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教育2.0与教学结合的技巧

信息教育2.0与教学结合的技巧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与教育第二节 信息与教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它打交道。例如,成年人的信息比儿童多,受教育多的人的信息比没有受教育或者受教育少的人要多。为了强化学校的信息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在教育中的作用,应当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课堂教学,传授最新的信息。掌握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使用。

信息与教育

第二节 信息与教育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它打交道。什么是信息呢?一切语言、文字、报纸、广播、电视、图书、计算机的数据库以及自然和社会现象等,都是信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对于企业家来说,没有市场信息,就无以竞争;对于作家来说,没有信息,就不能启迪创造的灵感;对于科学家来说,没有科学观察或实验的信息,就不能把现象抽象为科学的理论;对于领导者来说,没有信息,就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同样地,没有信息,教育就无法实施,学生不掌握大量信息,是无以成才的。

1.信息与教育

教育与信息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信息而进行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多少,是衡量他成熟程度的标志。例如,成年人的信息比儿童多,受教育多的人的信息比没有受教育或者受教育少的人要多。我们常说,某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等,都是指他所掌握和储存的信息多。求知的青少年应当勤奋学习,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利用一切感官,从丰富的大自然中,从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吸取你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学校是孜孜求索的地方,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学习和成才的良好环境。我们办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一定的自然环境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信息环境,它是人才成长的真正摇篮。

为了强化学校的信息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在教育中的作用,应当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传授最新的信息。课堂教学即使在今后,也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课堂教学,而在于如何改革不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它真正起到传递时代信息的作用。一个优化的课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给学生提供“压缩饼干”、“浓缩鱼肝油”一类的信息,而不是“白开水”或已经变馊了的“发面馒头”。避免重复的信息,不要浪费学时。据调查,大中学校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是重复的,如汉语语法体系、政治理论课、数理化基础课、计算机语言课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中学一味加深教学内容以追求升学率;而大学为了维护所谓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即使明知重复也不肯割爱。这的确是一种浪费,不仅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而且也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新教学内容,传递最新的信息。掌握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使用。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当筛选,删去陈旧的内容,把目前和今后最需要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起到有效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对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提高图书的流通与使用效率。图书馆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宝藏”、“无形的财富”、“智慧的摇篮”。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拥有的图书馆的数量和藏书容量,不仅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悠久的文明历史,而且也反映了该国现代文化科学和教育发展的水准。图书馆不仅是信息储存的中心,而且也是学习和做研究工作的极重要的基地。因此,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要实行开放,实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它在传播信息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的主要信息库。古今中外,凡名牌大学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布克所说:“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一个好的图书馆,也是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心。”这样来评价图书馆的作用是不过分的。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图书馆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缺乏,藏书不足,管理不善,利用率很低等。因此,必须对图书馆的管理指导思想、管理制度和方法等进行大力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开放式办馆,面向社会,扩大服务的对象;实行开架借阅,方便读者;最大限度地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各种作息时间的工作人员的需要。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管理,实行编目、检索、借阅、咨询服务的自动化。改变管理人员与读者的主客关系,树立“读者是主人,一切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总之,通过改革后要达到: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率。

三是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实验室也是一种学习环境,是自然科学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要场所,是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可是,目前实验教学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问题有:大学实验设备落后,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死板,使用效率低;为数不少的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或敷衍应付,或者压根儿就不重视。对于前者,我们应当按照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改善实验室的条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于后者,我倒想多说几句,以寄语于广大的青年同学们。严格地讲,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室是自然科学家活动的舞台。一切科学的发现,是对事物固有现象的特征,经过细致、反复的观察,并加以系统说明的过程。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有句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在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且也指出了一个科学家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正是这种信念,驱使他对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的观察长达30多年,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从而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乐于观察事物,因此,应当投身于科学实验中去,培养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不仅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学习,而且还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学习;不仅要通过书本获取信息,而且还要通过实践去捕捉新的信息。

四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适时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学术交流不仅对于科学研究重要,而且对于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还交流了学术思想。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系主任格林教授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学术上经常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资料。他曾向我介绍了他领导的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的情况。他大约指导20名研究生和博士后,每学年要举行约40场学术报告,每场1小时,主讲人报告半小时,然后讨论半小时。实验室里的人至少要讲一次,可以讲自己的研究工作,也可以报告最新的文献进展。除了本实验室的人以外,他们还专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去讲学。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花钱去买信息。他认为:这种学术讨论很好,不拘形式,是获取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好机会。他说,很多新学术思想和新研究课题就是在那些交流和讨论中产生的。

