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影响这一时期东欧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是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法西斯主义发端于20年代初期,兴盛于20年代后期。政变失败后,德国法西斯主义一度消沉,但并没有消失。对内,德国法西斯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取消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以军人为支柱的日本法西斯主义根据军国主义的传统,政治上要求建立独裁统治,经济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上主张实行军国主义教育。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影响这一时期东欧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是法西斯主义(Fascism)的兴起。

法西斯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是拉丁文Fasces的音译。在那个时代,每当贵族出游的时候,他们的仆人总是高举着一捆中间插着斧头的束棒走在前面,以显示有权对那些违背他意志的人进行任何处罚的权力。现代意义上的法西斯一词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些劳动群众在1890年成立了一个名叫“劳动者联盟”的组织,两年后遭到了政府的镇压。联盟一词在意大利文中是Fascio,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年)说Fascio与Fasces是一个意思,将他的法西斯组织冠以Fascio。法西斯主义发端于20年代初期,兴盛于20年代后期。1933年1月,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年)在德国上台则标志着法西斯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崛起。概括起来讲,法西斯主义就是“主要在一些封建主义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的,以克服危机、对抗革命、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6]

1920年2月,希特勒将德意志工人党改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个党名的缩写便是纳粹,Nazi),然后招兵买马,以图夺权。德国虽然在一战中失败了,但是,无论力量甚众的协约国家还是十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并没有能真正驯服它,相反在德意志民族的内心里埋下深深的复仇种子。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考虑到第一次大战所造成的激情和仇恨,西方国家的愤怒和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制造出来的问题与所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7]。1923年初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借口德国不按凡尔赛条约规定支付赔款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基地鲁尔区后,德国上至工业巨头下到普通百姓都以不同方式进行抵抗。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以巴伐利亚为据点成立了以推翻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1919—1933年)和撕毁凡尔赛和约为目标的“德意志人战斗联盟”。11月9日,希特勒率领一伙纳粹党徒在慕尼黑(München)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Bürgerbrukeller)发动政变。政变失败后,德国法西斯主义一度消沉,但并没有消失。希特勒在狱中向赫斯(Rudolf Hess,1894—1987年)口授了一本回忆录,当时定名为《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Four and a Half Years(of Struggle)Against Lies,Stupidity and Cowardice),出版商马克斯·阿曼(Max Amann,1891—1957年)出版时没有采用这个名字,而是作了修改。这本书就是希特勒的成名之作《我的奋斗》(Mein Kompf)。它着重宣扬的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要重建大德意志帝国。二鼓吹种族优越的日耳曼人地球的主宰。三大肆叫嚷血腥复仇和武力侵略。四公开号召向东方进军,消灭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和马克思主义。五是反对民主政治,强调个人独裁。[8]

希特勒1925年出狱后,决心把全部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把纳粹党重建为一个只通过合法途径攫取政权的政治组织。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纳粹党徒1925年底达到27 000人,1926年增加到49 000人,1928年近11万,1929年竟达17.8万人。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蛊惑性,另一方面由于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之间的尖锐对峙,纳粹党在德国议会选举中迅速崛起,1928年获得选票89 672张、议席12个,1930年获得选票猛增至6 397 672张、议席107个,1932年获得选票13 779 111张、议席230个,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年)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开始了。对内,德国法西斯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取消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希特勒上台不几天,就于1933年2月27日晚指使纳粹党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并以此为借口取缔了共产党及一切进步党派,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对外,德国法西斯极其痛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竭力突破凡尔赛体系和撕毁所有在它看来不平等的条约,改变以维护英法美既得利益为主的国际格局现状。所以,希特勒公开鼓吹复仇、向外扩张,叫嚣要为所有日耳曼人“争取生存的空间”,为此在国内推行“大炮代替黄油”的政策,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疯狂地扩军备战。1939年,德国军费开支达900亿马克,军需生产增加了11.5倍,军火的生产量竟是英美两国总和的两倍多。1934年10月,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3月声明不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法、重建空军和一支50万人的部队,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河岸不设防区,冲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此基础之上,德国开始联合意大利和日本,建立起法西斯轴心国。

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也算战胜国,但在分赃中被英法抛在一边,没有得到什么,心里一直愤愤不平。墨索里尼上台后在国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同时,也大规模地扩充海军和空军,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当时,意大利企图夺取的主要目标是地中海和北非地区,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间武装占领了北非的阿比西尼亚(Abyssinia,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在亚洲,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组织早在1919年就出现了,20—30年代迅速发展,到1933年,日本的法西斯、半法西斯团体多达500多个,总人数有28万。以军人为支柱的日本法西斯主义根据军国主义的传统,政治上要求建立独裁统治,经济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上主张实行军国主义教育。1936—1940年,日本法西斯组织终于取消了政党政治,建立起军阀直接掌权并与财阀相勾结的法西斯主义政权。除了日俄战争留下的积怨之外,更主要的出于反共反苏的需要,日本将针对苏联的“北进”定为基本国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又确定了“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方针。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在一个月内占领了整个东北,次年扶植了伪满洲国并将此作为日本反对苏联、进一步夺取太平洋地区的桥头堡。

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对外扩张的目标将欧亚大陆西边的德国、意大利和东边海岛上的日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逐渐地接近起来,首先是德意在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期间走到一块。1936年2月,西班牙举行国会选举,人民阵线获胜,组成了联合政府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民主革命。对这些严重不满的君主派、大地主、资本家、高级僧侣、长枪党以及反动军官等发动叛乱,并且迅速蔓延到整个西班牙。德意两国开始时帮助叛军,后就干脆直接介入。与此同时,各国进步力量则组成了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由于各方面的不利因素,1939年3月,马德里(Madrid)陷落,共和政府被颠覆,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939—1975年)在西班牙建立起独裁政权。在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过程中,德意于1936年10月在柏林签订《柏林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德意法西斯决定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共同的方针、相互合作。这样就在划分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接着,德国、意大利又和日本走到了一起。三个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以世界为目标,但是,它们公开宣称的敌人主要是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具体点说就是苏联。德国联合意大利来对付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与此同时,它们还想利用日本从远东地区钳制苏联,从而避免两面作战。日本为了应付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时可能遇到的劲敌,也想与德意联手,让它们从西方钳制苏联。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年11月,日本和德国在柏林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the Anti‐Comintern Pact),意大利也于第二年参加进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战争阴霾又重新笼罩了世界。

法西斯主义兴起之后,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舞台上主角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起来。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败而论,英、法、苏联是协约国,属于胜利者,而德国是战败国。以社会制度而论,英、法是西方民主国家,德国、意大利是法西斯主义国家,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关系错综复杂的这三类国家中间,东欧的这些小国维持独立发展的道路很快就被阻断,成为大国争斗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