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

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董辅视乃一、经济利益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如何发挥经济利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利益仍然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只不过经济利益的社会属性及其推动生产发展的方式起了根本的变化罢了。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而生产,这样一种经济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经济研究所卷

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

董辅视乃

一、经济利益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如何发挥经济利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利益是人们在生产中期求并实现的利益。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直接地是为了满足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各种生活需要,也就是为了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这里所讲的利益,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

人们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彼此之间必须结合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结合就是经济利益的结合。所以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2]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中,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利益对抗的结合,或者说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对抗。这种经济利益的对抗,构成阶级对抗、阶级斗争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内容。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中,人们之间的结合则是经济利益上的平等互利的结合。

既然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直接地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那么,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就成为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个说法当然是一种舍弃了具体内容的一般的命题。这里说的生产是生产一般,这里说的经济利益则是经济利益一般。而生产和经济利益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不同的经济利益作为生产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在那些阶级对抗的生产方式中,也并非一切阶级的经济利益都能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只有统治阶级的利益才“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3]而且,成为生产发展动力的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推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在于从无产阶级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它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人们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这种经济利益如何把在封建主经济中沉睡的生产力唤醒,使它开足马力迅跑。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只能限于争取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的某些改善,不能根本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它的这种经济利益并不直接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的确,资本家往往也采用各种办法使工人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尽力劳动,但资本家这样做时,仍然是以增加剩余价值为其内在契机的。所以,这里的动力仍然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无止境的,但资产阶级的这种经济利益对生产发展的动力作用则要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狭隘框子的限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急说明了这一点。资产阶级对自己的经济利益的追逐引起了同无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对抗,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就是在这种经济利益对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之间争夺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它是围绕着争取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无产阶级为了从根本上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谋求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列宁说得好,“从经济利益有决定作用的原理中,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即工会的斗争)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例如,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经过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5]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利益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个命题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不同阶级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剥削阶级对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无限贪欲同被剥削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尖锐对立,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获得解决。因此,以经济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阶级斗争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那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的结合是否仍然是阶级利益的结合呢?经济利益是否仍然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呢?是否应该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动力作用呢?这些问题长时间以来被林彪、“四人帮”搅得异常混乱。姚文元说,只有“修正主义强调经济利益”。[6]张春桥说,马克思主义“不讲究什么物质利益”,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就是钞票挂帅。[7]他们像一切历史唯心主义者一样,“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8]他们荒谬地把经济利益同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画上等号,把它看成是罪恶的渊薮,似乎只有资产阶级才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无产阶级则对自身的经济利益漠不关心,甚至鄙夷经济利益。

其实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仍然要结合在一起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这种结合仍然是经济利益的结合。社会主义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绝不是消灭一切经济利益,而只是改变了人们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上的结合方式。消灭的只是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取得剩余价值这种经济利益。或者说消灭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上对立的结合方式,而代之以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上的平等互利的结合方式。认为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结合方式就是消灭了一切经济利益,其荒谬无异于认为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消灭了一切生产一样。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利益仍然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只不过经济利益的社会属性及其推动生产发展的方式起了根本的变化罢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满足劳动者和社会的需要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而生产,这样一种经济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生产满足需要并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利益的这种动力作用,不同于剥削社会中的作用,它不会导致劳动者之间的尖锐对抗,从而也不会受到由于这种尖锐的对抗而造成的狭隘框框的限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生产方式中经济利益的劳动者的经济利益体系:国家(社会)的利益、生产集体的利益和生产者个人的利益,生产者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工人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多数民族的利益和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央的利益和地方的利益,体力劳动者的利益和脑力劳动者的利益,这个地区和部门的利益与那个地区和部门的利益等等。这种种经济利益,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这些不同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说来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性的对抗。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这种根本一致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能自然地使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时时处处都能一致起来而不产生矛盾和摩擦。相反,矛盾和摩擦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必须经常进行调节,以便使劳动者的各种经济利益得以协调一致,并且还需找到在各个特定条件下能使各种经济利益协调一致的具体的结合形式。只有使劳动者的各种经济利益协调一致,经济利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动力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句话,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这种协调一致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则需要人们作出巨大的努力。改进国民经济管理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它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民经济管理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来组织好、管理好社会化大生产,另一个方面则是调整好劳动者的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关系,使其协调一致。这两个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改进国民经济的管理,其中也包括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的30年历史表明,在国民经济管理中什么时候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经济利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协调得好些,国民经济发展就快;相反,什么时候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经济利益,不顾甚至严重损害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发展就遭到挫折。举例来说,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这三方面的经济利益,使三者协调一致,是一项重要的事情。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一再强调这一点。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在有些年代(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20世纪60年代的3年调整时期)曾经处理得好一些,经济的发展也比较快;而在有些年代则处理得不好,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使经济倒退。

