。这一事件可能是外界施加的,抑或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我想一定是有的,也许在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发生过不同的激励事件。它往往是我们展开历险的方式,比如它可能是一次冒险的选择,也可能是一次大“错”。例如许多童话故事都开始于主人公的一次错误,《青蛙王子》中,公主不小心将金球掉进了井中;《睡美人》中,公主不小心碰到了纺锤尖。《指环王》中,弗罗多从小就被告知要远离魔多,然而他却选择了前往魔多,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销毁魔戒的威力。这些都是改变主人公命运、打破他们生活平衡的激励事件。

我们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大选择也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激励事件,也许某个在我们此时或彼时看来是“错误”的选择导致了人生的不同走向,然而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它往往是我们在两难时刻面临的艰难选择,这一选择体现了我们真正的本质。有时,生命中的“大错”并非偶然,它是我们内心欲望和冲突受压抑的结果,这种“错误”的选择有可能为我们开启一个新的命运。比如,有人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在世俗看来这可能是不可思议的选择,然而对于选择者来说,或许正是这次选择给他带来了另一种魅力无穷的生活和视野。

因此,激励事件不是偶发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主人公内心欲望和冲突导致的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命运。它的冲击力应该是巨大的、不可扭转的、彻底颠覆主人公生活的,也许它仅仅由一点小事引起,其最终引发的效力却是强大的。

(2)发展(纠葛)

激励事件发生后,故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人公必须付出种种努力以恢复生活的平衡,这就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发展,也称为“进展纠葛”。这是一系列障碍与克服障碍搏击的回合。主人公试图解决面前的问题,并付出行动,然而这一行动可能会导致更为复杂的局面,使冲突加剧。正是在不断叠加和增强的冲突中,故事的危机逐渐加强,直到最高点。主人公的意志和真相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揭示。故事决不能退缩到力度或性质更弱的动作中去,而必须向着逐渐增加的难度和危机进发。正是:最好的留到最后,最难的也留到最后。因此在冲突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一结构:同一序列中的各场景冲突不断递增,导致这一序列最终的冲突高峰;同一幕中各序列的冲突也不断递增,导致本幕结束时的最高峰冲突;而在故事的几幕中,冲突也逐渐增强,导致故事的危机与高潮时刻。

《僵尸新娘》中维克多来到鬼世界后,首先的反应是如何逃离这里,他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骗僵尸新娘说带她回去见父母。僵尸新娘信以为真,通过巫师的魔法,她和维克多回到了人间。然而这一行动带来了更大的危机:当僵尸新娘发现受骗时,她果断地带着维克多又回到了鬼世界。这下维克多再想返回人间可就不容易了,同时僵尸新娘也陷入了悲伤与难过之中。

接下来,人间的新娘维多利亚跑到教堂试图寻求神父的帮助,没想到却被神父送回家中,并得知父母已将自己许配给男爵。这一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黑暗中男爵的内心独白使观众知道了他的邪恶阴谋:男爵是为了钱财才娶维多利亚,婚礼举行完毕他就会杀死维多利亚。冲突的强度逐渐叠加,维克多和维多利亚的困难也越来越大。

死去的车夫将维多利亚即将与男爵成婚的消息带给了维克多,维克多彻底绝望了。维克多与维多利亚的姻缘彻底跌入了低谷。故事的危机似乎已无法逆转,接下来发生的情节印证了这一猜想。维克多决定要重返人间,重新说誓词并喝下毒酒,以实现僵尸新娘的心愿,和她结为真正的夫妻。这一场景正是激励事件发生时观众脑海中所投射的未来“必备场景”,观众的预感得到了印证,故事也进入了最大的危机时刻。

(3)危机

危机和高潮往往相伴而生。危机是故事的必备场景,从激励事件开始,观众就一直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危机时刻往往是真正的两难选择,正是在这一选择过程中体现了人物的本质和真相,也揭示了故事的最大价值。危机之后紧接着就是高潮,对应普罗普的功能项就是“难题”和“难题被解答”。这也是故事中最精彩和扣人心弦的环节,是故事的核心部分。一个经典的故事往往是:观众会预料到故事的结局,但想象不出故事会如何发展到这个结局,这也是千百年来故事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也正是普罗普所说的“故事的丰富不在于结构,而在于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结构因素”。

(4)高潮

危机和高潮往往发生在故事的最后时刻,并且相伴而生,有时是在故事的四分之三处或四幕故事中第三幕的结尾时刻,也有极少数故事在危机和高潮后戛然而止。危机中孕育着高潮,高潮诞生于危机中的抉择。高潮体现了故事中最重大的价值。在《僵尸新娘》中,故事的高潮在哪里?或许对这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回答。是在僵尸新娘做出选择、阻止维克多喝下毒酒时,还是之后男爵与维克多搏斗、最终男爵喝下毒酒时?如果按照我们上面对高潮的性质做出的描述,不难判断,僵尸新娘做出选择时才是故事的核心高潮,因为它体现了故事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5)结局

随着故事到达危机和高潮,便也逐渐接近了尾声。观众在高潮中已经预料到了结局的端倪,但还是需要一些情节上的交代,以满足观众对故事结尾的期待。或者有一些逻辑上还没有澄清或需要说明的内容要在结局完成。结局有时也展示高潮带来的影响和余波。同时,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观众刚刚经历了强烈的危机和高潮,也需要有一个缓冲和慢慢平复心情的时间来逐渐走出故事。

