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一、利用微生物治病生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人一旦生了病,最盼望的就是能得到治病的良药。在我国属于药中的上等品。茯苓一般生长在松树的根下。灵芝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揭开灵芝的面纱吧,灵芝只不过是一种微生物,它属于真菌的多孔菌。国内现在仅有用这一种子囊菌为菌种工业发酵生产菌丝体供药用,但效果要比虫草差远了。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_看不见的世界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生物治病

生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人一旦生了病,最盼望的就是能得到治病的良药。在现代社会,由于许多病症难以用西药解除痛苦,因而人们就把目光集中到中药上。中药有着许多神奇的作用,它能使许多病人药到病除,尽管人们对其中许多道理还没有彻底地搞清楚,但中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是有一些绝招的。

我国从古代就开始用中药治病,而且生产的中药品种很多,在中药中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也有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但是真菌类药材在中药的宝库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些甚至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宝贝,如灵芝、猪苓等。另外,还可以利用真菌消灭病虫害,促进农业生产。下面介绍几种有益的真菌。

(一)茯苓

茯苓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南方很多地方都卖茯苓糕,很受当地人的喜欢。在北京的食品店里有一种很有名气的北京物产"茯苓饼",它吃起来凉爽可口,很有营养,可以帮助消化,曾经是皇帝的贡品,这种小饼就是用茯苓做的。茯苓在我国作为药材使用,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功用是利尿、安神、平心律、助消化,可治疗水肿、失眠、心悸、腹胀等病。在我国属于药中的上等品。

img46

茯苓

茯苓其实是一种真菌的菌核,它是由无数的菌丝纠结缠绕在一起,最后慢慢形成自己特殊的结构。新鲜的茯苓外形很像山药,形状为球形或者块状,有的是扁圆形或长椭圆形;表面不光滑,长有一些"小瘤子"。它的外皮的颜色是淡灰色、棕色或者褐色,而它的里边是白色或者是浅粉红色。

茯苓生活在树林里,常常以树林为自己的家,它的最亲密的朋友就是松树。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各省的松林里,都有野生茯苓。

对于经常采集野生茯苓的老农民来说,他们可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看一看松树根的颜色、气味等就能判断出哪里有茯苓。茯苓一般生长在松树的根下。有时候,它像个顽皮的小孩那样,抱住根生长,这种抱根生长的茯苓疗效最高,也最名贵,有"茯神"的称号。由于野生的茯苓很有限,而人们对茯苓的需求量又很大,所以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已经开始用松木大量地人工栽培茯苓了,以满足国内外对茯苓的需要。

茯苓也像其他生物一样含有糖、蛋白质、脂肪、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果胶、茯苓酸、茯苓糖等物质。茯苓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治病时什么成分在起着主要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二)灵芝

在传说中,人们把灵芝称作"灵丹妙药",人若服用会长生不老,还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所以人们又叫它"还阳草"。其实,灵芝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中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介绍了灵芝的药性,并且驳斥了传说中对灵芝的神话作用。

img47

灵芝

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揭开灵芝的面纱吧,灵芝只不过是一种微生物,它属于真菌的多孔菌。这种多孔菌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已经木栓化,也就是说已经由菌丝长得像木头似的。灵芝的菌盖有圆形、半圆形或其他形状。灵芝的颜色为红褐色、红紫色、暗紫色甚至黑色,表面像用油漆漆过一样发光闪亮,并且有环状的棱纹及辐射状皱纹,菌柄一般较长,非常美观。灵芝稍有苦味,有滋补、强壮、健脑、消炎、利尿和益胃等功效。近年来,人们对灵芝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发现,灵芝能治支气管炎、慢性肝炎、肾炎、神经衰弱、心悸头昏、积年胃病食物中毒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灵芝之所以能治疗这么多的疾病,是因为它的子实体中含有灵芝多糖,这种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一般情况下,当多糖体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后,就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并且有很强的抗癌作用。近些年来灵芝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野生的灵芝喜欢生长在向阳的山坡树桩或地下的朽木上。每年夏秋季节,气候温暖,水分充足,菌丝体能迅速生长而形成子实体。由于人们对灵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仅靠天然野生的灵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大量的灵芝是人工栽培获得的。

