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的深化

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的深化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反映人类对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认识的升华,意味着全球变化及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的整体化、人文化和综合化趋势。“地球村”中的国家、地区及政府间的广泛合作和多元化协调,也为脆弱生态环境持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视野。世界范围内人地关系研究的综合性、动态性、全球性,极大的推动全球ECOTONE的辨识和监控,从而使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具有全球高层次性。

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反映人类对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认识的升华,意味着全球变化及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的整体化、人文化和综合化趋势。“地球村”中的国家、地区及政府间的广泛合作和多元化协调,也为脆弱生态环境持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视野。

人类发展史既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认识史,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呈现出波浪式前进、飞跃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规律。从古典时期李特尔(Ritter)的“目的论”,近代拉采尔(Ratzel)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白吕那(Brunhes)的“或然论”,20世纪初的“生态文明论”,到21世纪初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研究机构风起云涌,理论争议热气腾腾,并注重全球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与预警。1970年教科文组织发起并由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支持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注重环境管理问题。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会议(UNCOD)”拉开荒漠化研究序幕。1979年“日内瓦首次世界气候大会”讨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提出并制定世界气候计划(WCP)。1987年第42届联大决议把1990~2000年定名为“国际减灾十年”(IDNDR)。1992年“巴西世界环发大会(UNCED)”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150多个国家签署有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条约。1994年巴黎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荒漠化”列入章节。1997年联合举办“里约+5论坛”,探讨新的合作方式,发表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纲领性文件《地球宪章》。2002年联合国所有的189个会员国参加“里约+10论坛”,通过《联合国千年宣言》,审视十年来可持续发展行动,提出改善人类命运,发展和消灭贫困。标志ECOTONE研究从理论进入战略行动阶段。世界范围内人地关系研究的综合性、动态性、全球性,极大的推动全球ECOTONE的辨识和监控,从而使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具有全球高层次性。

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路线图”,为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确立明确议程。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承诺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则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此谓“双轨”谈判。从此世界气候大会自巴厘到巴黎开始了马拉松长跑:2008年波兰→2009年哥本哈根→2010年坎昆→2011年德班→2012年多哈→2013年华沙→2014年利马→2015年巴黎→2016年……

2015年1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世界环保大会(WEC),旨在“传播低碳理念,寻找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最佳表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年会”。

[1]范式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即“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其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呈现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状况,依次演绎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科学首先是在“范式”支配下,为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的高度定向的常规活动。只有当已有的“范式”不足以应付新的挑战时,常规发展才暂时中断,科学因此陷于危机,导致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革命。诚然,这种变革是困难的,因为它是科学家世界观的根本改变,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信念的转变。借鉴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探索和总结人类历史上三种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信念,即三种不同范式。一是传统经济范式。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二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即“先污染,后治理”。三是循环经济范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