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

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牛产品价格大幅度飙升。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德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黄帝听说后曾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

5月13日,赴平凉考察学习。

中午从会宁出发,14点到达静宁县城,在陇原红果品市场考察。

静宁县是农业部划定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果品产业是主导产业,2010年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76万亩,出口苹果3007吨,创汇231万美元。目前,静宁果业共拥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出口基地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四张国家级”名片。近年来,已累计出口苹果2.1万吨,创汇1400万美元。围绕加快果品产业化经营、提高果品综合效益、延伸产业链条,县上相继建成了果品包装、加工、贮藏、营销型龙头企业40家。建成地下式通风贮藏库1841孔,贮藏能力5.5万吨,建成大型果品贮藏企业(大户)28处,年冷藏保鲜能力13万吨,全县年贮藏总量18.5万吨。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33家,参合农户8000余户,还建成了年处理加工果品30万吨的果汁厂。

16点,到达平凉市崆峒区,连续考察了凯丰贸易进出口公司、华能平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花所乡天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崆峒古镇·问道驿站。14日上午,我们还参观了平凉新引进的大型水泥企业——海螺水泥集团日产1万吨水泥生产线。海螺水泥集团是国内也是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听介绍说: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

这里,我要特别说的是平凉的肉牛产业。平凉的肉牛养殖也经历了从千家万户分散养牛到养殖小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牛贩子小打小闹卖活牛到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的发展过程。2010年,全市牛饲养量达103.3万头,出栏量达38.2万头,产业增加值达12.4亿元,成为西北鲜牛肉重点供应基地。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现已建成养牛小区154个、规模养牛场82个,带动发展51个万头养牛乡、279个千头养牛村、1031个百头养牛社。在天源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小区,正在进行秸秆饲料化生物制剂的试验示范。公司经理郭凯介绍说:“采用甘肃农业大学与美国合作推广的MAX200制剂,每头牛每天平均增重1.7千克,而用一般青贮饲料喂养,每头牛每天增重1千克。采用这项高新技术养牛,引进一头350千克的牛育肥3~5个月,就可达到600千克的出栏标准。”目前,平凉市探索出了“全膜玉米-秸秆青贮-肉牛养殖-牛粪制沼-沼渣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全市种植全膜玉米、粮饲兼用玉米100万亩,年生产青贮秸秆127万吨,秸秆饲用率将达到60%以上,同时种植饲草406万亩,产草量达214万吨。通过延长产业链条,牛产品价格大幅度飙升。据调查,平凉市的一头300千克以上的架子牛能卖到5000元左右,再育肥3~5个月,以8000元的价格交售屠宰厂,再由屠宰厂等企业精深加工,牛肉精细分割到餐桌、牛骨做牛骨髓油茶或骨胶、牛血清进行生化制药,一头牛的价值接近10万元,农民育肥一头牛可获纯利1500元左右。如今,平凉市新建和改扩建产值达1000万元规模的牛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18家,年肉牛屠宰能力达到30万头。整合资源组建的平凉红牛集团,年生产各类牛产品3200多吨,实现利润1060万元。

晚上,我们住在平凉广成宾馆,这是一家五星级宾馆。在这里,我弄清了一个问题: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

广成子,道家创始人,传说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德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神仙传》是这样介绍广成子的: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

崆峒是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

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时,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

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崆峒山还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最著名的有汉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齐名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潜夫论》。皇甫谧,朝那人,除大多数人熟知他是医学针灸鼻祖之外,他还是博学多才的学者,《甲乙经》是我国针灸术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还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是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这一批学者文人的旷世才华。

崆峒山是文人墨客登临赏景抒发情怀的人间胜境。由于崆峒山悠久光辉的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骚人、迁客。司马迁曾慕名登临;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流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曾隐居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灸、著成《针灸甲乙经》。此后历代文人名士有的虽没有到过崆峒山,但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佳篇妙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主要通道,在中古前又称为“笄头山”。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北路第二站。从汉至唐这里曾有过一段驼铃叮咚,商贾不绝的盛况。崆峒山地形地貌极为奇特,自然风光优美,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苍翠,药材遍山。崆峒山以峰为骨,以林为肉,山峰雄伟,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评价“崆峒山水甲于关塞”,又评价“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天翠绿,冬季银装,四季都有美景。特别是忽而烟笼雾锁,时而云海飞瀑,朝观日出,夕望残阳都给人以无限享受。有山无水衬不出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精神。山下的弹筝湖平湖如镜,泾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峡又名弹筝峡。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绕山而来,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缤纷,飘满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两河一湖把崆峒山环抱其中,更显出水色山光格外秀丽。在西北黄土高原能有如此多姿多态的奇景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难怪谭嗣同登山诗中说:“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轩辕之丘,用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来岁,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摆起威仪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一日,过了泾河,车仗停在山下。可是崆峒山层峦叠嶂,岩崖危峻,却无路可上。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着说:“我们歌舞起来,仙师也许会下顾。”黄帝点头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这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内经》。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擒杀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黄帝回国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李白在《飞龙引》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由黄帝问道这一传说,我们感悟到:人类要探索宇宙真理,要寻找神灵,寻找自己的归宿,首先要先诚其意,摆正心态,这是个修心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正法、正道难求。虽然贵为天子,黄帝的求道之路也如此艰难。正因为得之不易,修道之士都知道珍惜。在古代,从中国的众多修道、修佛者,到国外的许多虔诚宗教人士,在磨难与魔难面前,都坚守对神佛的信念,毫不动摇。黄帝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奠基人,而且还是中华五千年正统文化的奠基人。修炼是正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返璞归真之路,是人探索真理之路。事实上,人人心中都埋有修炼向善的种子,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返本归真的愿望,人们都在期待着,寻找着。

当我们处于21世纪时,与黄帝问道的年代已相去甚远。时至今日,人类探索的道路远未停止。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心矛盾无法得到解答,只能在生活中苦苦寻找自己理想的答案。我们只有以虔诚的态度,特别是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多听多看多思考,达到心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境界,我们才能解开自己的心结。

让我们一切从诚恳开始吧!

2011年5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