也有一些故事提供了开放式的结局,这会引发观众更深入的思考和参与。

在《僵尸新娘》中,男爵喝下毒酒受到应有的惩罚后,故事并没有马上结束,而是表现了三位主人公的最终结局:维克多与维多利亚终成眷属,僵尸新娘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化为蝴蝶飘散在夜空中。观众了解了各位主人公的归宿和结局,心情也在美丽的夜色中慢慢平复,由此故事得以完美收场。

有人说:一个好电影应该让人看完后感到内心平静,并产生深思。笔者也很赞同这一观点。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让人们在看的过程中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在曲终人散时,观众会感到内心得到了满足,没有遗憾和未解的惆怅,平静地走出故事,然而故事的内容和精神却引领观众深思,使他们的内心得到某种层面的升华。《僵尸新娘》的故事节奏紧凑、冲突叠加、人物个性鲜明、矛盾逐步深化,在观看的过程中牢牢吸引了观众,结尾又让人在美好的温情中慢慢体会韵味。再如美国影片《细细的红线》(1997),可谓电影史上最富哲思的战争电影,影片完全颠覆了传统战争影片的叙事方式,深入地刻画了一个个平凡而又鲜活的灵魂在面对战争和死亡时的内心感受。在观看时,我们仿佛亲身参加了激烈的战斗,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体验了一次次死亡的逼近,体验那种绝望和悲怆的境况。当影片结束时,整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心灵印记和哲学思考还沉浸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然而心灵却出奇地平静安定。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经典故事的结构生命线如上所述,由开端—激励事件—发展—危机—高潮—结局构成,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故事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描述了故事的生命历程。我们分析和体会这一结构,并不是要死板地套用它,而是要理解故事的生命轨迹和内在发展动力,最终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故事特点找到它特有的内在构成方式。

3.故事结构图

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用图画来显示故事的结构,如图6-1就是《僵尸新娘》的故事结构图。从这张图上,你是否能看出这个故事的结构、起伏和冲突的发展程度?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

图6-1 《僵尸新娘》故事结构图

当你的故事初具雏形时,或你想分析一个刚看过的精彩故事的结构时,你也可以动手画一个故事结构图来直观地剖析这个故事的结构。

首先,画出一条横线,代表故事的时间轴,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段以标示时间。例如图1中就以10分钟为单位标注。

然后,认真地体会和思考故事的情节发展,并划分主要的场景段落,在这张图上标出主要的情节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点。例如图6-1中的“序幕”包含了场景1~3,共约6分钟,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公和其家庭成员。按照比例将其画在时间轴上,时间轴上方的曲线弧度代表着这一片段的冲突激励程度。“初识”部分是场景4,介绍了维多利亚家的态度和反应,以及两位年轻人初次相见的情景。以此类推。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的场景都用黑色画在时间线的上方,鬼世界的场景都用红色画在时间线的下方,这样画可以更好地区分两个不同的空间场景,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这个故事的时空穿插特点。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故事特点想出各种具体的画法。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进展,场景的冲突不断加强,我们可以通过弧线的高度和尖锐程度来表示冲突的剧烈程度。在故事行进到60分钟至70分钟之间时,两个世界合而为一,人与鬼在人间相聚,这里也是故事的危机与高潮时刻,曲线的弧度达到了顶峰。随后,故事进入尾声,缓缓结束。

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箭头来表示每次冲突的价值取向,例如:用斜向上的箭头表示故事情节的冲突是正面价值,即故事向着对主人公有利的方向发展;用斜向下的箭头表示冲突是负面价值,即对主人公向着越来越不利的方向发展,箭头的长短也可以表示其激烈程度。当然,这些都是非常灵活和个人化的画图方式,完全是自发的和根据故事的需要产生的,大家完全可以在分析一个故事结构时根据需要自己创造一些不同的画法,只要能有助于你理解和剖析故事结构就好,完全没有刻板的教条的模式。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结构图中看到故事的节奏,例如每个场景横向的时间长度和纵向的冲突强度,它们仿佛一首交响曲,显示出了故事的发展和生命的韵律。

好莱坞著名编剧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一书中把剧本结构的呈现方式表述如下。

(1)开场画面(1)

(2)主题呈现(5)

(3)铺垫(1~10)

(4)争论(辩论)(12~25)

(5)第二幕衔接点(25)

(6)B故事(30)

(7)游戏(30~55)

(8)中点(55)

(9)坏人逼近(55~75)

(10)一无所有(75)

(11)灵魂黑夜(75~85)

(12)第三幕衔接点(85)

(13)结局(85~110)

(14)终场画面(110)

几乎所有好莱坞电影都符合这个结构,这种填空式的结构保证了大方向上不会出错。电影剧本的成功重要就在于模式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因此以上方法也可以作为剧本创作的参考。

4.序列与结构

前面我们在介绍故事的构成时初步介绍了“序列”的概念和作用。好莱坞的剧作家们从电影诞生早期就发现了序列的意义,总结出三幕八序列式的结构原理,这种结构一直潜藏在好莱坞电影故事中。其实这种结构也体现在许多非好莱坞电影和电影以外的许多经典故事中。这种方法可以使编剧在把握90~120分钟长的电影故事时始终保持理想的节奏和故事张力,吸引住观众。它将2小时的电影划分为10~15分钟的若干序列,每个序列宛如一个小电影,有着自身的起伏和发展,每个序列的结局又引入了下一个序列的开始,这样,观众始终被故事牢牢吸引,不会产生疲惫和乏味感。