对比之下,深感我国大学和研究所开展学术讨论的风气实在太不浓了。首先是学术活动太少,不仅一个实验室,即使是一个专业一个学期不召开学术讨论会,也是“正常”现象。其次是不愿参加,不仅对边缘学科的学术报告不愿听,即使是本专业的报告会也不愿参加,宁愿坐着清谈,也不愿去参加学术讨论。再次是不愿发言,讨论会不仅没有争论的热烈气氛,而且常常冷场。有时也有一些发言,都是一些知识性的发问,而不能在学术观点上进行交锋。由于教师不愿意参加学术讨论,所以学生也是一样,只顾死读书。这种保守的学术风气实在不好,不仅影响了最新信息的获取,而且还将导致学术思想的僵化。因此,每个学校都要营造浓厚的学术风气,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讨论会,使它真正成为学术交流的中心。

2.信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并迅速地更新。就知识增加而言,其速度是惊人的,这就是人们之所以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知识增长的原因。有人把这种巨大的变化称为信息革命,其意思是指由于新技术和信息大量产生而引起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信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呢?教育又如何有效地传播信息呢?为了适应信息革命的需要,未来的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的特征:

从知识的整体性上打好基础。大学的学制是固定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通晓各门学科知识。那么,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学习和掌握哪些最必需的知识呢?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应当掌握对专业学科发展起长远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就是从知识的整体性上打好基础。这是因为,枝繁叶茂的科技知识大树,都是从科学知识母体发展而来的。我们所说的从整体上打好基础,也就是要掌握科学知识的母体。对于基础课,也要作具体分析,既不能因为知识更新而忽视那些至今仍然有用的基础理论,但也不能以维护基础课的系统性为由而阻止对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在教学中,怎么从知识的整体性上打好基础呢?一般说来,主要应开设对专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基础课,对进一步获取知识有用的工具性的课程,对发展新学科有用的综合性的课程,对促进思维能力有用的方法和技能的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从整体性上传授知识,这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俄勒冈大学和犹他大学进行改革试验,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

课程设置更趋向灵活性,不断更新知识。知识的激剧增加和更新,也势必影响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一些陈旧的课程可能被一些新的课程所代替。现在看来,课程体系几十年一贯制的做法,已显得不适应了。课程的多样化,也是由于信息革命影响带来的结果,它既适应了学生们更多的选课自由的要求,也是未来职业多样化的需要。

21世纪是高度“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时代。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在教学中应当开设与高技术有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日本筑波大学是一所新型的综合大学,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善于综合的思考方法和能力,把握学术领域的新方向。”为此,他们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开设了许多新课,如《思考的方法》、《宇宙中的人类》、《自然、人类文化》、《人类和思想》、《语言及其功能》、《计划的科学》、《物质与人类》、《生命的历史》等。这些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这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新技术的大量产生,为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可能。科技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努力向教学信息化的方向发展。1983年下半年,法国专门召开了“信息与教育”讨论会,讨论了信息对教育的影响,并对教育与信息发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会议认为:“把信息引进到学校,已经刻不容缓。”信息进入到教育的好处是:对所有的人来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缩小了学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鸿沟;将使生产者与研究者直接交流信息;有利于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使教育从手工业进入到“工业世纪”。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推进信息化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日本各类学校大批引进电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在推行信息化教学方面,进展也很快,不仅在大学里普遍使用电脑教学,而且在中小学里也大力提倡。例如,美国花费了2600万美元在蒙哥马利县创建了一所名叫昆士·奥查德的中学,它被称为是21世纪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可通过电脑向国会图书馆检索卡片目录,可以通过一个双向录像系统听课和提问,等等。美国开办这类学校的目标是“为了21世纪”。

促进教学、科研和企业的结合,更加注重知识的创造与应用。英国的大学教育历来是重学轻术的,但是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近年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英国大学通过了争论多年的新教育方案,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鼓励大学与企业挂钩,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

苏联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特别重视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而且形成了很好的传统。据统计,在苏联894所大学中,有506所大学成立了大学生设计处,有250万未来的专家们接受创作活动的训练。每年来自他们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为5000万卢布。苏联古比雪夫综合技术学院院长尤里·萨马林认为:大学生设计所和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工作是一种集体创作活动的最富成果的形式。目前,大学生们的科技设计活动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仅提高了大学生们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