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探究
青铜峡市农技推广中心 于培海
食用菌栽培在宁夏已有近3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该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县市把食用菌产业当作特色农业、扶贫开发项目、重点产业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来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化在宁夏的发展,该产业已逐步成为宁夏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变废为宝、驱害为利、点草成金、无废生产”的绿色产业。它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粪为主要原料,在日光温室、平房、简易棚中均可实现周年生产。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技术简便易行等特点,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少量施用化肥,极少施用农药、产品可达绿色食品标准,是宁夏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新农村的优选项目。
1.宁夏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目前,宁夏食用菌栽培面积较大的县市主要有青铜峡、永宁、盐池、固原、彭阳、银川金凤区等,每年实际生产面积60万m2左右,鲜菇总产4100t,总产值1560万元,纯收入1020万元,每平方米纯收入约17元。栽培种类主要有:双孢菇、平菇为2个大宗栽培食用菌品种;香菇、鸡腿菇为推广类品种;金针菇、木耳、榆黄菇为示范类品种;白灵菇、杏鲍菇、姬松茸等珍稀菇类处于引进和试验示范阶段。栽培方式以床栽、地栽和袋栽三种形式为主,尚无集约化、工厂化的栽培模式。食用菌产品主要在秋、冬、春三个季节以鲜销的形式销往内地和周边省区的大中城市。我区范围内基本上无龙头企业,一家中型企业于2002年停产关闭至今,一家食用菌企业目前正在建设中。
2.宁夏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由于宁夏地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对新型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政府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小等原因,至今在食用菌菌种制作、基地栽培、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仍未培育出龙头企业。如种菇面积最大的青铜峡市,以日光温室菇菜立体复合种植技术闻名西北地区,生产的双孢菇、鸡腿菇、香菇质优价廉,栽培面积达30万m2,产业初具规模,但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持,生产发展徘徊不前,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2.2 生产规模小,生产总量少,不能形成品牌优势
宁夏食用菌生产除青铜峡市有2个乡镇集中种植规模较大外。其余10多个县市100余个乡镇均属小面积零星种植,尽管生产的产品均能达到无公害标准或绿色食品要求,但没有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市场,无法创出名品和精品,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如曾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和“无公害农产品”称号的青铜峡市的双孢菇,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火爆的市场行情。
2.3 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
宁夏区、市、县、乡四级技术研究和推广网络中,从事专职的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极少,区属和市属的食用菌研究机构也只有2家,专职人员也不足10人,科研工作严重滞后;多数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几乎无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农户都是自己摸索种菇,许多乡村也无法对农民进行食用菌技术培训。如我区食用菌最多的青铜峡市已种菇20多年,栽培种类主要有5大类20多个品种,也只有县级兼职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3名,8个乡镇农技站无一人会干食用菌,这是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4 菌种生产与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多数县市菌种生产与供应主要由当地的技术人员或专业户个人承担,使得菌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菌种供不应求,劣质菌种充斥市场,坑害菇农,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2.5 政策扶持不足,发展环境不佳
只有少数县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奖励和支持种植大户、生产能手,或对集中连片种菇的菇农给予资金补贴,鼓励农户建棚种菇,以引导带动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而大多数县市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或政府的扶持政策没有连续性,农户生产食用菌普遍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也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长远规划。
2.6 营销不畅,菇贱伤农
据调查,我区食用菌主要在秋冬季节集中大量上市,但由于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尤其是春夏季菇,由于产销脱节,不能及时加工转化,导致大量鲜菇变质;并且菇贩在生产旺季收购时也大大压级压价,容易导致菇贱伤农,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
2.7 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支撑和及时的技术指导,菇农的生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如材料配方把握不佳、发菌出菇管理不当、温湿度和通风换气调控不巧、病虫害防治不好等多方面的技术措施不过关,大大降低了产量,加上菇农对鲜菇的保藏技术和包装技术落后,影响菇的品质,致使经济效益偏低。如有的菇农每平米的纯收入可达20元以上,有的菇农还不到10元。
3.宁夏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虽然宁夏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成功同生,我们同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发展空间。
3.1 气候适宜
宁夏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各类农作物和食用菌生长发育,特别是引黄灌区气候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可在日光温室、简易大棚中实现食用菌的周年生产技术。
3.2 原料充足,成本低
栽培食用菌所需的原材料如麦柴、稻草、玉米芯、木屑、豆秸、米糖、麦麸、畜粪、化肥、饼肥、石灰、石膏等十分丰富,且价格低廉。
3.3 技术条件成熟
我区不论山川,都可在简易大棚中进行春、秋两季的食用菌生产,也可在日光温室中进行秋、冬、春三季的菇菜立体复合种植技术,这些技术已在部分县市得到成功的推广和大面积应用。
3.4 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发展食用菌
各县市均有大量的现成的简易大棚和日光温室,只要稍加改造和修复,便可投入生产,能节约大量资金和降低劳动强度,从而使现有温棚得到有效利用。
3.5 种菇效益高,农民有积极性
