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枸杞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枸杞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枸杞是世界上人工驯化栽培较早的果树种类之一。枸杞的栽培经历了野生利用—人工驯化—集约化栽培—规范化栽培四个阶段。综观枸杞栽培历史,可以看出我国枸杞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同时枸杞栽培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

第三节 枸杞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一、枸杞栽培简史

枸杞是世界上人工驯化栽培较早的果树种类之一。枸杞的栽培经历了野生利用—人工驯化—集约化栽培—规范化栽培四个阶段。

野生利用阶段大约在春秋以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之前。甲骨卜辞中用“黍、稷、麦、稻、杞”等反映殷商时期农业生产的内容颇多。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中。7处记载了关于枸杞生产的情景描述:《国风·将仲子》中“无折我树杞”表明枸杞已经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树种予以保护;《小雅·四牡》“翩翩者骓,载飞载止,集于苞杞”,则间接说明枸杞分布较多且集中;《小雅·杕杜》和《小雅·北山》的“陟坡北山,言采其杞”,则记录了采收枸杞的劳动场景;《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荑”和《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枸,北山有喻”等记录,则反映了枸杞的生长区域。《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则是通过以枸杞比兴,颂扬君子高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这也充分说明了枸杞在当时人们心中所占有的地位。

枸杞人工驯化阶段应早于唐朝。人类何时将枸杞由野生开始驯化,目前尚无更准确的文献考证。但是自唐朝以后,大量的文献表明该阶段枸杞人工栽培技术趋于成熟。唐·孙思邈《千金翼方》《种造药》第六《种枸杞法》记录了四种种枸杞法;唐·郭橐驼《种树书》记录了枸杞扦插繁殖技术。唐代陆龟蒙《杞菊赋》中称:“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撷之,以供左右杯案。及夏五月,枝叶老梗气味苦涩……”宋朝吴怿在《种艺必用》中介绍了枸杞种植法:“秋冬间收子,于水盆中挼取,曝干。春,熟地做畦,畦中去土五寸,勾作垄。垄之中覆草稕,如臂长,与畦等,即以泥涂草稕上。以枸杞子布于泥上,即以细土盖,令遍。又以烂牛粪一重,土一重,令畦平。待苗出,水浇之,堪吃便剪。兼可以插种。”元代《农桑辑要》中指出:三月可以进行苗木移栽,同时提到在三伏天进行压条繁殖,植株生长得特别茂盛。

枸杞在明朝弘治年以前虽有种植,但规模不是很大,自明朝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被列为朝廷贡品后,种植面积才有所发展。明·嘉靖《宁夏新志》“辟园生产”和清·乾隆《中卫县志》“宁安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枸杞皆宁产也”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枸杞在明清时期在宁夏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并逐步形成了宁夏枸杞道地产区。

枸杞的集约化栽培阶段应当始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8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药工作的开展,枸杞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宁夏的科技工作者对传统的枸杞栽培技术进行改进,改变了传统分散栽培模式和高大树冠树形,采用大冠矮干和大行距的栽培模式,引入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枸杞联片、集约化的种植栽培格局。

枸杞规范化栽培始于20世纪末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枸杞科技工作者按照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技术要求,从枸杞品种、苗木繁育、规范建园、整形修剪、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防治、适时采收、鲜果制干、拣选分级、储藏包装、档案管理等生产环节进行规范,形成了枸杞规范化(GAP)种植技术体系,并在全国枸杞产区推广应用示范。在该阶段,枸杞的生产技术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改进,经历了1999~2003年的无公害生产、2002~2008年的绿色生产和2008年至今有机枸杞生产三个历程。

综观枸杞栽培历史,可以看出我国枸杞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同时枸杞栽培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其人工种植“早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二、枸杞栽培研究

(一)种质资源研究

枸杞资源在全球呈离散性分布,关于这种离散性分布有两种学说:Symon认为这种离散分布与瓦冈纳大陆的断裂和漂移有关,Fukuda认为枸杞属物种的形成晚于大陆板块的形成,提出枸杞属物种的离散分布与该物种的自然传播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枸杞资源摸底清查工作,初步查明了我国境内野生枸杞资源的分布状况,发现了枸杞属植物的一些新种和新类型。宁夏农林科学院从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通过广泛的引种收集,建立了枸杞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枸杞种质资源2000余份,并在枸杞种质资源标准化描述和评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筛选出了一批如四倍体枸杞、三倍体枸杞、单倍体枸杞、耐盐株系等具有特异性状的枸杞种质。

