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国高山蔬菜发展现状及启示

全国高山蔬菜发展现状及启示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阳中、高山地区气候温凉,是适宜开发高山蔬菜的地带。长阳县高山商品蔬菜率先起步的是秀峰桥区,所辖的火烧坪乡、土木乡、大吉岭乡及秀峰桥镇,当时全区2.4万多人,农民占总人口的96.4%,农村劳动力1.1万多人。由于蔬菜基地冷藏包装配套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县高山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0000km2,总产量60万t,蔬菜总收入4亿元。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全国高山蔬菜发展现状及启示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姜黛珠 俞风娟

高山蔬菜栽培是选择在一定海拔高度(500m~1800m)的山区进行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反季节供应的生产方式。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山蔬菜已成为市场经济中我国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对于缓解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夏季蔬菜供应起了关键作用,已成为上述地区蔬菜周年供应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随着高山蔬菜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该产业同时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为了总结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探讨持续发展的途径,由中国园艺学会、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和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科院共同主办了“首届全国高山蔬菜研讨会”,会议于2006年7月17~20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召开。参加此次研讨会,对比宁夏蔬菜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启发,感受亦深。

1.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发展高山蔬菜概况

1.1 长阳县域基本情况

长阳位于鄂西南山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全县国土面积3430km2,辖11个乡镇,154个村,总人口41万,其中土家族人口占51%,农业人口35.35万。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实现县级财政收入1.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5元。近几年来长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化农业,用产业化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使之成为高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长阳县发展高山蔬菜的自然条件

1.2.1 地形与气候

长阳县位于北纬30°2′~46′,东经110°21′~111°20′之间,海拔1200m以上,有较多的山间台地;海拔800m~1200m山间平坝错落其间;海拔800m以下多为丘陵和山间河谷。全县500m以上山峰1101座,最高海拔2259m,最低海拔49m。全县低山区占30.6%;半高山区占46.1%;高山区占23.3%。长阳中、高山地区气候温凉,是适宜开发高山蔬菜的地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温度7.6~10℃,>10℃积温为2210℃~3500℃;7月份平均气温18.2~24℃,极端高温29~32℃;年降雨量1480~1800mm,太阳辐射总量96.6~98.9千卡/m2;4~10月日照时数1337.8h,8月最高日照时数为262.5h;年日照百分率为38%;高山地区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由于地形地势的有利因素,高山蔬菜基地相对集中,基地内无工业污染。

1.2.2 土壤与水资源

长阳土壤种类较多,海拔800m~1200m的半高山区及1200m以上的高山区,黄棕壤分布广泛,且土壤多呈弱酸性,腐植质深厚,有机质含量10~15%,土层熟化程度高,适宜多种蔬菜生长。

长阳高山、半高山地带,随着海拔增高,降雨、大雾呈递增趋势,年降雨量1480~1800mm,山地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70%以上,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人工灌溉。

1.3 长阳县高山蔬菜的发展历程

1.3.1 发展前的基础及发展的三个阶段

长阳县高山商品蔬菜率先起步的是秀峰桥区,所辖的火烧坪乡、土木乡、大吉岭乡及秀峰桥镇,当时全区2.4万多人,农民占总人口的96.4%,农村劳动力1.1万多人。该区当时所处地理位置前不靠江,后不靠线,在交通上既无水运,又无国道干线,1980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852万元,人均纯收入118元,人均占有粮食330kg。当时除半高山及低山区种玉米为主外,土木乡、火烧坪乡以种马铃薯为主。在多种经济发展方面,1985年,全乡人均牧业收入124元,发展食用菌人均收入45元。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县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长阳县的高山商品蔬菜发展起步于1985~1986年,1987年开始发展,到2000年高山蔬菜的产业升级,成为高山蔬菜的二次创业阶段。该产业起步之初,正值全国城市蔬菜体制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改革阶段,同时面临三峡工程上马,三峡省筹建以及市郊菜田面积减少,城区市场出现“春淡”和“秋淡”问题,建立外埠蔬菜生产基地成为改革形势所需。经过两年的摸索,长阳县发展高山蔬菜基地的做法被充分肯定,其不仅是对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的突破,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城市蔬菜淡季供应的重要途径,也是利用山区优势,开发高山的重要门路。1987年,长阳高山蔬菜由86年的57km2扩大到130km2,种植14个品种;1989年就一个火烧坪乡种植高山蔬菜380多km2,种菜户户均收入3913元。1992年以后,多家外地企业、客商到长阳投资建设高山蔬菜基地,产品销售市场逐步扩大到34个大中城市。2000年到2005年间,因市场对商品质量的要求,科研单位、企业及菜农开始研究和应用采后处理与生产配套技术。2005年底,全县共发展冷库61家,日处理蔬菜5千多吨,年包装上市3150多万件,8500多万kg。由于蔬菜基地冷藏包装配套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县高山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0000km2,总产量60万t,蔬菜总收入4亿元。近几年蔬菜加工业从无到有,利用高山辣椒生产的“土家嫂”豆瓣酱生产规模达到300t;2004年县政府引进中绿(湖北)有限公司利用高山白萝卜生产“水煮大根”远销日、韩,加工规模1500t,当年投资建厂,当年生产,当年盈利。此外,蔬菜冻干生产线的加工企业正在建设。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高山蔬菜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其中火烧坪乡人均蔬菜纯收入突破6000元,该乡原青树包村农民纯收入超过1万元,是名符其实的“湖北高山第一村”。

