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进入课堂

怎样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进入课堂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八 怎样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进入课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体验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体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为此,教师要为学生体验性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体验课程强调将“活动”引入课堂,强调教学过程活动化,让课堂学习充满

专题八 怎样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进入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体验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体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理念时,“体验”一词使用了16次之多。于是,有人提出体验的课程观,有人提出“教育过程是一种体验”,甚至有人提出“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这是因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实现知识的内化,情感的丰富,经验的升华。由于体验把经历、情感、认知融在了一起,因而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主体(体验者)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一种感悟活动,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内化。其要义有四:一是身心投入。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二是产生交往。尤其是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对话;三是生成反思。体验旨在生成积极的自主思维与领悟、自我发现与建构的意识活动。四是认识与实践融合。体验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和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活动。

体验的基本特征有三:

(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体验的另外两个特征皆由它派生。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a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b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两种情况。布鲁纳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获得“亲知”和探求未知两种方式。获得“亲知”的过程即是一种体验过程。

(2)个人性。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不能相互取代的;是个性的,不是雷同的。

然而个人性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意味着到场,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丰富的内心感受,对不在场的另一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言说的,有的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称之为“缄默性知识”。如审美体验就是这种情形,主体在观赏和享受美时,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想象,热烈欢快的情感,产生的是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

在教育活动中,对于积极的事物,应创造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都能在场,都能感受和“悟”。一句话,都能拥有体验的机会,而不该由教师向学生过多地宣讲属于他自己而非学生的体验。

二、体验性学习的呈现方式

体验是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学”为主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对“人”的需要和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倡导体验性学习,对改革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要为学生体验性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以生活情境为呈现方式,在观察中体验

教学过程的社会化、生活化是知识活化的重要条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的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生活情境的呈现方式包括两种:一是真实生活情境的呈现,即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体验;一是模拟生活情境的呈现,即根据需要创设再现的生活情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创设再现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且看美国的一堂数学课:一位中国小学校长到美国考察,到某校听一节数学课,由于这位校长的到来,这堂数学课全变了。老师请这位校长到讲台前面坐着,告诉孩子们说:“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陌生人,请大家猜一猜,这位陌生人来自于哪个国家?他是干什么的?”于是,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

有孩子猜:“我看他是从日本来的。”

老师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孩子说:“我们家曾来了一位日本客人,就有些像他的样子,小平头,矮胖矮胖的。”

于是老师大加赞赏,说:“你太能干了,能借助生活中的经验作出判断。”

有孩子跑到讲台前,近距离观察这位校长,或摸摸这位校长的黑头发、黄皮肤。

猜这位校长“干什么的”更是千奇百怪了。

就这样,在热热闹闹的“猜一猜,摸一摸”的活动过程中,这堂课到尾声了。由于老师的教育机智,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体验中培养了思考的兴趣,习得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2.以问题为呈现方式,在讨论中体验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以问题为呈现方式的体验性学习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一是产生交往,在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中获得知识,形成互动,同时也实现了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二是生成反思,促进积极的自主思维和自主发现,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生成新知识。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让问题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让问题成为联系“惊奇”和思维的纽带,使学生因“疑”而生趣,因“疑”而求索。

3.以组织活动为呈现方式,在参与中体验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形态。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学,也就谈不上发展。因此,体验课程强调将“活动”引入课堂,强调教学过程活动化,让课堂学习充满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体验、欣赏瀑布的美,组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瀑布的美景;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瀑布的图片、资料等;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还可以演一演。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交往互动,获得多方面发展。因此,将游戏、观察、朗读、讨论、竞赛、实验、操作、表演、当小记者、小导游等活动引入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获得了体验。

4.以实践操作为呈现方式,在做中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美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时有这样一种理念:“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法国教育界把青少年儿童的认识途径分为三种,其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是第一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一方面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材料、现代化教具等操作材料,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动手演示模型,动手操作实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去构想、设计、制作,直到得出结论,做出成品,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过程刺激学生的知觉,丰富学生的表象与感性认识,并让学生在做中主动探索知识,在体验中学习学科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结论与过程”等一对对的矛盾统一起来。

三、体验性学习的实施

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感悟、交流、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凸显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前不久笔者应邀听了一堂课改开放课,为语文版第二册《草坪青青》,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引起笔者的关注。现将教学片断实录如下:

生:小草为什么会有生命?

师:这可是个有趣的问题,让我们联系生活现象一起来想想。

生:我看见学校花园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小草有生命,脚下留深情。

师:你能联系平时观察来理解,很好。

生:小草很嫩,一踩会死,它就活不成了。

生:小草就像婴儿,它也会长大。

生:因为小草有力气,它能从土里钻出来。

生:我喝牛奶会长大,小草喝雨水,它也会长大。

生:我知道了,能长大的东西都有生命。

师:同学们真会想问题,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有生命?

生:玫瑰花、柳树、小鸟、小狗……

生:我还发现,会飞、会叫、会跑的东西都有生命。

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的生命?

生:不踩小草。

生:给花浇水,不折柳枝。

生:喂食给小鸡吃……

课后与同行切磋,觉得这个教学片断是一个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成功案例。它给我们实施体验性学习提供了以下思考和启示:

1.创设体验情境

体验的生成离不开情境,且体验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上例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质疑的火花,用积极的态度评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可是个有趣的问题”,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理上的鼓励。接着用“让我们联系生活现象一起来想想”,为学生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求“小草为什么会有生命”的欲望。

2.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上例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问题的及时把握,巧妙引导,学生联想到了许多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相互联系,从而借助于鲜活的生活事例,使“生命”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一年级学生的认识中变得如此生动起来。

3.注重体验过程

体验是一个过程。无论是认知体验还是情感体验,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上例教学中,学生开始回答“小草为什么会有生命”时,其认识是个别的、表象的,但通过对话交流后,学生即从“小草很嫩”“小草像婴儿”“小草有力气”提升到“我知道了,能长大的东西都有生命”。为了巩固生成的“新知识”,老师进一步提问“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有生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的认识由“玫瑰花、柳树”扩展到“小鸟、小狗”等等。于是一个学生说“我还发现,会飞、会叫、会跑的东西都有生命”,至此,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

4.不唯标准答案

由于体验具有个人性,加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上例教学中,当学生提出“小草为什么有生命”这个问题时,如果老师直接回答“因为小草是植物,植物都有生命”,这一理性的答案虽然准确无误,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情趣、发散思维、体验空间,都将受到严重抑制甚至泯灭。因此,教师切忌越俎代庖,用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在体验中多样化的“创生”。

总之,在实施体验性学习中,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只要有了适合体验的情境,再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体验性学习的内容环节,或体验感知,或体验思维,或体验积累,或体验情感,或体验创新,或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在课堂上露出灿烂的笑脸!让我们“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