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拒绝“单调”

拒绝“单调”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体”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丰富多变中不断被创新。作为反映千姿百态的教学生活之案例,自然也应当拒绝单调。在叙述教学事件的过程中即穿插议论、评析,将“叙”和“议”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这便是“多叙一议”。六、“明叙暗议”式。“议”只是在叙述过程中的片言居要、画龙点睛。这就要拒绝表达它时的令人生厌的单调。

拒绝“单调”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只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

“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在这里是把鸭当人来写的,会说话,所以当然要用‘他’。”

“如果一面丑小鸭叫‘哥哥’、‘姐姐’,一面又用‘它’来称呼,这就不统一了。”

……

于是,争论的答案得到了一致认可,用“他”没有错。

【反思】

课堂倾听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应当具体为师生之间生命的呼应。教师要平等地接纳儿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儿童,宽容和善待儿童。教师以自己的未泯童心相待,方能达到心心相印、声息相通的境地。一个学生要以“他”换“它”,说得不对,教师未作简单否定并给予纠正,而是肯定了她的合理部分。许多学生说“书上不会错”,确实没有错,但也未作简单的肯定,而是要他们再动动脑子,把理由说充分。这样的“倾听”,教师没有把儿童看成是全由“我”来主宰的不懂事的孩子,将他们强行纳入以教师为中心的“听力场”之中,而完全是为了构建一个真正具有教学价值的心灵对话系统。

案例写得还算不错,但我必须回答她提出的一个问题:看到的案例大体都是这样的结构:“案例+反思”,是不是太“单调”了?难道案例都应当这样写吗?

其实,案例只是一种“教学叙事”的写作样式,写作样式也叫“文体”。“文体”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丰富多变中不断被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就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常有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所以“体无常轨,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皇甫湜语)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均以其丰富多变,方显示其勃发之生命力。作为反映千姿百态的教学生活之案例,自然也应当拒绝单调。只要牢牢把握好“教学叙事”写作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反思)指导下的叙事和在叙事基础上的研究(反思),就可以作“不离其宗”的“万变”,使“叙事”与“研究”(反思)这两大元素灵活组合,为我所用、与时因革。其常见的变式如:

一、“先叙后议”式。“叙”便是“案例”,“议”即是“反思”。“叙”在先而“议”在后,构成了案例的一般表现体式。在这类体式中,常常可见“案例”、“反思”、“研究”等近似的标题,以示区别,当然也可以不加这些标题,或根据需要改换这些标题。如将“反思”改为“研究”、“讨论”、“评析”等等,也无不可。

二、“先议后叙”式。也可以把反思说理写在前面,开宗明义吸引读者,然后引出案例以佐证。这种表达方式就不一定再分别冠以“反思”、“案例”的标题。

三、“夹叙夹议”式。在叙述教学事件的过程中即穿插议论、评析,将“叙”和“议”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使之结合得更加紧密,也更有说服力。当然,这种话语方式也就没有必要加上“案例”、“反思”这类标题了。

四、“多叙一议”式。为了更深刻地阐明某一个理念,可以组合若干个相似的案例或相反的案例在一起,然后进行综合的比较议论。这便是“多叙一议”。当然这里的多个案例必须精选,即使是相似类比,各个案例也必须角度不同,同中有异,具较高的反思价值,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类同。

五、“一叙多议”式。如果你捕捉了一个具有特别丰富内涵的教学事件,也可以在叙事之后作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开掘,把这一事件的教育、教学价值作全视野透彻评析、全方位深度开掘。

六、“明叙暗议”式。以叙为主,突显教学事件的过程和细节。“议”只是在叙述过程中的片言居要、画龙点睛。这样的案例就更接近于一个“教学故事”,作者要张扬的教学理念已完全地融合在故事之中,犹如雪泥鸿爪、大隐于“事”了。

……

教育、教学事件本身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最具有魅力的,必须精心捕捉,努力把它写好。这就要拒绝表达它时的令人生厌的单调。说一个脍炙人口的教育事件:一天,大教育家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泥块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我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侮女生,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的话也该结束了。”……面对这样的事件,除了被深深感动以外,你能理得清这一细节包蕴了多少丰富的内涵吗?你舍得用一种单调的、僵化的体式去表达吗?如何把这样的案例表达得生动鲜活、精彩迷人,才是最重要的,难道不值得下一番功夫去磨砺吗?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