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档管理制度的变迁

文档管理制度的变迁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档管理制度的变迁“架阁法”:文档管理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文档管理,随着文档数量的不断增多,管理制度和方法也不断改进。回顾文档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有利于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汉代进一步把文档管理定入汉律,对文书档案人员资格有严格考核的规定。宋代沿袭唐代档案管理制度,鉴定制度不称“拣除”而称为“简检”,意义更加明确,不侧重于剔除。

文档管理制度的变迁

“架阁法”:文档管理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文档管理,随着文档数量的不断增多,管理制度和方法也不断改进。回顾文档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有利于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早在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对既是文书又是档案的甲骨文就有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看,最迟在盘庚迁殷后就有了初步的整理、归档、保管制度,还从摆放甲骨的灰坑中发现了一具骸骨。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说明甲骨档案当时就已经造册保存了。

西周时期,文档渐多,建立了保证安全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副本,分别存放于不同处所,以免遭受灾害或意外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二是选择保管地点,对重要档案大多保存于寺庙这类安静神圣的地方,据《周论》记载,还有名为“天府”的专门管理机构;三是特制保管箱柜,多采用防水火的金属柜,称之为“金柜”。

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认识到档案与政权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加强了文档管理。秦代把文档保管地称为“书府”,派遣专职官吏日夜看守,还有严禁烟火的严格规定。汉代进一步把文档管理定入汉律,对文书档案人员资格有严格考核的规定。东汉时还设政府部门御史台——兰台,专门管理文书档案。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府的各级官署都拥有大量的文书档案,三年鉴定一次,清除无价值档案,叫做“拣除”,评定档案价值,按不同等级确定保存期限;对档案文件的晾晒、修补、查阅等细节,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唐代还建立了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甲库。

宋代沿袭唐代档案管理制度,鉴定制度不称“拣除”而称为“简检”,意义更加明确,不侧重于剔除。从北宋起,就开始采用“架阁”法,设立专管文档的“架阁库”,制度更加严密。由于档案由平列式、卷轴式发展为折叠式,规定整理时置册分门编录,按进库日期以千字文顺序排列;注明封题、张数、事目,称为“印缝”;登记簿上注明字号、库名,类似于“索引”。为了分类保管日益增多的档案,先后建立被称为“阁”的皇家档案馆,有保存御制、御用文档的龙图阁,保管经史子集文书的经典阁和文集阁,保存天文资料的天文阁,汇聚奇珍异宝的瑞总阁,收藏皇帝个人档案的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等。民间广为传唱、家喻户晓的“包青天”,除刚正不阿的个人品格外,他办案主要凭借的是文书档案。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在北宋时期为官四十年,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枢密副史等可接触档案的职务,还曾在天章阁、龙图阁等皇家档案部门任职,从而毫不畏惧地与皇亲权贵作斗争。不说众多的民间传说,据《宋史·包拯传》载:一次开封城漫街大水灾,经查是豪门纷纷在惠民河上修建楼台亭阁堵塞河道所致,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权贵以“地契”为证抗拒查办,包公以档案为凭打击了肆意侵占公地的不法行为,强行拆除了非法建筑,疏通了河道。南宋时期沿袭北宋制度,增设档案馆,有收藏徽宗档案的敷文阁,收藏诗、文、碑、记、手札的焕音阁,收藏孝宗档案的华文阁,收藏光宗档案的宝章阁。北宋的“五阁”加上南宋的“六阁”,档案馆达十一处之多,仁宗帝还曾带领文武百官参观龙图阁、天章阁,瞻仰前几代皇帝的手迹。

明代对档案极为重视,尤其是对记录全国土地、户口、税收、徭役的经济档案有一套更加严格的制度。由于这种档案以黄色为封面,通称“黄册”,黄册保管采用架阁法,按年、按地区排列、贮藏,贮册架阁的宽窄高低尺寸都有规格,制作材料也有严格要求,造册原则、内容、格式以及转移归档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凡此通称为“禁例”,犯禁者量刑治罪,擅自涂改黄册者处以极刑。中央的黄册库设在南京后湖中央的名为旧州、新州、常州、东州、西州的五个孤岛上,湖及周边土地严禁耕种渔牧,派兵看守,被称为“禁湖”和“禁地”。库存黄册不断增多;据史载,景泰七年(1456)40多万本,弘治三年(1490)77万多本,万历二十年(1592)就达150多万本了。档案工作人员平时约200余人,最多时曾达4400多人。从洪武十四年(1381)至明亡(1648)的260多年中,黄册库的档案工作一直不间断地运转。

清代的档案制度渐趋完善,全部采用架阁法管理,更侧重于档案资源的利用,作为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雍正年间(1723—1735),世宗胤祯为整顿吏治,大力改革档案管理制度:一是严格副本制度,从上到下所有文书档案都另设副本存档,堵塞官吏擅改的弊端;二是改进人事制度,实行书吏轮换,避免文吏长期控制文档,舞文作弊。胤祯执政虽仅短短的13年就病故了,但他对文档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

前代的文档制度虽不断有所改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重藏轻用”的传统,清代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千金架阁法”,主要在“三大转变”上有所突破。

一是由注重保存向便于检索转变。以往对档案管理多着眼于文档的安全性,在防火、防水、防盗上下功夫;清代的架阁在便于查阅上做文章,按《千字文》序号逐类归档,并设有目录备查,使架阁文档一目了然,易于查寻。

二是由束之高阁向架阁开放转变。历来保存文档的处所称为“阁”,往往设在楼台亭阁高处,束之高阁给人以神秘感;清代的文阁从京城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特别是经济繁荣地区就有“江浙三阁”,还开了架阁对平民开放的先例。清代查阅资料并不困难,除保密档案外,无论官修或私修史书都可查到相关资料,“实录”、“汇编”之类的文献大量涌现,如《清实录》、《皇朝文献通考》、《台湾府志》、《广州府志》、《雍正朱批谕旨》等等。

三是由内向专用向外向利用转变。架阁法的采用促进了文档管理的改革,管理吏员不仅要考虑统治阶层的专用问题,也要考虑文档资料更广泛的用途,因此内部管理开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例如,历代王朝的军事档案视为机密而不予公开,清代军事频繁,康熙大帝就重视储存军事档案,雍正八年设军机处,乾隆十四年设方略馆,有关诏命、密旨、征剿、塘报、探报等文书难以数计,清自康熙起就利用丰富的档案汇编军事文件,有《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开国方略》、《临清纪略》等近二十部,不仅对清代军事活动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代研究清军事史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几方面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尽管这些转变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档案为统治者服务的格局,但却是迈向近代文档科学管理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