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彼得一世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俄国固有的种种枷锁,西方的理性之光开始刺穿俄国蒙昧的迷雾,向西方学习成为彼得改革的最高指导原则。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让彼得眼前一亮,他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改革的蓝图。这一行动标志着彼得一世开始尝试与传统决裂。军事革新彼得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革新。经过彼得的一系列改革,俄国军队旧貌换新颜。因为彼得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还削夺了贵族的权力,这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当17 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开始普照欧洲大地时,欧洲各国为权势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不过这一时期的俄国似乎还处于冰封状态,依然那么的贫穷、落后。彼得一世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俄国固有的种种枷锁,西方的理性之光开始刺穿俄国蒙昧的迷雾,向西方学习成为彼得改革的最高指导原则。

“西去取经”

1672年6月9日,莫斯科的教堂钟鼓齐鸣,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儿子彼得诞生了。不幸的是,彼得四岁的时候沙皇就去世了,从此,宫中上演了一幕幕争权夺利的斗争,彼得就是在这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1696年,彼得成为俄国的君主,即彼得一世。

此图是1907年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谢洛夫所绘的《彼得一世》局部图,表现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亲自带领使团出访欧洲的情景。

17世纪的俄国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坐拥西伯利亚这片辽阔的领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这样一个国家,却落后封闭、偏安一隅,它没有通向外界的出海口,没有一支正规军,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甚至许多达官显贵都目不识丁。当理性的曙光照耀西欧大地的时候,当欧洲国家开始迈进现代社会的时候,拥有广阔土地和众多人口的俄国却仍然生活在中世纪,登上王位的彼得决定改变这种困境,让俄国搭上欧洲现代化的快车。

1697年3月,彼得决定去欧洲作一次长途旅行,实际上这次旅行对俄国的未来影响巨大。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让彼得眼前一亮,他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改革的蓝图。

彼得化名“炮手彼得·米哈伊洛夫”出访欧洲。他先后到过瑞典的里加、东普鲁士、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英国的伦敦、奥地利和波兰等地。彼得身体力行,用心感受欧洲的点点滴滴。访问期间,他在东普鲁士学习制炮,在荷兰的萨尔单造船厂做木工,在阿姆斯特丹了解军舰制造,在英国参观海军。他甚至还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彼得不仅了解了西方,同时也在反省俄国的落后与衰败,一种强烈的反差刺激着这位野心勃勃的君王。他决定向西方学习,只有这样俄国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只能在与世隔绝中走向衰亡。

17世纪俄国彼得大帝剪须运动中,给一个俄国人剪胡须。这一行动标志着彼得一世开始尝试与传统决裂。

彼得剪须

当时的俄国男子有崇尚大胡子的习俗,他们认为胡子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所以俄国男子一成年就开始蓄胡子,没留胡须的男人会被人笑话,剪掉胡子还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可是,从欧洲回来的彼得已经看不惯男人们留着长长的胡须了,在他看来,这正是俄国保守落后的象征。

1698年,当几位大臣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彼得大帝突然拿起剪子朝他们的胡子剪去。这些大臣们来不及躲闪,马上失去了威风八面的胡须。这还不算完,没过多久,彼得大帝将全民剪须作为命令颁布全国。《剪须令》明确规定剪胡须是所有俄国人的义务,若不履行该义务,则必须缴纳保须税。胡须没有了,人们以为彼得可以放下剪刀了,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彼得又把剪刀伸向了他们的宽袍长袖。在一次有许多贵族参加的宴会上,彼得手拿剪刀挨个儿给来宾剪掉袍袖。彼得还命人把更改服装的敕令贴满全国的各个角落,规定俄国男子统一穿着短上衣、长裤腿,戴法国式礼帽,穿长靴或皮鞋;女子则穿裙子、戴高庄帽,穿欧洲样式的皮鞋。

在剪胡须换服装之后,俄国人在精神面貌上与西欧人日益接近,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漫长过程,他们不再故步自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西欧的舰船、枪炮还有隆隆作响的机器。