全民所有制经济来说,如何使国家利益、生产单位(企业)利益和劳动者个人利益三者妥善地结合起来,始终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中能否发挥经济利益的动力作用的一个根本问题。可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注意国家利益,错误地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切既然是全民所有,企业就不应具有独自的经济利益,否则企业就变成集团所有了。从这种错误认识出发,企业没有独立地组织生产、进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企业经营的好坏、盈利亏损,对企业毫无经济上的损益,同职工的个人利益更不相干。企业职工的个人利益也被严重忽视,计件工资、奖金制度遭到否定,计时工资又同劳动的量和质脱节,职工的劳动报酬同个人劳动的好坏以及企业经营的好坏没有联系,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生产发展了,职工的收入不能相应地提高。凡此种种,不是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同职工个人利益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而是使三者彼此脱离,甚至相对立。企业和职工都无从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这种结合方式(脱离也是一种结合方式)使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遭到严重的削弱。

再就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来说,也存在着国家利益、生产者集体和社员个人三者的利益。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义务对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它所创造的一部分国民收入通过农业税、价格等集中到国家预算,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则通过农田水利投资、价格等形式将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发展农业。两者相抵后集中到国家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收入,必须数额恰当才能使国家利益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利益妥善地结合起来。如果像有些年份那样,国家征收的农业税过多、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扩大,就会损害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经济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年来一再刮起的“一平二调”、“穷过渡”的“共产风”,严重伤害了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的经济利益。长时间里,种种平均主义的分配以及没收自留地、取缔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等错误做法,也给社员的个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上述种种错误作法,造成国家利益、集体经济利益和社员个人利益不能协调一致,农业生产怎么可能迅速发展呢?

由此可见,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经济利益问题,必须调节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发挥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如何使经济利益发挥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呢?

如果我们把国民经济比做一架大机器或机器体系,那么经济利益就有如动力机,它所产生的动能,通过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使国民经济这架大机器运转起来。因为国民经济的运动遵循着客观经济规律,所以国民经济赖以运动的杠杆也就是客观经济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杠杆。国民经济这架大机器赖以运动的经济杠杆很多,例如价值、价格、货币、市场、信贷、预算、成本、利润、工资、奖金、税收、企业基金等等都是。它们有如机器上的传动装置、传送带、联结杆、齿轮等。如果说这种比喻有不恰当的地方的话,那就是,不同于生产中的机器或机器体系,那里的动力来自机器之外的各种能源,而经济利益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则不是来自国民经济的外部,而是存在于它的内部,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

为什么经济利益能通过种种经济杠杆来推动国民经济的运动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利益是借助经济杠杆作为纽带结合起来并得到调节的。各种经济杠杆都联系并调节着特定方面的经济利益。例如,价格联系并调节着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经济利益、批发部门和零售部门的经济利益、销售部门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利益等等。税金联系并调节着生产单位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工资联系并调节着职工、生产单位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职工间的经济利益。市场联系并调节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企业基金联系并调节着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等等。正因为这样,所以通过这些经济杠杆的作用,就可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使其协调一致,从而使经济利益得以推动国民经济的运动。在国民经济的管理中,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就必须把经济活动建立在对经济利益的关心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以发挥经济利益的动力作用。

如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利益体系,与此相适应,也存在着复杂的经济杠杆的体系。不同的经济杠杆的作用,有些是同方向的,有些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说,有些是相互补充的,有些是相互制约的。例如,一个企业的产品的出厂价格同该企业的利润是沿着相同的方向作用的,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出厂价格高,企业的利润就大,出厂价格低,企业的利润就小。而成本则同利润是沿着相反方向作用的,在产品出厂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企业利润就增加,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就减少。再如,原材料的价格,同原材料生产部门的利润是沿着相同方向作用的,而同原材料使用部门的利润是沿着相反方向作用的。

