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货膨胀可能产生哪些成本

通货膨胀可能产生哪些成本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机理比较复杂,对此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各种分析,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供求混合推进型、结构型、预期型和输入型等。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揭示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并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和垄断性大公司对成本和价格具有操纵能力,是提高生产成本并进而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机理比较复杂,对此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各种分析,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供求混合推进型、结构型、预期型和输入型等。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是指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俗的说法就是“太多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使得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出了在现行条件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其理论分析可用图9- 1加以说明。

图9-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图中AS表示总供给曲线,AD0表示总需求曲线的初值,两者的交点决定了供求平衡条件下的物价水平P0和收入水平Y0。当总需求增加,曲线AD0移至AD1时,会使收入水平提高至Y1,同时拉动物价水平上升至P1。由于经济离充分就业差距较大时,总供给曲线AS较平坦,因此收入水平提高较快,而物价水平变动较小。当总需求继续增加,曲线AD1移至AD2时,收入水平提高至Y2,同时拉动物价水平升至P2。此时AS曲线倾斜度增大,物价水平的提高加快,进入凯恩斯所说的“半通货膨胀”状况。经济愈是接近充分就业时的收入水平Yf,AS曲线越是陡峭,表示收入水平难以进一步增长。因此,当曲线从AD2移至AD3时,经济达到充分就业,AS曲线变为垂直,收入水平不再增长,总需求的增加几乎全部通过物价的上涨反映出来,即进入凯恩斯所谓的“真正的通货膨胀”。

根据引起总需求增加的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自发性需求拉动型,其总需求的增加是自发性的而不是由于预期的成本增加;②诱发性需求拉动型,主要是由于成本增加而诱发了总需求的增加;③被动性需求拉动型,由于政府增加支出或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总供给方面,提出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ost- pull Inflation)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利润而构成的。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其理论分析可用图9- 2加以说明。

图9-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图中AD表示总需求曲线,AS0表示总供给曲线的初值,并假定两者的交点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供求均衡点,由此得到初始时的价格水平P0和收入水平Yf。当成本增加时,企业会在同等产出水平上提高价格,或在同等价格水平上提供较少的产出,因而总供给曲线会由AS0向上移动至AS1,甚至AS2。当总需求不变时,价格水平则由P0上升至P1,甚至P2,而收入水平则下降至Y1,甚至Y2。因此,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正是由于成本的上升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并导致了收入水平的下降。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揭示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并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和垄断性大公司对成本和价格具有操纵能力,是提高生产成本并进而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此外,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等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尽管理论上可以区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拉动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Hybrid Inflation)。其理论分析可用图9-3加以说明。

图9-3 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图中AS0和AD0的交点为初始时经济的供求均衡点。当总需求增加时,其曲线由AD0移至AD1,物价水平由初始点P0上升至P1。物价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应提高,必然会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由AS0移至AS1,物价水平则上升至P2。为保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政府不得不增加支出,总需求再次增加,由AD1移至AD2,相应地AS1也移至AS2,物价水平则上升至P3和P4,从而形成由需求冲击开始的物价螺旋式上涨的通货膨胀。类似地,也可能发生由供给冲击开始的通货膨胀。当发生一次性成本推进型的物价上涨时,如果需求并不增加,通货膨胀则不会持久。但如果供给的减少导致政府为避免经济下降和失业增加而扩大需求,则必然发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是指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种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需求转移型。从整个社会看,需求可能并不多,但各部门之间因供求关系发展不平衡,有些部门可能因需求过多或贷给不足而出现价格上涨现象,而另一些部门则出现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如果这些部门的价格能够随着供过于求而相应下跌,则只会发生部门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动,不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和通货膨胀。但若供过于求的部门价格具有只涨不跌(刚性)的特点,即它的价格并不因供给超过需求而下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需求并不过多,有些部门甚至存在着大量失业和闲置未用的生产能力,也会出现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2)外部输入型。对于国际贸易占国民经济较多份额的国家,一般说来,世界市场密切联系的部门(也叫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依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而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也叫非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则取决于本国的需求和成本状况。因此,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将随世界市场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其价格上涨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本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但在开放部门货币工资增加后,非开放部门货币工资向前看齐,当非开放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其劳动生产率时便会出现工资推进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这时,一国通货膨胀率取决于开放经济部门与非开放经济部门在该国民经济中的相对份额及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3)部门差异型。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总有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而另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当前者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货币工资增加时,后一类部门的货币工资由于向前者看齐而提高,就会引起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五、预期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Anticipated Inflation or Expectation Inflation)认为,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通货膨胀预期说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

预期心理加快通货膨胀的作用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当公众有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以后,他们会尽可能地购买实物资产,而不愿意持有货币,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单位货币媒介的商品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相对过多,引起通货膨胀。第二,提高名义利率。对于储蓄者来说,一般比较重视实际利率的高低,当他们有了通货膨胀预期时,为确保实际利率不变,会要求提高名义利率,名义利率提高的幅度就是他们预期通货膨胀上涨的幅度。名义利率的提高,更进一步提高了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为转嫁成本或者为了维持利润水平,商品价格被提高,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第三,提高对货币工资的要求。在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下,工人或企业经营者会要求提高工资和其他福利所得,如此一来商品价格因生产成本提高而上涨。

六、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 Inflation)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通过国际传导过程,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递途径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会刺激对出口国家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出口增加。与此同时,出口国对国外进口商品需求减少,这样就会扩大该国贸易顺差,从而总需求增加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第二,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商品出口国呈现贸易顺差状况,在国际固定汇率制度下,储备增加将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从而起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作用。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直接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第三,在世界市场上,因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使石油、原材料等基础资料的输入成本提高,相应造成进口国物价上涨,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