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泛应用阶段

广泛应用阶段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广泛应用阶段一、概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计量学和宏观经济模型发展进入了广泛应用的新阶段,其发展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然,现阶段宏观经济模型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第四节 广泛应用阶段

一、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计量学和宏观经济模型发展进入了广泛应用的新阶段,其发展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广泛应用之所以能够实现,是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相联系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宏观经济模型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没有应用电子计算机,克莱因—戈尔登博格模型虽然最初仅有15个随机方程,可是模型的作者仅计算求解就费时两年之久。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这样的工作仅需几小时、几分钟就可完成。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的真空管型发展到70、80年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型,并由单机发展到大型计算机网络。它至少在三个方面为宏观经济模型的研制和应用创造了条件:第一,便利了数据储存、分析,实现了数据共享。第二,简化了估计和求解计算,使预测和政策分析的时效性得到保证,并使计算结果能迅速传播,使多方案模拟成为可能。第三,为宏观经济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条件,例如蒙特卡洛方法的使用。当然,电子计算机能否较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的使用和输入资料的质量,否则只能是“GIGO”(垃圾进,垃圾出)。

在这个阶段中,经济模型方法逐步渗透到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例如,工业组织关系、公共财政经济、货币经济、劳动力经济、国际经济、经济史研究、卫生经济、人口经济,甚至经济犯罪行为等方面。

我们称70年代以来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广泛应用阶段,主要是指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各种统计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高效率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世界各国——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宏观经济模型,并且模型规模日益扩大,建立几百个方程组成的模型已经成为较普遍的事情。另一方面,有关经济计量理论和各种理论经济模型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因此,如果像前两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走向繁荣阶段——那样较为详细地总结这一阶段各方面的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极其困难的事情。这里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的概述。即使这样,也肯定会遗漏许多宏观经济模型发展的重要方面。下面分别讨论模型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问题。

二、宏观经济模型的广泛应用

(一)西方国家

这一阶段经济模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规模在扩大,范围在增广,细化和复杂程度在提高。”[60]在宏观经济模型研究和应用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一些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研制的著名模型,在70年代及以后被进一步改进和扩大。例如,沃顿Ⅲ型模型到1972年发展到201个内生变量和104个外生变量。最大的布鲁金斯模型发展到1976年的718个内生变量和170个外生变量。美国商务部的BEA模型到70年代也发展成为包括数百个方程的模型。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用于新的社会经济七年计划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于70年代后期,模型由全面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11个部分组成,包括250个结构方程和大约1800个恒等式。

当然,现阶段宏观经济模型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充分暴露了模型方法的不足之处,使模型方法遭到了严重的攻击。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对模型方法的否定,而是告诫人们宏观经济模型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还有很长的艰苦道路要走。

(二)苏联及东欧国家

苏联及东欧国家60年代以来也相继建立了各国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当然模型规模相对小些。但70年代波兰建立的中期预测模型已包括了242个内生变量,106个外生变量,137个随机方程,具有相当规模。苏联的乌克兰地区模型的方程数目也超过了100个。各国的这些大型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经济预测、政策分析、计划制定,以及对企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61]

(三)国际经济关系模型

这一阶段模型应用的大型化特别表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模型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方面。[62]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越来越重要。对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联系的定量分析日益引起经济学家、各国政府以及厂商企业的重视。全面地定量地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活动关系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用经济模型方法。从60~70年代起,各国经济学家就开始构造各种类型的经济模型以描述、分析和预测全球范围内国际经济关系各方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模型的设计者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类型、方法各异的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曼(B.Hickman)总结了十几个重要的此类模型,将它们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贸易—汇率模型,以及各种混合型模型。[63]这些模型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国别、地区划分较细的也有划分较粗的。

以上诸种关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模型中,建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涉及范围最广泛的,要首推克莱因主持的世界联接模型体系了。[64]事实上,以上诸种模型有的是在世界连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某个方面加以细化(例如COMLINK模型),有的是以世界连接模型为蓝本,而侧重于某个地区的各国连接(例如FUGI模型)。自世界连接模型组织成立以来,到1980年,该模型体系已包括了13个发达国家模型,7个苏联东欧国家模型,4个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模型。到1987年,世界连接模型已经可以分别做出7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及进出口情况的预测,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量预测。除了经常性的预测工作之外,该模型组织中心还随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模拟、方案分析,提供参考对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经济计量理论的发展和几种理论模型的出现

(一)经济计量理论的发展

模型大型化的发展、模型应用范围的扩展,又要求经济计量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一阶段经济计量理论及方法论的发展,表现为各种专题理论研究的发展。各种专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难以全面综合概括。美国经济学家格里利切斯(Z.Griliches)和英特里利盖特在他们主编的《经济计量学手册》中曾将这一阶段中经济计量理论的主要专题概括如下:[65]