人们将常见的故事结构划分为三幕式或四幕式。三幕式结构将故事划分为开端、对抗和解决。四幕式结构是对三幕式的延展,将故事划分为建置、使复杂化、发展、高潮。幕与序列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进一步走入故事的内在结构,仔细分析序列与序列、序列与幕之间的关联。

常见的电影故事可以分为三幕八序列,每个序列10~15分钟不等。当然根据故事的需要和特点,每个序列也可以稍短或稍长,但过短显然会容量不够;超过15分钟,太长也会使观众觉得冗长。所以序列的长度可以适当地灵活把握。通常第一幕由序列A和B构成,第二幕由C到F四个序列构成,最后一幕由序列G、H构成。

三幕八序列的结构分析(每序列约10~15分钟)

美国剧作家保罗·约瑟夫·古林诺教授曾在他的著作《编剧:序列的方法》中详细介绍了序列的方法及应用。我们在此对这一方法也做一简单介绍:

序列A

影片的第一个序列往往由初始场景构成,揭示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人物、时代等。在序列A中通常会引发一个悬念,提出疑问,制造疑惑,像一个钩子一样牢牢地勾住观众,并让观众感觉到会在故事的最后得到这个谜题的答案。

通常在序列A中主人公会出场,但也不绝对。这里通常展示主人公的正常生活,与后面这种正常生活被打破产生鲜明的对比。通常在这一序列的结尾会出现激励事件。

《僵尸新娘》的序列A包含哪些内容?笔者的划分是场景1~4(开头:10分48秒),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主人公及其家庭,他对爱和婚姻的渴望,直到维克多与维多利亚初识互生好感,结果被父母斥责,这一序列结束。这一划分的依据是:这四个场景相互关联,介绍了与婚姻有关的最初内容,两位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和他们对这桩婚事的态度也都展示出来。维克多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双方父母世俗的目的与两位有情人之间纯洁感情的对立,并引出下一个婚礼彩排的场景。

我们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发现,对于序列的用法也不是绝对死板的。例如在这个故事中,只是男主人公维克多在序列A出场了,真正的女主人公僵尸新娘并没有出场。而且故事的真正激励事件并没有发生在这一序列的结尾,而是在下一序列的结尾。这一序列的结尾只是维克多遇到的第一个小挫折。当然,这只是笔者自己的划分,我们通常无法给出一个唯一的序列划分的结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取决于大家对故事的不同理解,这也正是序列的合理和适合每位作者灵活运用的地方。有些故事比较容易划分,有些则比较模糊,但每个故事确实都有着自身的结构,序列也确实有助于我们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也许你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只要你能说得通、觉得有道理,就是可以的。

序列B

序列B结束时影片大概已完成四分之一,这一段设置故事的主要张力和悬念。这一段的结束也通常是第一幕的结束。在这一序列中,主人公通常会对激励事件作出反应,试图解决问题,回到平静生活,但是却没有实现,反而带来了更大更多的问题,引发故事第二幕的巨大发展。

在《僵尸新娘》中,笔者划分的序列B包含场景5(婚礼彩排维克多失败)和场景6(他在森林中练习誓言,结果使僵尸新娘现身)(10分48秒至19分)。序列A和序列B共同构成了故事的第一幕,即维克多为婚礼做准备,遇到困难,结果被僵尸新娘掳走,到了鬼世界,从而开始了一场为回到人间而展开的努力。在这个故事中,激励事件并没有安排在序列A的结尾,而是放在了序列B即第一幕结束时的结尾,因为这个激励事件是如此强烈,它需要有之前的层层铺垫,并最终导致男主人公的不归路。这里,故事的主要张力和悬念被提出:维克多是否能回到人间?他是否会和维多利亚完婚?还是会和僵尸新娘成婚?你看到这里时的悬念是什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是否在此预感到了故事的危机和高潮场景以及故事的结局?相信你一定有以上的感受和自己的答案,这正是故事的奥秘所在。也许你想象不出危机场景的具体景象,但如果你是一个有许多观影经验的观众,一定会预料到会有一个非常精彩和充满激烈冲突的人鬼世界的斗争场景。

对于影片的结局通常会有两种预感:A.维克多与僵尸新娘在一起;B.维克多最终回到了维多利亚身边。有经验的观众一定会预感到经典故事的答案会是B,首先,它符合观众的一般心理期待,我们都希望生活能步入正轨,平安稳定,人也都是怕死并害怕鬼的。其次,从故事的构成角度来说,此时发生事件的价值应该和结局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僵尸新娘现在已经得到维克多了,如果故事的结局也是如此,那整个影片就没有冲突也就没有观看的意义了。所以我们会预感到结局,但又有一丝不确定感,同时我们不知道影片如何到达这个结局,即维克多会通过怎样的手段、经历怎样的过程才会回到人间和维多利亚身边呢?这也就是故事的悬念和故事的主要情节了,正是这些地方需要新颖的、超出观众想象力的构思,也是故事创作的难点和兴奋点所在。