(三)冬虫夏草

说到虫草,有人会问它到底是虫还是草?其实,虫草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药。虫草是寄生在一种小幼虫体上的真菌,这种真菌属于子囊菌,它在幼虫生长的早期浸入虫体,然后以幼虫的身体作为它的营养物质,开始在虫体内生长、蔓延,很快这种菌就长满于整个虫体,最后夺去幼虫的生命。到了冬天,如果人们挖开土发现土内只有死亡的幼虫,到了第二年夏天,天气温暖,水分充足,真菌就从幼虫的头部长出子实体,露出土面,就像一株小草似的,并常常同其他野草混在一起。由于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点,认为它是会变的,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所以把它叫做"冬虫夏草"。其实,虫是虫,菌是菌,它们之间是一种"凶手与被杀者"的关系。那种认为它是虫变的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子囊菌是怎样杀死比它大许多的虫子的呢?原来子囊菌繁殖后代主要靠子囊孢子,孢子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如果它遇到适宜的环境,一个孢子就可以变成许多菌丝体。当一个孢子偶然地落在了幼虫的皮肤上,幼虫的皮肤柔软、湿润,孢子就吸水膨大,并长出一个小芽管。芽管迅速地向前生长、伸展,穿过幼虫的表皮面进入虫体内部。芽管在这个过程中就长粗、变长、分枝。当这些菌丝进入虫体后,碰到了更有营养的东西,那就是虫子的肌肉、血液等,菌丝就更快地生长,在虫子的肌肉间、组织间到处安家落户,用不了多久,在整个虫体内部就都布满了菌丝,幼虫也就因此而死亡。幼虫死后,菌体继续吃幼虫的尸体而继续发育,一直到把幼虫体内的东西吃光,并把它填满菌丝为止。这种充满菌丝的虫体如遇干燥的气候就在土中静静地睡眠休息。如果遇到湿润的条件,就很快从虫体口腔中长出子实体,露出土壤。虫草为名贵的常用中药,为强壮剂,适用于治疗肺结核、年老体衰及慢性咳嗽、气喘等疾病,并有强壮和收敛镇静之功效,又用于贫血虚弱、神经性胃病等症,为温和的壮补药。

img48

中药虫草

img49

虫草

虫草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不仅在国内销路很广,在国外也很有市场。虫草主要产于西南各省、区的高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特别是四川省的阿真、甘孜一带最适宜它生长,但产量极为有限。即使有,如果对它的生活习性不了解,也很难采集到。由于它特殊的生活习性,使人工栽培难于成功。国内现在仅有用这一种子囊菌为菌种工业发酵生产菌丝体供药用,但效果要比虫草差远了。

(四)猪苓

猪苓故名思意,是因为它的外表为棕黑色或黑褐色,很像猪粪,故又名"野猪粪"。它的形状很像茯苓,所以叫做猪苓。它常生于大树的根间,所不同的是茯苓生于松树或其他针叶树的根间,而猪苓多生于阔叶树的根间土地上。

猪苓是用来治疗肿瘤等疾病的一种中药,它的主要药效成分是一种利尿剂,治水肿、脚气、糖尿病患者的口渴等。小孩便秘时可用猪苓粉末和蛋白冲水调服。猪苓对急性肝炎、肝硬化、全身浮肿也有效。不仅如此,人们还从猪苓中提取出一种抗癌药物——"猪苓多糖"。它对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白血病等患者都有明显疗效。

自然界还有许多的真菌药材,如神曲、竹黄、木耳、蝉花、香菇、猴头等100多种。此外,酒、醋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在中医里也是入药的。众所周知,当代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恐怕要算各种癌症了,而多种真菌含有抗癌物质,已知的约有几十种。因此,从真菌中去寻找抗癌药物是非常有希望的。

img50

猪苓

二、杀虫的能手

在一些昆虫的体内生长着一种真菌叫虫生真菌,它可以消灭害虫。

在夏天,农民们最怕见到的就是蝗虫,以前我国的一些地区闹蝗虫,数不清的蝗虫在天空飞舞,遮天蔽日,它们飞过庄稼地,庄稼的叶子、杆子就会被吃得精光,颗粒无收。而现在,人们发现了一种能使蝗虫得病的真菌——蝗虫霉,它可谓蝗虫的克星。

img51

铺天盖地的蝗虫

在夏天,有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蝗虫一动不动地停留在水稻叶子上,仔细一瞧,会发现它们已经僵死了,周围还有许多白色的小点。这些白色的小点就是蝗虫霉的孢子囊,在囊里面装有许多孢子,正是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孢子帮助人们叮死了蝗虫。

