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新城的内涵及特点

产业新城的内涵及特点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产业新城的内涵及特点一、产业新城的内涵产业新城中的“产”是指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是指城市;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二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新城区。以产兴城,主要是指在产业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的积聚带来人口的积聚。以中心城市和产业新城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
产业新城的内涵及特点_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反思

第一节 产业新城的内涵及特点

一、产业新城的内涵

产业新城中的“产”是指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是指城市;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产业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也就没有城市的发展;人口是城市的另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换句话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两者不可分割,它们互相影响。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发展得再好,也只是“空城”;产业如果没有城市为依托,即使结构再合理、再高端,也只能是“空转”[1],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就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化只有以一定的产业化发展为依托,才是健康的城市化,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综上所述,产业新城就是指现代产业聚集在一定的空间之内,配之以健全的城市功能设施的新城区。实际上,它是指以产业为依托、以生活配套设施为基础的新城区。它通过产业聚集来推动人口聚集,并由此促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加快。同时,它通过现代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工作、投资、建厂,从而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新城区的形成。

二、产业新城的特点

一般来说,产业新城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现代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起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新陈代谢,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新兴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基于科技革命而成长起来的一系列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包括技术创新较集中、产值较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的产业领域。

我国的产业新城一方面承接国际社会和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积聚当前的新兴产业,以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产业新城的开发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它要承担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之重任,从而加快我国产业优化和升级的进程。第二,随着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工业文明的进步,产业新城的产业应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产业。这是人口在此居住生活的前提,是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第三,产业新城的产业不仅仅是工业,而是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多样化产业的积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以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物流、信息、中介、社区、会展等为主导的新兴服务业在产业新城应运而生。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内的聚合力和对外的辐射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的产业新城还涉及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总之,产业新城建设已经超越了原有单一的工业园建设的局限,它是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

二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新城区。以产兴城,主要是指在产业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的积聚带来人口的积聚。因为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园区才有人气,否则就是“空城”。以城促产,主要指产业新城的建设不再是“产”“城”分离,而是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除了原有的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居住、娱乐、文化、体育、交往、绿化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只有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得到完善,才能带来更多的人在这里投资建厂、生活居住,从而进一步引来更多的产业积聚。产业新城建设还是一个产城融合的过程,即产业和城市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其中产业是先导,是动力和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没有城市,产业就缺乏平台,发展就难以为继。产业和城市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来达到产城共荣、产城融合的目的。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是工业化助推器。两者互动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使人类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城市化与信息化结合,提升城市现代产业水平,完善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优化城镇化的生活环境,使人类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现代产业新城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融合区。国内有学者认为,新型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更宽广的产业内涵及更高级的产业形态,新型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市场需求和更强大的基础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三是一个区域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由一定相互关联的企业、公司、供应商、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政府服务组织集结成群的现象就是产业集群。它主要表现在行业集群和空间上集群。产业新城的出现是产业集群的一种体现,这种集群不仅仅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聚集,还包括人才资金信息的聚集,科研院校研发机构的聚集,优质公共服务的聚集。它能实现科技领先、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的便利,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区域的聚集效应、经济的规模效应,因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各地的新城建设正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各地的产业新城通过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将会与中心城市一起,成为城市群的核心。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群分布在我国的东、中、西部,随着城市群的范围越来越大,它们的辐射面也将逐步增强。以中心城市和产业新城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

四是具有积聚和扩散效应。以往的工业园区由于产业和功能单一,政策和制度也与所在地的政策和制度不匹配,形成工业园区与所在城市二元分割的“孤岛现象”,导致园区的发展不能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产业新城的核心内容是现代新兴产业的积聚升级和产业人口的积聚,它具有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双重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推进,随着转方式和调结构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产业新城将作为一个新型城区,具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功能,也起着将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和扩散的作用。随着经济高效、规模地发展,产业新城能带动周边整体区域的发展。

