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拒绝与受迫害

拒绝与受迫害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使许多抱有宗教改革愿望的清教徒不满。而这场清教徒发起的运动则被后人称为清教徒运动。1593年,伊丽莎白女王以高压政策,禁止脱离圣公会的清教徒进行活动。虽说伊丽莎白一世对清教徒的迫害贯彻始终,但英国的清教徒人数却是有增无减。

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方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因此她领导下的英国教会仍有些不伦不类,既宣扬新教“因信称义”的精神,又保留了天主教的形式化,这令那些英国国内要求彻底改教的人深感失望。

清教徒的出现

1524年,英国人廷代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从而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每位识字的英国人都可以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在读经中发现,原来教宗和主教的布道与耶稣基督本来的圣训大不相同,且教宗的权威与宗教仪式的繁复,没有《圣经》根据。便有一批教徒起来倡导教会改革,要求净化教会。这批人被认为是英国最早的清教徒先驱,而廷代尔则成为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在爱德华六世期间,新教改革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可惜,他死得太早以至于尚未完全转型。至玛丽女王时期,天主教得到了复辟,由于受到迫害,新教徒不得不远走他乡,流亡到欧洲大陆去。在欧洲大陆,他们更见识到了加尔文教徒和真正清洁的圣徒生活,感到英国的改教仍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彻底与天主教划清界限。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后,这群带着加尔文思想的逃亡者终于得以重返家园,希望英国教会也能够和欧洲的改革教会一样,将天主教传统的一切痕迹完全清除,提倡简化崇拜仪式,提高信徒的属灵素质。从这个时代起,人们称这群立志肃清教会和要求圣洁生活的人为“清教徒”。

清教徒运动

伊丽莎白一世在统治的最初两年里重新恢复了英国国教为圣公会,规定国王同时是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这时,清教徒内部亦分为两派,一派以剑桥大学教授卡特赖特为领袖,主张君主立宪,不反对以英王为教会的首领,留在国教会内部,以渐进的方式改革教会。另一派比较激进,以勃朗为代表,他们提倡共和政体,用长老制改组国教会,主张政教完全分离,英王不应插手教会的治理,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分离主义者”,并摒弃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简化崇拜仪式,让更多的信徒管理教会,允许地方教会有较大独立性。这些清教徒无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都令伊丽莎白大为恼火。女王提出了教会统一条例,即英国只能有一个教会——圣公会,清教徒亦只能在此教会内活动。这使许多抱有宗教改革愿望的清教徒不满。而伊丽莎白所规定的圣礼仪式及教士袍服等事项,也引起了反对形式化的清教徒的激烈反对。1563年,清教徒们力图借英国教会的立法机关,即在教会的总议会中提议取消对袍服的规定,并同时提议在圣餐时信徒无需跪着领圣餐,在洗礼时取消画十字的仪式;有些比较激进的更提议将教会中的风琴拆掉,在结婚仪式中不用戒指作信物等。在议会上,清教徒的要求和提议只以一票之差未能获得通过,但他们却得到相当大的精神鼓舞,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强大的群众势力。

清教徒为新诞生的婴儿举行洗礼仪式
清教徒重视圣餐和洗礼,洗礼时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在那之后,以卡特赖特为首的清教徒提出惊人言论,认为教会不需要主教,地方教会的牧者也不应由主教指派,而应该由平信徒选出来,提议教会援用长老会体制。1572年,他便创立了长老会。同年,他受到英国国教的镇压,不得不再次流亡国外。而分离主义派的勃朗则创立了一间由会众治理的教会公理会。公理会宣扬完全分离的理论,认为每一地方的堂会都是独立的,不受外来势力的干预。其崇拜采用最简单的仪式,而按立传道人并不以学历为重,而是在于其是否是有圣灵能力的人。公理会比长老会的发展更加迅速,日益壮大,这令伊丽莎白一世极为头痛。由于清教徒的要求已经撼动女王的根本权威,于是女王决定以严酷的手段来对付他们。而这场清教徒发起的运动则被后人称为清教徒运动。

