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一、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以上是凯恩斯主义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对此货币学派提出了不同看法。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流传较早的、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

图14-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可用图14-1来说明。在图14-1中,横轴Q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全社会需求总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全社会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四部分构成,同时它是由相应的货币供给来支持的总需求。总供给曲线表示全社会供给总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全社会供给总量是由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商品量和提供的劳务量构成的。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图14-1中,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Q1,在产出从零增加到Q1这段区间,由于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状态,需求曲线的变化不会引起价格的上涨,价格水平始终稳定在P1。当总产量达到Q1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图14-1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2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2决定了较高的物价水平和产量P2和Q2。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这时的产量叫做充分就业产量。图14-1中的总需求曲线AD3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P3,总产量水平Qf,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后,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14-1中的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4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Q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以上是凯恩斯主义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对此货币学派提出了不同看法。货币学派认为,决定宏观经济波动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总需求的增加,再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致的,是一种纯货币现象。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许多国家在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一般物价水平也在上涨。对于此现象,需求拉动说难以解释,于是西方学者企图从供给方面说明会发生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提出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一理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具体包括工资推进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通货膨胀两种类型。

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他们把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叫做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以区别于利润提高造成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的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推动通货膨胀。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2.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用图14-2来说明。在图14-2中,Q、P、AD、AS分别表示产量、物价、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

图14-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其与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为E1,决定的总产量为Q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的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Q2,价格水平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Q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总供给逐渐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总产量会越来越偏离充分就业量,就业量也要随着总产量的下降而减少,事业不断增加,物价日趋昂贵,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不稳定,政府必须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刺激需求,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单纯用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因为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应当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成因,即供求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的论点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例如,一方面,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度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推进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能从成本方面开始,如迫于工会的压力而提高工资等。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过程很快就会停止。因为工资上升会使失业增加或产出减少,结果将会使“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终止。可见,“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可用图14-3表示。在图14-3中,最初总供给曲线AS1与总需求曲线AD1相交于E1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产量为Q1。假设通货膨胀从成本方面开始,如迫于工会的压力而提高工人工资,成本增加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从AS1至AS2再到AS3,若总需求不变,则价格水平从P1升至P3。然而,工人收入的增加会刺激总需求的增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与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更高的价格水平,过度的需求与不断减少的供给共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当总需求曲线移至AD2时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Qf,产量不再发生变动,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涨。另外,假设通货膨胀从社会总需求增加开始,需求曲线从AD1向右上方移动。而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会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推进的因素,成本的提高使产量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共同促进价格水平攀升,同时产量在逐渐减少。直到总供给达到AS2、总需求为AD3时,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Qf,接着总需求的进一步上升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提高,而不会使产量增加。

图14-3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根据西方学者的解释,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的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的部门“看齐”,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增加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货币的功能丧失,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经济危机。因此,为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一)需求政策

当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时,采取紧缩性需求政策就能取得一定效果。一般而言,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减少财政支出,这主要通过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实现。②增加财政收入,这主要通过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等方式来实现。

(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率的提高会引起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相应提高,这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储蓄,减少消费需求。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减少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能力。这样就能够达到抽紧银根、减少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回收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

在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时,要注意这两个政策的合理搭配。同时采用“双紧”政策时,往往会带来经济的大起大落。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管制政策,以限制物价与工资的上涨,降低通货膨胀率。目前,各国采取的收入政策主要包括:

(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与物价的上涨。这种“指导线”是由政府规定的在一定期限内允许总货币收入增长的一个目标数值线,并据此采取措施控制每个部门的工资与物价的上涨率。

(2)管制或冻结措施。这是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硬性规定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

(3)政府以税收手段进行奖惩以限制工资与物价的上涨。若企业和工会将工资与物价的上涨维持在政府规定的上涨幅度内,政府就以减免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形式进行奖励;反之,一旦超过政府规定的上涨幅度,政府就以增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形式进行惩罚。

(三)供给政策

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供给。增加供给意味着经济增长,这样就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总需求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供给的增加意味着过剩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就能防止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增加供给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减税,这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与投资能力。另外,减税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扩大生产,从而增加供给。②限制货币的增长,稳定物价,以确保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保证人们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收益,增强其信心。③改善劳动市场结构,对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就业能力,增加产出。

(四)结构调整

当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时也会引起通货膨胀。要防止和治理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适应需求结构。

通常可以采取微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微观财政政策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共支出结构政策等。通过调节各种税率和税种范围以及政府支出的项目和各项目的支出额来影响需求和供给结构,以缓和结构失调所引发的物价上涨。微观货币政策包括利率结构政策和信贷结构政策等。通过调节各种利率差和各种信贷数额及条件来影响存贷款结构和总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鼓励资金流向生产性部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