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云背后的蓝天

黑云背后的蓝天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黑云背后的蓝天47.傅天虹:黑云背后的蓝天傅天虹的博客名称为“傅天虹的小木屋”。之所以尊敬傅天虹,是因为他做学问的认真和严谨,以及他对诗歌的真诚。这也是我对傅天虹长久以来的阅读印象,傅天虹的精神世界不像大陆文人,反而更像五四时期的文人,身形清减,衣着朴素,性格纯洁,对文化有着发自灵魂的皈依和热爱。傅天虹的博客有个副标题:傅天虹教学、出版和馆藏园地。

黑云背后的蓝天

47.傅天虹:黑云背后的蓝天

傅天虹的博客名称为“傅天虹的小木屋”。

傅天虹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这样说很谦逊,这是文化人难得的品质。

傅天虹这样说旨意也是高远的,以小为大,踏实做文化才称得上大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何况傅先生做的是大学问,傅先生的小木屋不失雅致,且包罗万象。打开博客就像进入了一件藏诗馆,无数厚厚的诗集放在那里,有的是崭新的,有的则有些年月,不管新旧,总归书香四溢,让人肃然起敬。

之所以尊敬傅天虹,是因为他做学问的认真和严谨,以及他对诗歌的真诚。

博客题头背景像是书房的一角,古朴的木质墙壁,两边放着很多书,这应该就是小木屋的来源了。中间是教学用的“小白板”,上面有傅先生的照片一张,应该是他获得“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时穿着学位服留下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留着浓浓的八字胡,像极了五四时期的文化人形象。这也是我对傅天虹长久以来的阅读印象,傅天虹的精神世界不像大陆文人,反而更像五四时期的文人,身形清减,衣着朴素,性格纯洁,对文化有着发自灵魂的皈依和热爱。

之所以我会有此印象,可能也和傅天虹的个人经历有关。傅天虹,本名杨来顺。祖籍安徽,生于南京。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傅天虹襁褓中父母就去了台湾,由南京的外婆抚养成人。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他和家人取得联系(192)”,80年代,傅先生作为诗人在大陆成名,之后就去了香港,因此,他有一些港人的特质,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大陆作家。如今的傅先生则不再是单纯的诗人,而是著名诗人、学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大学任教,却长期奔走于港澳台和中国大陆之间,为中国的新诗复兴而不懈努力。

我并不清楚,百年以后,人们会以什么身份记住傅天虹,是著名诗人,还是著名学者,或者是国学大师,抑或是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著名践行者?

傅天虹的博客有个副标题:傅天虹教学、出版和馆藏园地。这看上去和“诗人”的傅先生无关,傅天虹的博文有73页700(193)篇之多,但是,关于他自己诗歌的博文却是寥寥,更见不到他在博文中直接发表、转载或者粘贴自己的诗歌。傅先生的博客除去博文还共有18个板块,其中有一栏名约“我是一蓬根”,这应该也是他的“个人简介”,恰恰这是在他博客中唯一能直接见到的他的一首诗歌:

“我是一蓬根/请莫要吃力地寻找我的身影/我在板土下,是一蓬潜行的根/沿着石缝抓紧每一寸泥土/绕过瓦砾探取生存的养分//我为春天贡献点点新绿/希望的芽苞是我送出了土层/我为秋天贡献灿灿金黄/浑圆的硕果是我升起的星辰//请莫要吃力地寻找我的身影/我是一蓬潜行的根。/密匝的根毛是我敏感的神经/我最能领略泥土的深情。//我知道枝叶发展每天都要新生/我更需要深入大地的纵深/太阳知道我的位置,/绿叶捎来了它的慰问……//请莫要吃力地寻找我的身影/我是一蓬潜行的根/我活跃在广袤的地层下/把一个绿色的家族支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汉语诗歌曾经给傅先生带来至高无上的荣誉,如今,傅先生甘愿摘下这顶王冠,而奉献自己以反哺汉语诗歌。

他的博客就是为汉语和诗歌复兴而设,置顶有这样的话:“‘汉语新诗’是针对当前中国近百年来新诗研究所存在的,由文化心理、政治历史因素、人为因素等形成的新诗学科研究的命名上的尴尬和错位而提出的新命名,倡导人傅天虹教授提出一切从诗出发,试图通过对‘汉语新诗’的命名意义及可行性、来路与现状、使命的探讨,为促进新诗与诗学健全、科学、有序的发展而做出努力。”(194)

他以《当代诗坛》为主阵地,开展各种新诗活动,他的博文中有很多论文、专题、学会记录,所涉及的几乎都是两岸三地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华语诗歌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最新的“百年新诗纪念专题《世纪访谈》”就有谢冕、徐敬亚等,更多的还有关于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诗人的评论和记事,最新的活动则有“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活动”等。

博客所设置的栏目则有“诗学论坛机制”“汉语新诗一千部”“当代诗学会”等,特别是“汉语新诗库”和“中英对照诗丛出书事项”两个栏目,都是着眼于汉语新诗发展的大手笔项目,以“中英对照诗丛”为例,该诗歌工程由他于“2000龙年创立并主持,该工程纯由诗人采用自费互助的民间方式出版,海内外诗人同舟共济,已坚持十二年,步步艰辛,推出各系列丛书二十套,达六百部中英对照诗集,有口皆碑,影响广泛。今年又是龙年,傅天虹教授期望和诗友们继续群策群力,争取今后五年再出版400部,新诗百年诞辰时,能以一千部自选的中英双语原创诗集铺就一条辉煌的纯民间传承的汉语新诗史迹。”(195)

傅天虹皈依于汉语,诗歌理想远大,他在“汉语新诗库”中表示,华人诗歌文学在根本上都源于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尽管出现两岸四地乃至海内外的地域割裂,但是,深层的语言文化心理结构仍相同。傅天虹所做的则是,尊重历史,基于当代,着眼于华人世界,找回属于汉语的诗歌王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