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检验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检验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 L;且患者伴有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畏寒、发热等症状。粒细胞缺乏症可导致严重感染、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甚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治疗措施。根据引起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可分为生成障碍、成熟障碍、分布异常、破坏消耗过多和释放障碍等,其常见病因见表15-2。当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概述】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是指成年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年人低于2.0×109/ 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小于10岁的儿童低于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109/ L;且患者伴有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畏寒、发热等症状。粒细胞缺乏症可导致严重感染、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甚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治疗措施。

根据粒细胞生成的动力学,粒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粒-单核细胞系祖细胞,再分化为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从原粒到中幼粒细胞构成了粒细胞的增殖池,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因不能再分裂而构成了成熟池。完全成熟的粒细胞贮存在骨髓中,当机体需要时,部分成熟粒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其中一部分循环于外周血的循环池中,即血常规检测到的粒细胞数,另一部分附着于小静脉和微血管壁上的边缘池中。正常情况下,粒细胞的生成、释放和血管内粒细胞的分布受机体神经与体液双重调节,循环池与边缘池的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停留数小时后进入血管外组织中,具体分布及变化见表15-1。

表15-1 粒细胞生成动力学

根据引起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可分为生成障碍、成熟障碍、分布异常、破坏消耗过多和释放障碍等,其常见病因见表15-2。

表15-2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一般正常。白细胞总数<4×109/L,中性粒细胞< 2.0×109/L,甚至低于(0.5~1.0)×109/L,分类时中性粒细胞通常在40%~50%,也有在30%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相对增高。粒细胞可出现中毒颗粒、空泡、核棘突、核变性等多种毒性变。

2.骨髓象

(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降低。

(2)根据病因不同,粒系可有多种表现:①粒细胞各阶段比例明显降低,几近消失,说明骨髓增生障碍;②原、幼粒细胞存在,而成熟粒细胞缺失,为粒细胞成熟障碍;③粒细胞增生不良,并伴形态异常;④骨髓象粒系基本正常。

(3)红系、巨核系细胞大致正常,血小板易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相对增高。

3.其他检查

(1)泼尼松刺激试验:若本试验正常,表示患者中性粒细胞贮存池正常,则粒细胞减低可能是由于骨髓释放障碍或其他方面原因造成。

(2)肾上腺素激发试验:注射肾上腺素后白细胞增加1倍以上,或粒细胞上升值超过(1.5~2)×109/L,表示白细胞在血管壁黏附增多,边缘池扩大,提示粒细胞分布异常。

(3)粒细胞抗体检测:若试验阳性,说明机体存在抗粒细胞抗体,可破坏粒细胞,引起白细胞减少。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成年人外周血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0×109/L,10~12岁低于4.5×109/L;<10岁者低于5.0×109/L时,考虑为白细胞减少症。

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年人低于2.0×109/L,10~12岁低于1.8×109/L,<10岁者低于1.5×109/L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鉴别诊断 本病要注意与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区别,后者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分布至边缘池增多,但骨髓象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