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第一帝轩辕黄帝

中华第一帝轩辕黄帝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第一帝轩辕黄帝:中华第一帝神农氏虽世称炎帝,但是他从未统一中华,尤其是逐渐衰落后,部落之间的纷争也管不了,后人以其造福于民的卓著功绩尊之为皇,而不称之为帝。只有轩辕黄帝才“修德振兵”,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成为各个部族的共主,被公认为“中华第一帝”。一是《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申不害、慎到等都曾在文章中先后引用过《黄帝四经》中的话,可能《黄帝四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或更早。

中华第一帝

轩辕黄帝:中华第一帝

神农氏虽世称炎帝,但是他从未统一中华,尤其是逐渐衰落后,部落之间的纷争也管不了,后人以其造福于民的卓著功绩尊之为皇,而不称之为帝。只有轩辕黄帝才“修德振兵”,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成为各个部族的共主,被公认为“中华第一帝”。

当轩辕氏兴起时,国内有三大部族:一是神农氏,在姜水(今陕西宝鸡市渭滨区清江河)一带发展起来,故以姜为姓,后逐渐衰落;二是轩辕氏,原姓公孙,从姬水(沮水)一带(今陕西黄陵县)发展起来,黄帝故改姓姬,成为轩辕氏部族的首领;三是蚩尤,盘踞于河北、河南、山西交汇一带地方,下有81个小部落依附于他,取庐山矿石冶炼铜铁兵器,后来其统治地域出土兵器不少。

据传说,历时七年,经五十三战,黄帝终于征服了两大部族。《史记·五帝本纪》证实;“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及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对待两大部族采取不同策略:对炎帝,通过三战使其降服,达到恢复炎黄联盟的目的;对蚩尤,向属下各部落征兵,共同讨伐蚩尤,以木石兵器打败铜铁兵器,似乎不杀骄横一世的蚩尤不足以震慑收服各个部族。

黄帝在文治方面更是有口皆碑。据传说记载,黄帝时期立姓氏、造文字、定甲子、造日历、制音律、立五币等,但《史记·五帝本纪》却很少提及。这大概是司马迁这样忠于史实的史家对于没有确凿证据的史料不肯轻易采信的缘故吧,然而,对黄帝死后葬地却作出“黄帝崩,葬桥山”的精确判断。桥山在黄陵县境内,如今古柏参天,受到历代民众精心保护,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瞻仰参拜的圣地,从县境内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颇多,也证明这里曾是黄帝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人们不禁为五千多年前中华远古文明惊叹!

黄帝身后还给我们留下什么?最重要的可能是以黄帝命名的几部著作了。有人认为这是假托黄帝名义的伪作。但假托总得有动机和理由吧,为名还是为利?自己隐姓埋名,又无利可图,又何必煞费苦心假托呢?如果说出于对黄帝的崇敬,那么黄帝功高盖世,又何必往他脸上贴金?如果这些著作出于平庸之手,岂不反而往他脸上抹黑吗?要弄清真伪,还得进一步具体分析。

一是《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篇,以黄帝和当时名医岐伯、雷公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气血运行、人体经络、疾病预防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被历代中医奉为经典。这样一部奇书,绝不是某个精通医理的人所伪造得了的。据说《内经》为春秋战国时人所作,但它必有所本。黄帝时代已有文字,出自当时也不足为奇。“三皇”都以施惠于民而得到拥戴,神农尝百草传为佳话,黄帝心系民间疾苦,与名医讨论医学理论,身受其惠的民众是永志不忘的。这些医学知识在相传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益,但基本原理不会改变。用现代的话来说,黄帝也算得上“主编”吧,出书人冠以黄帝之名,正是古人不忘根本的厚道之处。

二是《黄帝外经》。据说本书是外科名医俞附秉承黄帝之意所写,写在牛皮上,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为了安慰痛惜被毁之书的黄帝,就和儿子重新整理,书刚完成就积劳而死。一个怀民疾苦的皇帝,一个鞠躬尽瘁的名医,故事十分感人,但有多少真实性呢?在当时条件下有成书的条件吗?即使当时有了文字也少得可怜,又没有适合的载体,出书谈何容易!况且外科不比内科,外科手术需要手把手地传授,要写成文字更加困难。当然,可能传说并非毫无依据,在牛皮上画上一些图,记下一些方剂,也是可以办到的,大概这是一部尚未完成就散佚了的书,民间流传着的一些据说是俞附的外科方剂就聊作黄帝与俞附留下的遗产吧。

三是《黄帝四经》。这是1973年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在地下埋藏了2100多年,全书分四篇,用韵文写成。第一编《经法》,讲治国必须严法;第二编《十三经》,讲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第三编《称》,讲执法必须权衡度量;第四编《道原》,讲道无影无形,无为而无不为。春秋战国时,申不害、慎到等都曾在文章中先后引用过《黄帝四经》中的话,可能《黄帝四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或更早。该书虽不是黄帝所写,但可能是黄帝言论和思想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黄老之术”的传承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