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

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失去的领土多半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三个国家得到了。1920年2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之后,一直利用合法手段进行议会斗争。德国法西斯上台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呼吁捷克斯洛伐克全体人民为维护民主权利而斗争,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危险。

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

一、受德国威胁的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失去的领土多半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三个国家得到了。因此,与前两个国家要求修改凡尔赛条约相反,后三个国家则竭力反对修约,为此,它们还组成了巴尔干小协约国。匈、保与小协约国之间的矛盾,“集中反映了战后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东欧各国后来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即追随德国法西斯还是反抗法西斯的重大政治原因”[39]。但是,由于受这一时期复杂国际关系的影响,这三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及命运又都不尽相同。

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建立的,领土完全来自于解体的奥匈帝国。其中,斯洛伐克和卢塞尼亚(Rusynia)原属于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将它们划给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面积约有十四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一千五百万,其中大约只有一千万人属于捷克和斯洛伐克民族。其余则属于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德意志族(三百二十五万)和匈牙利族(约七十万),其余的是波兰人和乌克兰人”[40]。领土的来源、少数民族的构成以及由此形成的与德国和匈牙利的特殊关系,是以后30年影响捷克斯洛伐克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建立之初政局并不稳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捷克与斯洛伐克的真正统一问题。有学者指出:“在组成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地区,甚至从来也没有作为其他国家的行政单位被统辖过,缺乏种族、宗教、文化历史和心理上的统一,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必须通过政治上的统一来弥补这些缺陷。”[41]当时,由于斯洛伐克还没有正式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军队拒绝离开。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派捷克军队于1919年初开进了斯洛伐克,将匈牙利军队赶走。2月,隶属中央政府的全权管理斯洛伐克部就迁至斯洛伐克的普雷什波洛克(Pressburg)。普雷什波洛克是最大城市,也是多瑙河畔的工商业中心,3月改称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在匈牙利革命期间,在西方大国的默许下,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一起参与了协约国干涉匈牙利革命的战争。在反击的过程中,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占领了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主要是受匈牙利革命的影响,1919年6月16日,斯洛伐克地区的无产阶级在从苏俄返回来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也建立起苏维埃共和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是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在存在的三个星期里,它宣布拥护共产国际的纲领和原则,支持苏维埃俄国和匈牙利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7月,随着匈牙利革命的失败和匈牙利红军被迫撤出,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也宣告失败。

1920年2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国民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议员根据普遍、直接、秘密和平等原则选举产生,总统则由议会选出。在行政区划方面,宪法废除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旧疆界,把全国分成26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设自己的议会,议员一部分任命,另一部分由选举产生。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方面,该宪法除了有允许加塞罗尼亚自治的明确条款之外,还规定任何地区有1/5居民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就可以在法庭和大中小学校里通用,议员可以用本民族语言在议会中讲话,“强制推行非民族化”是犯罪的行为。帕尔默认为,尽管本质上仍属于中央集权,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这部宪法“在许多方面堪称民主的典范”[42]。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度在捷克斯洛伐克确立了起来,各党派虽然政见各不相同,但都致力维护这种制度。因此,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政治危机。

在经济上,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捷克斯洛伐克属于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有非常好的工业基础,成立时继承了奥匈帝国80%的采煤业和3/4的工业区,其发达程度名列世界前10位。与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相比,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力量更强,农业更发达,劳动力素质更高,但同时却落后于西欧国家,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人均工业产值相当于德国、英国的一半和法国的2/3。但分别就捷克和斯洛伐克而言,“斯洛伐克有全国23%的人口,却只有8%的工业,国民收入大约占全国总额的13%”[43]。在20年代,斯洛伐克的工业大多被捷克的工业挤垮,其国民收入的75%来自农业。[44]经济发展上的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捷克和斯洛伐克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捷克斯洛伐克这一时间的经济发展也受制于整体世界经济形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萧条,大批工人失业,工资大幅度下降。但在从1924年开始的世界经济繁荣时期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和机械制造工业在欧洲处于先进行列,轻工业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工厂。相比之下,农业要落后得多,而且1927年起就处于危机状态。在大危机期间,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受阻,轻工业产品积压,生产停滞;农产品的价格也一落千丈。与此相对应的是,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在岗工人的工资也降到了最低水平,农民和手工业者更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其突出的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共产党领导工人的罢工斗争,二是法西斯主义政党的出现。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之后,一直利用合法手段进行议会斗争。在1925年的议会大选中,它获得了93.4万张选票,仅次于农民党的97万张,成为议会第二大政党。大危机开始之后,与东欧其他国家一样,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局也向右转,右翼社会党重新参加政府。1932年组建的新政府开始推行带有法西斯主义色彩的政策,如限制议会的权力,限制出版自由并没收共产党的报刊。在这种形势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组织工人进行了多次罢工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32年北波希米亚矿工的罢工。德国法西斯上台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呼吁捷克斯洛伐克全体人民为维护民主权利而斗争,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危险。1935年年底,马萨里克(Tomimg32š Garrigue Masaryk,1918—1935年)连任三届总统之后因病退职。为了防止右翼政党提出的并得到法西斯党团支持的候选人聂梅茨(Bohumil Nëmec,1873—1966年)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坚决支持民主派候选人贝奈斯(Edvard Beneš,1884—1948年),在工人和农民中做了大量工作,最终贝奈斯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任总统。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各种法西斯主义势力也蠢蠢欲动,主要有格林卡天主教党、苏台德德意志党以及少数独立的捷克法西斯主义团体。其中,前两个政党最主要的主张和活动就搞民族分裂主义,苏台德德意志党更与希特勒勾结在一起,这直接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爆发之前就遭遇到的悲惨命运。