这些小东西到为什么能杀死比它们大得多的蝗虫呢?原来,蝗虫霉的孢子离开孢子囊后便在空中随风飘荡,捕捉目标。当它落到蝗虫的身上之后,就不走了。如果有足够的水分、合适的温度,它就会在蝗虫的身上发芽生长。孢子的发芽小管能够穿过蝗虫厚厚的表皮进到蝗虫的体内。在蝗虫的体内,小芽碰到了许多好吃的,长得就更快了,很快就形成了许多菌丝。菌丝钻到蝗虫的血液里,产生了一种虫菌体。这种虫菌体又可以增殖,长出小枝,产生第二代虫菌体。这些虫菌体在血管里随着血液一起流动,很快就分布到蝗虫的全身。它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吃,就这样把蝗虫的肌肉、脂肪都吃得差不多了,蝗虫也就慢慢地死亡了。人们管这种病叫"抱瘟病"。蝗虫死后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外形和位置,直到风吹雨淋把它吹到地面上为止。有趣的是,患病死亡的蝗虫尸体一般都变硬,不腐烂,所以这种病又叫"硬化病"。蝗虫还有一个主要的对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僵菌

白僵菌几乎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且是许多昆虫的天敌。我国对白僵菌认识得最早。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白僵菌及其应用就做过比较详细的记载。白僵菌可以杀死200多种昆虫,其中包括玉米螟、麦椿、大豆食心虫、梨叶蜂、苹果食心虫、蝗虫、松毛虫等。白僵菌是真正的杀虫能手。

img52

白僵菌

森林可以绿化环境,可以防风固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而松毛虫又是危害森林的大敌,它们专门食用松树的叶子,使松树大片大片地死亡。据统计,我国近十年来,每年因松毛虫破坏的森林面积就有4000万亩。以前人们对付松毛虫的办法就是喷洒化学药剂,但是喷药杀灭了一些松毛虫,却也株连了许多森林害虫的天敌,结果使害虫更加泛滥。这时如果使用白僵菌来杀死松毛虫,就可以保护害虫的天敌,使益虫和白僵菌一道共同杀敌。

白僵菌生产出来的孢子借助于空气、雨水和虫体接触,使本来健康的松毛虫就染上了病。白僵菌接触到虫体后,通过虫子的嘴巴、毛孔、伤口钻入虫体内部。白僵菌虽然没有嘴,它主要是依靠自己分泌出的酶,把虫子坚硬的外壳上"钻"出一个洞,然后钻进去产生一种有毒的物质,把虫子毒死。或者进入虫体后,就狠吃虫体的营养物质,生儿育女,繁殖后代。用不了多久,这大量的菌丝就会钻入虫子的各种组织和细胞内,使虫体遭到破坏。最后,菌丝体会把虫体内的水分吸干,使虫子死亡并变得又干又硬。当菌丝体消灭虫子后,就完成了任务,便沿着虫体的缝隙长到虫子的外面,形成气生菌丝,然后再产生孢子。这时我们就会看到虫体上长着白茸茸的一层毛。白僵菌就由此而得名。这些孢子再被风一吹,又会投入新的战斗,去消灭松毛虫。

让人们放心的是,白僵菌虽然很厉害,可以很轻松将松毛虫杀死,但它却不会对人和牲畜造成伤害。白僵菌除了对付松毛虫外,还能使家蚕得病,所以在养蚕业发达的地方如何使用白僵菌还有待于去研究。白僵菌现在已被制成农药,通过喷洒到森林、田间的方法消灭害虫,成为我们的新式武器。

三、可以食用的菌

在微生物的世界里,有两大类真菌可以直接为我们人类食用:即部分藻类微生物和食用真菌类。如果我们把营养丰富的藻类称为"新一代人类食品"的话,那么食用菌则是餐桌上名副其实的上等菜肴了。如今,食用菌不仅经常出现在我们平民百姓的饭桌上,成了人们"菜篮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饭店、宾馆甚至是招待外国客人的国宴中,也被人们誉为不可多得的佳肴。

