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背上的蒙古族

马背上的蒙古族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背上的蒙古族人们习惯上把阴山山脉以北、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与南西伯利亚相接的广大地区,称作蒙古高原。在蒙古族奶食中,有一种叫“忽迷思”的饮品,实质上是马奶酿成的酒,特别受到蒙古人的喜爱,是蒙古族最为重要的酒类。它根据草原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经过蒙古族人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今天的形式。蒙古族女子用于头上的装饰品种类很多。

马背上的蒙古族

人们习惯上把阴山山脉以北、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与南西伯利亚相接的广大地区,称作蒙古高原(今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历史上,蒙古高原很早便是北方诸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隋唐以来曾经活跃于这里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和东胡两大类。蒙古族的祖先室韦人是东胡的一支。在草原民族长期的相互角逐中,室韦和东胡其他部族与突厥诸部彼此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乃至婚姻媾通、兼并融合,最终在13世纪的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独特的饮食居住文化

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常年活动在蒙古草原上。他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圈养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驰骋草原南北,偶尔也狩猎采集,少数人也进行农业耕作。这样,蒙古族人民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居住文化。他们在马背上生活,在蒙古包里停留,成年赶着牛羊,喝马奶、吃羊肉,在草原上漂泊。

由于蒙古人主要从事放牧,牛、羊、马肉和牛、羊、马奶等牧业产品构成了蒙古族传统食物的主要内容。蒙古族的饮食大体可分成两大类,即乌兰依德根(肉食)和查干依德根(奶食)。前者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肉干、肉粉等;后者主要包括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干、奶皮子等。值得注意的是,马肉很少成为蒙古人的食物,这是因为马不但是蒙古族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还是他们放牧和作战的重要工具,蒙古人平时很少杀马作为食物,只有在大型的宴会上,才偶尔会看到马肉。由此可见,元代蒙古族的饮食内容是与他们的游牧生活的需要紧密相连的。

蒙古族传统烹调方式以烧烤为主,所需要的炊具非常简单,制作也很方便,这与适合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蒙古族烧烤类食物很有特色。其中以铁板烧最为有名,作法是以盔形锅反扣于炭火上,将薄薄的肉片贴在锅上烤。肉烤焦黄后,蘸上调好的佐料食用,味道很好,其中的铁板羊肉最为著名。

浴马图(局部)

元代画家赵孟在鞍马题材方面颇有造诣。这幅《浴马图》画溪水一弯,绿树成荫,马倌们正在精心地为几匹膘肥体壮的骏马洗浴、梳理,对马的喜爱与呵护之情形诸于色。

乳食与肉食都是蒙古人所喜爱的食品。除了吃肉外,蒙古族人平时喝牛、羊、马,甚至骆驼的奶。吃不完的奶食则分离成奶和油。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油则熬成黄油,灌入用牛、羊的胃制成的皮囊中风干。在蒙古族奶食中,有一种叫“忽迷思”的饮品,实质上是马奶酿成的酒,特别受到蒙古人的喜爱,是蒙古族最为重要的酒类。蒙古人性格粗犷、豪放,喝酒都十分豪爽,连上层统治阶级也不例外,都好这“杯中之物”,相传大蒙古国的窝阔台汗、贵由汗等都是因酗酒致死。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来的一种可随时搬迁活动的毡帐居住建筑。它根据草原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经过蒙古族人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今天的形式。它能够伴随人们的迁徙而十分方便地搬迁,蒙古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四处漂泊的。

蒙古包一般可分为军事和游牧两大类。用于军事方面的有车载帐幕及扎营露宿的大型帐幕;用于游牧的蒙古包规模则较小。无论是军事,还是游牧用的蒙古包,结构基本是一样的。主体构架由“陶敖”和“乌乃”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及地毡、地毯等。这种建筑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一种规范化的民族建筑艺术。

拆装蒙古包

直到今天,游牧依然是草原牧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图为一位蒙古族妇女拆装蒙古包,准备利用勒勒车转场远行。

