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点

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点

时间:2022-1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产业集群主要是指某一区域的产业集中现象。对于后一个层面的集中,可以视为产业集聚——地理邻近的产业生产单位、服务单元,借助于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一种经济现象。目前,产业集群研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波特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点

一、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主要是指某一区域的产业集中现象。它是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现在,创新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竞争经济学等一些“新”理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到底何谓产业集群,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见表13-1)。在《克林斯简明辞典》中,集群是“一定数量的紧密生长在一起的同类事物——人或者事物——的聚集”(Collins Concise Dictionary,1990,211)。[1]派克(F.G.Pyke)等人虽然也将产业集群视为企业的区域集中现象,但是他们更加强调某一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集中,并强调了这种集中的地方性。J.A.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从产业集群的功能角度对产业集群做出如下定义:为了获得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此外,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的集群概念和分析重点各不相同(见表13-2)。

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根据波特的定义,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例如,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从侧面还可扩展到辅助性或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以技能技术要素投入的相关产业公司。此外,还包括专业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中心、各类中介性组织和贸易联盟等。[2]

表13-1 各国学者对集群本质的理解

资料来源:许庆瑞、毛凯军:“试论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科研管理》,2003年第1期。

表13-2 产业集群的层次

资料来源:Roelandt等人(1997),转引自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22~27页。

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和产业集中是分析产业成长过程中区域分布的几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产业集中是指国民经济部门中少数几个至关重要的产业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最大的几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产值份额、就业份额等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这些产业的地位越重要,影响也越大。通常,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是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一定时期,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得益于几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产业集中实现的。当然,这种集中要通过一定的区域集中,也即是少数几个产业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体现出来。因此,产业集中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集中;另一个是这些产业的区域集中。对于后一个层面的集中,可以视为产业集聚——地理邻近的产业生产单位、服务单元,借助于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上述关系与集聚的交互影响,某一区域某一产业的横向、纵向分工将进一步深化,或者以该地该产业为主导力量,在全国、全球范围整合该产业价值链,或者为全国或全球产业中的主导企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配套产品或服务,并形成一种能够自我循环发展、自我强化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这时的产业集聚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之间大体存在着顺次发展的过程,但三者之间的时间继承性可能不十分明显,也可能在同一时间发生。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产生于同一空间区域。[3]

二、产业集群研究的新特点

多数产业集群的文献资料都认为,马歇尔的开创性研究构成了现代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Jaffe等人,1993;Audretsch和Feldman,1996;Porter,1998;王缉慈,2001;徐康宁,2001)。在马歇尔的研究中,产业集聚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在这样的工业区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行业的小企业。马歇尔认为,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的存在、专有劳动技能的供给与需求、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顾客的便利等因素,促使工业行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王缉慈,2001)。

目前,产业集群研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特点是,从传统的外部经济、区位等经济要素转到了非经济要素,例如各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开山鼻祖,阿尔弗雷德·韦伯先提出了集聚因素的概念,并从工业区位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他认为集聚因素是一种“优势”,或者是一种生产的廉价,或者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被带到某一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分散因素是由生产的分散化(生产不在一个地方)产生的生产廉价。“对任一集中化的工业,集聚与分散因素是集中化规模的函数……在一定集中度化程度下,成本因工业的集中化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指数比工业完全分散情况下的成本指数要低,也比集中化较低的工业要低。”韦伯指出,技术设备发展、劳动力组织、市场化因素、经常性开支成本四个因素是产业集聚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纯粹的经济要素无力解释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成长,研究者将包括各种规则在内的社会因素引入到产业集群分析框架中,使得对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社会因素的作用一直很大,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方法,以及该领域一直是社会学家热衷研究的问题,使得主流经济学家很少顾及这一因素。在硅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起着决定性作用。最近,胡刚将企业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观点引入到了产业集群环境分析,认为集群企业必须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自己的社会义务,集群内企业比非集群内企业一般都具有更高的经营能力和更好的经营绩效。[4]

产业集群研究的另一个新特点是,从单纯的关注空间集中转移到了空间集中区域的内在关系(内部组织),并从侧重于分析集群的起源转到了发展。波特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中,持久的竞争优势日益取决于地区性的东西——那些远方竞争对手难以比拟的知识、关系和动力。产业群聚就是特定领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在波特看来,产业群聚区代表一种新型的空间组织形式,它介于公开的市场与科层结构之间,是一种组织价值链的替代方式。波特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影响竞争:第一,提升以地区为基础的公司的生产率;第二,推动革新的步伐,支持今后的生产率增长;第三,促进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和强化群聚本身。新产业空间学派的Scott(1980)、Christopherson和Storper(1986),创新环境学派的GREMI(1997)、Granovetter(1985),区位学派的Bagnasco(1977)等,分别从本地化集聚、创新气氛、劳动分工等角度,研究了基于企业集群的产业集聚问题。而克鲁格曼则把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因素联系起来,拓展了产业集聚的分析视角。中国学者李宁、杨蕙馨(2005)等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的协调机制,他们认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不是使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剩余最大化,而是追求集群剩余的最大化;并且企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与相互依赖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在使集群剩余最大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每个企业的剩余最大化。[5]

另外,由于创新与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更为紧密,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产业集聚中的创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