1.3.2 高山菜产业发展现状

长阳县高山蔬菜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于6~11月上市。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大,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基地面积1.3万多km2,播种面积2.0万km2,实现蔬菜产值4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30%。二是反季节,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夏秋季生产的蔬菜弥补了城市蔬菜的“秋淡”市场不足。三是无公害,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和无公害的标准化生产,1997年以来,“火烧坪”结球甘蓝、“乐园”番茄、“火烧坪”白萝卜和大白菜,“贺家坪”辣椒等分别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并被认定“中国名牌”。四是品质优,高山土壤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高山地区光照强,云雾多,温差大,生产的蔬菜质脆、味甜,营养丰富,品质优良。

2.国内其他高海拔省区高山(高原)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2.1 高山(高原)蔬菜基本情况

2.1.1 基本概念

高山(高原)蔬菜就是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生产错季节的优质蔬菜满足市场需求,缩小蔬菜供应淡旺差距,实现我国(尤其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我国地貌类型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其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巧妙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可耕地和高原耕地错季节种植蔬菜,可合理调节鲜菜上市期。高山蔬菜和高原蔬菜均属于高海拔蔬菜。其栽培理论依据是按生态学原理利用山地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和地形地貌的温度、雨量、日照等因素的垂直差异及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来选择种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蔬菜。

2.1.2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南岭之间的大巴山、大别山、武陵山、武夷山周围。其中以鄂西、陕南和四川重庆的大巴山东南麓较为集中;其次分布在浙江、福建北部和江西南部的武夷山及其余脉地区;安徽岳西、江西瑞昌的大别山区及其南部;湖南石门、湖北恩施、鹤峰所处的武陵山北部都有高山蔬菜生产基地;此外,江苏、贵州、云南均有种植。

高山种菜自古有之,主要种植品种有马铃薯、魔芋、生姜、芸豆、山药、白菜、萝卜、山黄瓜及葛等野生蔬菜,属自种自食栽培。现代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化商品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目前已接近13万多km2,产值约40亿元,其中高山地区以种植甘蓝、萝卜、大白菜等喜冷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二高山地区以种喜温的辣椒、番茄、四季豆为主。此外,胡萝卜、豌豆、茭白莼菜、盘菜、红菜苔和细香葱等特菜已逐步开始形成商品菜种植。

我国西北东部、华北北部和东北部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北坝上地区以及太行山区是全国蔬菜区划中的我国高原夏秋蔬菜优势种植区,该区辖陕、甘、宁、蒙、青及晋、冀的北部地区,夏秋菜种植面积约100万km2。其中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海拔高度1300~1500m,无霜期90~110天,>10℃积温1900~2200小时,近年来已迅速发展高原蔬菜基地近万km2,年总产菜400万t,主要种植种类有大白菜、甘蓝、西芹、番茄、辣(彩)椒、胡萝卜、菜花等大宗菜和西兰花、结球生菜等特菜,以供应京津市场为主,是我国高原蔬菜产区迅速形成产业化格局的典型。该市用10%的耕地创出占种植业总产值50多亿元的50%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25%来自种菜。菜区农民70%~80%收入从销菜获取。

我国高海拔蔬菜复种指数均在1.6左右,4~7月陆续播种,6~10月陆续上市,平均单产3000kg,单季亩均收入1500~2500元,市场供应集中在京、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区,少量出口日本、韩国和港澳等地,缓解了上述地区蔬菜市场“伏缺”问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已发展成为山区贫困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朝阳产业。