(二)品种选育

在长期的枸杞栽培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品种的差异性,并在生产中有目的地选留良种,形成了诸如大麻叶、小麻叶、黑叶麻叶、白条枸杞等10多个农家品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枸杞研究工作的逐渐加强,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期,采用单株选优、杂交育种、航天育种、分子育种等多种手段,陆续选育出了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宁杞4号、宁杞5号、宁杞6号、宁杞7号、蒙杞1号、三倍体无籽枸杞、抗蚜虫枸杞、菜用枸杞等多个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区划研究

枸杞对环境条件较为敏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其品质和产量差异较大。我国古代诸多文献都指出了宁夏是枸杞的道地产区。20世纪60年代,随着枸杞生产的发展,枸杞区划问题逐渐受到重视,1979年,秦国峰等人对宁夏枸杞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北和华北两个适宜枸杞引种栽培区;周仲显对1956~1980年中宁县枸杞产量和气象记录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枸杞区划。到20世纪90年代,刘静等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以不同生态区域内枸杞产品品质为主要指标提出了中国北方地区枸杞适宜性区划。

(四)苗木繁育

中国自唐朝以后,虽然已经形成了许多无性系苗木繁育技术,但是受环境条件和成活率的影响,在生产中仍然多采用种子繁殖苗木。20世纪60年代,王培蒂通过对枸杞种子育苗繁殖植株生长和结果性状的试验研究,指出枸杞种子繁殖苗变异率较高,不宜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建议开展无性系繁殖。之后,宁夏及各引种区利用枸杞枝条开展无性系繁殖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陆续形成了完整的硬枝扦插、嫩枝扦插以及组织培养等苗木繁育技术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扦插成活率,缩短了育苗时间,实现了当年育苗、当年建园、当年投产,为枸杞大面积快速推广提供了技术基础。

(五)栽培技术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枸杞种植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2007年,经科技工作者整理挖掘的“中宁枸杞传统栽培技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世纪60~70年代,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的枸杞密植栽培模式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后经改进,逐步形成了1 m×2 m、1.5 m×2 m、1 m×3 m的建园模式,将传统的高干大冠“三层楼”树形改变为低干大冠“自然半圆形”树形,单位面积栽植的株数增加了几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枸杞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枸杞建园、整形与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制干等生产环节和技术充分考虑品种特性和适应科学栽培的要求,逐步规范化。到20世纪末,形成了枸杞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枸杞的稳产和高产,其中最高亩产500 kg以上。

在枸杞优质高效栽培方面,通过单项或配套技术措施,使枸杞从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转化,先后完成了枸杞高产、无公害生产、绿色生产、有机生产的四个阶段的转变。

(六)枸杞机械

枸杞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枸杞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为了适应枸杞产业的发展需求,20世纪后期,逐步将现代农业机械引入枸杞园地管理中,陆续开发研制出了挖坑机、植树机、施肥机、植保机、采收机、烘干机、色选机,实现了挖坑定植、土壤耕作、施肥喷药、采收制干、分级包装等生产环节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枸杞生产效率。

三、中国枸杞栽培现状

枸杞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同时作为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树种,具备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显著效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通过广泛引种栽培,逐步形成了宁夏、内蒙古、新疆、河北、湖北、青海、西藏等枸杞主产区,同时也辐射到东北三省、华中、华南等地区。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枸杞的道地产区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传统的宁夏中宁产区扩展到以宁夏为道地产区的核心区,内蒙古、甘(甘肃)青(青海)新(新疆)为两翼的大枸杞产区,并起草和制定了《枸杞(枸杞子)》(GB/T 18672—2002)、《枸杞栽培技术规程》(GB/T 19116—2003)、《地理标志产品宁夏枸杞》(GB/T 19742—2008)三个国家标准。

(一)宁夏

宁夏作为枸杞的道地产区,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所产枸杞史称“西枸杞”。原产地中宁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枸杞生产基地县,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宁夏拥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科技队伍,目前已形成了“以卫宁平原老产区为主体,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5.6万hm2种植布局;经过近50年的总结、研究与开发,获得了各类科技成果近百项,专利120余项,开发加工产品6类50余种,从事枸杞加工的企业80多个。宁夏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枸杞生产、研究、开发、经营的中心。

