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的同盟条约

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的同盟条约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势单力薄,1920年8月至1920年6月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三国先后签订防御性的军事同盟条约,组成了小协约国。苏波战争结束后,在法国和匈牙利结盟的可能性日益增大的情况下,1920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与南斯拉夫签订的攻守同盟条约,为小协约国埋下了第一块基石。缔约的任何一方或未得到另一方的事先同意,不得与第三方缔结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商定不与某个固定大国结成关系紧密的联盟。

小协约始末

四、小协约始末

与要修改凡尔赛条约的战败国不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益的东欧国家力图维护凡尔赛条约确定的政治地图。由于势单力薄,1920年8月至1920年6月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三国先后签订防御性的军事同盟条约,组成了小协约国(Little Entente)。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末被德意等国分化瓦解了,但在存在的10年中,小协约在维持中东欧力量均衡和反对法西斯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从东欧小国这一独特角度反映出了20至30年代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这三个国家中,罗马尼亚独立较早,而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才建国的。匈牙利在《特里亚农条约》失去的领土主要由这三个国家得到了。因此,匈牙利对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修改条约收复失地,而罗捷南三国竭力维护既得利益,时时防范匈牙利的复仇动向。换言之,小协约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匈牙利而逐渐形成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匈牙利虽接受了特里亚农和约,但声明这是被迫的,匈牙利时刻希望修改和约。匈牙利的态度对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构成了直接威胁。”[66]

由于对匈牙利都有领土要求,早在1918年4月在罗马召开的奥匈帝国被压迫民族代表大会上和在巴黎和会期间干涉匈牙利1919年革命过程中,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在要求分割匈牙利领土方面就有过合作,这是小协约国建立的前提条件,而促成小协约国建立的直接原因则是匈牙利迟迟不肯签订和约。《圣日耳曼条约》是1919年9月签订的,《纳伊条约》是1919年11月签订的,而《特里亚农条约》一直拖到1920年6月才签订。在这期间,匈牙利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拉拢法国,加强与波兰、德国的接触,试图谋求建立一个由匈牙利、奥地利和波兰组成的“中欧集团”。面对这种局势,捷克斯洛伐克于1920年3—4月间,就缔结同盟条约问题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展开外交活动。法国为了借道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与匈牙利秘密接触,匈牙利则要求法国给予军事援助和支持它的领土要求。罗马尼亚为了得到比萨拉比亚与法国缔结同盟条约,南斯拉夫当时更重视自己与意大利的关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它们都没有立即响应捷克斯洛伐克的建议。苏波战争结束后,在法国和匈牙利结盟的可能性日益增大的情况下,1920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与南斯拉夫签订的攻守同盟条约,为小协约国埋下了第一块基石。1921年3月,匈牙利流亡国外的前国王卡罗利返回匈牙利,图谋恢复王位和重建哈布斯堡王朝。对此,不仅东欧小国,就连英法等都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于1921年4月签订了防御条约,罗马尼亚同南斯拉夫于6月也签订了防御条约。这些条约具体内容的表达有所不同,但都包括这样的条款:如果匈牙利对缔约的一方进行无端的攻击,另一方应当向被攻击的一方提供防御援助。缔约的任何一方或未得到另一方的事先同意,不得与第三方缔结同盟条约。不难看出,小协约国是一个地区性的政治军事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防范匈牙利。

由于拥有4 300万人口和70万平方千米领土,小协约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中也是一支不可小看的政治力量。在异常复杂的欧洲大国关系中,小协约国以其开会协商、联合行动的机制尽力维系着欧洲均势。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小协约国比较好地维持着中立,在处理同法国、意大利和苏联关系上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避免同任何一方建立起亲密的同盟关系,也尽可能婉转地拒绝了任何一方干涉东欧事务的企图。比如,1923年鲁尔危机之后,法国试图联合小协约国特别是与德国有边界关系的捷克斯洛伐克,以便遏制德国。就在法捷进行谈判的同时,意大利也开始缓和与南斯拉夫的关系,以防止小协约国倒向法国一边。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商定不与某个固定大国结成关系紧密的联盟。1924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与法国、南斯拉夫与意大利签署了或者维持现状或者调整某些双边关系的条约,这些条约都没有军事上合作的内容。1927年4月,在意大利叫嚣修改凡尔赛条约和加强对阿尔巴尼亚渗透的情况下,南斯拉夫与法国签订了带有军事合作性质的友好条约。罗马尼亚也是如此,1928年在6月与法国缔约以换取后者承认它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9月又与意大利订立“友好和真诚合作”条约。但与此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之间的联系却日益紧密。1929年,小协约国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主要议题是商讨如果匈牙利破坏和平的话,它们应当采取什么军事行动。1933年2月,小协约国的外长在日内瓦开会并且签署了《小协约国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小协约国各成员的任何政治协定、将改变小协约国某一成员对第三国目前政治地位的任何单方面行动、引起重要政治影响的任何经济协定,都需要小协约国理事会的一致同意。小协约各国同第三国之间现行的政治条约应尽可能逐渐的趋向统一。”[67]根据这个公约,三国设立了由外长组成的常设理事会、经济理事会和一个秘密处以便调整三国在相互之间以及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经济利益。