军事革新

彼得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革新。为了获得更多的兵员,1700年彼得在全国实行征兵制,规定不分贫富贵贱,各个阶层都有义务服兵役,经过53次征兵之后,几十万俄国热血青年应征入伍。除此之外,彼得还着手培养自己的军官团,将贵族青年派到西欧各国学习军事技术、军事理论,同时聘请西欧的军事人才到俄国做军事顾问,使西方的军事理念能够在俄国传播。彼得还在国内建立了各种军事院校,培养中下级军官和各种专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历练,彼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彼得还发现,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要有先进的武器外,还要有各种制度和产业相配套。俄国军队的纪律性要比瑞典和普鲁士军队差很多,于是彼得便起草军事纪律,以铁的纪律去规范官兵,《军事法规》在1716年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彼得开办了各种军火工厂,生产枪炮、舰船,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当时英国驻俄国的外交官惊恐地发现俄国建造的军舰,其技术水平不亚于欧洲任何国家。

经过彼得的一系列改革,俄国军队旧貌换新颜。在彼得之前,几代沙皇都曾希望寻找一个通往外部世界的暖水港口,但是几乎每次都是失望而归。虽然彼得一世当政之初,俄国还是个闭塞的内陆国家,贸易几乎都掌握在别国手中,但是彼得决心为俄国找到一扇通往西方的窗户,他与南方的邻居土耳其修好,集中全力对付瑞典。在长达21年的北方大战结束后,彼得终于实现了几代沙皇的夙愿,如愿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而经过北方大战的洗礼,俄国成功地取代了瑞典,成为北方的军事大国。

彼得大帝青铜骑像

修建新都

虽然彼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招来了一片反对之声。因为彼得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还削夺了贵族的权力,这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反对声音,彼得不为所动,反而决心铲除这股势力。莫斯科是保守势力的巢穴,为了推进改革,彼得决意迁都。其实,早在北方战争初期,俄军攻陷了瑞典诺特堡要塞时,彼得一世便为芬兰湾边这片海水环绕的土地所迷醉。也许,在那个时候,彼得内心就已经有了迁都的念想。在镇压了几次贵族叛乱之后,彼得便延请设计师为俄国设计新都。

在一片低洼泥泞的土地上修建一座全新的都城谈何容易。不过,彼得丝毫不畏困难,他的主意已定。1703年5月16日,城市的修建工作正式开始,城市也被定名为圣彼得堡。此后,数十万人在建筑工地上劳作,全国各地的石料也都被搬运到此,彼得也亲自参与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经过数年的努力和劳作,一座新城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宽阔的涅瓦河从城市穿行而过,新城就好像建在水上一样,高耸的教堂、富丽的宫殿,实在是美妙极了。除此之外,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军港,是俄国海军的落脚点。之后从1711年到1714年,彼得大帝亲自制定搬迁名单,派人按名单催促莫斯科的部分贵族、商户等按期限迁移至圣彼得堡,不得有误。

圣彼得堡的名字很值得人们玩味,它有多重含义,从它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它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使命。“圣”是神圣的意思;“彼得”是《圣经》所记载的使徒的名字;“堡”是城市的意思。圣彼得堡不仅是俄国向西方开放的窗口,也代表着俄国要恢复古罗马帝国声威的雄心壮志。

“向西看”是彼得改革的指导思想,他愿意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修建新都,也愿意用西方的文明与理性改造俄国。他改革了文字,以简洁明快的世俗字体代替了繁琐的斯拉夫字体;建立了第一批世俗学校;第一个博物馆;第一座公园;第一批剧院……在彼得的时代,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出炉,他甚至还亲自担任编辑。彼得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因为他想让俄国崛起为世界第一。俄国在彼得的手中找到了崛起的支点,还有大国的梦想。以后的数个世纪,俄国人都在为了大国的梦想不倦地征伐着、扩张着。

18世纪中叶油画中的俄国圣彼得堡。涅瓦河左岸为冬宫,右岸为科学院。彼得大帝于1703年开始修建圣彼得堡,征召了无数劳工,几万人在修建中死去。为了充实新首都的人口,彼得大帝还把原本不愿意来的贵族和其家庭成员全都迁来,使其定居圣彼得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