序列C

在序列C中,通常主人公试图用最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符合普通人的心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都想尽快解决。但是主人公的尝试可能只解决了表面问题,但却带来更深入的问题。

在《僵尸新娘》中,序列C包含场景7(鬼世界的介绍,僵尸新娘的悲伤故事)和场景8(维多利亚家,男爵带来消息,说维克多与一女子消失在夜色中)(19分至26分)

在这个故事的序列C中,很自然地介绍了鬼世界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并介绍了故事的另一个重要主人公僵尸新娘的背景故事,同时表现了人间对维克多失踪的反应。为序列D维克多的努力做好了准备。

序列D

在序列D中,主人公进一步尝试解决问题但遭遇失败,但他还在绝望地继续努力,试图解决问题。在序列D结束时,通常会引入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或一个中转点。这可能是一次启示,或是使主人公的任务更困难的一次命运的逆转。这里通常会让观众隐约感到主角最后会取得成功,只是等待命运或故事的转机。这时的第一小高潮往往是结尾的预示或与结尾相反的景象。

《僵尸新娘》的序列D包含场景9至场景15(26分至43分20秒)。这一序列划分的依据是各场景情节之间的关联性。维克多熟悉了鬼世界后,展开了第一次试图逃脱的抗争,他骗僵尸新娘说带她回去看父母,僵尸新娘信以为真,便找到老巫师通过“跳房子”的咒语带维克多回到了人间。不料维克多私会维多利亚的情景被僵尸新娘发现,她非常愤怒,又带着维克多回到了鬼世界。伤心的僵尸新娘独自流泪,蜘蛛和小虫不断安慰她,赞美她,通过她的歌唱我们也感觉到她的美丽与不幸,头一次对她产生了同情和好感。

这里我们看到,维克多尝试解决问题,表面上看似胜利,却使他彻底失去了僵尸新娘的信任,他试图回到人间的希望似乎也永远破灭了,这里既有对结局的暗示,也是结局的反面映像。但这里对僵尸新娘的塑造使我们眼前一亮,这个人物似乎并不像第一眼看到的那么邪恶,她只是一个惹人怜爱的普通姑娘,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善良,人性的一点曙光,或许这也是维克多命运的一次转机吧。故事接下来向着更大的危机和冲突发展。

序列E

在这一序列中,主角继续克服第一小高潮引发的并发症,他可能会有表面的胜利或失败,但绝不像小高潮那样影响深远。通常这里是一些新角色和新契机引入的地方,如果有次情节或副线,这一序列和下一序列通常是引入次情节的时机。

有时,小高潮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在此主角的目标发生了逆转。这里并没有解决主要问题,反而让问题更加复杂化,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

《僵尸新娘》的序列E包含场景16~24(43分20秒至54分)。这一序列讲述了以下内容:维多利亚将维克多被僵尸新娘掳走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却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她逃到教堂,希望得到神父的帮助,却被遣返回自己的家。同时,她得知父母已经把她许配给男爵。男爵的阴谋也被观众知晓,他只是为了得到维多利亚家的财富,婚后就会杀死维多利亚。聪明的观众看到这里就会联想到男爵正是当年杀害僵尸新娘的骗子。与此同时,鬼世界里,维克多与僵尸新娘合奏钢琴,似乎两人结成了朋友,不再是敌对的关系。车夫梅修死去,将维多利亚即将成婚的消息带给了鬼世界的维克多,维克多非常伤心绝望。

这一序列的划分围绕的是维多利亚与维克多的失败,即维多利亚将要与男爵成婚。男爵是故事的一条次情节线索,它初露端倪是在讲述僵尸新娘的身世时,在这一序列中,这一次情节才得到了主要发展。同时主情节中,维克多与僵尸新娘的关系也有所转变。故事似乎在朝着与观众开始的期望相反的方向发展。主人公维克多的目标似乎发生了逆转,他的重心不再是试图回到人间,而是似乎与鬼世界的人们相处得更好了。他要回到人间的成功性似乎已越来越微弱。于是我们即将在下一序列到达新的危机。

序列F

这是第二幕的最后一个序列。故事在这一序列结束时正好处于四分之三处。这里,主人公已经消除了所有简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发现事件的难度,所有的努力导向最终的解决。这一序列的结束也标志着第二幕的结束,是第二个小高潮,也给了观众一个未来可能结局的一瞥。同第一小高潮一样,第二小高潮有可能是结局的预演,也可能正好相反。

《僵尸新娘》的序列F包含场景25~28(54分至60分20秒),讲述了以下内容:维多利亚与男爵举行了婚礼。与此同时老巫师告诉僵尸新娘她与维克多的婚姻并不成立,因为维克多还是一个活人,只有她和维克多重回人间重新说誓词,然后维克多喝下毒酒,他们才算真正成为夫妻。僵尸新娘听闻非常伤心,她不会这样做。这一幕恰好被维克多看到,已经失望的他决定成全僵尸新娘的愿望,他愿意这样做,并向众人宣布他即将和僵尸新娘重返人间举行婚礼。鬼们兴高采烈地为他们的婚礼做准备,大家一起出发走向人间。

