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电影审美本体初探

微电影审美本体初探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把握住微电影的审美本体的特征,才能解决当下微电影的创作之殇,创作出更好的微电影。自此中国微电影产业就以燎原之势得到蓬勃发展。正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微电影创作“始终难逃‘低俗’的诟病”[4]。我认为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出现上述两个问题,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对微电影的审美本体特性把握不够造成的。

胡文谦 江萌

内容提要 由于微电影的出生带有不可忽视的“原罪”,其创作和发展不可避免地陷入于广告片、视频短片纠葛不清的尴尬境地,产生了当下微电影制作粗俗不堪的问题。本文一方面从微电影与广告片、视频短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题材主题、叙事结构与叙事方法、人物描写三个角度初步探寻了微电影审美本体。只有把握住微电影的审美本体的特征,才能解决当下微电影的创作之殇,创作出更好的微电影。

关键词 微电影 广告片 视频短片 审美本体

近几年微电影借助网络平台的宣传,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态势极其猛烈,引发一轮又一轮创作和收视狂潮。对于微电影的研究,例如它的发生、发展、出现的问题等,同样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就微电影的发生这个问题,学界一致认为:“公认的微电影雏形是2006年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真正将视频短片提升到‘电影’层次的,应该是2010年的一部商业微电影《一触即发》”,其“制作精良,称得上是一部节奏紧凑、剧情完整、扣人心弦的电影佳作,因而被冠以微电影的称谓”[1]。自此中国微电影产业就以燎原之势得到蓬勃发展。

以微电影发展态势而论,近几年中国微电影呈“井喷式”发展,其在网络上掀起的超过百万、千万、亿次点击率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让网络平台的其他各类电视剧或网络视频、短片黯然失色。“据业内人士统计,2011年,有不下2000部微电影问世。截至2012年1月中旬,点击率持续走高的10部‘2011快乐女声青春态度·系列微电影’,自2011年9月面世以来,仅在主播放平台的总点击量就已超过10亿次”[2]。尤其是当许多知名导演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行列,拍摄出一批质量精良的作品,如贾樟柯的《爱的联系》、陆川的《北北、北北》、刘伟强的《时间档案馆》、顾长卫的《龙头》、蔡明亮的《行者》、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许鞍华的《我的路》、黑泽清的《美丽新湾计划》等。也有很多大牌明星加入微电影的演出,比如刘烨的《洋流之前》、黄渤的《特殊服务》、王学兵的《坚定的锡兵》、黄磊的《老男人历险记》、吴秀波的《念》、张默的《未分类死亡》等,更加强了微电影对观众的号召力。

相对于微电影产量越来越高,对网络观众的吸引度越来越大,其本身质量却出现持续走低的问题,让人担忧。2014年1月24日的《北京商报》刊发卢阳的通讯《小型微电影公司或迎一轮倒闭潮》,其中提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针对目前微电影、网络剧等网络视听节目在节目内容、制作资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地把控”。由于目前微电影行业的现状,微电影创作的质量过于低下,此项政策“或将使一批小微影视公司面临倒闭风险”。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其主要问题在于两点:首先,微电影内容粗俗不堪。点开国内知名视频网站乐视网微电影版面,在热播区的微电影名字大多带有色情意味,例如《半熟少女》《夫妻游戏》《夜店北京》等。“这些名字露骨、内容暧昧劲爆、拥有上千万点击量的微电影几乎都是与‘性’和‘闹剧’有关”[3]。其次,许多微电影的创作者,把微电影拍成了广告片或视频片段,如《一触即发》《The Hire》,等等。由于其创作资金充足,所以这些广告片大多制作精良,一些学者在看到画面质量较高的广告片后,甚至将微电影与广告片划等号。正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微电影创作“始终难逃‘低俗’的诟病”[4]

有学者认为,中国微电影数量与质量的极端不平衡,以至于产生上述两个问题,其原因有三:首先,有人认为:“从微电影形成的历史来看,微电影诞生于广告与视频短片之后,并在其夹缝之中融合了各种创作元素”[5],其商业与娱乐的特性是天生的。从这一点来看,微电影被商家利用以致变成一种商业工具;其次,“暗含着‘性’与‘暴力’等边缘化因素的微电影满足了当下观众的一种‘窥奇欲’”[6];再次,在审查和播出渠道方面,对于微电影的控制和约束相对较少,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针对微电影管理的健全法律法规。

我认为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出现上述两个问题,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对微电影的审美本体特性把握不够造成的。