在我国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食用真菌。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光靠野生的食用菌的自然生长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菜篮子"的需要的。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对食用菌系统而深刻的科学研究,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各种生活习性,可以将这些"野菜"驯化成可人工栽培的"蔬菜"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绝大部分食用菌都是驯化出来后经工人栽种的产品。虽然它们并非野生野长,但味道之鲜美一点也不逊色于它们的"野外同辈"。而且,通过人工栽种技术,我们可以得到比野外个头大得多的菌种;对于那些在野地极其稀罕的珍贵品种,现在得来也容易多了。

img53

"新一代人类食品"——食用菌

我们最常见的食用菌是被人们称之为菇或蕈的真菌,是一类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可以称得上是微生物的"巨人"。它们色彩缤纷,是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都有的七彩世界。它们婀娜多姿:有的细长细长的柄上套一顶小而深的"帽子",就像一个个小风铃;有的粗壮的身躯上支撑着一把"大花伞",好像是怕阳光晒黑了膀子;有的孤芳自赏,悄然独立;有的成群成片,高矮交错。有的时候你要是扒开草丛看到砂土中长出的一串串蘑菇,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有如小人国里隐藏着的一群士兵,而最让人惊讶不已的,恐怕应该是直径长达几百米的"仙人环"……所有这一切无不向我们展示了食用菌王国里的无穷趣味与绚丽风景。

img54

婀娜多姿的食用菌

食用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生物呢?无论我们看到是野地生长的还是人工栽种的食用菌,从外观形态上看只有两个部分。一是长在土壤或树木里的"根部",二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外面部分。科学上我们将前者叫做"菌丝体",是菌体的营养供应器官,后者称为"子实体",是由前者产生出来的繁殖器官,也是我们食用的那部分。当然,我们通常所说菌体婀娜多姿便是指子实体形态多样了。而子实体的多姿多色,正好成了科学家分类的依据。据此我们便可以将不同类别的食用菌登上不同的"户口",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了。

img55

食用菌种类繁多

食用菌的身上的各个"零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知道,长成青蛙的小蝌蚪,是因为有蛙卵存在而进一步发育变成的;庄稼地里长出了沉甸甸的谷子,是因为我们播下了种子。那么,食用菌又是凭借的什么?原来,它们的生长也起源于"种子",只是这些"种子"小得我们无法看到,一颗小小"种子"的直径才仅几个微米,人们称这些"种子"为孢子。孢子虽小,但却形态各异。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呈球形、椭圆形、卵形、圆柱形、肾形、瓜子形、星形以及三角形等。

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发芽生长,孢子也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才开始发芽。条件适合时,孢子便迅速吸收环境中的水分,膨胀成一个"大肚子"。接着便从"大肚子"上长出1~2根新芽来——俗称芽管。这时候,孢子便拼命"吮吸"土壤或树木中的营养,不停地积累养分,并在体内合成多种菌体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在充足的营养供给下,芽管再次分裂出细长的"小管"——菌丝,新生出的菌丝也是一头扎在土壤或树木中吸收营养,并再次长出多条菌丝来。这些菌丝比蜘蛛要密得多、厚得多,而且相互交错。菌丝体就是通过不断分枝而向四周蔓延扩展的,如果条件适宜,它们可以不停地生长下去,直至条件不能满足它们生长为止。一定时间之后,这些错综交织的菌丝便在基质中扎下了根,形成了一个营养丰富的"粮仓"。在"粮仓"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的条件下,食用菌的地上部分——子实体便开始脱颖而出了,逐步长出菌托、菌柄、菌盖及菌褶等。一般说来,在食用菌的支柱——菌柄上,有的会套上一个小薄膜环,这个小薄膜环称为菌环。而这些菌环位置、大小、质地与颜色也是我们识别不同"门户"食用菌的一个标志。

img56

姿态各异的食用菌

食用菌完全成熟以后,食用菌菌帽下面的刀片状菌褶便开始播撒"种子"了。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孢子是无色透明的,但许多的孢子堆积在一起后,便会呈现一定的色泽。孢子数量之多也是非常惊人的,通常一个成熟的子实体散发的孢子数为十几亿到几百亿个。因此,当成千上万个孢子在一起散发时便可见到如烟雾般的"孢子云"。散落下来的孢子则在土壤等基质中"隐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建家园"。

img57

丝状菌

(一)"香菇之王"

