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平经》与太平道

《太平经》与太平道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界对《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关系颇有争议。实际上,它表明了《太平经》与太平道之间的一种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从《太平经》到太平道,就是由改良演变为起义,由保守转变为激进的过程。如前文所述,《太平经》尚未出现“道教”一词,而称作“天道教”或“太平道”或“天师道”。

学界对《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关系颇有争议。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看法:一是充分肯定两者的密切关系,断定《太平经》为太平道的经典,也即太平道把《太平经》奉为指导思想;二是完全否定两者的关系,《太平经》不仅不是太平道的经典,而且两者在性质上是对立的,不相容的;三是认为《太平经》与太平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能夸大。

相对而言,第三种看法比较合理。但仍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为此,这里首先引述以牟钟鉴先生为代表的第三种看法,他说:“《太平经》对于张角的太平道有某些影响。……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切不可被夸大。张角的太平道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采用《太平经》的基本思想,因为在主要的观点上两者不能相容。《太平经》宣扬忠孝和上下同心,张角的太平道则要实行造反,改朝换代;《太平经》恶杀,张角起义则要杀官诛暴,这之间是无法加以调和的。张角倘若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他就必须放弃武装斗争,老老实实去学道当顺民,而事实并非如此。史书上没有张角利用《太平经》发动起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保存过这本书而已。”[13]认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总觉得它既对又错,值得更深入地探讨。在谈笔者个人看法之前,有必要再引述钟肇鹏先生的观点。他也认为《太平经》与太平道是有一定的关系。“太平道是扬弃了《太平经》里大量的封建思想内容,采用并突出其中少量具有平均、平等思想的部分,把《太平经》简化,利用了《太平经》中某些词语和道教的形式来作为发动农民,组织群众起义的工具。这一变化就是从《太平经》到太平道的转化过程。”[14]比较而言,钟先生的观点更为明确、具体。笔者基本赞同这个观点。但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对《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关系,《汉书·襄楷传》说“张角颇有其书”。所谓“颇有其书”,这个说法耐人寻味。牟钟鉴说只是“保存”而已。这种理解有失简单。实际上,它表明了《太平经》与太平道之间的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恐怕也不是一般的外在影响,而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的必然关系。可以这样说,从《太平经》到太平道,就是由改良演变为起义,由保守转变为激进的过程。史实证明,东汉顺帝时于吉、宫崇上《太平青领书》,目的就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一套道教式的改良方案。但未获统治者的采纳,表明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到了东汉建宁、熹平年间,政治更加黑暗,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矛盾愈发尖锐。于是张角顺应时势,就把道教团体变为一种起义组织。起义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推翻刘姓王朝。

既然从《太平经》到太平道,是一种由改良演变为起义,由保守转变为激进的过程,也就说明了太平道与《太平经》之间的异同关系。这里试图进一步说明张角是怎样改造、利用《太平经》的。首先,还是从“张角颇有其书”着手分析。钟肇鹏先生的以下一段话很值得注意,他说:

“‘太平道’一词就是从《太平经》里来的,它说:‘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由此可见‘太平道’所传的《太平经》是很简单的,‘其文约’。绝不是百七十卷浩瀚的《太平经》,……现在看来张角奉为经典的《太平经》是很简约的,很可能就是如上所举那少量的具有‘平均’、‘平等’思想的部分,而把全书大量的封建的东西舍弃了,所以才会说‘其文约’。”[15]

尽管钟先生这段话本不是直接针对“张角颇有其书”所做的分析,但却对笔者理解“张角颇有其书”很有启发。不过,钟先生这个分析也有问题。问题在于《太平经》中所谓“太平道,其文约”,按其本义,指的当是《太平经》本身,而非后起的“太平道”。如前文所述,《太平经》尚未出现“道教”一词,而称作“天道教”或“太平道”或“天师道”。按钟先生的思维逻辑,如果把《太平经》中所谓“太平道”理解为后起的张角所领导的太平道,那么,《太平经》中所谓“天师道”,就应该指后来的五斗米道了。显然,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16]但由此可以得到启发,那就是张角得到《太平经》之后,很可能对它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比如说删繁就简,又或者,加入一些有利于进行起义的话语。等等。这是很自然、很好理解的事情。如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太平经》中会出现一些性质看似矛盾的观点了。总之,所谓“张角颇有其书”,不可能只是简单的“保存”而已,而是对《太平经》做了一定程度的删改。删改之后的《太平经》由张角保存,应该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就是“颇有其书”的内涵。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已不可能指出张角对《太平经》删掉了哪些内容,但可以大致说明,由张角所保存,并用来宣传、组织起义的思想内容有哪些。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与《太平经》有密切联系。所言“大贤”、“黄天”、“太平道”等词,亦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至于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叩头思过等为根本教法,更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

概括地说,张角所保存和利用的《太平经》思想资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了《太平经》中所讲的一些宗教仪式和方术来进行组织和团结民众;二是利用《太平经》中关于“太平”、“平均”等思想内容来发动群众和制造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对《太平经》所固有的对现实的改良、批判态度的逻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