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泛的认可是应用推广的前提

广泛的认可是应用推广的前提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得到广泛认可之后,可以考虑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影响和辐射作用,影响其他的社会因素。任何心灵教育、育人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持之以恒进行熏陶、感化的自然结果,感恩教育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必须是用大人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广泛的认可是应用推广的前提

一项研究成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要得到时空的检验。对于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来说,在一定的学生和教师群体之中产生良性影响之后,会通过学生、教师等因素作用于家庭、学校、区域内兄弟学校、社会。在得到广泛认可之后,可以考虑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影响和辐射作用,影响其他的社会因素。一方面,让研究成果受益于更多的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一方面也是从更为广泛的视角去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寻找新的思路。

基于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感恩教育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在家庭、学校、区域内兄弟学校、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一)促进了家庭感恩意识的提升

同任何的教育活动一样,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长能否树立起感恩的思想,能否体会和检验学生的感恩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感恩教育的实施成效。应该说,感恩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但是随着感恩教育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不仅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得到了强化,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得到了融洽和升华,就连家长自身的感恩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感恩教育从学校开始走进每一个家庭。很多家长一开始不理解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认为学校教育只要管好学生的学习就行。现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体会到了感恩的甜蜜之后,逐渐认识到感恩教育是从小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报恩、施恩,从而使孩子的心灵更善、更美、更健全。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道德品质的形成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并且开始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到感恩教育的大课堂之中。

随着感恩教育的实施——

有的家长明白了自己从前并不明白的道理,懂得了自己从前没有承担的责任,周雨馨(化名)同学的家长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冷淡。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培养孩子学会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

家庭中,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建立积极向上的亲情关系。比如,家长努力与孩子之间建立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不溺爱、平等民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家长对老人充满尊敬、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些情感关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我们对待老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我们自然而然做的,比如:经常带着孩子看望老人,还和孩子一起给老人买礼物、生活用品等,经常陪老人散散步、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给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这些细小的事情,孩子很小时,就会看在眼里;当孩子稍大些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可以鼓励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体会到家长对老人的孝敬、关爱之心、感恩之心。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熏陶下,孩子那颗感恩之心的萌芽逐渐长成一棵小树。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不是勉强做出来给人看的。感恩是内心的一种情感。感恩教育就蕴藏在生活之中,就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键是,我们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抓住教育的契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任何心灵教育、育人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持之以恒进行熏陶、感化的自然结果,感恩教育也不例外。

有的家长用心记录了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自己的感触、感动,翁艺文(化名)同学的妈妈就与孩子一起享受了这份感动,并记录下来与家长们共享:

前几天,学校开展了“感恩母亲”教育活动,使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开阔了视野,思想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结合本次活动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与各位家长共勉!

感恩是内心的一种情感。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树立这种内心的情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当我们家长自己学会感恩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感恩教育的场。正如专家所讲,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关注她的思想和心理成长。首先给她一个和谐、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她在快乐中成长,在愉悦中学习。培养她的学习兴趣,让其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做每一件事,让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向往。其次,要学会欣赏她,培养她的自信心。再次,教会她学会处事,学会对他人的认同。加强孩子人际关系培养,多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善于表达,相互学习,才能够茁壮成长。

以上是我参加会后的一点体会。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学校、家长共携手、多交流、多沟通,培养好孩子。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

有的家长则在感恩教育的启发下,开始自己主动地探索家庭之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陈思哲(化名)同学的家长就认为,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感恩的观念植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观念,那将会怎样?他也许会对父母为其付出的心血视而不见,把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对大多数乐于奉献的家长来说,很少想过要向小孩索取什么回报,小孩是否对大人怀有感恩之心似乎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一般也不会太过介怀。但是,若小孩带着一颗不懂得感恩的心离开家,那情况会变得很糟。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同样倾注一份力,将感恩观念深植于小孩的心中。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大人身上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也就是说,必须是用大人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但我们看到如今的社会,对小孩的“熏陶”却是影响极其恶劣的:大人获得救助而不知感恩回报,有时甚至上演忘恩负义的悲剧。现在的不少家庭,没有给予孩子什么积极影响.有一些家庭充斥着冷淡和漠不关心,在那样环境下成就的小孩自然也不会用心去体会别人的帮助与爱,感恩无从谈起;还有一些家庭过分溺爱小孩,家长一味地“做牛做马”,让小孩觉得其他所有人都该是他的牛马——也不知感恩。这些影射到小孩们身上,便出现了令人心惊的不知感恩的影子。所以作为与小孩朝夕相处的家长,我们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

我们家长应该以真诚的感恩行动和良好的道德表现引导小孩学会感恩。我们也并不需要把事情做得很大。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只要往小处着手即可。我查到一份调查资料,上面显示,像革命先辈或先进人物事迹那么大的事,却很少让现在的小孩真正被触动。我想那实在是离现实有点遥远。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但不起眼的小事,却是学会感恩最好的教材。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表率。比如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首先要细心地体会其他家庭成员所做出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奉献,并且用感激的言语或行动表示我发现并且感谢别人的付出。家长们一旦有了这样的细心、感恩心,孩子便能也学着去观察,去发现。我们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劳也就能为他们闪亮的眼睛发现,孩子也就能更加理解父母的爱,更加懂得回报,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推而广之,在学校,在社会,他们也能发现一些以前视而不见、视作理所当然的事,并心存感激。