香菇之所以被称为"香菇之王",就是因为它在食用菌中以其独特隽永、沁人心脾的香气而鹤立鸡群,倍受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香菇不仅"香飘万里",而且它不可替代的保健作用更是其他菌类所不及的。因此说,香菇不仅是一种"食物佳品",更是一种"保健佳品"。

香菇不仅营养极其丰富。而且在香菇中还含有18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氨其酸。香菇中含有的香菇多糖、维生素D及其矿质元素等都是于人体大有裨益的营养素。而对于香菇的药理功效,我国的李时珍在他所著述的《本草纲目》中则早有记载。

img58

香菇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开始生产香菇,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刻苦研究下,我国香菇生产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能力得到了飞跃发展。如今,我国栽种的香菇产品,早已飘洋过海,出口到世界各地。

去过草原的人都可以在那里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深绿色草丛。它们有的呈环形,有的呈半环形,还有的像马蹄留下的痕迹。这些长长的草丛带直径小的仅几米,直径大的则达几百米之广。每年夏末秋初,当草丛环带重新长起的时候,一圈圈的蘑菇也与之相伴而生,形成"蘑菇圈"。过去的人们认为这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后留下的芳踪,所以这些"蘑菇圈"被称为"仙人环"。

为什么叫"仙人环",它又是如何成环的呢?原来,在草原均一的土壤表面,当最初的成熟蘑菇撒播下"种子"——孢子时,落到地面则成了一个圆盘。在大自然里,菌落只是外沿生长,里面的部分因养分竞争激烈而逐渐衰落死去。经过年复一年的生长与死亡的交替,这个环带就逐年扩大。那么,又为何环上都杂草稀少,环的两侧则草丛茂密呢?原来,在环下的土壤里长满了蘑菇的"根"——菌丝。这些菌丝密布交错,数量繁多,自然将地盘"霸"为己有。它们不仅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而且占去了大部分的水分。在这种情况下,环上杂草因"势力悬殊",故只能枯萎甚至死亡了。而在环的两侧,由于菌丝体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加之内侧菌丝死之后的"尸体"中也富含养分,所以杂草得以旺盛生长,从而在蘑菇环的内外两侧形成了两个茂密的杂草环,对杂草而言,真可谓"成也菌丝,败也菌丝"。

img59

仙人环

"仙人环"被人们看的很神秘,其实它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仙人环"也并非仙人所为。"仙人环"越大,所长的蘑菇自然就会越多。对于采菇人来说,要是发现这类"仙人环",无疑是"喜从天降",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因为他不仅一次可在环上采到大量的蘑菇,而且以后每年都可再来采摘,而且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仙人环"的大小直接与其年龄有关,因为"仙人环"是逐年向外扩大生长的,所以"仙人环"越大,说明它的年龄越大。那么,我们能否据此推算出"仙人环"的年龄呢?最老的"仙人环"有多大岁数啦?根据科学家的测定,认为"仙人环"每年直径要向外扩展20~40厘米。那此据此推算,那些巨大"仙人环"的年龄可要比我们人的寿命高得多,可达数百岁。除了草原地带外,在森林里有时我们也可看到"仙人环"。只是因为森林中杂草生长没有草原上那样均匀一致,所以平时我们不易看到杂草环。只有当秋天蘑菇破土而出时,才能见到由蘑菇组成的"仙人环"。

(二)"真菌皇后"竹荪

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荪颜色绚丽多彩,风味独特诱人,营养成分丰富,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理功效,因此一举成为当今时代的理想保健珍品。一直以来,竹荪都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山珍,备受各国朋友的厚爱。竹荪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品质,在历史上被加封了一个又一个的桂冠,可以说是食用菌之家中载誉最多的一个成员。在法国,人们赞誉它为"林中之王";在巴西,人们根据它隽秀的身态叫它为"曼妙女郎";瑞士一位专门从事真菌研究几十年的专家高尔曼则称它为"真菌之花";我国的劳动人民称之为"林中郡主";而在俄罗斯,它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真菌皇后。

