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日经济增长逆转的原因探析
战后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美国。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的发展似乎突然停滞不前了,而美国经济却持续快速增长,美日两国在经济增长上出现了巨大的逆转。这种逆转有着深刻的技术、制度等背景与理论上的渊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美国适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而日本却过分沉醉于传统支柱产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汽车、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依靠其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体系赢得了对美国的优势,并大量挤占了美国市场。为改变这种局面,重新夺回竞争优势,美国在80年代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淘汰过时落后的产业;另一方面,应用电子和信息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像汽车、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调整,8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80年代初的64%上升到70%左右,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由80年代初的33%降到24%左右。这些变化可以说顺应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为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美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日本却过分沉醉于20世纪60~80年代使其迅速发展和强大起来的那些传统支柱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像美国那样的敏感,尤其是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未能做出及时的反应,结果造成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和滞后,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产业的市场已经高度饱和,同时随着日本地价和工资成本的上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迫使日本实行产业转移,造成日本产业“空心化”;日本在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对传统支柱产业投资过度,造成设备和雇佣的严重过剩,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困难;无论从产业界的目标看,还是从现实投资活动看,日本经济都处于主导产业空白期,能够替代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推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群尚未形成;由于大量投资及劳动力滞留于第二产业,加之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使大量第一、第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不能被第三产业吸纳,造成日本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美国拥有成功的国家创新系统,而日本的创新机制却相对落后
一个成功的国家创新系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能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及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正确引导。而这三个方面日本与美国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1)基础研究能力方面存在差距。日本一向重视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据统计,1990~2000年,日本的基础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只有10%左右,而美国这一比重则为15%,如果以1992年美国独创性基础研究水平为100的话,日本同期仅为40。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看,美国获奖人数是日本的35倍。
(2)教育模式的不同导致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美国和日本同为教育发达的国家,但日本教育模式培养的是模仿和应用型人才,而美国培养出来的却是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追赶目标并在科学技术上处于世界前列时,要求日本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而日本模仿和应用型人才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转变。
(3)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不同。美国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推动了相关法律的通过,政府还出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活动。反观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政府对科技开发创新的支持和投入相对较弱,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同时,政府对技术创新缺乏正确引导,在技术创新主攻方向上也不是很明确。
3.美国拥有完善的金融体制,而日本的金融体制则过时落后
金融体制是一国经济的大动脉。有效而完善的金融系统是一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颁布和实施《1994年跨州法》等有关法令,解除了对银行跨区、跨业经营的禁令,推动了银行业的兼并、合并和收购浪潮。通过银行业内部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美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加速了金融新产品的问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有美国金融业提供的大量风险资本(投资)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从而推动了大量高新技术及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因此,金融业成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而高科技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又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日本的金融体制是在战后恢复和重建时期建立起来的,应该说这种体制对实现经济赶超起过重要作用。但是赶超阶段结束后,日本并没有果断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上“金融泡沫”破灭后,形成了大量的不良债权。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使日本的金融业雪上加霜。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日本金融企业自身难保,无心也无力提供大量的风险资金去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对外贷款也日趋保守。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日本高新技术及高科技产业的成长,抑制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从而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4.美国拥有灵活的企业机制,而日本的企业机制则相对僵化
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于企业的活力。而企业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具有后劲。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国企业进行了旨在面向21世纪的调整和改革。改革后的美国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企业规模趋向灵活,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应变能力;面向市场的企业内部新组织形式即企业内部也实行厂商与客户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独立核算,一旦经营出现亏损,就要宣布破产;通过大力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使公司内部信息顺畅、决策迅速、运转高效。
日本体制的特点是生产要素与资本长期结合,它要求的是团体生产方式(团队精神)、人力资本的深度开发、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条例化组织结构。这种体制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充分显示其优越性,这些可以从日本在汽车、机械电子等制造业方面的杰出表现得到佐证。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正经历由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知识资本化、创新个体化,对此,美国那种崇尚个性、自由和标新立异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最具有适应性。而日本体制中的“团队精神”、“年功序列工资制”、“终身雇佣制”却把人固定在一个或某个方向或企业上。在这种体制下,优秀人才等重要资源都被圈在大企业中,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劳动力市场、经理人员市场等创业和创新所需的条件缺乏,因而使得新兴高科技企业缺乏成长的土壤和温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