(二)内蒙古

内蒙古从宁夏引种枸杞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黄河后套地区,随后逐渐拓展到托县、伊盟、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等地区。全自治区种植面积达2万多hm2

(三)新疆

新疆种植枸杞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枸杞种质资源类型较多,种植品种以宁杞1号和当地自然选优的精杞1号、精杞2号为主。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果实多呈球形或椭球形。新疆的枸杞种植面积约1.5万hm2,主要种植区集中在博尔塔拉洲精河县,该县种植面积达1万hm2。1998年,该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新疆精河县林业局于2005年8月组建了“枸杞开发中心”,形成了一支专业从事枸杞技术推广的科技队伍。新疆有自己的加工产品,例如枸杞酒、枸杞茶、枸杞果汁、枸杞花粉冲剂等,干果产品主要流向台湾地区和东南亚。

(四)青海

青海种植宁夏枸杞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农场,当地称为“柴杞”,近年引种宁杞1号较多,栽培水平粗放,已发展2.1万hm2。受当地气温冷凉影响,枸杞成熟期较长,果实颗粒大而丰满。

(五)甘肃

甘肃作为宁夏的毗邻区,近年来,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枸杞种植面积发展迅速,种植面积约2万hm2,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景泰、靖远、瓜州等地区,产量约5万吨。

(六)河北

河北也是一个较为传统的枸杞种植区。新中国成立前,枸杞种植区集中在静海县(1961年6月划归天津)和青县,所产枸杞史称“津枸杞”。20世纪60年代后期,枸杞产区逐步向巨鹿、衡水石家庄地区转移,其中,巨鹿被称为“河北枸杞之乡”。目前,栽培面积0.43万hm2,主栽枸杞品种为北方枸杞和宁杞1号,另外还有少量的野生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由于北方枸杞枝条较软,当地采取人工搭架的方式栽培。当地无霜期较长,一年有两季生产。干果产品流向本地药材市场,加工产品主要有枸杞饮料和枸杞晶冲剂。

(七)湖北

湖北种植宁夏枸杞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湖北麻城,种植品种以宁杞1号为主,兼有当地选育的8832、杂8732、87004、87069等品系。有种植面积1500 hm2。产品有枸杞汁、口服液、枸杞醋、酒等。

(八)西藏

西藏于21世纪初期,通过宁夏与西藏的科技合作项目引种成功,在拉萨、林芝等地区少量种植,已列入地区发展规划,目前正在极力打造“喜马拉雅枸杞”品牌。受高原辐射影响,枸杞老枝条呈棕红色。

四、国外枸杞栽培概况

国外枸杞栽培数量和规模不是很大。据史料考证,宁夏枸杞于清乾隆五年至八年(1740~1743年)传入法国和地中海沿岸一带进行栽培,后逸生为野生,如捷克布拉第拉瓦的摩拉瓦河边有生长茂密的枸杞,匈牙利布达佩斯自由纪念碑的周围一带有枸杞的大群落,开着很多的花。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到多瑙河肥沃的德尔他地带,一直到南斯拉夫的贝尔格勒,以及在布加勒斯特卡美勒古坦要塞,尤其在多瑙河和撒瓦河汇合处山的斜面有大面积的枸杞群落。

日本和韩国是继中国之后对枸杞进行利用栽培较早的国家。日本栽培枸杞是唐朝以后,通过两国文化交流认识到枸杞的医疗保健功效后,作为药材开始在一些药圃种植。目前,日本秋田县、静冈县、德岛县有人工栽培,在德岛县尚有被指定为模范农场的枸杞园,栽培面积约3000坪。在日本的本州、九州有许多野生的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和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

朝鲜半岛也分布有许多野生枸杞资源。受传统汉医学影响,枸杞在韩国国民中享有很高的地位。1992年,在忠南成立了国立枸杞专业研究机构——枸杞子试验站,相继开展了枸杞的引种保存、品种选育以及配套栽培研究。韩国种植枸杞面积约有278 hm2,主要产区集中在韩国东南地区忠南道,面积128 hm2,年产量200万kg,枸杞干果平均市场售价每千克折合人民币约180元。韩国枸杞种植模式采用120 cm×50 cm的定植模式,在树形培养方面,采用单主干,株高90 cm,枸杞结果枝条着生于顶部。因韩国多雨,为防止枸杞裂果和黑果病,枸杞多栽种于温室之内。韩国种植的枸杞为茄科枸杞属中国枸杞(Lycium chine n se Mill.)的变种。