各种经济杠杆由于它联系和调节的经济利益不同,以及它们的作用方向对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的影响相异,使各种经济杠杆在国民经济这架大机器的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彼此不能完全取代的性质和作用。例如,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财政拨款是无偿的,使用单位不必归还;银行贷款则是有偿的,借款单位必须按期归还并且支付利息。我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资金中长期占用的部分是由预算来保证的,即固定资产是通过财政的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自有流动资金也是由财政拨给的。这两部分资金,企业都是无偿使用的;而企业需要的短期周转性资金(如由于季节性的生产经营等原因而发生的短时间的资金不足),则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这部分资金的占用是有偿的。对企业的生产资金分别利用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这两种经济杠杆来调节,是为了在资金的分配使用上把集中统一与机动灵活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财政拨款可以保证国家将建设资金有计划地分配于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国民经济能够按比例地发展。银行贷款则可以机动地满足企业对资金的临时需要,并且可以避免用财政拨款来满足它而造成的资金积压和浪费。利用这两种经济杠杆来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资金曾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多年的实践表明,它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企业资金中通过财政拨款来满足的部分,国家的全局利益是便于顾及的,但是这种方式因为是无偿的,并且是由财政集中拨付的,结果造成:第一,企业对这部分资金的运用好坏不必承担经济上的责任,容易鼓励企业多占用资金,使企业资金的周转缓慢,利用效果降低,这样就会损害国家的利益;第二,这种方式没有顾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多占用对企业没有损失,少占用对企业没有增益,从而不利于把国家利益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如果充分利用银行贷款这种经济杠杆,把由财政拨款的那部分企业资金改由银行贷款,实行有偿占用,由企业定期归还,并支付利息,就可以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再配合企业基金的建立,就可以利用企业及企业职工对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关心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做可以把国家利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然,财政拨款这种经济杠杆也还要利用,除了用于行政和事业单位以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它所掌握的一部分资金,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加强对重点部门、落后地区发展的支持。

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农业贷款在促进农业发展上的性质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是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直接结果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首先是对那些农产品商品率高的社队有利,而对于商品率低的社队则在增加收入上不能起大的作用,这些社队往往是一些穷的社队。农业贷款是有偿的,并不增加农民的收入,它是用来支援社队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等以促进生产的。在发放农贷时要考虑社队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穷的社队,可以通过农贷给予更多的支援,穷社队的生产发展了,就能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其他如工资和奖金、税金和利润等等这些经济杠杆,也都存各自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正因为各种经济杠杆对各种经济利益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性质,对于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具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进行国民经济管理时,必须把各种经济杠杆放在整个经济利益的体系中来考虑,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要看到利用它们所产生的各种结果——直接的结果和间接的结果,有些结果甚至是连锁性的(如一种产品的价格的变动就会引起连锁性的后果)。

多年来,“四人帮”反对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来管理国民经济,把它们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鼓吹用他们所说的脱离经济利益的“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作为管理国民经济的“纲”。在他们的破坏下,一些经济杠杆(例如奖金、企业基金等)被否定了,抛弃了;一些经济杠杆(例如工资等)失去了它固有的性质和作用;还有一些经济杠杆(如信贷、利息、价格等)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特别是各种经济杠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经济杠杆都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例如,奖金是实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调节劳动者彼此之间,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经济杠杆。打倒“四人帮”以后,奖金的作用已被重新肯定。但是,为什么它的作用至今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呢?除了奖金制度本身不健全这一原因外,还同产品价格、企业利润、企业基金等经济杠杆等不健全,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有关。由此可见,要使经济利益充分发挥其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的作用,我们必须从经济利益体系上认识各种经济杠杆的性质和作用,使它们各得其所,在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推动调节国民经济这架大机器的灵活运转。

三、国民经济的管理主要应靠各种经济组织

国民经济是由各种经济组织(公司、企业、工厂、银行、公社、生产队、商店等)构成的,它们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交织成国民经济的运动。经济利益通过各种经济杠杆而调节、推动国民经济的运转正是由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如何发挥各种经济组织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组织和行政组织有一个根本不同点,这就是,经济组织作为法人,是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的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关心的基础上的。它必须以等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为此,它必须实行独立的、全面的和严格的经济核算,遵循经济核算的原则,换句话说,必须用自己的经营收入来抵偿自己的支出并取得利润,以扩大生产、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增进职工的福利。所谓独立的经济核算,就是说,各个经济组织是作为核算的主体或者说独立的核算单位而核算自己的经营活动的,严格地说,它们应该是自负盈亏的。各经济组织必须在以收抵支后取得利润,如果亏损了,它必须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并设法清偿。所谓全面的经济核算,就是说,经济组织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纳入经济核算中。它的全部资金的使用都是有偿的,应该取得按资金计算的平均利润。它的全部收入都应该来自它的经营活动,它的全部支出都应该在经营费用(生产费用或流通费用等)中得到反映。所谓严格的经济核算,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循经济核算的原则。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往来必须实行等价交换。违反经济合同,必须课以罚款。经济组织的活动要受到银行、财政等各方面严格的监督,必须履行上缴税收、交付利息、按期归还借款等经济责任和义务。为了实行独立的、全面的和严格的经济核算,各经济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经济利益,都必须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进行。

企业化的事业组织(电影院、剧团、医院等)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它们的收入是再分配收入,在性质上和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组织是不同的。