2.2 主要省区高海拔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特点

2.2.1 湖北

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鄂西北绵延的山区具备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土肥优势;多年来形成了成功的种植技术;拥有理想的生态环境;占据了优越的区位优势。二十年的发展,该省的高山蔬菜已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规模。2005年全省高山菜播种面积4万km2,总产240万t,产值20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高山经济繁荣,提高了高山农民的生活水平。

2.2.2 贵州

对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的综合高效种植技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包括:基地选址,建设和养护;主导产品种类选择和区域化布局;主栽品种的选择;基地高效种植制度的构建;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耕作制度和地面覆盖种植技术;育苗移栽技术及场所的选择;群体结构和植株调整;基地化无公害生产技术;采收与商品化处理等十大方面,使贵州省的高海拔蔬菜有序健康地发展。通过多学科结合、多因素多层次结合、多项集成、系统设计实施项目;以外销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创建新的夏秋菜种植制度和全年高效种植制度;以基地周年高效种植制度为基础,应用基地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基地严格执行“六统一”,多形式带动周边发展;基地创建、产业带构建和市场开拓全面推进,整体发展实行综合高效;以产业带构建要求为重点,跨行政区域统一组织实施等组织管理措施,到2005年,贵州全省示范推广基地建设8万多km2,总产菜近500万t,产值29亿元,纯收益21.7亿元,户均总纯收益9900元,贵州的高海拔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2.3 浙江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高山蔬菜发展迅速,并被列为2003~2007年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发展重点,种植高山蔬菜已成为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但因高山菜地多是靠天田,水利条件差,而高山蔬菜主要生产季节正值夏秋高温干旱时期,旱灾发生较为频繁,直接影响高山菜的产量和效益。特别是遇到持续干旱年份时,山区水库干涸,溪河断流,高山菜产量和质量更受严重影响。浙江省农业部门在高山蔬菜产区推广应用适宜补灌技术,根据高山地形地貌和蔬菜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发高山自流式微蓄微灌系统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2.2.4 安徽省石台县发展高山蔬菜的作法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其高山蔬菜生产坚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面对夏季高温干旱的不利因素,真抓实干,取得了种植面积0.37万hm2,总产菜5.6万多t,总产值9000多万元,平均亩产值1600多元,亩纯收入1200多元(是种水稻的4.5倍)的显著效益。其具体做法:一是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各乡镇均把高山菜的种、管、收、销纳入党、政中心工作;建立县直单位联系村制度,重点解决销售中的问题。技术干部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强领导,重点扶持。县委、政府成立高山蔬菜生产指导组,各级各部门给高山蔬菜生产营造宽松环境,优惠扶持。拨专项资金,减税让利,开辟运销绿色通道,对种植户实行项目、资金、技术服务、良种供应四优先。三是强化督查,兑现奖惩。对高山蔬菜生产的组织发动,任务落实、技术培训、合同签订、技物配套服务,田间管理,产品销售及效益情况,分夏、秋二次进行检查,认真兑现以奖代补政策。四是联结市场,扩大销售。面对市场,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是确保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生产上,坚持市场为导向,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市场需求特点,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原则,培育优势产品,主攻特色产品。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发展上,高度重视营销工作,坚持“低门槛,高回报,你发财,我发展”的合作承诺,走出去,引进来,广招客商,广辟市场。五是加大科技完善服务。坚持把科技兴菜作为推动高山蔬菜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全高山蔬菜技物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分阶段制订生产技术规程,千方百计让农民知道什么季节干什么事,遇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模式栽培、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综防等实用技术。明确的思路,踏实认真的作法,使高山蔬菜让石台县山区农民受了益。