我们发现主人公的目标至此已发生了彻底的逆转,他此时重返人间的目的不是为了与维多利亚结婚,而是为了彻底死去,与僵尸新娘完婚。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解决最初目标的可能性,故事朝着一个不可逆转的相反方向走去,此时我们看到的要么是对结局的预演,要么是与结局相反的景象。这是一个悬念,悬念正是产生于两种可能性之中的一种。在这个故事中,这里是对结局的相反映像。这是一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在第二幕的结尾出现的第二小高潮是影片的危机与低谷时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古林诺认为应该把这里处理为与故事的主要张力有着深刻关联,也许是对张力的彻底解决,也许是对张力的重新认识,如果只把这里看作危机会丧失很多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序列G

同前面六个序列对问题的解决相同,序列G的解决也是表面的,而不是最终的。可能在这里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发展结果,次情节和先前设下的摇摆的起因会在这里引发各种困境,甚至可能会迫使主人公改变之前的目标。通常影片会发生巨大的颠覆性变化,甚至我们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故事。第七段主角通常会有更大的风险,叙事节奏更疯狂更快,这一段的结束通常也是一次剧情的突转。

在《僵尸新娘》中,序列G包含场景29~31(60分20秒至71分),这里可以说是故事的危机和高潮段落。鬼们来到了维多利亚死气沉沉的婚宴,把人们吓得魂飞魄散。维多利亚跟随着人流来到了教堂,看到了维克多即将与僵尸新娘成婚的一幕。当维克多说完誓言,准备喝下毒酒时,僵尸新娘突然阻止了他,她不愿让维克多为了自己付出生命,并将维克多与维多利亚的手牵在了一起。这时,男爵突然出现,他试图抢走维多利亚,却也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僵尸新娘认出他正是当年杀害自己的凶手,于是男爵和维克多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斗。僵尸新娘救了维克多,不知情的男爵无意中喝下了毒酒,成为鬼魂,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这一序列中,故事达到了巅峰,诸多华彩段落在这里出现。我们在看到激励事件时头脑中预期的高潮场景在此刻得以实现,人世界与鬼世界相遇,正义与邪恶在此相会,男女主人公也做出了他们最终的艰难抉择,体现了他们的人物真相和本质,故事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先前设下的悬念和伏笔都在此处得到了揭示和呼应,故事的张力得以解决。叙事的节奏在这一段明显加快,故事的冲突激烈程度达到了顶点,主人公维克多也面临了最大的生死危机。我们对僵尸新娘这一角色的认识完全改变,她从开头那个可怕的恶鬼形象变成了一个让人喜爱的美丽角色,因为其内心的善良和美丽。

接下来故事该缓缓进入尾声了。

序列H

最后一个序列通常包含了影片的结局——好或坏。激励事件创造的不确定性在此得到了确认,经历了前两次小高潮的隐约闪现以及逐渐加大的冲突和加快的节奏,最终故事的张力和悬念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主人公要么达成了愿望,要么永远无法实现愿望。

《僵尸新娘》的序列H即最后一个场景(71分至73分30秒)。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僵尸新娘内心的愿望得以实现,她化为蝴蝶消失在夜色中,维克多与维多利亚终成眷属,目送着僵尸新娘远去。观众在影片开始时的悬念得以解脱:维克多经历了诸多坎坷,终于回到了人间,恢复了平静的生活,而僵尸新娘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了爱,当年伤害她的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故事圆满结束。观众在舒缓的结尾中心情慢慢平静下来,逐渐走出故事的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序列与结构之间的深层关系,它确实有助于我们将庞大的120分钟的故事划分为若干个相关的部分,通常是8个,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适当地减少或增加。每一序列由若干相关联的场景和事件组成,相对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事件群,并引出下一序列的转折与发展。它在幕的基础上使故事更为细化,更易把握,使故事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节奏和张力,推动各层面冲突的有效发展和转化,推动故事有力地向前推进,达到生命的顶峰。如何划分序列需要作者自己仔细体会故事的诸多情节之间的关系,你就是赋予故事生命的人。

5.好莱坞最新写作观念——搭桥式

美国学者托马斯·沙兹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一书中指出:“好莱坞制片厂实际上逐渐把影片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标准化了,从叙事的构思到最后影片投放市场。”好莱坞这种标准化的制作是与好莱坞观众密切联系协调的结果,是一种对观众集体价值和信仰的应答手段。市场的成功必然鼓励重复,而任何叙事模式,甚至在电影叙事一般语法中的一个孤立技巧的演变,也都是制片人和观众之间持续进行交换的结果。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范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复或者进行更改,并最终在电影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

我们来简略地浏览一下经典好莱坞电影生产要经过的几十道工序:首先由制片人提出拍片意图,交编剧部门编造故事,确定情节,再到“噱头部”增添笑料,补充滑稽场面、次要情节,然后便到专门设计对话的部门写出对话。剧本定稿后,交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各个场面的分导演,安排协调调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创作并完成,并不像一幅画作或小说往往由一个人独自构思创作而成,而是一个集体进行的项目。它的电影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必须很严密,要严丝合缝才行。

好莱坞不同工序的编剧们是靠什么来结构出叙事的框架的呢?看了对图6-2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好莱坞的编剧们更像一群盖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他们新开发的剧作法叫“搭桥式”。

图6-2

我们知道盖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好莱坞的“工程师”们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两个桥墩。从这里开始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工程师”们冥想苦思的是找到怎样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在第一个桥墩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主人公的动机问题。在经典好莱坞影片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高潮,这里是主人公的目标所在。只有把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地想明白,看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好莱坞影片又是很实用的办法。