微电影作为电影之一种,最重要的,它首先必须是电影。那么同为电影,微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共性是什么呢?我认为,从审美本体艺术而言,它们都强调必须通过由镜头、画面、光影、色彩形成的影像以及声音,及其连接、运动等结构、叙事的表达方式与文本形式,将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表达创作者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思考。

那么广告、视频与微电影又有何异同呢?我认为,相同之处在于,这三者都是一段不长的,时间大致为15分钟的影像;不同之处则是,微电影是一段影像及声音,然而只有影像及声音并不能说它就是微电影。微电影需要在一段15分钟左右的影像及声音中,不仅需要表现诸如主题、情节、人物等各种电影元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包含创作者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思考。所以“那些拿着机器随意记录的一些碎片视频,或一些制作粗疏、内容轻佻的搞笑短片”;或是“格调低下、商味十足”[7]的,打着微电影旗号的广告片,其本质根本不是微电影。

就广告片而言,有学者认为基于网络传播的广告微电影,不仅是将电影语言融入广告之中,它更是一种源自大众群体中的个体创作,是故事的魅力与广告创意的结合,是创作的自由与商业诉求的融合,这是技术发展条件下历史必然的选择。也有学者认为:“微电影是为产品或品牌专门打造的,以娱乐化的手段营造一种电影气氛。其中剧情设计完全围绕产品或品牌展开,更有利于全面且深入地诠释产品的功能和品牌内涵”[8]。比如打着微电影旗号的《一触即发》《你能型》《坚韧·勇敢·爱》《回家》《改变世界》等,就是凯迪拉克汽车、潘婷、大众银行、三菱汽车、英特尔公司制作的商业广告。其实无论是讨论广告创作是如何融入电影语言艺术,还是讨论广告片的剧情设计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消费者的情感,这些学者的研究都没有认识到,微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成为艺术的真正原因,是微电影需要包含创作者对于时代、社会以及人的思考。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微电影必然会成为“广告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艺术”,所以才会被戏称为“长广告”[9]。例如,《一触即发》被认为是微电影萌芽期的代表作之一,但就本质而言,其实它就是凯迪拉克的广告片。这部广告片几乎包含了所有好莱坞谍战片的绝大部分噱头:俊男美女、惊险追逐场面、爆炸与高科技、奇谋巧计,等等。从表面上看,似乎这部广告片确实是一部微电影。但透过表象认真分析其本质就会发现,这只是一部广告片而不是微电影。原因有三:首先,在叙事方面,这部广告片的叙事结构并不完整。其实影片只是表现了一对男女特工如何巧妙利用包括凯迪拉克汽车在内的工具摆脱敌人的情节段落。至于作为特工的他们,在敌人的追捕下运送什么东西?为什么运送?运送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些情节的完整线索并没有交代清楚。其次,人物描写十分单薄。全片其他人物不过一两个镜头即消失,最突出的人物无疑是主人公吴彦祖。但整部影片除了用较长的时间表现俊美的男主人公开着帅气的凯迪拉克飞驰的场景,对于人物本身情感再无任何描写。再次,这部广告片除了表现作为被宣传的产品凯迪拉克轿车的性能极其优良之外,无法从整部影片中感受到哪怕一丝丝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的思考。综合上述三个原因,我认为《一触即发》式的,打着微电影旗号的广告片,只是采用了类似电影的方法拍摄出的一段影像,用以对广告的内容进行阐释,而其核心的线索依然是广告中的商品。而广告的目的无非是刺激消费者们的购买欲望,而非表现创作者对于时代、社会和人的思考,所以这样的广告片并不是微电影。关于这个问题,《人民日报》2015年4月28日刊登的任飞帆的文艺评论《别把微电影拍成广告片》中,就指出:“微电影不能都拍成广告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微电影必须有自己的本体独立性,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以网络视频而论,有学者认为微电影就是网络视频,只不过在制作上更加专业一些。它们对既成观念与思维、经典文学影视作品、流行时尚、社会现象等进行故意歪曲的模仿、篡改、捏造与重构,笑料百出,十分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很多人选择恶搞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发出自己声音,比如被学者认为微电影萌芽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视频短片是将陈凯歌的影片《无极》的故事情节,套用到现代社会发生的一个命案中。在荒诞的情节发展中,导演胡戈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其对陈凯歌的影片《无极》中糟糕透顶的叙事情节的嘲讽。虽然相比于广告片,这种恶搞式的视频短片有着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们同样不是微电影。原因有二:首先,这种视频短片其实不过是对已有的文学、影视作品的歪曲、模仿、调侃,充满了对于已有作品的嘲弄。这些作品除了能表现创作者对于原著的不屑一顾之外,无法传达出更多对于时代、社会和人的严肃思考。其次,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敏锐地将目光伸向了社会底层人民,却过于偏重于表现荒诞不经的拍摄手法、光怪陆离的视听效果、现实与梦幻的难解难分、非理性地解读真善美假丑恶、相互分解颠倒的内容细节、残缺不全前后矛盾的因果关系,而忽视了表现对象的最重要的内容,即底层人民生存环境、生存现状、情感状态的揭示。总之,绝大多数网络视频不过是一段歪曲已有的文学、影视作品,充满嘲讽意味的恶搞式影像,其创作态度缺乏真诚严肃,故不能被视为真正的微电影。