五是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成功试点区。在产业新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其进行产业新城的发展规划、战略定位和产业定位,并负责提供土地指标和对居民进行拆迁安置等工作。它还主导新城的土地整理工作,承担新城内的治安、交通、税收等各项社会管理职能。然而,产业新城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产业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由原来单一地依靠国家计划投资发展到目前政策投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以通过吸收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融资困难及财政支出。早在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2012年12月25日,修订过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全国各地的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全国各地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目前,各类产业新城开发企业可以BT、BOT和TOT方式参与土地一级开发,并能参与产业新城的生活配套和公建设施建设。它们可以配合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工作,经地方政府批准后可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同时还能进行城市运营、城市宣传等工作。

三、与产业新城有关的理论

1.有关产业发展的理论。

一是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由一定相互关联的企业、公司、供应商、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政府服务组织集结成群的经济现象。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竞争性配套与合作,具有产业链条长且配套、内部专业化分工细、人才集中、科技领先、公共服务便利、交易成本低等优点,从而形成区域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因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产业集群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方便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产业集群内不仅存在大量的企业,还有相关的研究机构,通过企业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企业可以通过集群,努力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品牌,然后依托品牌效应扩张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吸引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并以区域品牌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3]。产业新城的兴起是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新城的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因而不断变动,它在产业发展方面不断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横向联系方面不断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演进。这两方面的演进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在就业人口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化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这一产业的升级主要得力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今后若干年内,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淘汰的将不再是夕阳产业,而是夕阳技术。除了技术升级外,对现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延伸,增加其附加值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方式,如培育与现状主导产业有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的其他产业等。产业新城的兴起是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必然结果。从产业发展定位的角度看,产业新城在对产业进行选择或引进时,应注意新兴产业的选择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是否能延伸现有产业链或提升现有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地区或城市的产业发展潜力,并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2.有关城市化发展的理论。

一是郊区城市化理论。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压力、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引起一定的人口、企业、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这一过程称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包括三种“外迁”方式:第一,人口外迁。它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第二,工业外迁。其主要原因在于郊区有着低廉的土地和税收政策,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对接。第三,零售服务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城市中心区的商业面对来自郊区的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产业新城的兴起是郊区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承担着大城市人口、产业的外溢。

二是城市功能定位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分为功能分区理论和功能混合理论。功能分区理论源于1933年在雅典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这次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和平衡布置,建设把三者联系起来的交通网,以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功能混合理论源于1977年在智利首都利马召开的国际建筑会议,会上通过了《马丘比丘宪章》,它批评《雅典宪章》过分注重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主张城市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功能分区理论和功能混合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布局的两套并行不悖、并驾齐驱的规划理论,它们之间既有不同点,又存在着兼容性、统一性和互补性。功能分区理论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而功能混合理论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前者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而后者强调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前者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而后者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产业新城在具体运用这两个理论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可以是宏观分区、微观混合,也可以是宏观混合、微观分区,两者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相互完善[4]。产业新城的兴起更多体现了城市功能混合理论的价值取向,在新区里不仅有产业,还有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生活设施和生态建设,这得益于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城市化的转型升级。新城区应是既宜产,又宜居。

3.有关政府融资模式的理论。

政府融资模式是指政府通过BOT、BT和TOT等融资方式,与企业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BOT融资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可直译为“建设—经营—移交”:政府让私人机构对传统上由政府公共部门专营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设计、建造、经营、维修和管理,并在指定年限(特许期)后将项目无偿交给项目所有者——政府。BT融资模式(BuildTransfer)可直译为“建设—移交”:政府将公共项目的投资建设权通过合法途径给个体投资建设单位,公共项目建成后,个体投资建设单位立即将该项目转移给回购单位(政府);在一定年限内,回购单位定期向个体投资建设单位支付回购款(分期付款)。T0T融资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好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将项目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虽然BOT和TOT这两种融资模式的目的都是引入资金,而由于后者越过了建设阶段,因此对于投资人的风险较小,投资收益也自然较前者低。在产业新城的建设中,经常是上述三种融资方式集成使用,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目前产业新城的运营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在新城区的开发上,由于地方政府受财力和有关专业能力的制约,通过上述三种融资模式吸引市场力量来参与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和居民住宅的建设。上述三种融资模式具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特色。BOT融资项目是政府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企业,这一做法包含了市场竞争机制,开发企业是这类项目的主体,在特许期内它拥有项目完备产权。但双方签订的协议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有效途径。在立项、招标、谈判三个阶段,政府的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履约阶段,政府有监督检查的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