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宁夏的蔬菜产业

3.1 发展宁夏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与不足

宁夏地处北纬34~39°30′,蔬菜生产纬度适中;全境海拔1000m以上,可耕地海拔1100~2000m,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年均温6~7℃,中北部9.2~8.5℃,高海拔的地势使宁夏气温相比同纬度的地区低6~11℃,周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夏季短暂凉爽无高温酷暑,年温差、昼夜温差均大。降水少、日照强。年平均降水量180~600mm左右,日照时数2200~30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9%,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平均无霜期130~195天。黄河水的自流灌溉和引(扬)黄灌溉,弥补了宁夏降水不足的缺陷,使宁夏大部地区的农业成为灌溉(补灌)农业。中、北部地区土层深厚,地势相对较平坦,是我国北方水、土、光、热、能源资源组合较佳,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宁夏全境处于高原地区,具有生产高海拔蔬菜的丰富资源。不仅可生产优质的夏秋反季节喜冷凉的十字花科菜、根菜、还能生产优质果类菜。但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既无通商口岸,又远离人口密集的京津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因而在瓜菜等产品的运输上,与华中华南的高山地区和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的高原地区无区位优势可比;年蒸发量大到为降水量的近二十倍,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量少、质差,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区位无优势,水资源短缺,成为宁夏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充分认识和发挥宁夏全境高海拔的资源优势,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为我自用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不足,扬长避短,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3.2 发展蔬菜产业所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宁夏瓜、菜种植面积已迅速发展到10多万hm2,其中蔬菜面积6.93万hm2(含1.1万hm2设施栽培),年产各种鲜菜300多万t,年创总产值20多亿元,脱水加工是我区蔬菜产品加工的主导产业,年产各种脱水干菜1万余吨,销往国内外主要地区,蔬菜产业已成为宁夏农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3.2.1 优势特色区域逐渐形成

经过“九五”、“十五”的发展,如今宁夏的瓜、菜产业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带,即以服务城市为中心的多品种、周年生产的银川设施蔬菜生产区;以脱水加工为目的的银北露地蔬菜主产区;以“冬菜北上”为主要目标的中卫、吴忠两市的秋、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区;以原州区为首的固原地区生产喜冷凉气候的十字花科、绿叶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上市的露地菜产区以及中部干旱带的压砂覆盖西(甜)瓜产区。规范化、规模化栽培正在形成。

3.2.2 品种结构逐步调整

根据销售市场的需求,主栽品种结构逐步在调整。服务城市的小型番茄,水果型乳黄瓜、礼品型精品西瓜、厚皮甜瓜已占据银川市场并开始形成外销;大红色、硬肉型、耐贮运的进口番茄品种已成为“南菜北上”,外销型生产的当家品种;脱水加工有其特定的甜椒、番茄、菠菜、香菜、韭葱、豆角、西芹等品种;夏秋季上市的喜冷凉十字花科蔬菜大多应用韩国品种。针对不同市场需求选用不同品种,逐步成为品种调整的依据。

3.2.3 科技服务逐渐深入农村,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随着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人员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产品的认证,提高了各级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技术逐步到户,使宁夏的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3.3 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宁夏的蔬菜生产的发展过多的依赖于投资规模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只是一种外延式的增长方式,也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量代质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有很大差距。如设施菜和脱水菜、压砂地等土地缺乏合理的轮作倒茬和休整,出现了土壤盐渍化、土壤带菌、农残超标、肥力水平下降等问题,导致病虫害发生日益增多,防治难度加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蔬菜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投入增加,生产成本加大,效益下滑现象日益突出。

(2)蔬菜产业化经营尚未形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这种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具体表现为:生产规模小、无法形成适度规模经营、销售成本过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缺乏协调组织能力和手段,民间社会组织如中介组织、信息咨询组织和技术服务组织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产品的商品率低;政府行为有时“缺位”,有时“越位”,从而导致了生产的无序、流通的无序、市场的无序、组织的无序、竞争的无序。由于缺乏协调和合作,宁夏的蔬菜产业形成不了优势互补,因而实现不了应有的效益。

(3)品牌战略认识不到位。品牌是开拓市场,占据市场的重要武器,现在我们缺的正是这个武器。目前国际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多,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品牌的产品只能在“夹缝”里生存。我们的品牌建设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创建品牌的时间短,更没有靠卖品牌发展的企业,如果不重视品牌的创建,不仅不能开拓新市场,还可能丢掉原有的市场份额。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牌效益低,缺乏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因此,加快品牌建设,发展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蔬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4)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不齐。建设出口产品、外销产品基地,市场对基地的安全生产设施和生产的组织管理均有较严格的要求。我们要发挥高海拔地区蔬菜生产的资源优势,克服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重视外向型生产基地的建设。目前,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水、肥、品种、农药及保护设施的建设和安全生产系统环节的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市场的拉动,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4.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宁夏的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4.1 宁夏的高海拔蔬菜发展思路

(1)高海拔地区蔬菜的发展应顺应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三大必然趋势,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这三大主题,解决好生产布局优化、产业化经营和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三大问题。

(2)高海拔地区蔬菜的发展要求要充分体现规模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完成我区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立足三大重点,实现三大突破,切实建立起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生产经营体系。

一要立足市场拓展,实现市场占有率的突破,使我区蔬菜生产“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全面实施。