我想,以上所说的以身作则,应该是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言传身教”——除了身教,必要的言传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我们家长也可以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孩子探讨一番关于感恩的话题。不过,言语“终觉浅”,为了更加深入,我们需要“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让孩子践行,如指导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体验父母的辛劳等等。

培养孩子的感恩观念,应该还有很多路可走。而无论走哪条,我们的共同希望是一致的。希望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是一个知恩图报,有一颗感恩心的人,长大之后,与所有人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

(二)产生了积极良好的社会效应

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综合社会效应。我们的感恩教育引起了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教师、学生、家长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记载了参加研究以来的点点滴滴,生动真实。小学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研究课也在许多教学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还受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表彰,这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

日前,从浙江省教育厅传来好消息,永康实验学校倪静川负责的课题成果《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儿童感恩教育的研究》荣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浙江省教育成果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奖。评选方法是由全省各地、市及各大专院校层层选拔,好中选优[22]

(三)形成了学校德育的特色品牌

学校品牌是一种有特定学校名称和标志、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的精神凝结和文化积淀,是集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和忠诚度于一身的无形资产,对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3]。因此,学校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家长、学校管理实践工作者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24]。家长之所以关注学校品牌,是因为他们对“好学校”存在着强烈的渴望,认为只有“好学校”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学校管理实践工作者之所以关注学校品牌,是因为学校的品牌决定了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也决定了学校能否为教师、家长和社会所认同;教师关注学校品牌,是以为学校的品牌与声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然而,现实之中,在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甚至一些学校单纯的以硬件的建设来打造所谓的学校品牌。在笔者看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品牌的建设,必须要围绕教学,为了培养人服务。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工作及其成果的取得,是一种创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声誉的有效方法。作为感恩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具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文质彬彬,形成了良好的德行,受到社会的广泛称道和好评。基于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德育体系的构建逐步成为学校德育的特色品牌。

2012年7月,《永康日报》发表题为“别用分数把孩子压得抬不起头”专版,其中专门对我校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进行了报道:

良好的品行是快乐教学、幸福人生的基础。实验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品行培养,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76篇感恩类课文分别被归入了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伙伴和感恩师长等类别。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动中感恩。同时,学校还编写了课外感恩教育补充教材,开设了感恩教育专题网站,开发了感恩教育的多媒体资源,并结合“母亲节的惊喜”和“植树节,我给大地披新衣”之类富有人情味的感恩作业,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25]

(四)发挥了持久深远的辐射作用

在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做法已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同和仿效,而且对周围学校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宁波、丽水、绍兴等地一些学校的老师们相继借鉴此法,开展感恩教育。

正如丽水的吴老师所说:

以前也觉得感恩教育重要,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很好的持久性策略,在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简便易行,一举两得。

作为金华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的实践培训导师,笔者在金华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的实践培训中,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得到了各县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的充分肯定。学员们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带到了自己的县市,带领所在学校、所在县市的老师们一起进行感恩教育的研究。通过成果推广与再实践,我们充分享受到了科研带来的幸福!

永康教育城域网等网站对成果的介绍与推广工作进行了报道,通过对周围学校和教师的辐射引领,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享受感恩教育的恩泽

10月13日,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受兰溪市教师进修学校、兰溪市教科所之邀,赴兰溪为该市教科研骨干教师作教科研优秀成果介绍和科研专题报告——《教育科研与一线教师专业成长》。

据悉,倪老师已先后应邀在今年3月的浙江省立项课题负责人会议和8月的金华市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暨结题指导会议上作相关经验介绍。

“课题可以源于教育教学,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要善于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并且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研究去解决,最终又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

“获奖只是副产品,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

倪静川老师以获省2010年度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的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儿童感恩教育研究》和近两年主持的省教科规划课题《用儿童诗推进儿童习作启蒙的实践研究》为例,介绍了一位普通一线教师17年的科研心路和研究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26]

【注释】

[1]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前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

[2]钱理群.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A].刘琅,桂芩.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241.

[3][美]亨利·M.莱文,帕特里克·J.麦克尤恩.成本决定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应用[M].金志农,孙长青,等译.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12.

[4]朱丽.论教育改革代价的公正分配[J].教育科学,2007(4).

[5][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6]朱丽.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1(6).

[7]苏君杨.理性定位与审视教育改革目的[J].民主,2011(7).

[8]王晓芸.教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J].中国外语教学,2010(7).

[9]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10]陈永明.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9.

[11]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12]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经验、理论与改革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13]翟晶.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关键[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

[14]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15]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16]田小梅.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17]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18]郑彩国.基于校本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19]刘涛:教师成为研究者:三个急需澄清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20]胡兴宏.走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J].人民教育,2008(20).

[21]Carol M.Santa.& John L.Santa.Teacher as Researcher,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1995,Vol.27,No.3.

[22]金珊珊等.四项教育教学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N].金华日报,2012-9-5.

[23]刘阳.学校品牌的开发与维系[J].教学与管理,2012(1).

[24]张连生.学校品牌建设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1(5).

[25]陈晓苏.别用分数把孩子压得抬不起头[N].永康日报,2012-7-13.

[26]梅德田.倪静川老师应邀为兰溪市教科研骨干教师授课[EB/OL].http://www.ykedu.net/data/2011/1017/article_9897.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