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白细胞计数静脉血:成人×109/L末梢血:成人×109/L儿童×109/L新生儿×109/L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淋巴瘤、戈谢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显著增多,且可见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注意事项】

1.标本的正确采集 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2.末梢血采集 采血针穿刺使血自然流出为宜,过浅血量不足,挤压造成大量组织液混入,使计数结果偏低;天气寒冷时,采血应避开冻疮、发炎、水肿及有瘢痕的部位,以免影响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见表1-1-4和表1-1-5。

表1-1-4 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绝对值参考范围

表1-1-5 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减少:见于伤寒、剧烈寒冷、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2.淋巴细胞

(1)增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2)减少: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

3.单核细胞

(1)生理性增多: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2)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②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戈谢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显著增多,且可见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4.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传染病预后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

(2)减少:见于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人群等。

5.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

(三)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 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öhle 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 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ë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