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不同,它不是法人,不是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它的收入不是来自自己的经营活动,而是来自国家预算。它的支出也不反映为经营费用。它的一切活动不是遵循经济核算的原则,即不必用它的收入来抵偿它的支出并取得利润。也就是说,它不存在盈利或亏损问题,所以也不必为自己活动的经济结果——盈利或亏损——承担责任,因而也不存在盈利或亏损影响其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行政组织的活动主要不是通过各种经济杠杆,而是借助一些非经济的手段,例如公文、命令等等。

国民经济管理,无疑需要有一些行政组织,但主要要靠名种经济组织。可是,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却往往用行政组织代替经济组织来管理国民经济,行政组织直接指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企业则成为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有些经济组织甚至同行政组织合为一体(如政企合一的企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基层政权。这种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管理多头、层次繁多、政出多门、管理机构臃肿庞大重叠、办事效率低、不讲经济效果、手续复杂、公文旅行、文件泛滥、会议成灾等等。这种由行政组织取代经济组织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经济体制,往往为了行政上的方便,要求经济活动机械地适应行政的系统、层次和划分,从而破坏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不能对同一行业的生产、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形成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生产缺乏合理分工和密切协作,许多企业不必要地重复生产同一品种规格的产品,不少设备和技术力量分散使用,各不配套,产供销不能很好结合,中间环节多,物资流转慢,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行政组织自己是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它们远离生产、流通、分配和交换,由它们去指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很难不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不产生命令主义、主观主义和瞎指挥。由行政组织来直接指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往往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又不会在行政组织的收支账目中反映出来的,所以甚至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它们也不得而知,或不能及时得知。

这种由行政组织来管理国民经济的体制,甚至使企业等经济组织也变成多少类似行政组织的机构,使企业等经济组织不具有独立核算单位所应具有的独立性。具体点说,它的资金由国家调拨,任务由国家下达,产品大多由国家统购,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包干补贴,领导人由国家委派。它不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不能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对经济利益关心的基础上。它在人财物和供产销的安排上,都不具有独立核算单位所应该具有的自主权,所以也不能从用等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的原则出发,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总之,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各经济组织不可能实行独立的、全面的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它不负盈亏的责任,银行、财政等方面也无法对它实行有效严格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组织的一切活动唯上级命令是听,只要是上级决定的,照办就是了,管它是否具有经济的合理性,反正经营好坏同它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经济利益不能成为它活动的内在动力,从而各种经济杠杆也起不到它们各自应起的作用。结果是,不少企业管理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资金周转缓慢,浪费惊人,亏损严重。

由此可见,要使国民经济能够在它的内在动力——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富有效率和效果地灵活运转,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那种由行政组织取代经济组织直接指挥一切经济活动的制度。具体地说,就是使国家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分开,各个管理经济的国家行政组织要改变为实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经济活动应由各种经济组织去进行。各种经济组织应该具有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的主体,实行独立的、全面的和严格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它们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应纳入经济核算的轨道,受到银行、财政等方面的监督。它们应该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它们应该真正作为法人而行动,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各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有权在维护和增进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在统一计划的指导下,结合对本单位和自身的利益的考虑直接参加经营。

要把由行政组织进行管理的方式改变为由经济组织进行管理的方式,在工业交通方面重要的途径就是组织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在集体农业方面,就是创造条件使政社分开,使人民公社成为名副其实的、单纯的集体经济组织。

不言而喻,组织形式并不是万能的,而且要使经济组织真正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还有赖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为经济组织是否能实行独立的、全面的和严格的经济核算,除了各经济组织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以外,还必须从计划管理体制、财政和资金管理体制、物资管理体制、市场和价格管理体制、工资管理体制、劳动力管理体制,甚至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等等方面,保证各种经济组织能够成为自负盈亏的,实行独立的、全面的和严格的经济核算的组织。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不能保证的,需要作相应的改革。

当然,在把由行政组织直接管理经济的体制改变为由经济组织管理经济的体制以后,国家各级政权还要保留某些行政组织以行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经济职能。但这些行政组织的职能不应该像目前这样代替各种经济组织去直接指挥各生产单位的一切活动,直接从事管理生产、建设的日常具体业务,而应该是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制定方针政策并检查其执行,在各经济组织独立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协商和协调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特别是长远规划,协调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和活动,组织协作,进行综合平衡,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督促经济法律的执行等等。这些行政组织应该精简合并,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在管理经济中的独立自主的作用,又保证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

(原载《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年10月版)

【注释】

[1]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2]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07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9页。

[4]恩格斯:《路德维希·赞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4页。

[5]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5卷,第359页脚注。

[6]1974年6月5日姚文元对《红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

[7]张春桥:《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载《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3日。

[8]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