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教在吴地的发展历史

道教在吴地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权崇道信仙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道教信徒来到吴地,涌现出众多的民间道团,道教在吴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蜀地传入的李家道,这一教团崇奉李八百,由蜀人李宽传入江东。西晋时期道教在吴地盛行。元代起,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不断发展改进,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
吴地道教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一、 吴地道教

早期吴地由于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居民断发文身,与中原地区相比,文化相对落后,所以神鬼信仰尤其普遍。吴地宗教的核心乃是由天神崇拜、山川日月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而产生的祭祀仪式,并且流行预测吉凶的各种方术。

汉代,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早期曾经在宜兴张公洞传道,张天师四代孙张盛也曾在此炼丹。所以,洞灵观(张公洞)成为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春秋时老子亲传弟子庚桑楚就在张公洞修道,所以唐玄宗御赐匾额为“洞灵观”,赐封庚桑楚为“洞灵真人”,其书为《洞灵真经》,被道家归入《道藏》。

在东汉末年,以会稽上虞人魏伯阳为代表的金丹道对吴地有一定影响。三国两晋时期,许多道教教徒避乱而迁居吴地。吴国对宗教活动的限制较为宽松,加上吴主孙权也相信神仙方术。他广召方士,大造宫观,派道士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求仙药。孙权崇道信仙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道教信徒来到吴地,涌现出众多的民间道团,道教在吴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君道是最早传入这一地区的道团。道士琅琊于吉往来吴会,奉持《太平经》,烧香读道制作符水以治病,盛服执杖,传说有呼风唤雨之术,江东士民奉之如神。由蜀地传入的李家道,这一教团崇奉李八百,由蜀人李宽传入江东。

西晋时期道教在吴地盛行。据卢熊《苏州府志》和康熙《长洲县志》记载,苏州城中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创建真庆道院,即今天苏州城中心的玄妙观,为目前国内最大和最古老的道教殿堂建筑之一。玄妙观属于正一派,正一派“重醮仪,近民俗”,在它的醮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流传于民间的原始宗教、荆楚巫俗、神仙传说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道教传到无锡,在惠山西南璨山南麓建洞阳宫,至今已有1400余年。

唐宋时,由于帝王的扶植,道教鼎盛。道观纷纷兴建。苏州在宋代整修兴建的有天庆观(即玄妙观)、天后宫、大关帝庙、福济观、三茅观、轩辕宫、朝真观、让王庙等。北宋末年,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曾在常州天经观红梅阁著经,常州人石泰是道教全真派所尊奉的“南五祖”之一,著有《还元篇》,对于全真教在吴地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元大德八年(1304)龙虎山天师张与材敕为正一教主,正一道正式成立,吴地自此以正一道派流传最盛。

明代对宗教活动加强了集中管理,在京置道录司,府置道纪司。吴地因此也设道纪司,并陆续兴建了一些道观,如苏州府城隍庙、春申君庙、安齐王庙等。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了笼络汉人,沿明代之例对道教加以保护。清初,龙门派在吴地的活动非常活跃,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弟子们在吴地开山收徒,黄虚堂开苏州浒墅关微律院支派,吕云隐开苏州冠山支派,钱函阳开无锡长春宫支派,丘寅阳开嘉善长春宫支派。乾隆曾三次到玄妙观并题匾额。

元代起,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不断发展改进,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吴地涌现出不少精通道教音乐的人物,闻名世界的《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华彦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华彦钧,无锡人,8岁在崇安寺雷尊殿当小道士,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被无锡道教界誉为高级乐手,后接父亲班升任为雷尊殿当家道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