蒙古包是人们长期游牧生活的创造。古代匈奴、鲜卑等游牧部落都是逐水放牧,住所都是随时拆搭的帐幕,文献称之为“毡帐”、“帐幕”。继辽、金之后,蒙古族兴起,这种建筑被继承下来。蒙古国曾用20头牛挽车的大帐幕,直径达30余尺,可见其毡帐建筑已基本定型。原来的“穹庐”、“毡帐”等后来发展成今天的“蒙古包”。

今天,人们到了草原,还能看到这种凝聚着蒙古族独特文化特色的建筑。一到节日,或者有客人来到,人们都在蒙古包里唱歌、喝酒,展示蒙古人的热情和好客。

舞蹈僧雕砖

人物戴僧头面具,项戴佛珠,身着长袖短衣,下穿裙,咧嘴瞪眼,手舞足蹈,为元代民间街头表演中“大头和尚”形象。

灿烂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至今仍然光彩照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首饰、袍子、腰带和靴子及其佩饰上。

拍鼓人物雕砖

泥质灰色,人物身贴靠背砖,头梳双总髻,上身赤露,下着花边短裙,肩斜披彩巾,腰系蝴蝶结长带。他左臂挟鼓于腰间,右手握槌击鼓,伴随鼓点,跳跃起舞。

像许多其他民族一样,元代蒙古族服饰主要集中体现在蒙古族妇女的穿戴上,特别是节日的穿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蒙古独特的服饰文化。蒙古族女子用于头上的装饰品种类很多。有的妇女头饰是在帽顶缀上玛瑙或宝石,两边各垂一根飘带,显得端庄美丽。有的妇女头饰是绣有花纹或龙凤图案的帽子,造型大方华丽。蒙古族妇女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头饰“哈孛”,这种头饰是用树枝制成的圆形头饰,有二三尺高,顶端呈方形,从底部至顶端逐渐加粗,顶端有一根用金、银、宝石、孔羽装饰的拱棒。一般来讲,这种头饰是已婚妇女配戴的,因此根据这种头饰,人们很容易将已婚和未婚女子区别开来。

纳石失辫棉袍

在服饰上,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欢长袍。这种长袍从上端到底部都是开口的,在胸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粒扣子,右边扣三粒扣子,左边的口子一直开到腰部,这种袍服是蒙古人独特的服饰。蒙古人冬天穿的毛皮服装一般由两件毛皮构成,一件是毛向里,另一件是毛向外。而毛皮的材料通常有狼毛、狐狸毛、狗毛、羊毛等。有钱、有地位的人一般穿比较贵重的毛皮,而穷人却只能穿狗皮等一般的毛料。从服饰材料上,也可以分辨出蒙古族的富人与穷人。

蒙古人穿袍时必须扎腰带,女子扎腰带时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身躯的苗条;男子则相反,显得比较威武。一般扎腰带时都把下面的袍子留得较短,便于骑射,这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终年马上生活的需要。

靴子和绣花靴套

蒙古人,尤其是贵族穿靴通常还在外面罩上靴套。这件靴套在紫地绢上绣有各色花朵、绿叶和花蕾。上面的两条带子用来绑腿,下边的织物用于保护靴子,是一件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格的文物。

蒙古族靴子分为布靴和皮靴两种。皮靴用羊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缝制的线是用动物的毛制成的,这样的靴子防寒保暖性能比较好。靴子式样通常是靴尖稍上翘,靴帮装饰图案,靴内有衬皮或衬毡。

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是适应于游牧经济所处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蒙古草原气候寒冷、风大,加之蒙古族以游牧为主,在马背上活动的时间较长,因此服饰大都强调防寒、便于骑马。

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蒙古人的娱乐活动主要是从他们的游牧和狩猎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其内容多与他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在形式上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摔跤、赛马、射箭等娱乐活动,都深受蒙古人民的喜爱。