1.贝叶斯经济计量学。即在经济计量模型中的设定和估计问题中使用贝叶斯方法。

2.时间序列方法。包括在经济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一些特殊的技术和问题,例如谱分析法、动态设定和因果性分析等。

3.离散选择方法。即对变量的取值做离散数值选择,例如顾客对某种商品的买或不买的选择。

4.潜在变量模型。即反映某种不可度量的变量对可度量现象的影响,例如个人能力对所得收入的影响。

5.设定分析。包括模型的选择理论,以及有关的设定和识别问题。

6.非线性模型和方法问题。与线性模型理论一样,各种程度的非线性模型也有相应的设定、识别、估计、检验的理论。

7.数据分析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各种与数据及数据处理有关的问题。

8.检验和小样本问题。包括各种检验程序和检验各种参数估计方法在小样本条件下的估计能力和优度的蒙特卡洛试验方法。

(二)几种理论模型的出现

除了上面提到的八个方面的经济计量理论的研究之外,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几种类型的理论模型也有必要提及。它们是合理预期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非均衡模型以及大道模型。

1.合理预期模型。

马瑟(J.Muth)在1961年提出合理预期假设。[66]他指出,政策的改变可能使模型形式不得不改变。[67]这之后,随着合理预期理论的发展,合理预期模型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合理预期模型更多的是用于政策分析方面,其基本原则是:在已知可利用的数据条件下,将经济动因视为为达到最佳形式而产生的预期,据此对模型参数加以交叉方程限制,然后处理新的识别和估计问题。

2.一般均衡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是在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均衡论研究总供给、总需求与市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投入产出法研究多部门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一般均衡模型则是研究在多部门经济条件下各部门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市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以内生各部门产品的市场一般均衡价格。这种模型适宜以政策分析为目的,并较适用于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信息。世界银行的专家们曾用这种一般均衡模型帮助土耳其、南朝鲜等国较成功地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68]

3.非均衡模型。

非均衡模型是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合理预期假设和一般均衡理论都是以市场出清为基础的,即通过市场均衡价格使商品的供求得到完全平衡。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达到均衡价格,因而供求很难完全相等。反映在经济模型中,表现为还存在固定价格和量的限制方程,这就是所谓“非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除了价格调节因素外,还存在着数量调节因素。数量调节的思想最早由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来了,但是一直到60年代中期以后,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现代非均衡理论,并迅速出现了非均衡模型。例如,1971年巴罗—戈罗斯曼(Barro-Grossman)的宏观经济模型、德雷兹(Dreze)的价格有限浮动条件下的均衡研究等。[69]

西方经济学家对非均衡理论的研究是从均衡理论的稳定性和迅速收敛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出发的,进而论证了非均衡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并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70]而苏联及东欧国家则更急于建立实用型的非均衡模型。特别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提出短缺理论以来,更掀起了一个热潮,例如“匈牙利计划局的非均衡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于80年代初,它包括30多个变量。非均衡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较之一般经济计量模型有更多的要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迅速地发展着。

4.大道模型。

大道模型实际上是一种数学规划模型,它是以大道定理为基础的。一些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索洛等人,在50年代曾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以规划期末资本存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关于资本积累的规划模型。经过多次求解,发现当规划期足够长时,最优解总是收敛于诺依曼的均衡增长路径,此路径被称为“大道”。随后,各国数理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研究,证明了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大道”的存在性,即所谓“最终状态大道定理”和“消费大道定理”。简单地说,大道模型的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具有这样的性质:任意给定ε > 0,只要规划期足够长,则最优解除了在规划期开头和结尾的有限个时期外,均连续地处于诺依曼均衡增长路径的ε邻域内,并且均衡增长路径仅由生产条件(A矩阵和B矩阵)决定,与目标函数的选取无关,与规划期的长度无关。[71]大道模型特别适用于协助制定经济计划,因为“大道”的存在,使最优规划问题得到极大的简化,因而在实际应用方面颇受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的重视。日本的经济学家们在协助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从大道理论基础到应用技术各方面都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四、小 结

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成熟阶段。经济模型方法,特别是它的数量分析基础,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手段。可以说,在当代任何脱离了数量分析的经济研究都是缺乏生命力的。

宏观经济模型当今发展的主要趋向可概括为:第一,模型的规模和应用范围都在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第二,经济计量方法与其他数学方法和模型方法日益结合,如数学规划方法、投入产出方法等,模型的非线性方程越来越多。第三,一国的宏观模型发展成为全球连接模型,同时,宏观模型又日益与微观经济问题相结合,与专门经济问题研究相结合。第四,除西方发达国家外,宏观经济模型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五,在经济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新的理论模型。

像任何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前人所不能预料到的新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此外,其他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还会给模型方法提供新的养分。事实上,模型方法就是以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有用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是经济学家,特别是经济计量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和争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下面一节我们将回顾经济计量方法及宏观经济模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批评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