现在电影观众的欣赏节奏加快,要求6~8分钟完成一个小事件,这样一部120分钟的影片就要求由16个左右的小事件组成。“工程师”们修改润色剧本总是从小的事件的裁剪入手的,然后再去分析大的结构,以是否匀称为好的标准。这是好莱坞剧作“工程师”们把握节奏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三、故事的节奏及其表现

故事既然是有生命的,就必然有其节奏。节奏指的是整部电影总体的“速度”:电影的“高峰”(危机、冲突和高超场面)和“低谷”(停顿和回顾的时间)出现的频次。总体来说,电影制作者们都会试图在高潮临近时加快电影的节奏;让电影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切换,这样就能达到一张一弛、张弛有度的效果。

我们在欣赏一个好故事时,必然能感觉到它的呼吸、脉动和生命力。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提出了节奏的要义:“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因此,情节也须有长度,正如身体,亦即活东西,须有长度一样。”[3]故事的节奏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上文已经详细分析了故事的结构,其中已经渗透着故事的节奏,如故事的冲突强度变化、情节的长度、情节之间的关联、冲突的性质变化等。这些都是故事节奏的塑造和存在方式。

1.故事的冲突强度

我们在分析故事结构时可以发现由各场景、序列和幕所创造的冲突节奏变化,冲突的张力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递增,这些强弱拍的变化是故事节奏的一种构成形式。正如激励事件—发展—危机—高潮—尾声的节奏变化,体现了故事的生命节奏变化。前文已有所分析,我们就不再赘言。

故事平淡、不吸引人怎么办?这是初学编剧者最常见的问题。平淡是因为戏写得太顺,通常叫“顺拐”。比如写一男一女从相遇到最后结婚,你如果按照俩人相遇—认识—约会—见家长—下聘礼—结婚这样写的话,就不叫戏,叫流水账。相遇是开始,结婚是结果,你要写的、观众要看的是中间的过程,你要做一个阻碍这件事的最坏的那个人,不断地给男女双方设置障碍,例如中间安排五个段落,男人女人相遇后不相识—相识后误会—解开误会后相爱—相爱后错过—最后结婚。如此,你的故事才不平淡,才吸引人。这也就是剧本创作中所谓的矛盾设置。主人公想达到什么目的,你偏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让他走得磕磕绊绊。你的障碍放置得越沉重、越高明、越“卑鄙”、越频繁,你的故事就会越好看。这个障碍不能随便放置,要有针对性地在最合适的时机和最合适的地点精心地放好。障碍的分量也要逐步加重,由小到大。全剧最后的那个障碍是你能放置的最大最重的,也就是全剧高潮前的最后一次障碍。例如影片《钢的琴》,钢厂工人陈桂林跟妻子离婚时妻子要求女儿的抚养权,而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这场争夺战的关键所在。为了得到女儿的抚养权,陈桂林忍受种种压力,多方筹措为女儿买钢琴的钱,在四处受挫无果的情况下,决计铤而走险,和女友淑娴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然而却又被人发现被抓……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陈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2.情节的长度

情节长度是构成故事节奏最主要的形式。电影故事的节奏感产生于每一场景的长度所构成的大的样式。例如,我们会感觉有些动作电影或电影中的动作片段的节奏非常快,这往往是由每场戏的长度很短、情节发展速度快造成的。通常一个场景从15秒到3分钟的长度不等。场景越短,场与场之间的切换就越频繁,故事的进展速度就越快,影片的节奏也就越快。场景越长,场与场之间切换的频率就越慢,故事的进展速度就变慢,节奏也就变慢。在故事的进程中,节奏应该有所变化,一味的快节奏会让观众无法消化故事情节,造成疲惫感;总是很慢的节奏也会让观众觉得拖沓和不耐烦。如果一个电影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同样的节奏,观众会觉得平淡乏味。因此我们应该动静结合,根据故事的进展和情节变化适当地搭配节奏的快慢变化。

例如,《僵尸新娘》这部影片一共有32个场景,影片不含片尾字幕,共约74分钟。其中最短的场景只有30秒,有2场均是不重要的过场戏。片中最长的场景是6分30秒,只有一处,你能猜到是哪个场景吗?没错,正是故事的高潮——第31场:僵尸新娘与维克多在教堂举行仪式,之后与男爵搏斗的场景。此外还有3个场景为5分钟,你能凭记忆感受到是哪些场景吗?它们分别是第4场:维克多与家人来到维多利亚家,并初次见到维多利亚;第7场:维克多第一次来到鬼世界,通过骷髅歌舞展现了僵尸新娘悲伤的故事;第15场:僵尸新娘发现被维克多欺骗后回到鬼世界,非常伤心,又是一段独唱倾诉了她内心的哀伤,蜘蛛和小虫也不断安慰她,我们头一次对她产生了好感。这几场分别是故事中情节推进和转折的重要场景,交代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同时对故事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相对比较长。

表6-1是对于该片各场景长度的列表,我们不妨借用这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关于节奏的规律和秘密。

表6-1 《僵尸新娘》场景表

续表

续表

通过表6-1的时间长度,你发现了哪些有关节奏的规律吗?