目前,农户在温室中种菇效益每平方米纯收入17元左右,是同在温室中种菜的纯收入的2~3倍,农民对种菇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就可迅速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有生产条件的乡村,只要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就一定能发展起来。
4.实现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发展环境,拓宽服务领域
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首先全社会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尽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健全组织。积极发展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社会服务体系,把科研、推广、企业、协会、农户、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药、农膜、种子、化肥、器械等生产资料的市场管理,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并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发布供求信息,为各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四是强化宣传培训工作,使食用菌产业深入人心。重点搞好项目区内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动,提高农民对发展该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他们能够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搞好新技术试验示范,从而让他们学有典型、干有样板。五是抓好三项服务。即产前的源头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市场销售服务,把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街接起来。
4.2 创新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的食用菌产业化模式,如“政府行为+科技人员+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协会+市场+农户”等模式,实现农、科、教与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实现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确保菇农利益不受损害;实现深加工的集约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食用菌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4.3 加强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宁夏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差,多年来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优良品种,菌种全部靠外引。因此,必须加强同食用菌产业较发达的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的交往与合作。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动”的办法,加强培训及学习和交流,为宁夏发展食用菌产业培养后备人才。
4.4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食用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发挥好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更要发挥企业和协会的骨干作用。一是根据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二是要组织科研、农业、企业、市场、财政等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为产业的迅速发展铺平道路;三是要规范菌种市场,确保菌种质量;四是政府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从而使政府、市场、企业、协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桥梁纽带作用、信息传递作用和经营管理作用,以提高各自的工作效能。
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加快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在稳定双孢菇和平菇两个大宗栽培品种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香菇、鸡退菇、金针菇、木耳4个待推广品种;二是扩大白灵菇、杏鲍菇、姬松茸等珍稀菇类的示范规模;三是搞好茶新菇、灰树花、猴头菌、竹荪等精品菇类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四是从优化种植业结构来看,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从食用菌产业内部结构看,要改变重生产、轻制种和销售的现象,努力提高珍稀菇和精品菇的生产比重;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包装工艺,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4.5 实施龙头企业带头战略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的骨干力量,其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因而必须组建食用菌生产集团和营销集团、建设规模化菌种繁育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培育流通型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来延长产业链条,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抢占市场,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6 建立健全食用菌行业质量技术标准体系
建立以食用菌产品为中心的配套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行业技术标准,将统一的技术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规范管理食用菌从资源采集保护、人工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所有环节。实现食用菌生产开发有标生产、有标销售、有标监测。从基础、技术、产品、监测、方法、环境、卫生、健康、物流、加工、菌种培育、产地、信息、管理等方面设计食用菌行业的10个技术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保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规范化、专业化。
4.7 抓好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区域优势
为了充分发挥宁夏的食用菌产业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益回报”的总体要求,科学确定示范区,强化基础配套设施,以高规格的示范园区带动基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好园区的典型样板和示范带动作用,使示范园区的技术标准、管理措施、产品质量、种植规模、品种花色、经济效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打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从而把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建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