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型学习与撰写学术论文

研究型学习与撰写学术论文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向电影学人介绍三个概念:学习化社会;研究型学习;终身学习。在这里,撰写创新论文是纲,“纲举目张”。撰写学术或学位论文是每位电影学人几乎都面临的难题,像魂牵梦萦,魔鬼附身,是与电影学人的生涯息息相关,毁誉成败的头等大事。而思想是用文字语言信息表达和传播的,如果能掌握和驾驶高超的语言艺术,撰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该是多么重大啊。

周毅

(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北师大、北理工等高校博导,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博士)

如果掌握“学习”概念,就等于掌握打开千把锁的金钥匙。电影学人应获得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是将理论教条和他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写出论文专著;第二次突破是将其发表或出版,实现社会价值,从而走向成功。这是电影学人必须跨越的铁门槛。读名著,写名文,发名刊。从直攻名牌转向先普通后顶尖;从单专业走到底转向跨学科研究;从信息化转向精品化,是当代电影学人的成功途径。

当代电影学人走向成功应树立三个概念,解答三个问题,落实三件实事,转变三个观念,力争突破,常创常新。

一.三个概念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首先向电影学人介绍三个概念:学习化社会;研究型学习;终身学习。

1. 概念介绍

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量几乎每过一年就翻一番,稍一松懈,电影学人就要落伍。当今信息化时代是学习化社会。

面对呈加速度骤增的巨大信息,电影学人的学习是研究型学习[1],要筛选、过滤,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拨开云遮雾障,识别一切妖魔鬼怪,大浪淘沙,千锤百炼,领会其尖端,掌握其潮头,抓住其创新亮点[2]

当代电影学人处在学习化社会,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是座右铭。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学习,永远做时代弄潮儿。活到老,学到老应是当代电影学人的行动指南。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运用最新信息驾驭命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3]。通俗地说,要具备“三能”,即能说、能写、能跑。“能说”指口才,“能写”指内才,“能跑”指交际能力。如果电影学人既有口才,又有内才,还有人际交往的双赢效果,像古人所云: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礼贤下士,诚信处世;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拜八面师,交四海友,又有平常人的心态,就能无往而不胜,有如呼风唤雨的大智大勇:“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2. 掌握“概念”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概念”价值万金,具有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奇力量。比尔盖茨的“软件概念”畅销全球,使他一跃而为世界首富,并卫冕十年之久。“80后”、“90后”,甚至“2000后”时代的电影学人要脱颖而出,出人头地,独占鳌头,掌握“学习”的三个概念,就等于掌握打开千把锁的金钥匙。

常言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导师送给你鱼,帮你做一篇能在国际三大检索、国内两大检索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或者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论文;不如教你织网捕鱼的方法,指导你撰写出具有创新亮点的论文,并使你有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源泉。既不会像有的新入学电影学人那样感觉茫然、困惑,不知所措,一筹莫展;也不会像有的打算出国深造者那样终日备考,负担沉重,压力过大,轻重缓急理不出头绪[4]

在这里,撰写创新论文是纲,“纲举目张”。抓住纲就等于抓住龙头,其他压力就可能迎刃而解。

二.三个问题

“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无情。电影学人应只争朝夕,正视现实,落实解决下列问题,刻不容缓,义不容辞。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个问题:目前令你头痛、深感压力、如临大敌的问题是什么?撰写学术或学位论文是每位电影学人几乎都面临的难题,像魂牵梦萦,魔鬼附身,是与电影学人的生涯息息相关,毁誉成败的头等大事。

第二个问题:在电影学人在校学习短暂的二三年内,怎么解决你的难题?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准备论文?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这里的“心灵”与思想可作为同义理解。而思想是用文字语言信息表达和传播的,如果能掌握和驾驶高超的语言艺术,撰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该是多么重大啊。