img60

竹荪

竹荪主要生长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而且在没有驯化之前还仅是一位漂亮的"野外山姑"。科技工作者们通过多方面的研究之后,确认这位"野外山姑"是一种高营养、高品质而且姿态斯文隽秀的菌中之王。从此它一时之间就身价百倍,被请进了"大雅之堂"——人工食用菌栽培基地,成了食用菌工作者精心护理和重点栽培的对象。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起步对竹荪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的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艰苦探索,人们对竹荪生长栽培方面的各种"脾气"有了深入的了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素有"银耳之乡"之称的福建省古田县、形成了人工竹荪的大片"家园"。至此,人们对竹荪进行人工栽培的技术知识也就日臻完备成熟了。说起它的身价,在食用菌的"同辈"中恐怕没有谁能与它相比,目前每公斤竹荪可以卖到上千元,有的时候甚至更高。人们在研究与栽培这位"真菌皇后"付出精力的同时,也获得丰硕的回报。

img61

身价昂贵的竹荪

竹荪有着极其丰富的营养,它不仅是肉质滑腻爽口、味道诱人的山珍佳肴,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含量的营养及保健佳品。其内含蛋白也容易被人消化吸收,又因其低脂肪含量,故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或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人食用。竹荪优于众多食用菌的奇特之处——浓郁清香也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夏季气温升高,吃不完的鱼肉剩菜往往容易腐败长霉,但要是在烧鱼煮肉的过程中加入一片"真菌皇后",则可起到特殊的防腐作用。在1990年12月举行的全国香菇工作会议上,我国著名的食品专家杜予瑞强调指出"21世纪人类营养将由动物蛋白质向植物蛋白质发展,而食用菌则最足以与人参、鹿茸、燕窝等山珍海味相媲美。由此看来,竹荪是当之无愧的一朵奇葩,没有任何别的一种食用菌能与之一争天下。

有人会把竹荪的认为是一件精细的手工工艺品,因为初次见它的时候,菌身呈两色分隔,格外分明。上面是一个黄绿色的菌盖,下面则是一片洁白的菌裙。如此一幅图画,使人立刻联想起舞台上的舞女,头上戴一顶草帽,身上穿着鱼网眼似的雪白长裙,在台上亭亭玉立的样子。那些菌柄弯着的,像是舞女做了一个微微倾身的姿势。菌裙则网眼点点,透明且晶莹闪亮。更为有趣的是其洁白的"长裙"在它害羞的时候,会呈收缩闭合状;而在它高兴时则迅速将"裙子"放下来,下垂而且伸展开。原来,这是由于菌裙对环境的湿度特别敏感。当湿度不够时,它就迅速地"紧衣束带",以减少水分挥发;而在环境湿度大时,则又"宽衣解带",一副全然放松的样子,也正因如此,竹荪便被人们称为"天然湿度计"。

竹荪非常的娇贵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人们若是将晒干的竹荪在贮存时期管理不当话,就会迅速变色变质,颜色由洁白变为深黄,香气也随之消失,而且还会长霉生虫,不能食用。因此,不仅在这位"真菌皇后"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要精心护理,而且在贮藏时间也须谨小慎微。只有这样,这位历史上的宫廷御膳、当今的国宴菜肴中的"真菌皇后"才能真正奇葩独放,显示出高贵的品质。

img62

"白雪公主"——竹荪

四、蛋白酶

在还没有发现酶之前,衣服上的汗迹、油滴、血迹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粘在纤维上,很难洗去,但是如果现在要是用加酶洗衣粉来洗的话,那么这些污渍就会很快除去。这种洗衣粉的奥妙就在于它含有一种叫做蛋白酶的物质。

在众多的酶中,蛋白酶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它具有非凡的生物催化剂功能,蛋白酶的专长是能够水解蛋白质,且速度和效率极高。现在人们多利用微生物来生产蛋白酶,如放线菌、细菌和霉菌在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中都能产生蛋白酶。

在家庭洗衣中,蛋白酶除了是去污能手,在制革生产中还有非凡的作用,因为它能破坏毛囊使毛脱掉,比用灰碱法脱毛的皮革强度高,纹粒细,绒毛紧密均匀,而且工序周期短,成本低,用后的废水还可以肥田,同时还改变了灰碱法制革污染环境的弊端。此外,蛋白酶还可作为药品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能有效地治疗胃疼、食欲不振、腹泻。目前,人们对蛋白酶的使用更为广泛,现在在许多行业中,蛋白酶都已表现出卓绝的才干。