苏台德(Sudety)位于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与德国接壤的地区,是波希米亚北部和摩拉维亚的一部分,原属于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特区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居民以德国人为主,人数大约有350万人。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对希特勒来说,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就意味着有了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和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

为了实现自己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希特勒利用苏台德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1933年10月唆使康拉德·汉来因(Korad Henlein,1898—1945年)建立了苏台德德意志党,专门从事分裂活动,以便把苏台德区并入德国。苏台德德意志党大肆进行反捷、反犹的德国国家主义宣传。在1935年5月议会选举中,该党获得苏台德德国人的近三分之二的选票,成为捷克斯洛伐克议会中的第二大党。从这之后,苏台德纳粹分子以苏台德归并德国为主要目标,加剧活动,制造暴动和挑衅事件。“1937年10月,特普利茨城一个捷克警察忍无可忍,逮捕和殴打了苏台德地区最为傲慢的发言人卡尔·弗朗克,柏林的全部纳粹宣传机器便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猛烈的攻势。其后的十一个月中,德国人一直坚持说,他们的苏台德同胞正遭受着捷克当局难以忍受的压迫。”[45]

希特勒宣称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扬言要对捷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大规模调集军队。1937年6月,德国作战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勃洛姆堡(Blomberg,1878—1945年)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突然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代号为“绿色方案”。占领奥地利后不久,希特勒1938年3月召见汉来因,让他不断提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能接受的种种要求”。4月,汉来因在卡尔斯巴德(Karlsbad)召开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代表大会上提出在苏台德区建立一个德意志区,实行完全自治,苏台德区全部官职由德意志人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英法的压力下几乎满足了苏台德德意志党的要求,可是汉来因分子仍以政府拒绝苏台德区完全自治为借口中断了谈判。5月中旬,由于德军在边境上大量集结并频繁调动,再加上奥地利被突然占领、汉来因中断谈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5月20日宣布局部动员,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这就是所谓的“五月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法国、苏联和英国都宣称如果爆发战争都会直接或间接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也没敢贸然行事。

五月危机虽然过去了,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打算却没有放弃。希特勒一方面怂恿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发动骚乱,另一方面继续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面对这种局势,法国总理达拉第(douard Daladier,1884—1970年)邀请英国首相张伯伦(Arthur Chamberlain,1869—1940年)一起前往慕尼黑与希特勒会谈。经过讨价还价,1939年9月29日,张伯伦、达拉第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签署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the Munich Agreement)。根据这个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必须在10月1—10日期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必须将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无偿地交给德国;在还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地区,先由英、法、德、意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46]英法等国对侵略者妥协、姑息,用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与安全的做法,后来被称为绥靖政策或绥靖主义,而捷克斯洛伐克就成为这种政策的牺牲品。看到德国得到了苏台德地区,匈牙利和波兰也提出捷克斯洛伐克应将有匈牙利人和波兰人居住的地区划给它们。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干涉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将帕欣划给波兰,将南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划给了匈牙利。至此,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1/3的领土和34%的人口。

慕尼黑会议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形势整体上右转。在1938年10月,农民党领袖贝伦(Rudolf Beran,1887—1954年)组建了带有法西斯主义性质的政府,该政府宣布禁止共产党的活动,将各资产阶级政党统一合并为国家社会党。接着,贝奈斯也因其外交政策的失败而辞去总统职务,右翼政党提出的候选人叶美尔·哈恰(Emil Himg33cha,1872—1945年)继任总统。与此同时,斯洛伐克的格林卡分子的分裂活动也在加强。也是在10月5—6日,格林卡党和斯洛伐克的其他政党在日利纳(Rilina)召开会议,达成了要求斯洛伐克自治的“日利纳协议”。7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意了这个协议并且任命约瑟夫·蒂索为斯洛伐克地区自治政府的首脑。11月19日,捷克斯洛伐克议会又通过了关于斯洛伐克自治的法律,向斯洛伐克议会和政府移交了一部分立法权和行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