二是立足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周期的突破。不但发挥冬春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还要利用好高原地区夏季冷凉、无高温酷暑,无暴雨成灾的资源优势,实现设施菜秋、冬、春、夏周年生产。

三应立足产业优势,实现区域化生产的突破,形成跨区、跨县的蔬菜生产基地板块。

(3)从产业规划与组织上对区域经济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形成匹配完整的产业结构与合理布局,具备产业的相对完整性和聚敛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模化效益的生产经营新格局。目前,依托我区发展较为成熟的脱水菜产业,建设“脱水菜经济区”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一大突破,也是宁夏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脱水菜经济区”的基本内涵就是:从生产和市场的协调上,以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来配置资源,进而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创造新的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行政隶属界限,形成一种自由度很大的集合体、产业聚合力协同效应,不断把经济网扩大,经过主导产业扩张-相关产业聚合-再扩张-再聚合,达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目的,通过脱水蔬菜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带动,在区域内推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转化升级,构建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辐射、相互促进的一业兴百业、百业连一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4.2 宁夏的高海拔蔬菜发展目标战略构想

根据宁夏自然地理、资源状况、发展基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到2015年,用10年时间,实现宁夏蔬菜基地总面积突破13.3万hm2,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的发展战略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化运行体系,建立起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生产经营体系,建立起通畅有序的农产品营销流通体系,建立起高效灵活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建立起紧密协作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的三高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发展10大种植面积过0.33万hm2的蔬菜生产乡镇。

按照“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主导基地”的三配套发展理念培育10大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按照“自愿参加、自主决策、自我发展”的三自原则,发展10大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中介组织。

按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产品的加工率”的三提方针,研究和推广10大无害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技术。

按照“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名优产品上品牌”的三上发展思路,建设10大拳头产品和品牌。

4.3 宁夏的高海拔蔬菜发展对策

(1)立足优势资源,开发高海拔区域蔬菜,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强化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呼唤“绿色产品”、追求“绿色消费”、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社会共识。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各地各部门要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当作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破坏,后治理的状态,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协,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全面推进蔬菜无害化标准化生产进程,实现“绿色生产”。全面控制蔬菜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加强检测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绿色消费”。严格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控制;加强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上市产品优质安全。

(2)优化区域基地建设,实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建立宁夏蔬菜生产大基地,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统筹、共同发展格局。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扶持机制;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定位;推进区域产业体系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市场,推行现代物流方式,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形成跨区域的以大基地、大市场、大品牌为特点的强势蔬菜产业;促进区域龙头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发展和强化宁夏的蔬菜品牌,以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把宁夏建成西北高原地区蔬菜大基地、大产业。

(3)立足实地因地制宜,优化品种和种植模式,实施“出口菜工程”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宁夏蔬菜的市场占有份额,是发展我区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全国蔬菜产量供大于求的现状下,发展出口蔬菜基地,是目前蔬菜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依托和扶持蔬菜出口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自营出口和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以出口产品的高质量、标准化带动高海拔蔬菜基地产品向优质、高效、质量安全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宁夏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规模开发面向国外市场的鲜销品种,加工品种。重视产品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冷链包装运输问题,同时实施名牌战略,创建知名绿色食品品牌,促进我区蔬菜产业的升级。

(4)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要完善农业用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业土地合理流转。通过出租、出让、入股、互换、抵押等方式,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形成家庭经营格局下的规模经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创造条件。

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创造蔬菜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菜农综合素质培训,逐步引导农民与企业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技术推广服务部门结合技术服务同时开展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思想观念方面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由只顾眼前利益的农民向追求长远利益、诚信与企业合作的现代农民转变,达到“双盈”目标。

三要建立健全集技物结合和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

(5)大力实施科技兴菜发展战略。绿色资源是整个高海拔地区蔬菜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面前,保持和维护绿色资源,是目前宁夏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高海拔地区蔬菜应重点研究和推广如下的绿色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抗病虫、抗除草剂的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研究和推广优先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且限量采用化学防治主要病虫的绿色植保技术;大量发展环保型蔬菜生产技术,优化耕作制度,以控制并改善农业环境自身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开发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研制推广有机复合肥、微生物菌肥、优质叶面肥、各类专用肥、天然添加剂等;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大力研究和推广蔬菜冷藏包装储藏技术;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研究和推广蔬菜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制定从基地选择、生产操作及检验监测等全套相应措施,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经营农业;人才是研究实施各项技术的保障,因此,在宁夏发展高原蔬菜,应坚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走好人才兴业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