所以,无论是直奔主题的商业营销广告片,抑或是充斥“性”“暴力”“胡乱搞笑”的网络视频,让标示“微电影”的短片浑身上下透着赚钱的商业气味或低级庸俗的气息,与艺术家执着地用微电影表现社会、现实、人的情感与命运的理念,风马牛不相及。

我认为,广告片与视频短片都不是微电影。但让人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作为微电影萌芽期的两部代表作——《一触即发》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正是广告片与视频短片。由此可见,中国微电影的发生并不纯正,带有太多的“原罪”。如果创作者还不能真正把握住微电影的审美本体特征,并以此去创作微电影的话,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岌岌可危。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微电影呢?换言之,微电影具有怎样的审美本体特性呢?

微电影与普通电影的相同之处如前所述。其不同之处则在于,微电影具有微投资、微制作、微时长的特征。所以微电影就是运用影像及声音进行微型叙事的电影。它必须以小见大,截取生活的横截面,并以此对于社会人生产生折射意义。也许有人认为,正因为上述的微投资、微制作、微时长的特征,导致了微电影在叙事、人物描写或者表现创作者对时代、社会和人的思考方面,相对于普通电影来说会薄弱几分。我认为不然。文学的价值并不以文字篇幅的长短、体量的轻重来权衡。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短篇小说可以成为传世之作,与那些经典的长篇巨制一较长短而毫不逊色。文学作品如此,电影同样如此。所以微电影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大电影,而微电影导演应做到以微知著,一叶知秋;格局虽小却巧于营构;寥寥几笔,神情毕肖。只有如此,微电影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电影。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微电影,其审美本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题材主题应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叙事结构应做到出奇制胜,妙趣天成;人物描写应做到寥寥几笔,神情毕肖。

第一,微电影的取材必须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很多人对于微电影取材会产生许多顾虑与疑惑,认为因为微电影的时长短,所以普通电影所具有的,表现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人生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就不能成为其取材的亮点。那么微电影的文化内涵是否会缺失?其宏观的叙事视角是否会减弱?其包含的意蕴是否会不丰厚?我认为微电影确实不适合宏大题材的叙事,也不可能通过影像重现一个宏大的空间场景,所以微电影并不适合于历史、战争等类型影片的拍摄。但正因为微电影的取材需要短小精悍,所以普通电影中用来表现现实、社会、人生的完整故事的某一个横截面,恰恰可以用微电影来表现,并在这个横截面所表现的内容中窥斑知豹,折射出创作者对时代、社会和人的严肃思考。以2013年戛纳获奖微电影《黑洞》为例,其题材主题真正做到了以微知著,一叶知秋。这部3分钟的微电影,在复印机的印刷声中揭开序幕。空荡荡的写字楼内,几乎所有的人都已下班,只有身心俱疲的小职员查理还在站在复印机前,辛辛苦苦地影印材料。在几近崩溃的疲劳时刻,一张A4纸被打印出来,上面只有一个实心黑球。查理不以为意,将这张废纸放到一边,当他放置咖啡杯时,杯子竟然掉进了A4纸的黑洞里。这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查理的注意,他尝试将纸挂在自动贩卖机上,结果成功地伸进黑洞拿到了里面的饮料。原来这是一个可以打开所有门的黑洞。随着一次次小心翼翼地尝试,查理发现可以从黑洞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于是,他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欲望开始膨胀,贪婪地将目光保险柜的门上。查理终于冲破了内心的防线,疯狂地从保险柜里,从那无尽的黑洞里攫取钱财。最终欲望让他无法自拔,整个身子都钻入了黑洞,而那张纸掉下来,主人公查理被关在保险箱里。影片结尾定格在那扇“诱惑之门”上,这其实是导演对于人性贪婪的一种审视目光。它在提醒观众,贪婪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可沦为贪婪的奴隶。导演以一个非常小的视角——如果你获得了可以穿越一切障碍的能力后,你会不会为金钱而疯狂——来审视并表现了他对于人性贪婪的认识。虽然影片篇幅很短,但由于题材主题的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所以这部微电影对于人性的探讨与认识丝毫不逊色于优秀的普通电影。

