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的成本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通货膨胀的成本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尤其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后,货币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的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许多交易合同不得不更加谨慎,需要使用多种条款来保证利益不会受损。即使对于爬行的和温和的通货膨胀,社会成本有时也是相当高的。从较长时期来看,当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名义利率水平也较高,从而造成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

四、通货膨胀的成本

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尤其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后,货币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的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许多交易合同不得不更加谨慎,需要使用多种条款来保证利益不会受损。即使从看上去较小的方面来看,整个社会也不得不付出较高的成本。例如,高通胀情况下,企业的会计账簿也需要加厚许多,这对企业可能是一种小额成本,但是对全社会则是一笔高额支出。现代社会的货币体系是一种依赖于人们相互信任的信用货币,即我之所以愿意接受一张记载着某个面值的纸币,只是因为我相信拿这张纸币能够购买到我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而且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不会因为我持有一段时间而减少。一旦发生了高通货膨胀,这种信任机制就很难维持下去,每个人获得货币后都希望将其尽快转化为实物资产或产品,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造成物价水平提高。

即使对于爬行的和温和的通货膨胀,社会成本有时也是相当高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磨鞋底”成本。从较长时期来看,当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名义利率水平也较高(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通货膨胀率),从而造成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人们比没有通货膨胀时更频繁地转换资产类型,例如从存款转化为现金,再从现金转化为存款,从而增加了调整资产组合的交易成本。

二是税收效应。所得税是按名义收入征收的,在累进所得税的情况下,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会进入到更高的纳税等级,需要缴纳更多的税,但人们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变化,反而由于税收增加减少了。例如,在我国原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收入800元,是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当时很少有人的收入超过800元,大多数工薪阶层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经过20年后,人们的名义收入提高了,许多人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减少了人们的实际收入。当然,我国居民名义收入提高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但也有通货膨胀的因素,比如,按消费物价指数计算1994年到2000年物价水平提高了近60%,这种因素反映到名义收入的变化上来。

三是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在评估名义变化和实际变化时,通常只考虑名义变化,对实际变化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许多投资、消费和储蓄决策较为容易进行比较判断,但是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发生偏离,人们往往难于鉴别其对相关决策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和家庭作出错误的决策。这种错误决策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因此会带来相关社会成本提高。

四是通胀波动性带来的风险成本。当通货膨胀率越高时,通货膨胀的波动性也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大了人们进行资产组合选择的风险。例如,债券通常是以固定名义金额支付债息的,发生通货膨胀后,人们会遭受损失。因此,要作出长远的投资和储蓄决策的风险成本就会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