1933年3月,意大利提出了一份英、法、德、意《四强公约》的草案。这个草案的主要内容除了四国在所有国际争端中要采取协商一致外,还包括用合法的手段修改各项和约,德国在军备方面享有“平等权利”等等。对于这个草案,英、德都表示赞同,法国国内意见不一,小协约国则表示坚决反对。小协约国的常设理事会在日内瓦开会,强烈谴责《四国公约》草案中的“修约主义”政策,坚决反对四大国有权处理属于别国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务。为了阻止《四强公约》,小协约国向法国施加压力,声称如果法国认可修约原则的话,它们将改变亲法的外交政策。由于小协约国的坚决反对,也由于四国的利益不同,英法两国对公约草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四国在7月正式的公约中删除了四国主宰欧洲事务的条款,战败国在军备方面拥有平等权利的条款也变得含糊不清。为了遏制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一直对苏联持有敌对态度的小协约国也从这时起缓和了与苏联的紧张关系。1933年7月,小协约国与其他七个中小国家一起同苏联签订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1934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93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还同苏联缔结了互助条约。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随着德意法西斯的崛起和凡尔赛体系的被突破,小协约国联合行动的空间越来越小。1936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小协约国会议上,贝奈斯总统建议三国缔结一项“反对一切侵略”的公约。但是,南斯拉夫保罗亲王借口这会导致与德国的对立而拒绝。同年9月,南斯拉夫在小协约国布拉迪斯拉发会议上再一次拒绝了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把小协约扩大成反对任何侵略的共同防御联盟的建议。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之后,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召开讨论当前局势的小协约国紧急会议,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都不同意。5月在莱比锡(Leipzig)召开的小协约国常设理事会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都反对讨论德国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认为苏台德问题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政。8月下旬,小协约国在布莱德(Braddell)召开了最后一次理事会议。这次会议主要的“成就”就是小协约国与应邀出席会议的匈牙利代表达成了放弃相互使用武力的协议,同时,小协约国承认匈牙利拥有军事平等的权利。这些表明小协约国存在的基础已经没有了,紧接着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埋葬小协约国的最后两锹土而已。

小协约国瓦解的原因是外部的大国关系异常复杂和小协约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外关系重点方面的差别较大,这些都限制了它们合作的紧密程度、对外政策的自主性以及在欧洲均势中所起的作用。但具体说来,小协约国瓦解的原因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在内因方面,小协约各国实力不同和对威胁的感受不同影响了它们合作的深度。就前者而言,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最为发达,拥有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军队,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则是以出口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落后农业国。就后者而言,除了都对匈牙利存有戒心之外,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德国,南斯拉夫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意大利,而罗马尼亚同苏联的关系是它最大的外交难题。在外因方面,德国的拉拢分化的政策制约了小协约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有效性。为了给冲破凡尔赛体系扫清障碍,德国对小协约三国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即敌视捷克斯洛伐克,拉拢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它采取的主要手法一是加强与后两个国家的贸易,二是促使匈牙利改善与它们的关系。1934年5月,德国先后与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德南贸易额在两年之间增长了两倍,德国在南斯拉夫的对外贸易中排在首位,德罗贸易额从1934年的109.60万马克增加到1937年的3亿马克。[68]1938年,两国又签订两个专门协议,罗马尼亚扩大对德国的石油、谷物和肉类的供应,而德国则向罗马尼亚提供军火。与此同时,德国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匈牙利和意大利施压,要它们缓和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的关系,如要求匈牙利把修改边界的矛头只对准捷克斯洛伐克。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内部的亲德势力逐渐得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