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税收增长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中国税收增长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2-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税收增长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税收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的现象。轻税产业或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也是造成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个外向经济体系中必然存在外贸进口额,而近年来中国海关对于进口环节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快速增长也是造成税收收入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中国税收增长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税收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的现象。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原因,例如轻税产业或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税收增长需要一定的时滞等。其次是制度因素。统计规范制度方面,非税GDP的存在、外贸进口核算方法、出口退税核算制度等,都会导致二者发生背离。最后,管理因素也很重要。税务部门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可以使税收收入摆脱税源的约束实现快速增长。

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与税收收入增长的背离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有效带动了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1994年进行了工商税制改革后,中国的税收收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1999年中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从此每年的税收增量都在几千亿元以上。

图2-1 我国税收收入与经济总量(1994-2012年)

从经济原理上讲,GDP是税收的基础,没有GDP的增长,税收增长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近年来中国却出现了税收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的现象。

如图2-2所示,在1994年至2011年的18年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但1996年之前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从1996年开始,税收收入的增速持续超越了经济总体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4年,税收收入的增速是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2.5倍,两者绝对值的差距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那么,税收收入为什么会长期、持续偏离税源增长呢?中国的税收增长是否健康?是否可长期持续?

图2-2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税收增长率(1994-2012年)

二、中国税收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

虽然中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超经济增长速度,但不可否认,中国税收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图2-1中二者变化趋势的一致性,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基本判断。而我们下面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使二者增长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反映着经济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又影响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从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看,近年来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不断上升,1994年GDP的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是20%、47%和33%,而到2011年这一构成则是10.1%、45.3%和44.6%,同时,中国近年来频繁利用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产业之间税负差异不断扩大。轻税产业或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也是造成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济增长影响的时滞性

当年的税收增长不仅受到同年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受到前几年经济情况的持续影响,即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税收增长需要一定的时滞,因此在当年的税收增长中可能包括前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制度因素分析

1.统计规范制约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非税GDP导致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背离,非税GDP的存在导致了税收收入与GDP在统计内容上的差异。在GDP总量中,绝大部分GDP会带来税收收入,但也有一部分GDP无法形成税收收入,我们称之为非税GDP,例如,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大部分第一产业的GDP转变为非税GDP。同时,在可税GDP中,又有高税率GDP与低税率GDP之分,前者对税收的贡献大,后者对税收的贡献小。显然提高可税GDP的比重,特别是提高高税负GDP的比重,会导致税收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外贸进口核算的影响。在一个外向经济体系中必然存在外贸进口额,而近年来中国海关对于进口环节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快速增长也是造成税收收入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但GDP核算的是外贸进出口净值,外贸进口应作为统计宏观经济增长的减项。但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税收收入的增加,如增加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的税额。

最后是出口退税制度。在经济统计中,出口退税是不从税收收入统计中扣除的。而客观上,出口退税并没有形成国家的可支配收入,企业即使在实际得到所退税款之前,也并不将其视为实际的成本费用。这种统计方法,实际上造成了税收收入规模的虚增。

2.税收制度设计的原因

现行税制中某些税种的制度本身造成二者的背离,即有些税种的收入和GDP没有直接关系,如有一些定额税,含车船税印花税的部分税目等;一些财产行为税类收入如房产税,其税基(Tax Base)是以财产的原值为基础,不与经济同步增长。

3.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存在大量的税收先征后返或即征即退现象。这其中包括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的先征后返,但更为普遍的是各级地方政府为实现招商引资等经济调控目标而出台的,由本级财政负担的先征后返或变相税收优惠。但同时在税收统计上,只要税款缴入国库,无论退还与否,均形成税收收入。显然已退还的税款所形成的税收收入存在“虚假性”,导致了税收收入的“虚增”。

4.其他制度原因

国家财政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的相对水平。政府的非税收入中通常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以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社会捐赠等。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非税收入规模相对庞大,1989年中国政府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曾高达20.17%,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比重大约在14%左右,随着中国取消“两金”以及清理“乱收费”的进行,非税收入出现了大规模的下降,到2009该比重已降至13.09%。显然,当一国政府收入中的非税收入比重下降时,政府必须通过提高税收收入满足其资金需求,这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必然是不一致的。

5.管理因素分析

管理因素对税收增长的影响主要是税务管理部门通过税收征管水平提高带动税收收入增长。这一方面取决于税收征收管理能力,即是不是所有的税源都能够应收尽收,这主要受到税务机构的征管方式、征管手段、征管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社会的纳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一些制度约束,例如制度是不是激励税收管理当局收取比税法所规定的更多或更少的税款。

就中国的税收管理而言,在1993年以前,中国财政体制运行的典型特征是“减税让利”,税收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低于经济增长率。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税收征管力度不断加强。税务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依法治税,强化税源控制,大量清缴欠税,严厉打击各类偷税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堵塞税收漏洞,加强税收征管,调整税务机构设置,将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分设、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实施“金税工程”等,大大提高了税收的征管水平,减少了税收流失,也促使了税收收入的更快增长。