(1)故事的整体节奏

《僵尸新娘》整部影片平均每个场景约2分30秒。最短的30秒左右的场景约有五六个;4分钟以上的场景就算比较长了,共约6个;其余场景多为2~3分钟。所以整个故事的节奏给人感觉是比较激烈、比较紧凑的。

当然,有些类型和风格的影片节奏要更快,例如动作片;而有些情节较舒缓的影片节奏需更慢,如文艺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电影,比较一下它们的故事节奏和场景长度之间的关系。

(2)节奏的变化

我们在介绍序列与结构时曾说过,越发展到故事的后部,越逼近高潮,节奏越快。在《僵尸新娘》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本片中几个比较长的场景相对描述的都是故事中非常重要的情节和转折点。比较简短的场景通常都是过场戏,冲突也都比较小。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个场景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叙事节奏也逐渐加快。相对比较长的场景4、7、15都分布在故事的前部和中部。故事的前4个序列占据了影片一小半的时长,却只有10个场景。这4个序列旨在进入故事和交代必要的情节,场景节奏相对比较慢。此后,随着主人公的危机和努力不断加强,故事的节奏逐渐加快。在第二幕结束(即场景28)之前,故事的情节进展非常快,占据了影片最多的场景,每一场景时长都比较短,场景变化频繁。之后,故事逐渐进入了危机与高潮。

(3)快慢节奏交织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表6-1中看出,《僵尸新娘》的场景在整体趋向变快的过程中也是快慢节奏交织的。在重要情节和强烈冲突之间往往会夹杂一些过渡的缓冲情节。例如在经历了快节奏的场景10~14的尖锐冲突后(35分至40分,维克多第一次逃跑失败),进入了一个比较慢的抒情场景15(僵尸新娘的独唱),使观众紧张的心情得以稍微放松,以做好进入下一个激烈冲突(44分至50分,维多利亚被安排与男爵成婚)的准备。之后场景23维克多与僵尸新娘和谐地弹奏钢琴,又是一次情绪的放松,为之后(52分至60分)进入故事的危机做好准备。正是这种快慢与冲突强度的交织安排,使得故事张弛有序,紧扣人心。

《僵尸新娘》的场景节奏图(如图6-3)可以更直观地表达以上分析的故事节奏:横线是时间轴,线上方是发生在人间的场景,线下方是发生在鬼世界的场景。时间轴上的数字代表以分钟为单位的电影时间。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场景的结束时刻,所以每一个小波峰都代表一个场景,每段曲线顶峰的数字代表场景序号(场景18~21通过一个波峰体现)。波峰的高度和弧度代表冲突的强度和激烈程度,越是圆滑的说明越是缓和,越是尖锐的说明越是激烈。

图6-3 《僵尸新娘》场景节奏图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场景一般都比较缓和(僵尸新娘现身的第6场除外),从故事的中部开始,场景冲突越来越激烈,波峰也都比较尖锐。有些场景比较短,节奏比较快,冲突也比较激烈(如35~38分,43~49分,52~60分)。在快节奏之后往往会有一个慢节奏的场景来缓冲(如38~43分僵尸新娘的独唱,49~52分新闻播报员,维克多与僵尸新娘合奏钢琴)。

随着故事的发展,场景切换越来越频繁,场景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直到高潮。随后尾声使故事渐渐趋于平静结束。

3.情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节的设计不要速生速灭,不能出现不久就炸了,要把它使足了再炸,发挥其最大的戏剧张力。

经典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便很好地诠释了“延宕”一词在剧作中的威力。自从妻子去世后,萨姆就相信自己此生的爱已经走到了尽头,不会再有新的恋情走进心中,他在西雅图和儿子乔纳一起平静地生活。而乔纳,却一直希望爸爸能够开始新的婚姻,重获生活的阳光。

抱着这样的想法,乔纳在圣诞夜打电话到电台的情感热线。就这样,萨姆的经历在此夜传遍了各个角落,很多人在倾听他的故事,其中包括安妮——一个住在东部的女记者。她善良、温柔,有一个知心的好友,和一个即将结婚的男友。然而,幸福的生活就被这个电话彻底打破了。她的内心有一种冲动,让她一步步地接近这个远在西部的男人。

然而,一次次辗转的错过让萨姆和安妮迟迟不能会面。屡次在缘分的天空下失之交臂的二人,一直为爱而奔波,等待一个遇见的机缘。这样这个见面变成了全片的高潮戏,两人的见面牵动了观众的心。

《功夫小蝇》中苍蝇纳尼为阻止苏迪普带宾都去德里见教育部部长,整晚骚扰苏迪普,使其不得安眠,最后抓狂到用床单把自己裹成木乃伊才得以小憩片刻。但是纳尼并没有善罢甘休,继续在苏迪普开车去机场的路上进行拦截,纳尼骚扰交通警察使其手舞足蹈,胡乱指挥,造成交通大拥堵,苏迪普被堵得严严实实,狼狈地从后备箱里爬出来,借走路边一辆车赶往机场。在去往机场的路上,苏迪普发现了纳尼,吐出一口烟将纳尼喷出车外,飞驰而去,纳尼不可能再阻止苏迪普了,他放弃了,这段情节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一队警车疾驰而来,使事情又有了转机,纳尼飞上警车,追上苏迪普,再次闯进车里,直接杀向苏迪普的眼睛,车祸发生的瞬间,苏迪普看见纳尼在挡风玻璃上写下“I will kill you”,震惊,至此,情节爆炸,威力十足。想想你看过的影片,那些能在你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是都是戏剧张力十足的段落?