摔跤,又称“角抵”或“厮搏”。当时参赛者身着“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布七八层密缝之,使之坚韧不可碎”。有的摔跤服还用白毡帖花镶边精制而成,边上镶嵌一排闪闪发光的大铜帽钉,背部多用团纹图案装饰,像铠甲一样。摔跤裤是肥大的外罩帖花套裤,也有的帖花、套花相结合。草原上出名的摔跤手,被称为“孛可”,意为大力士。《蒙古秘史》中记载了许多有关13世纪蒙古人的摔跤习俗。成吉思汗时曾用摔跤方式消除异己力量。成吉思汗的从堂兄弟不里孛阔是一位著名的摔跤手,他砍伤过成吉思汗的兄弟别勒古台的肩部,并曾唆使主儿乞人和成吉思汗的部下发生争斗。成吉思汗怀恨在心,有一天他以嬉戏的方式叫不里孛阔和别勒古台相搏,不里孛阔有“一国不及之力”,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取胜,但是他畏惧成吉思汗在场,故意输给了别勒古台,假装被摔倒。成吉思汗向别勒古台做了一个暗号,别勒古台便扭断了他的脖子。成吉思汗称汗后,又用此计除掉了想搞分裂的巫师阔阔出,稳定了他的统治地位。窝阔台汗时,宫廷中经常举行摔跤比赛,还设置了高额奖金。元朝时也经常在大都和上都举行摔跤比赛,为此还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可见蒙古族人对此项运动的重视程度。

摔跤

摔跤手是蒙古人心目中的英雄,谁若能在群雄角逐中夺魁,就会格外受到尊重。

赛马也是13世纪蒙古族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参赛骑手一般多是少年儿童。儿童不分男女,都可以参加比赛,这大概是“马背民族”的一个特殊习俗。赛马有速度赛马、走马赛和马术赛马表演等。速度赛马一般为直线跑,先达终点者为胜;走马赛,比赛马步伐的稳健和轻快,马的前后蹄交错前进,不能腾空狂奔。马术,又称“诈马”,内容有驯马、套马等。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又为一项马术运动—打马球所吸引。打马球,也叫“击球”或“击鞠”,盛于唐宋。球是用皮制成的,中间塞毛,打球者骑在马上,用棒击球。元代每逢端午、重阳等节日,必定要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元代一位诗人张弘曾作《打球》诗生动地描绘了马球比赛的壮观场面:“锦绣衣分上下朋,画门双柱耸亭亭,半空彩杖翻残月,一点排球逆落星,翠柳小厅喧鼓吹,玉鞭骄马戚雷霆。”由此可见马球比赛在元时盛极一时的场面。然而,随着元朝的灭亡,蒙古族的马球运动也销声匿迹了。

金马鞍复原图

蒙古人善骑射,连妇女、儿童也不例外。这件金马鞍长72.5厘米,宽31厘米,高33厘米,出土于内蒙古锡盟镶黄旗乌兰沟的蒙古贵族墓,墓主人是一个贵族少女。它是内蒙古草原上首次发现的蒙古贵族秘葬墓的出土品,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文物价值。

射箭在蒙古族中也甚为流行。不分男女,均可参加,主要有步射、远射、骑射等比赛办法。步射最为普及,射程有25步、50步、100步不等。比赛规则是3轮9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3箭,以中靶多寡决胜负。射程在100步以外,称远射。骑射,即骑马射箭,是臂力与马技的综合能力的比试。蒙古族从小孩到成人,从男人到妇女都娴于骑射,连汗和那颜也以骑射为乐。蒙古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与这是分不开的。

捶丸图壁画

捶丸是我国古代球戏之一,与现代高尔夫球在形制和运动规则上都很相像。在宋、金、元时代,捶丸非常盛行,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都热衷于此项运动。这幅现存于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中的元代《捶丸图壁画》,是元代民间捶丸活动的真实再现。画面左边的一个人正俯身击球,右边一人侧蹲注视前方的球穴,中间有一人伸手向左侧击球的那个人指点球穴的位置,稍远处有侍从打扮的人执球棒而立。

除了以上三项运动外,蒙古族还有许多娱乐活动,如髀石,成吉思汗幼年时曾与札木合在斡难河冰上打髀石,又如射柳、赛骆驼、布鲁、棋类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宋太祖蹴鞠图

元代的蹴鞠活动多是在时令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举行。不仅一般市民喜爱蹴鞠,连士人和宫中人,甚至女子也喜欢这项活动。元曲中就有很多关于市井闲人蹴鞠活动的内容。元人钱选所临苏汉臣的这幅《宋太祖蹴鞠图》,表现的是宋太祖与五位大臣一起蹴鞠的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