五、利用微生物生产食油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源源不断地存在,尤其是现在世界人口的剧增,油脂产量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解决油脂的供求矛盾,科学家从微生物身上打起了主意,现在这种研究的成果已初见端倪。

一位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办的生物能量转化会上宣布,他从天然气井周围的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利用阳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油脂的节杆菌。经人工培养出来的大量菌体的细胞中,充满了油脂,高达85%以上。细胞中的油脂可以用溶剂提取,如果培养1吨菌体,就可收获850公斤的食油。经过化验,这种食油是单甘油酯和三甘油酯的不饱和脂肪酸,质量远胜猪油,味道可与花生油相媲美,并且被证实是一种优质可供食用的油脂。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糖类,就可以大量培养这种节杆菌,不需占用土地,不需大量劳动力。工厂化生产只用几天时间,就可以收获一批油脂,产量大,价廉物美,前景诱人。

科学家们用微生物来生产高质量油脂,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赫尔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也宣称,他找到了一种产油脂极高的"假丝酵母"。找到了能生产油脂的微生物后,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把能生产油脂的基因"嫁接"到其他微生物身上。这样,能生产油脂的微生物品种就会愈来愈多。如果这些都能实现的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微生物油脂工厂将遍布全球,人类就不愁油脂短缺了。

六、利用微生物生产酒

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酒是必不少的,酒为我们的节日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我国是造酒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于我国造酒到底起源于何时呢?这难以确切考察。有人认为在公元前2550年我国就可以造酒了。也有人说我国的酿酒起源于公元前2140年。不论哪一种说法正确,总之,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会酿酒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就非常地热爱酒了,诗中所说的酒是我国颇有名气的山西杏花村生产的汾酒。除汾酒外,像贵州的茅台酒、四川五粮液、陕西的西凤酒等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好酒。关于酒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如有人说当年有一位神仙,路经杏花村,因喝酒过多而大醉,从口中吐出了酒流进杏花村的水井中,从而井里的水就变成了酒。这些美丽的传说更加增添了人们对美酒的感情。

说到贵州的茅台酒,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当年,我国贵州的茅台酒参加巴拿马国际评酒大赛,因包装粗糙没有引起评委的注意,一位中国代表急中生智,将酒坛摔碎在评酒大厅,阵阵醇香引来了评委的赞叹,使茅台酒荣获国际金牌而成为世界名酒。提到美酒大家都会赞不绝口,但又有谁知道酒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img63

贵州茅台酒

其实,再好的酒都离不开真正的酿酒大师——微生物。在酿酒过程中所用的微生物基本上是真菌。由于酿酒的原料不同,菌种、工艺和发酵条件的不同,所酿造的酒也就各有特色,品种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可把酒分为四类:即黄酒、白酒、啤酒和果酒。

七、利用细菌织布

胶醋酸杆菌是制作红茶菌时,表面上所形成一块乳白色的菌膜。它能把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巧妙地编织成纤长、强韧的纤维素而形成菌膜。如果把一块刚形成的菌膜干燥,它的样子酷似一张洁白的滤纸,质地柔软,比一般的纸要好得多。

由于这种细菌纤维素的纤维长、质地坚实,比棉麻纤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数量多,大量培养它们就可以大量生产细菌纤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布朗教授发现,如果把一种纺织、造纸工业广泛使用的荧光增白剂滴入杆菌培养基里,杆菌就会受到刺激,从而使更多束的微细纤维合并在一起,变得粗些,并且生产速度也会比正常速度快3倍。这种纤维比天然棉花的纤维长,因此织出的布会更结实些。

img64

蓝绿藻

布朗已经利用细菌"收获"了第一批"棉花"。可是,由于这些杆菌都要用葡萄糖培养,所以收获的这批"棉花"价格比较昂贵,还不能与天然棉花竞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布朗着手应用基因工程,人工拼接到蓝绿藻的基因上。由于蓝绿藻能直接利用阳光制造自己需要的养料和葡萄糖,因此,它生产的"棉花",造价肯定会低廉些。预计,要不了多久,一种廉价的、漂亮的特种"棉花"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用它制成的衣服既艳丽柔软,又结实耐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