情节设计忌讳太过直白的处理,忌讳一下让观众看出编剧的意图,看出人物和事件的走向。要学会逆向思维,将故事做成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看看吴宇森的《变脸》是怎么设计情节的:被换去面皮的凯斯特从昏睡中醒来,按正常思维,他应该迅速逃脱,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但编剧没有这么做,而是让他将所有知情人杀光,反客为主,将西恩逼入绝境。设计情节的过程就是编剧跟观众比拼智力的过程,要能想到观众想不到的,才会获得成功。

4.冲突性质的变化

前面我们分别探讨了决定故事节奏的两个主要因素:冲突的强度和情节的长度。冲突的强度是决定故事节奏的基础,情节的长度是形成故事节奏的主要方式。其实,冲突的性质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节奏。在设置冲突时需要注意:

(1)连续的两个或数个场景的冲突可能呈现出一致或者对立的形式。正如图6-3中所示,每一场对应的箭头方向表示了冲突的性质是上扬还是下降。上扬表示对主人公有利的价值转换,下降则表示对主人公不利的价值转换。我们看到,有些毗邻场景的冲突性质和价值是重复的,例如12与13,24—27。而有些毗邻的场景冲突的性质是相反的,例如4与5,8与9,11与12,以及高潮场景31中的数次冲突和价值变化。

(2)相邻场景的冲突性质一致,会使故事逐渐推进。例如《僵尸新娘》的24~27场,故事的危机不断加重。先是车夫给维克多带来维多利亚即将与男爵结婚的消息,接着表现了人间维多利亚与男爵举行婚礼,然后维克多宣布他将放弃生命与僵尸新娘完成正式的婚礼。我们看到主人公维克多和维多利亚双双走上了不归路,特别是维克多,他已经再无回到人间生存的希望了。这些连续递进的冲突通常发生在故事的发展、进展纠葛阶段,它们使得主人公面临的障碍不断加剧,推进了情节的发展,把故事推向最大的危机。

(3)相邻场景的冲突性质相反,则会造成情节的突转和故事的转折,它们往往发生在故事非常关键的激励时刻、转折点时刻、危机高潮时刻。例如《僵尸新娘》中的场景4和场景5。场景4表现了一丝希望,尽管维克多与维多利亚的双方父母是为了世俗的目的达成这门婚事,但是两个年轻人却是互生好感,彼此喜欢。然而在场景5的婚礼彩排中,维克多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导致了婚事的危机。接着在场景8中男爵向四位父母和维多利亚带来维克多与其他女子私奔的消息,冲突的性质是不利的,然而在场景9中,维克多开始第一次尝试从鬼世界逃回人间,并成功地达到了目的,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当然这个貌似向上的冲突结果却导致维克多更大的困难,当僵尸新娘发现自己受骗后,维克多返回人间的希望更渺茫了,也意味着主人公维克多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

(4)在一个重要的场景中也会发生若干次冲突性质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光是相邻场景的冲突有着变化,在一个重要的场景中也会发生若干次冲突性质的变化。例如《僵尸新娘》中作为激励事件的第6场和故事高潮的第31场。在第6场中,维克多来到森林里练习誓词,可喜的是,他终于流利地背出了婚礼誓词,冲突的价值上扬;然而紧接着故事逆转,由于他不小心把戒指套在了枯枝上,导致僵尸新娘现身。在这一场景中,冲突的性质急剧变化,呈现出了相反的性质,导致了激励事件的发生,主人公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故事朝着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影片的危机和高潮段落第31场也是影片中最长的场景,共6分半。然而这一段的情节冲突却是非常激烈并充满波折的。一共有四次主要的冲突起伏:维克多说完誓词后准备喝下毒酒(价值下降),僵尸新娘突然阻止了他(价值上扬);男爵出现阻挠维克多与维多利亚在一起并展开搏斗(价值再次下降);僵尸新娘救了维克多,男爵饮酒身亡(价值再次上扬),正是这不断变化的冲突性质和价值导致了故事最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刻。

(5)重复是节奏的死敌(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常规的商业电影)。这句话有两个含义:首先,节奏的单一会导致乏味枯燥,例如一味的快节奏或慢节奏,都会让观众觉得疲惫。所以我们看到故事中往往是快慢节奏穿插,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其次,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应有一定的起伏,这种起伏和波折就是通过冲突性质的变化来体现的。影片中的危机和高潮段落往往相邻发生,二者体现的冲突价值应该是正好相反的。正如在《僵尸新娘》中的危机高潮段落第31场,僵尸新娘与维克多重新回到人间举行婚礼,维克多已说完誓词,准备喝下毒酒。此时,故事进入了最低谷。当观众觉得再也无望的时候,僵尸新娘阻拦了欲喝下毒酒的维克多,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牺牲维克多的生命。这是故事的高潮所在,这一时刻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最本质真相,也体现了故事的核心价值。倘若危机和高潮两个段落冲突的性质是一致的,那么就会造成一种重复的情感体验,这种重复会导致故事力度的减半。如果故事的高潮时刻力度减半,整个故事的力度也会立刻减半。而对立则会使力度翻倍,所以我们在故事的关键时刻总是会通过冲突性质的对比变化来创造鲜明的故事节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