第三个问题:你曾经发表过论文吗?电影学人要具备“三能”,理应获得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是将书本上的理论教条和他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写出论文、论著或研究报告来;第二次突破是将其论文发表、专著出版,从而将所学知识、经验还原给社会,让社会检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比较而言,第二次突破比第一次突破意义更为重大。可以这样说,只有圆满实现第二次突破,才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也才能被社会承认,从而走向成功。第二次突破是普天下电影学人面临的超级难题,成功的难点和焦点。

从广义上说,撰写并发表论文或专著,无论是院士、教授,还是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每升一个门槛,每过一个关卡,都必须面对的鬼门关,“狭路相逢勇者胜”[5]

2. 必须跨越的铁门槛

《三国演义》中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归心似箭,心急如焚,茶不饮,饭不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了回归到桃园结义的刘备身边,关羽置生死不顾,过五关斩六将,那种肝胆相照、万死不辞的江湖大侠之气,惊天地,泣鬼神。发表论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过五关斩六将,比如在被SCI、SSCI、EI等收录的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在责任编辑耐心指导下,通常要修改七八次之多,前后历经一两年之久,最后学报还约请有关专家外审,回来后总编终审,排版后还要作者校对,才得以发表。发表后仍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深恐善意的误会,恶意的诽谤[6]

3. 激情演义

百年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创作了惊世之作《欲望三部曲》,第一部《金融家》,第二部《巨人》,第三部《斯多葛》,描写了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生资产阶级发迹历史,刻画了一个银行职员的儿子从店员攀升到跨国公司大亨的成长缩影,浓缩了美国新经济时代资本家的人生精华。诚然,一部好书表现的时代潮流、主题思想和伟大精神能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如有一位女名人最喜欢看的书是《飘》,最崇拜的超女就是《飘》中的女主人翁郝思嘉。

日本文学杰作《白色巨塔》,被多国拍成电影电视剧,描写知识分子千方百计攫取成果爬上金字塔。钱钟书先生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围城》,90年代拍成电影,轰动方圆九州,风靡海外。该小说描述中国旧式知识分子卑琐灰暗的心理。主人公鸿渐不会写论文,在美国混了8年也未戴上博士帽,最终只得邮购一个假文凭蒙骗未来的岳父大人,从反面给当代电影学人敲响警钟。

4. 既是敲门砖,又是鬼门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稳定的盛世,几乎人人都是诗人[7]。其科举制套住老百姓不造反,“学而优则仕”,为了中举倾毕生心血和精力,难以光顾其他。当时史书有诗云:“太宗政策真英明,赚得英雄尽白头。”从小到老,都要会写八股文,是当时士人晋升的敲门砖,谁都逃不过的鬼门关。

中国有一句古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恋爱莫观“红楼”。所以说,莫小看著书立说的意义,你写的东西可以流芳百世,可以波及全球。你当然要认真!

三.落实三件实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价值增值的奥秘时引用了一则脍炙人口的文学典故:“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这里就有玫瑰花,就在这里欢舞”。为解决你两三年的头等难题,完成你惊险的一跳,揭开希腊神话斯芬克斯魔盒谜底,你应立即做三件实事,即读名著,写名文,发名刊。

1. 读名著

入学第一件事,你应按学校教学培养方案订购教材参考书。参考书并非灵丹妙药,千金妙方,但可以给你启发、启迪、启示,引导和伴随你跨过险滩,踹过激流,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唐朝诗圣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代电影学人的座右铭应是:“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拜四海师,交八方友”。这里倡导的读书是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在这里提一个问题,使你启发最大、印象最深、受益最多的是那本书?莫看小小一本书,一本好书往往终身受益。比如我少年时代读过美籍华裔作家撰写的《人类心理梗况》,作者将人的心理比作参天大树,“我见”是树根,“利己心”是树干,树枝分别是嫉妒心、好胜心、虚荣心等,这本书对人类心理本质的揭示使我从朦胧愚昧中豁然开朗。又如法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初恋》,书中的一段至理名言至今令我仍记忆犹新:“你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自己去做,不要受他人的支配——人生的一切滋味就在这里了。”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蒋学模翻译的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在全书的结尾,主人公基督山伯爵完成复仇使命后意味深长地说:“等待和希望吧!人生就在等待和希望之中。”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用最简洁朴素的语言阐释“梦”的定义;并揭示了人生奋斗的第一推动力,发现了人类心理基本动因,为心理学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需求层次论”、当代心理学卡耐基“交际成功说”等震撼全球,应归功于弗洛伊德的基础心理学。

