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的变迁

管理的变迁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管理的变迁(一)管理——盲人摸象带来的困惑要弄清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得不从弄清什么是管理开始。因为这关系到不同时期管理基础工作的不同内容及其创新。这时,开始提出区分企业管理的职能和基本活动,比如法约尔指出企业中包括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变迁

(一)管理——盲人摸象带来的困惑

要弄清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得不从弄清什么是管理开始。因为这关系到不同时期管理基础工作的不同内容及其创新

什么是管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也许这就是管理本身的特征所致,不同时代的背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不同类型的组织(或者说企业)特征、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导致管理学者和管理者对管理的不同理解,这使得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纷繁的管理世界:管理学者的各种观点和主张,眼花缭乱的企业优秀经验,有些令人茫然不知所从。

几十年前,管理大师孔茨为了给丛林般盘根错节、纵横交织的管理理论和流派分别贴上一个比较适当的标签,将到他为止的管理学,按研究方法或角度的不同分成了11大类,我们现在都称之为“管理的丛林”。

“盲人摸象”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我们面临的所谓“管理”:

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躯干就说它像堵墙;第二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它像根柱子;第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就说它像根粗绳子;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它像个大簸箕。每一个盲人所摸到的都是同一头大象,他们所得出的不同认识取决于他们各自所站的不同位置。管理学者们在研究管理时得出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同样是因为他们所依据的经验或思维范式不同。现实中的管理者也是因为自己的经验领域不同,所持思维范式和价值观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的管理观点,也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经验。

但是,我们的迷惑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特定的企业,面对这样的“丛林”,究竟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前进路径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因为这些道路都是经过详细规划的,而且对于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这个假设本身就难以成立。企业管理的实践者,总是感到自己越是进入到“丛林”深处,学习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越多,越感到身处迷宫不知去向;或者是投入资源,多种管理努力得不到回报,转来转去回到起点;或者是改来改去,学不成西施,变成东施。

还有,“丛林”虽然纷杂,但有没有一些共性的、基础的因素可供借鉴?它们是什么?“环抱之木,生于毫末”,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是源于特定的现象、假设和观念,在这些丛林的分支里面,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共通性,或者是一些基本的标准,从而可以帮助企业实实在在地向前跨出一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找到适合前进的路径,发现丛林树木的共同基础,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更全面的位置,从系统性的角度,用历史发展沿革的观点,来全面审视管理的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从中发现我们的结论。

(二)管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管理理论的产生比经济理论大约晚了100多年。一般人们认为,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按照通常的分法,管理理论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这样的三种划分,同时也代表着企业管理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正是因为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环境、管理特征、业务模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才使得这些不同的管理理论对推动当时的企业业绩提高和发展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2 管理理论发展阶段及分支示意图

1.古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泰罗制的基本内容是从研究工厂一线操作得出的。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方法就是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得出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确定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需要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泰罗时期关心一线的操作人员,是基于当时的单体工厂制的企业发展阶段。其后,随着工厂的不断扩大,公司出现,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职能管理思想出现。这时,开始提出区分企业管理的职能和基本活动,比如法约尔指出企业中包括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居于核心地位,它的职能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

以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过程与管理组织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它的广泛流传和实际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行为科学理论中的管理

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出发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一些问题,如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如何按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去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时,管理就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知名的霍桑试验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这项长达8年的管理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人不仅是古典理论中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而且也是“社会人”,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在这些方面的动力对组织效率有更大的影响。管理和领导的职责在于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工人的士气,也就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霍桑试验开启的人际关系学说,在管理学家的不断努力下继续发展,出现了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重心虽有不同,但是其重点是企业管理中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这些研究在企业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3.当代管理理论中的管理

行为理论阶段之后,管理理论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经验主义、权变理论、系统理论各种观点都发展起来。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的发展都是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不同而通过实践产生的,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的特征。

这个阶段的管理,在管理科学理论支持者的视角里,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比如数学模型、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的最新成果,对企业中的人、财、物进行系统定量分析,做出最优决策。在经验管理理论支持者的观点中,管理是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总结出的经验。在权变理论支持者的主张下,由于企业组织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组合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三)管理:三个不同的视角

管理理论和实践经过三个阶段100余年的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枝繁叶茂的理论体系以及众说纷纭的管理学派,不同的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都在其支持的领域探索。但从整体来看,管理丛林还是可以区分出内部的基本路径。这种区分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的视角:

1.视角一:如何看待人

由于管理中人是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所以看待人的基本视点不同,反映人的基本侧面的不同,会直接导致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差异。

从科学管理到后来的管理科学,都将人看做是“经济人”,行为科学将人看做是“社会人”,决策理论的出发点是“决策人”,近十几年来管理学界流行的新思想,也体现出在这方面的不同,比如企业文化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将人定位于“文化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新兴企业组织,相应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更明显地反映出“知识人”和“信息人”。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希望对上面这些管理中审视人的不同视角进行一个归纳,综合以后在其眼中的人成为“复杂人”。

管理学呈现的百花齐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如何看待人”这个基本问题上,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给出一个新的在管理中看待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管理丛林中开辟一个新分支的开始。

2.视角二:追求何种目标

从科学管理开始,管理实践所追求的第一目标就是提高效率,当代的管理科学也一直沿袭这样的基本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在效率的基础上,再顾及提高满意度的问题。工作、任务是第一位的,而人的感受是第二位的。

物极必反,在行为科学支持者眼中,正是因为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只顾及任务的完成而不考虑人的感受,是难以有效进行管理的。所以,行为科学首先追求员工满意度、工作氛围的提高和改善,认为保证了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和最大化,才可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当代的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试图从全局的高度综合各种管理分支,对于效率最大化还是满意度最大化的问题,得到了更为综合的结论。他们认为,人和工作任务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是难以根本区分先后的,所以管理追求的目标不是效率最大化或者是满意度最大化,而是在有效平衡人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满意或适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率提高与满意度提高同等重要。

3.视角三:运用何种方法

管理研究方法的不同,使管理理论的结论产生了较大差异。从泰罗开始的科学管理,就开始运用测量、定量分析等方法,在现代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管理科学研究者能够更多地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采取逻辑与理性的分析、准确衡量等手段研究管理现象。

行为科学研究则多取自社会科学的方法,采用影响、激励、协调等手段来诱发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绩效。

而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则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运用系统与权变的观点,采取管理态度、管理变革、管理信息等手段使组织各项活动一体化,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