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教的发展历史

道教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正是借助、发挥、膨胀了这些想法,使“道”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离俗倾向推向出世境地,又将养生论发展为长生论,从而形成道教的理论体系。黄老道作为承继神仙道而兴起的道派,无疑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作为道教理论的开端,《太平经》内以炼养长生,外以治国济世,奠定了后来道教的发展路线。

道教的创立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有神论高涨、鬼神观念笼罩的汉朝。但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道教是多源头、多渠道逐渐汇合的结果,可谓源远流长:其孕育于先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自然崇拜及巫术,是道教的基础;历经战国、秦汉,吸收当时弥漫社会且被广为信服的得道升仙之说,使之成为道教的信仰核心;至东汉末期,道教教团的产生和道教理论经典的确立,则标志着道教的创立。道教丹鼎派,更多的是关心少数上层贵族,与一般民众无缘,也没有形成以广大普通民众为基本信仰群体的道教教团组织。处在艰难困苦之中的民众,更多的是渴求解除穷困、疾病、灾异、战祸等所带来痛苦。由民间巫术发展来的符派道教,其主要活动是符水治病,宣扬积德行善;又提倡教内互相扶助,救穷济困。其教义与活动,与普通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实际需求正相吻合,因而能够广泛传播,迅速发展。

神仙信仰与方士方术

鎏金铜羽人
羽人源自道教神仙思想。汉人说羽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此件鎏金铜羽人即是人们想象中的“成仙羽人”。铜人面貌粗犷,耸耳高鼻,眉宇间透露着神秘的微笑,反映了当时汉 人追求神仙的境界。

中国早期社会,盛行对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事物的崇拜,并将其意化为众多的“神”。羽化成仙、骑龙升天等等道家观念或信仰,都是由神仙学说转化而来的;而道教的尊神,也脱胎于既有的神灵,如玉皇大帝是源于“天帝”;甚至民间信仰的神灵,如门神、灶神等,后来也逐渐成为道、俗共祭的对象。与一般鬼神生活于冥冥之中的精灵相比,神仙形如常人,却长生不死,又逍遥自在,神通广大。神仙信仰的流传,促使以传播成仙为主旨的方士数量激增;而寻求仙境、仙道、仙人、仙药的活动范围扩大,也更进一步推动强化、宣传了神仙信仰。特别是秦始皇与汉武帝,迷信神仙,渴望长生不老,支持、鼓励方士活动,以至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神仙崇拜之风,已成为两汉社会的重要风俗。而与降神、祈雨、治病等相关的巫术及鬼神祭祀,还普遍为一般民众所接受。与之相关所形成的符咒、斋醮、拜仪活动,也为道教符 派的所承袭。

老子《道德经》

先秦道家与两汉黄老道

先秦道家,如老子、庄子,并不讲炼丹和符 ,也不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或羽化成仙;而其著作,如《老子》、《庄子》等,也不是道教的经典。但老庄一派推崇超乎想象的宇宙最高法则—“道”,宣扬清静无为,脱俗超凡,又极重养生健体。道教正是借助、发挥、膨胀了这些想法,使“道”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离俗倾向推向出世境地,又将养生论发展为长生论,从而形成道教的理论体系。但道家与道教毕竟不同,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不即不离的关系。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老子,自然也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神化,奉为本教教主和尊神,从而有“太上老君”等称号。吸收道家、法家等诸家思想而出现的“黄老思想”,在汉初居于统治思想的地位,日渐深入民心。武帝“罢黜百家”,但黄老思想并未因此而衰落,而是与当时盛行的神仙学相结合,黄老道因之而产生,以至于言神仙者均托名黄帝。武帝迷恋于方士之说,崇信黄帝事迹,曾坦言:“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至东汉,人们在崇信黄帝之时,对老子的尊崇也日甚一日,以至于桓帝亲自拜祀老子。黄老道作为承继神仙道而兴起的道派,无疑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中建有大量道观。

《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武当山南宫岩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最早的道教经典,大致成书于东汉中期。《太平经》提出了两个神学系统。一是天地阴阳系统,天意体现于阴阳五行。人应当敬天顺天,而不应当逆天违天。人间政治清明则天地喜,阴阳顺畅;人间政治昏乱则天地怒,阴阳失调。并根据天道恶杀好生的道理,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崇尚德治,反对刑法之治。显然,作为道教经典之作,《太平经》中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二是神仙系统,以示区别于其它传统信仰。这个神仙系统(由高向低依次是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如同衔接天地的阶梯,最低两级是人间的最高层次,此上就是超出人间、高耸的神仙世界。人各有天命,但只要修道向上,就可在命运允许的范围 内得到最好的结果。修道的原则,就是养生养性和积德行善。《太平经》提出“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也足以引起乱世民众的共鸣。作为道教理论的开端,《太平经》内以炼养长生,外以治国济世,奠定了后来道教的发展路线。作为道家主要支派丹鼎派,其理论经典——《周易参同契》,也是诞生于东汉时期。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炼丹专著。是书借《周易》爻象立论,强调炼制丹药时应将《周易》、黄老、炉火三者相掺合,因而得名。其承继神仙不老之说,故讲求炼丹服药,修道成仙。其中某些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彩绘四神陶壶
陶壶鼓腹束颈,用红、黑等色绘出纹饰。壶腹上部勾画出四神形象,图中能看到的是白虎和朱雀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东汉中后期,符 派道教大大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拥有众多信徒的教团组织,最著名的道教团体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和“太平道”的教主张角,都利用符水为人治病,禳灾去祸,让他们叩头思过。特别是张道陵,他专门设立静宅作为病人思过处所,并让他们学习《老子》,信徒众多;他又建二十四治(各地的传教中心),立祭酒(传教的首领)分别统领教众。张道陵死后,他的子孙传其道法,特别是其孙张鲁,大力宣扬其教,设置义舍,救济和吸引流民,用宗教推行教化,淳化风气,使五斗米道在巴蜀、汉中一带的影响不断扩大。“太平道”早期以宗教活动为主,扩大队伍,后来又为武装起义作准备。张角派遣弟子到各地去传教,“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宣传,十余年间,徒众多达数十万人。他把徒众按军事编制分为36方,大方1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渠帅领导,但又统归自己指挥。以民间秘密宗教信仰来宣传、鼓动和组织、联络民众,是黄巾起义的显著特点。随着起义的失败,“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教众或被剿杀,或被改编为军队,或改归其它教派。

崆峒山
崆峒山也是道教名山,其名取道家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位于甘肃平凉市西。

彩绘神人纹龟盾

张鲁政权归顺曹操,“五斗米道”并没有随之而消亡,而是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开传播。魏晋时期,“五斗米道”随移民北迁而传往北方地区,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广为流布。南北朝时期,经过“整理”,道教终于成为全国性宗教。张道陵的后裔世代居住在今江西龙虎山,被称之为“张天师”。

朱雀羽人飞龙彩绘陶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