学用大致有3种:一是博览广学,坐等待用,学富三年,不愁不识泰山;二是出了问题,有了疑难,通过读书查找答案,寻求对策;三是随情而学,自用其学,自用其能,激发读书效率。这3种学习,电影学人可以结合自己在撰写学术论著过程中灵活选用,使知识富有活力,用其所学,所学记忆更深;用其所能,一分热就能发一分光。读一遍不如想一遍,想一遍不如做一遍。机会只会青睐准备好的电影学人,才学也是用进废退的。

2. 写名文

第二件事,按照八股文基本格式和规范,写一篇你自己最满意的论文。

操作性、实践性、综合能力强,知识性、趣味性浓。既开门见山,又引人入胜。既形象,又抽象;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共鸣、共识、美美与共。但是,如果你不动手,不身体力行,不查资料,记卡片,跑图书馆,不研究前人成果,不借鉴、不模仿、不跟踪,很难有收获。种瓜得瓜种,种豆得豆。

要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写作那样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怨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思念屈原的执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项羽义无反顾的精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提倡鲁迅苦行僧理念:乐于坐冷登,耐寂寞,抗诱惑,面寒壁。进入王国维所描绘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

3. 发名刊

第三件事,你应对“五大检索”SCI、SSCI、E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检索等胸中有数。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涉不过的河,有志者就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四.转变三个观念

澄清认识误区,促进观念转变:从直攻名牌转向先普通后顶尖;从单专业走到底转向跨学科研究;从信息化转向精品化。

1. 从直攻名牌转向先普通后顶尖

名校,对于大多数电影学人来说,并非一开始就能如愿以偿,可以通过迂回曲线达到目的。“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你考入某所普通大学,觉得学自然科学不如清华、中科院;学社会科学不如北大、人大、甚至北师大、中国社科院。

文科的直接报考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竞争激烈,成功希望渺茫。但你可走曲线。比如有一位北大博士后,本科在贵州读,硕士学位在新疆拿,继而又在甘肃攻博,戴上博士帽后进入北大做博士后,多年的宿愿得以实现。这位博士后在北大似鸟投林,如鱼得水,其才华如泉喷涌,科研成果数量在北大排名第一,继而在全国排名第一。又比如李京文院士是院士头衔最多,有欧洲、俄罗斯、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士头衔,是中国横跨理、工、文的第一泰斗。至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中能被自然科学界授予院士的还只有他一人,不也是来自于普通大学吗。

2. 从单专业走到底转向跨学科研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覆灭后,隋朝兴建。唐朝的王氏、谢氏等大贵族、大地主、大富豪,土崩瓦解,王谢大堂的燕子也落户到老百姓家屋檐下做窝。将这句描绘时代变迁、改朝换代的诗句借古讽今。

记得中国当代文豪余秋雨先生曾反躬自问:为什么我们学了一丁点皮毛知识就俨然一幅饱学之士模样,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对其他专业热不起来呢?