五、中国枸杞资源及栽培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极其复杂,滋生和孕育了许多枸杞种质资源,目前已经探明我国境内枸杞属植物野生分布有7个种3个变种20多个品种。这些丰富的枸杞资源对枸杞研究和枸杞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枸杞属茄科多年生木本植物,树龄可达百年以上,幼年期短,扦插苗当年就可以开花结实,易于遗传操作,容易获得转基因植株,而作为多年生植物其遗传性状更加稳定,所携带基因不易丢失,是木本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

其次,丰富的种质资源为高多糖枸杞、菜用枸杞、抗蚜虫枸杞等品种选育以及研究分析枸杞进化、生态分布等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基因类型。

第三,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率先从野生资源中挖掘出有益于人类生存的枸杞资源,进而开展人工驯化和人工栽培研究,为世界人民驯化和利用野生资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同时,对枸杞的分类鉴定、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及加工贮藏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现代枸杞栽培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枸杞作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人类提供了养生保健的优质药材原料。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近300种,种植面积40余万hm2,产量达350万t,枸杞种植面积占到21.7%。近年来,随着中医文化的交流传播,枸杞的滋补保健功效逐渐被世人了解认可,枸杞子已成为国内外保健养生的首选食品和药材,对世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益寿延年的免疫保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枸杞栽培发展趋势

在科技支撑、市场推动、政府引领等内外因素影响下,近年,我国枸杞生产发展得较快,种植区域已经由传统的道地产区宁夏中宁向周边辐射扩大,已经形成了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盐碱地、新疆沙荒地、青海西藏高寒地等四个各具地域特色的经济栽培区,同时向华北、华中以及东北扩展。枸杞栽培模式由过去的高大稀植转变为矮化密植,由传统的分散种植转变为规模化、区域化种植;技术管理模式由手工作业转变为半农业机械化作业,由大水漫灌转变为节水省水灌溉,由盲目施肥转变为测土平衡施肥,由单一药剂防治病虫害转变为综合防治的生态调控;产品质量要求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使枸杞单位面积产量产值迅猛增长,近10年,种植面积以10%的速度递增。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枸杞产业逐步向着“种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加工精细化,生产机械化、产品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对枸杞栽培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关枸杞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完善,分析枸杞花芽分化的内外因素,提出控制花芽分化的技术途径;研究枸杞不同品种的开花坐果习性,分析影响坐果的因子及机制;深入开展土壤理化特性与枸杞生长发育的关系、枸杞光合生理、水生理,尤其是探索枸杞活性物质、次生物质成分的合成代谢途径等基础研究,对于改进栽培技术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品种选育方面,应用现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借助生物技术手段,开展定向培育,充分发掘特异资源如黑果枸杞、黄果枸杞、抗病种质、广亲和性材料等,培育具有不同经济性状的新品种,如药材品种的选育应以提高有效的药用成分、含量、抗病虫能力为主要目标,适当兼顾产量指标;鲜食品种以优质、高产、耐储、风味、大果、多抗、广适为主要目标;加工品种以多汁、少籽、高糖、皮薄、酿酒、多抗、广适为主要目标;蔬用品种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耐储、低纤维、多营养、萌芽力高、生长量大为主要目标。

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研究不同品种的栽培搭配模式,提高枸杞坐果率;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充分利用光能,提出光合指标,建立增加光合产物的适宜栽植密度,培养高光效的树形;探索枸杞株体需水规律,通过测定土壤水分指导灌溉制度;分析枸杞的营养物质运转分配规律以及消耗和积累规律,掌握枸杞需肥临界期,根据叶指标分析开展精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组装配套单一技术,加强肥、水、修剪、光照、耕作等技术耦合,从而提高产量、肥料效率,稳定控制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大量引入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病虫害防治方面,在继续开展有效的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生物防治、性激素防治、生态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做到节省劳力、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实现有机生产、保护生态平衡和维护人体健康。

另外,在枸杞生产过程中,随着区域化的种植和品种的多元化发展,枸杞制干、鸟害的驱防、最佳投入产出比、生产的机械化装备、区域化研究、种苗的繁育及检验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亟待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