第二,微电影的叙事需要出奇制胜,妙趣天成。

首先,以叙事结构而论。微电影因为其时长短,人物关系简明,所以在故事的讲述中时空被高度压缩,导致故事节奏加快,悬念迭起,信息量密集而紧凑。观众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信息所充盈,极易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这样的特征就导致微电影的叙事结构必然会与普通电影迥然不同。普通电影的叙事结构,无论是倒叙还是插叙,无论叙事线索多么繁杂,最终都可以还原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线索。微电影由于时空的压缩,其开端与结局被缩短,而加大结构中部矛盾冲突发展与高潮,以最大限度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来吸引观众。当然这并不是说,微电影的叙事结构并不需要情节的开端与结局,只是相比于浓墨重彩表现矛盾的发展与高潮,开端与结局需要导演用简练而妙趣的手法表现,出奇制胜而又能发人深省,升华主题。以《调音师》为例,影片时长13分钟,而叙事结构中的开端与结局加在一起不到1分钟,但是妙趣天成,发人深省。影片为了增加悬念,采用了倒叙,将影片的结局提前预设在影片的开头。镜头对准了墙壁上的镜子,而镜子中的影像是老妇人拿着杀人工具对着弹钢琴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镜头设计,所有观众会产生一种偷窥的兴奋感以及随之产生的悬念:这两个人是谁?这个老妇人为什么要杀这个年轻人?而画面一模一样的结局,却由于观众知道了矛盾的发展、高潮,所以观众除了产生一个新的悬念——虽然听到一声枪响,但观众并不确定这个老妇人有没有杀这个年轻人——之外,我们还会产生更多的感慨。自作聪明地假扮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年轻人,在获得以前无法得到的物质成功与精神享受之后,越来越沉溺于不可抑制的偷窥癖,幻想其表演天赋可以欺骗所有人,最终还是死于自己的欺骗与自大。虽然开头与结局在叙事结构中并不占大的篇幅,但不仅利用悬念快速让我们进入剧情之中,而且结尾出奇制胜,发人深省而且升华了主题。