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刻画了旧贵族对新上升的资产阶级轻蔑和鄙视的嘴脸。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上升的资产阶级推动了经济、科技、教育、军事、贸易。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科学家借这部小说之名写了一本政论著作,叫做《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无独有偶,列宁早年也借文学名著《怎么办》书名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也叫《怎么办》。小说《怎么办》是对人生幸福的探索,论文《怎么办》是对革命道路的策划。《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一书则批评自然科学工作者轻视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漠视自然科学的奇怪现象。越是不熟悉的东西越是轻视,尚未接触、了解就失去兴趣。

兴趣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习惯,比如打乒乓球,并非天生就会,如果经常练习就产生了兴趣,就上路了。一般来说,学文科的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发达;学理科的人现实,条理清晰,逻辑思维较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两者各有千秋,都有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弱势。如果两者结合,扬长避短,刚柔相济,优势互补,则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锦上添花,雪里送炭。

事实说明,多掌握一门知识,就多一条思路。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地。一个有较多空间结构知识的人,熟悉各种空间几何图形的人,比一个只能看懂平面图形、只有两面结构知识的人,空间想象力就会丰富得多。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读读小说,逛逛动物园都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与理解力和记忆力一样重要。假如你从来未见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他领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得到借鉴。

许多有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大都兴趣广泛,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如我国汉代的张衡对天文、地理、数学、机械、文学、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祖冲之是闻名于世的数学家,但他对天文、文学、音乐也有广泛兴趣,还曾对祖国历法作出重要贡献。明代李时珍在中外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医学、药学,而且对生物学、文学、史学也都深有研究。又如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莎士比亚戏剧集》等等,无不是多类知识杂交、嫁接和综合的创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运用哲学研究方法分析。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相生辉,既有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和生动的譬如,又有历史典故;既有经济法知识,又有政治学理论分析,更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扬弃,不愧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一个从法学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多栖学者的深厚功底。

宽阔的知识背景还会使人们胸襟开阔、宽容大度,不为琐碎而直观的现象所迷惑和束缚,具有接受新东西的意愿。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主动性,乐意考虑范围广泛的资料、数据、意见,做到闻过则喜,择善而从;而知识贫乏的人,其思想必然闭塞,固执己见,难有宽广的视野。特别是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受教育者“通才教育”,学习一门科学需要相应地学习另一门或几门与其相联系的具体学科[9]

“似曾相识燕归来”。郭沫若先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跨学科帅才,堪称一代天骄,是电影学人崇仰的楷模。郭老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和造诣,曾创作划时代的轰动一时的《屈原》、《蔡文姬》等巨作。郭老又是历史学家,其杰作《中国史稿》一直是大专院校经久不衰的教科书;他还是教育家、考古学家。由于博学,建国初期,他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和教育部长。

中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从幼年发蒙到1940年逝世的60余年中,没有一天不读书、不钻研学问。蔡先生先后掌握了日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多种语言工具,通读了各国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的大量书籍,涉猎广阔的知识领域。除了自然科学以外,单就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论,就有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等。他真正成为一位博通古今的学者,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纵观诺贝尔奖得主,大多是拥有几个专业的学者。举世公认的核原子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叶落归根,晚年回归祖国在中国社会科学兴盛之地北京大学燕南院落户,研究哲学和纳米对称美学,是更高层次的自然科学返照。

据美国对1300多名科学家所做的5年追踪调查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极少是只通一门的“专才”,绝大多数是以通才取胜。一个株守一隅的狭隘专家,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他缺乏借鉴其他学科成果的能力。通才则相反,在解决问题时能创造出多种路线来,本专业的方法难解决,就使用“他山之石”。就概率而言,通才成功的把握也比专才大。通才教育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受教育者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广博的知识面、通达的思维能力,从而富有创造性。因此,通过读书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扎实,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创新活动的新领域;就越能开阔视野,使人思路宽广,思如泉涌,从而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使科学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还可以使人得到修养和熏陶,逐步培养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品质。

古今中外一流大师的辉煌业绩提供了跨学科创新的成功范例。旧时代学人都懂得跨专业读书积累的意义,更何况新时代的电影学人。难道真是隔行如隔山吗?有道是欲速则不达。电影学人要敢于爬山,乐于跨越千山万险,敢闯敢冒敢试,敢于涉足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天地生。经济学专业的要读哲学、法学,文学专业的要读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的要学社会科学,尽可能宽泛一些、博大一些,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厚积而薄发,不要偏食、偏见、偏心,钻进从专业书到专业书的狭窄胡同中难以掉头。