专栏2-2

海关税收为何逆势增长

2009年全国海关征税入库9 213.6亿元,海关税收再创历史新高。这已经是海关税收连续20年创新高。但是,这次创新高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世界经济面临重创,国际贸易大幅萎缩。我国进出口贸易遭遇10年来首次同比下降,也是近30年来进出口贸易最大跌幅。海关税收遭遇了恢复征收关税30年来最为困难的局面。

海关税与国内税收不同,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税种相对单一,海关税收主要是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二是征收对象特定,海关征收对象主要是进出口企业,且为当期实际发生的进出口应税货物;三是从价计税,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大。海关税收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关税收构成直接冲击。

海关税收主要来自于进口,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口。2009年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主要表现在出口贸易的大幅下降方面。出口大幅下滑也直接制约了进口增长。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又是影响进口贸易总值增长最直接的原因,2009年因能源和生产性原材料价格下跌影响税收减收1 180.9亿。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又影响海关税收减收262.1亿元。此外,因税收政策调整导致出口关税同比大幅减收。为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2月1日和2009年7月1日,我国先后降低和取消了200余种商品的出口关税,导致钢材、焦炭、化肥等出口应税货物的出口税收大幅下降,减收341.3亿元。如此多的减收因素,要让海关税收不往下掉,听起来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一些增收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首先,作为海关主要税源的一般贸易进口不算太差,2009年一般贸易进口5 339.4亿美元,同比下降6.7%,受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影响,2009年国内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机电产品进口小幅增长,全年机电产品进口应税货值同比增长18.1%,税款2 039.6亿元,增长12.5%,增收227.4亿。同时,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矿产品增值税率由13%恢复到17%,海关因此多征收增值税185.1亿元;实行燃油税改革,进口环节成品油消费税税率提高,全年海关多征收消费税128.9亿元,多征收增值税21.9亿元。此外,实施增值税转型政策,有利于增加机电设备等产品应税进口,扩大了海关税源。全年海关因此多征收增值税96.8亿元。

还有一个增收因素实属“意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原先盯住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为帮助企业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渡难关,海关牵头提出了鼓励加工贸易内销的政策建议,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全年从事加工贸易企业数量12.6万家,基本保持了上一年规模。受冲击最明显的加工贸易企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也为海关带来了税收。全年加工贸易内销征税302.3亿元,增长12.6%,实现了综合治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虽然有这些亮点,但从总体上来讲,2009年海关减收因素还是多于增收因素。如何反败为胜?除了要抓住客观的增收因素,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面对空前严峻的税收形势,2009年年初,总署党组听取专题汇报,接着召开了全国海关综合治税工作会议,出台6个方面、17条措施,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综合治税大会战。监管部门突出重点,完善并加强运输工具、舱单、监管场所三位一体的监控模式,优化查验工作制度,改革快件监管模式,大力加强各类进出口货物的实际监管,不断提升实际监管的有效性。关税部门从开展抽样考核、规范申报入手,完善全国海关税收监控体系,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全面强化征管基础,提高征管能力,加强税收实际征管,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同时,结合税收政策的调整,认真组织梳理,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保税部门重点抓3 000多家联网企业的核查核销,同时推进加工贸易货物内销便利化,积极拓展海关税源。稽查部门转变稽查方式,全面开展专项稽查。年内对行业性、政策性风险集中的行业和企业,组织开展“自查自纠、主动补税”联合专项行动,推动企业主动补税。缉私部门以打促税,实施税收保全,净化征管环境,促进税收增收。

数字最能说明全国海关全力以赴综合治税所做的工作。全年海关审价、归类、稽查补税分别达到105.2亿元、14.3亿元、47.3亿元,分别增长44.8%、109.9%、163.5%。全国海关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全年共查获走私犯罪案件案值157.7亿元,增长78.7%。

上述各项补税合计带来2009年税收增收约200亿元。另外,全国海关还大力加强原产地监控、强化减免税后续管理以及加强通关正面监管等。经测算2009年因加强综合治税总体增收税款约300亿元。加上正常进口税收8 831.1亿元以及正常出口关税82.5亿元,总的海关税收就为9 213.6亿元。大家从中也不难看出,税源下降的情况下,海关税收反而实现增长,创下新高的原因。

多收税并不是海关税收工作的全部。2009年的综合治税是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的。海关征收的对象多为进出口企业,是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企业群体。因此,综合治税必须正确处理好保税收与保增长、保民生的关系,实现保税收与保增长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全国海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出台了十项措施,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另一方面,对税收核查、案件查处过程中涉及企业生存、职工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坚持依法征管、宽严相济,确保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综合治税平稳有序地开展。

关键概念

税收分析 市场出清 非税GDP

复习思考题

1.纳税评估和税收分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近年来我国税收超经济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海关税收为何在2009年出现了逆势增长?

【注释】

(1)转引自:微观税收分析.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2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