其次,在微电影叙事方法上,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有限的篇幅内将人物、环境、事件三要素安排妥帖、清晰。比如《调音师》中,男主人公在钢琴比赛失利后,镜头直接转到了他的卧室。除了床上的男主人公,景深镜头还透过其身体让观众看到他的女友正准备出门。男主人公对于女友的离开毫无知觉,只是呆呆看着水里的金鱼以及在玻璃缸上倒映出来的,凌乱摆放的药品。这个镜头不过短短两三秒,却在极短的篇幅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现了比赛失利后男主人公与女友的关系以及他万念俱灰的情感状态。第二,只能展现事件的某一片段,然而却要在这一片段的影像中展示人物性格。影片中,男主人公与女杀手之间的故事,如果梳理完整的叙事线索,那么应该是:女杀手的丈夫与女杀手生活不和谐,经常从争吵升级为动手打架;女杀手的丈夫打电话预约调音;男主人公决定继续装扮盲人,这样既可以偷窥他人生活隐私,还可以赚更多钱;女杀手并不知道丈夫预约了调音,在精心预谋之下,她杀死了丈夫;调音师突然到来,发现事情真相后大惊,决定镇定地继续扮演瞎子;女杀手心中存疑,观察他是否真是瞎子,最终决定杀死调音师。但影片这个高潮部分,导演仅仅展现了这个事件的某一个片段,即调音师来到女杀手家后发生的情节片段。其他的叙事线索都隐含在了这个片段的人物动作或语言中,并以此表现了人物性格。比如,调音师在门口按门铃,但过了一会还没有人开门。他没有顾忌自己扮演盲人这个事实,公然掏出了自己放在衣服里的记事本,想看看是不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这个动作即交代了之前的叙事线索,让观众产生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又表现了男主人公的性格。他是一个极度没有耐心人,表演天赋不高但内心狂妄不自知,以为自己的表演天衣无缝,也为后来他的死亡埋下伏笔。女杀手为调音师打开大门后,非常麻利地卷起沾满鲜血的毛毯,还坦然地刺探调音师是否真的是瞎子。这个场景即暗示了之前的发展线索,让观众可以充分想象谋杀案的情景,又表现了她极其冷酷残忍的性格特征,丝毫不会为自己丈夫死亡而有任何不安。第三,要处理好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观众的想象,往往需要一定的暗示和诱导,但不需要很多的镜头或语言,一个细节就会得到极好的效果。比如影片开头的一个镜头,男主人公参加钢琴比赛的镜头,虽然只有3秒钟,但这个细节给观众一个极好的暗示,这个男人在极度紧张时候会失去控制力。而当影片高潮部分,男主人公发现了女杀手的秘密时,这个细节的暗示对于占据影片将近1/3篇幅的高潮部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心里一直关注,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男人以前的毛病会不会再次发作?这个细节的暗示,对于高潮时矛盾爆发的力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三,微电影的人物描写需要寥寥几笔,神情毕肖。由于微电影篇幅的原因,其人物描写需要选择表现人物的个别的精彩细节去展示人物的突出性格特征。从这些精彩细节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个人物性格的一个或多个侧面,而从这些侧面又可以联想到人物性格的整体特征,从而让微电影的人物神情毕肖。所以微电影的人物描写离不开两点:第一,通过精选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来描写人物形象。以韩国导演姜帝圭的《恋慕》为例,影片讲述了妍熙与珉宇这对爱人因为南北韩战争而被迫分离60年。已步入暮年的妍熙患有健忘症,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一切,却每天不忘等待爱人回家。最终老人在对于爱人美好的回忆中慢慢死去。影片主人公妍熙,其人物形象并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刻画,导演只用了几个精彩的语言与动作细节即描绘出了她性格一个侧面:对于爱人珉宇的爱与忠贞。妍熙患有健忘症,但妍熙每天都会拿起自己写在纸上的,丈夫珉宇最喜欢吃的鱼的烹饪食谱,然后仔仔细细地将鱼做好,在桌子上摆上两对碗筷。即使影片篇幅如此有限,导演依然没有吝啬给这个做饭的细节充分的表现时间,就是因为这个拥有丰富潜台词的动作,对于妍熙的性格刻画非常重要。通过这样一个每天重复的惯性动作,观众就可以在短短几十秒中之内,窥探到这个女人一生中,每一天的都会重复的同一个动作背后所蕴含着的感情力量的强大。这种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对于妍熙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第二,要善于运用间接描写,通过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道具或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情感。在表现女主人公妍熙对于丈夫珉宇的情感时,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妍熙与女儿通话,对于妍熙情感状态描写同样至关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第一次出现妍熙打电话场景时,电话另一端的女人不停提到妍熙对于爱人珉宇情感之深,我们就会好奇这个女人对于爱人的情感到底深厚到了何种程度?随后展开的正面人物描写正是回答了观众的这个疑问。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妍熙和众多希望前往金刚山回见家属的韩国民众一起坐上大巴车的时候,我们才又一次在通话中恍然得知,这个每天与妍熙通话的,妍熙一直以为是自己在美国好朋友的女人,其实是妍熙与第二任丈夫的女儿。她的健忘症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忘记了自己的女儿,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但是她永远忘记不了自己最爱的爱人,那个去了朝鲜后再也没有回来的丈夫珉宇。当观众得知这一点后,妍熙对于珉宇的感情深度,在观众心中再一次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导演正是借由妍熙对于珉宇的这段动人肺腑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多年来韩国南北战争厌恶,以及由于政治原因导致亲人不得团聚的人间悲剧的控诉与批判。

综上,我认为只有从题材主题、叙事结构与方法、人物描写三个方面充分把握住微电影审美本体特征,才能充分了解微电影之于广告片、网络视频,微电影之于普通电影的异同之处,才能清晰了解微电影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只有把握住微电影本体艺术特征,我们才能够走出当下微电影创作的混乱之殇,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微电影。

(胡文谦,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博士毕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江萌,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博士生)

注释

[1] 何建平,张薇:《中国“微电影”研究现状综述》。《当代电影》,2013年第6期。

[2] 钱力:《微店:“自由表达”渐成燎原之势》。《中国文化报》,2012年2月23日。

[3] 杨利伟,杨奇光:《中国微电影何以堕入“性”与“闹剧”的狂欢》。《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2月14日。

[4] 俞菀,闫星辰:《微电影低俗粗劣“不忍直视”》。《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4日。

[5] 万忠杰,张颖:《微电影的本质与艺术创作》。《戏剧之家》,2015年第1期。

[6] 杨利伟:《中国微电影何以堕入“性”与“闹剧”的狂欢》。《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2月14日。

[7] 王樽:《微电影,内核仍是“电影”》。《深圳特区报》,2012年7月13日。

[8] 何建平,张薇:《中国“微电影”研究现状综述》。《当代电影》,2013年第6期。

[9] 王晓娟:《微电影要学会独立行走》。《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