3. 从信息化转向精品化

著名作家老舍成功的首要秘诀是多读书。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人生有限,时光如箭,古人把时光比做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白居易《劝酒》诗曰:“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有人讽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这里可改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书是生活的阳光,是思想的伴侣。如果要跟上当今信息时代,不多读书,不了解信息,怎么能跟上时代。电影学人也要“天天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遗风仍然能启示新时代的电影学人。比如把“时间当海绵,只要挤,总是有的”,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的鲁迅,比如大学毕业后20年坐冷凳、面寒壁、耐寂寞的计算机汉字之父王选,比如《蹉跎岁月》的作者叶辛,比如26岁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的季羡林,90高龄仍卷不离眼,笔不离手,比如75岁仍奋斗不息,壮心不已的经济学家和工程管理大师李京文院士等等。

诚然,读书应读高品位的书。比如有甲乙两位同学,甲天天读的是精品,乙天天读的是杂志。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甲长期坚持不懈精读思想家的经典名著,铁棒成针,潜移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甲脑海中不时闪烁着智慧火花,领悟到人生真谛。几年后,甲的思想发生质变,认识水平得到升华,硕果累累,成功在望。宛如中国古代圣哲荀子所言:借助车船的人自己不必行走,却能一日千里;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很远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势呼唤,声音没有加大,而很远的人却能听见。君子审时度势,权宜应变,借助外物,抓住机会。似乎乙也天天在读书,但读的都是聊以自慰的网络小说、杂志,视野仍然停留在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初级品味上,随波逐流,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偶尔也触景生情,信誓旦旦,但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常志,情绪忽冷忽热,时而沉沦,时而激昂。而立之年已过,功不成,名不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工作随便,生活松垮,天上事知道一半,地上事全知道,眼高手低是必然结果[10]

精读书,读精品,精品化,从网络信息浏览海选转向研究型学习“高精尖”成果,从而根据自身特点和专长,构建、组合、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素。

当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19世纪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速度每50年才增加一倍;到20世纪中叶,则每十年就增加一倍;21世纪以来几乎每3年就翻一番,在世界范围的学科门类已达到2000多种。一个科学家即使24小时夜以继日地读书,一生也只能阅读有关本专业的全部出版物的5%,人们形象地称其为“信息爆炸”。面对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电影学人应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如无限的书籍、报刊对有限的学习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等等。在新的挑战面前,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电影学人,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运用时间,一成不变地固守传统学习方式,不注重知识更新,所学知识也会迅速老化,就难以迎接“知识流”、“信息流”的挑战。因此,新时代电影学人必须正视知识更新与创造成果的关系问题。

显然,科学知识新陈代谢的加快,使得知识体系优化必然促进电影学人尽快接受新信息,进行知识更新。读好书,读精品,跨学科研读优秀成果,不断渗进知识活水,注入时代活力,勤于知识的横向思考,调位组合,纵横剖析,发挥知识的潜在效益,以便在撰写学术论文和论著中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的劳动。

总之,研读高品位的人类优秀智慧结晶,获得广博精深的知识,优化知识体系,是构建电影学人知识智能品质结构的重要基础,从而为撰写优秀学术论文专著创造最佳条件。

参考文献

[1] 廖冬.研究性学习. 成才之路, 2008年第9期

[2] 孙胜然.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1期

[3] 刘三灵,胡东平.自主学习研究综述.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年第3期

[4] 薛娇.搭建论文发表大平台打造学术生态新环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7年第6期

[5] 蔡永飞.发表社科论文的秘诀.杂文月刊,2006年第6期

[6] 胡庚申,申云桢.英语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例谈:投稿策略.科技与出版, 2007年第9期

[7] 戴荣森.唐诗是怎样发表的.今日文摘 , 2008年第9期

[8] 杨玉圣.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

[9] 张修良.创新成果的价值分析及意义.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10] 顾倩.在快乐中收获创新成果.劳动技术教育,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