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平经》与五斗米道

《太平经》与五斗米道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太平经》与太平道有密切联系,《太平经》与五斗米道之间也有密切关系。[18]《太平经》与五斗米道的最直接的关系,莫过于五斗米道直接沿用了“天师道”这一名词。而天师道始见于《太平经》。

正如《太平经》与太平道有密切联系,《太平经》与五斗米道之间也有密切关系。但在探讨它们的关系之前,有两个前提问题需要做些说明。一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问题,二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问题。先谈第一个问题。按传统说法,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创始人是张陵,张陵传其子张衡,张衡传其子张鲁,号称“三张”。这一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有学者指出,五斗米道的真正创始人是张修,而不是张陵。[17]这个观点有一定根据,可以继续探讨。但笔者目前仍坚持传统看法,即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张陵。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综合钟肇鹏和牟钟鉴两位先生的观点而得出以下看法,即《老子想尔注》由张陵始注、张鲁续注,最后又集五斗米道祭酒们讲解《老子》的观点而成书。[18]

《太平经》与五斗米道的最直接的关系,莫过于五斗米道直接沿用了“天师道”这一名词。因为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且天师道可能是教内的正式称呼,而五斗米道不过是对外的俗称而已。而天师道始见于《太平经》。所以,仅从教名的角度看,就可以知道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以此为出发点,可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又说:“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修业,遂增饰之。”

由此可见,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用符水治病,要病人叩头思过,不过五斗米道的宗教仪式更复杂一些,还要诵习《老子》、作三官手书、病者出五斗米等。并且,这一时期的五斗米道属于一种民间宗教,曾配合黄巾军起义,故其性质、历史作用与太平道相类似。前文业已说明太平道与《太平经》有着密切关系,由此亦可说明五斗米道与《太平经》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还可以从《想尔注》和《太平经》两部经典的比较中进一步予以证明。

《太平经》给予《想尔注》深刻影响,两者之间有同有异,主要表现为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和改造。从《想尔注》对《太平经》的继承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太平经》有“承负”说。《想尔注》说;“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又讲“道重继嗣”、“殃祸反还人身及子孙”等。显然,这是对“承负”说的继承。

第二,《太平经》讲天人感应,符瑞灾异。《想尔住》也说“如治太平符瑞,皆感人功所积,致之者,道君也”,主张“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目标。

第三,《太平经》认为学道之方,内则积精、食气,外则忠孝为本、行善散财、守道诫。《想尔注》也讲“积精成神”、“食气”,“竞行忠孝”、“施惠散财除殃”,又强调指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诚,即为失一也”。

第四,《太平经》重视辨别真道与邪道、真文与邪文,反对痴狂行为。《想尔注》也讲“教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邪知也”,“当禁之,勿知邪文”,强调“人欲举动,勿违道诫”,也即反对任何违背道诫的出格行为。

第五,《太平经》重道家儒家,指责经书浮浅,主张先道德而后仁义。《想尔注》不仅鄙薄儒家学说,因而不把孔书列为道文,甚至说斥之为“邪文”、“邪学”,所谓“何谓邪文?其五经半入邪”。在《想尔注》作者看来,儒家五经已一半沦落为“邪文”了。

以上几点说明,《想尔注》与《太平经》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以得道长生、获致太平为目标。但《想尔注》与《太平经》也有不同之处,例如,《想尔注》比《太平经》更重视“道诫”,反复提到“道诫”的作用。[19]这是因为五斗米道是一个实体性的道教团体,长期以来就有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故有必要为教徒规定诸多行为准则。《想尔注》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诫”的重要作用,所谓“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就是说人离道则死,道离诫则散。再如,《太平经》对人的命运问题有自相矛盾的看法,既认为人各有命,不可改变,又认为可以根据修道所体现出的道行高低而逐渐改变命运。《想尔注》明确地对前一种看法做了严厉批评,说:“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勉,反言仙自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想尔注》打破少数人垄断成仙的资格,意在扩大道教传布的社会基础。

实际上,从宏观方面讲,《想尔注》与《太平经》的不同,更主要地表现在《太平经》只是初步提出了一套道教理论,且尚未正式提出“道教”一词,而《想尔注》不仅提出“道教”这一正式名称,并从宗教角度神化“道”和“老子”,如所谓“道尊且神,终不听人”,及“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更重要的是,《想尔注》的作者把道教理论具体落实为一种实体性的道教组织。特别是张鲁以政教合一的身份,在巴、汉地区大力推行五斗米道,使得五斗米道在教义、教仪、方术以及组织建设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建立起一套由“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师君”所构成的组织系统。此外,五斗米道还在境内设立“义舍”,置饭食以供来往行人食用,以及实施宽刑,禁酒等利民措施,史称“民夷便乐之”。相对于当时动荡不堪的社会政治局面,张鲁所统治的巴、汉地区或许称得上“太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