对清教徒的迫害

清教徒日益壮大的分离主义直接威胁到女王在国内的教会领导权,她任命约翰·惠特吉夫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此人非常憎恶清教徒,尤其是分离主义。他不遗余力地压迫清教徒,设立了一个近乎宗教裁判所的特委法庭,在圣公会内逐一清查,许多支持清教徒主义的人受到严厉处分,有200余名牧师被他停职查办。几个清教徒领袖卡特赖特、巴鲁、格林伍德等人皆受迫害而死。1593年,伊丽莎白女王以高压政策,禁止脱离圣公会的清教徒进行活动。国会通过法令,凡那些不出席国家教会的崇拜而到一些私自聚集的地方崇拜者,一经查出,便要被驱逐出境,假若他们潜返而被捕,则可判处死刑。一时间,英国大批清教徒再度流亡欧洲大陆,他们在宗教环境相对自由的荷兰建立了一个据点,并且发展迅速。

詹姆士一世像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詹姆士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史称詹姆士一世。

虽说伊丽莎白一世对清教徒的迫害贯彻始终,但英国的清教徒人数却是有增无减。实际上,清教徒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对信仰自由,要求反抗封建专制的一种呼声,也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因而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产物。到后来就连英国国会中都有很多清教徒的支持者。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英格兰王位由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士接任。詹姆士一世自小接受新教的长老会教育,英国的清教徒们对他的到来寄予了很高期望。可是事实情况却与他们的期望相反,詹姆士一世却因小时在苏格兰受尽长老会领袖的气而对清教徒无甚好感,现在好不容易可以自己做主,岂可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而这些,却是清教徒们并不知道的。他们大胆地在1604年的议会中,发动上千人联名上书,这便是著名的“千人奏书”,请求詹姆士一世简化崇拜仪式,并修改公祷书的部分内容。

清教徒移民
1620年,一批清教徒在英国普利茅斯港乘“五月花”号出发,准备移民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詹姆斯敦。

詹姆士一士为了表现帝王威风,给那些不肯俯首顺服的清教徒来了个下马威。不但不允许他们的请求,反而严厉地斥责他们,要他们顺服于英王及主教的领导之下,并下令将上书的其中300名教牧人员革职。任何不完全依循国教的规定举行崇拜的人,都将受到严厉处分。至此,清教徒们与国王之间的和解希望似乎幻灭,而那些本来愿意留在圣公会内作内部改革的人,也被迫投入分离主义者的阵营中。那些去往荷兰的清教徒们并未能过上安逸的日子。荷兰的宗教环境相对自由,可是却缺乏道德约束,战争频发,这令英国的清教徒们没有安全感,而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也受不到良好的英国式教育。他们和身在英国的清教徒纷纷想寻找一块能彻底摆脱宗教迫害的新大陆,开始新的生活。那时,哥伦布发现的北美大陆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尚无人去开发那片不毛之地,清教徒们自发地愿意去往那里。于是,他们纷纷与弗吉尼亚公司签订了移民合同。

1620年,第一艘由英国清教徒移民乘坐的“五月花”号,从英国的港口驶向了北美。面对未知的前途,清教徒们信心十足,这群具备开拓精神的人是道德、学识、勤勉皆优秀的人们。他们在历尽艰辛后到达北美的普利茅斯,开始在自由的空气中建立他们的教会及家园。他们是现今美国的拓荒者,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信仰、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英国国内的清教徒与国教的斗争,最后上升为政治斗争。在詹姆士一世死后,清教徒代表克伦威尔掌握了大权,英国一时间成为了清教徒的天下。在克伦威尔死后,清教徒最终得以发展壮大,其实力已经大到国家不得不容,于是英国统治者不得不颁下谕令,结束了对清教徒的长期迫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