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因及防御措施

成因及防御措施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干旱是河北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河北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北省受夏季风活动的影响,降水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在雨量相对集中的夏季,常有暴雨发生。因此,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是河北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气象部门规定,凡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称为

影响河北省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包括沙尘天气)、寒潮与霜冻、雷电冰雹、高温与干热风、大雾、暴雪、连阴雨、风暴潮等,往往给国民经济、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干旱

干旱是河北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河北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因此,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又以春旱最为频繁,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省气温随年代逐渐上升,往往是高温干旱同时出现。高温加剧了旱情,使农田需水量增加;高温也使城市生活用水量增加,加大了城市供水的负担;高温干旱是导致水资源趋于紧张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少,使水资源严重不足。根据河北省水资源评价,本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7立方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位,是全国人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每公顷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9,比宁夏、天津略多,是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属于极度贫水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用水量增加,地下水累计超采超过了1200多亿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土地干化、地面塌陷、地表裂缝,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华北平原地区已经出现了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近几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长,年用水量已经高达220亿立方米,但可利用量仅为170亿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干旱的定义

干旱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干旱主要是相对于植物、特别是对农业植物而言的。若久晴不雨,植物体内水分大量亏缺,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农作物大幅度减产,这就是干旱。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

土壤干旱是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植物需要的一种干旱现象。久晴不雨,长期大气干旱,是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土壤蓄水性能差,滥伐林木而破坏生态平衡,地下水位太低,耕作措施不当,都会加剧土壤干旱。

大气干旱是大气温度高,相对湿度低,久晴不雨。此时,土壤中不一定缺乏水分。但是,长期的大气干旱会引起土壤干旱。

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不足,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也是降水不足。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的根本原因。

2.干旱的成因分析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与进退是影响河北省夏季降雨的主要原因。如1997年夏季,自6月~7月下旬,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强度偏弱,使得其后部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另外,季风槽较常年偏弱,西南季风不能维持,切断了水汽来源,致使北方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难以在河北上空交绥,故无大面积的降水出现。7月下旬至8月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到35℃附近,河北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此时北方冷空气依然很弱。这种形势下,河北不易产生大范围降水,使得盛汛期降水少,气温高。

夏季干旱年份极涡中心偏弱,位置明显偏向西半球北美洲一侧。从夏季500百帕平均图上可以看出夏季极涡中心位于西半球,高纬环流呈三波型,在西西伯利亚上空为一强低压槽区,锋区位置偏北,河北上空经常处在东亚大槽槽后和亚洲暖高压脊前的位置,致使影响河北省的极地冷空气南下减弱,这是造成河北省夏季气温偏高、降雨偏少的主要原因。

厄尔尼诺与河北省的干旱关系密切,据统计,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华北地区夏季多为干旱少雨,气温偏高,1997年更为典型。

3.干旱划分的标准

干旱的划分标准比较复杂,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划分的标准为:月降水量负距平百分率在20%以内为正常年,负距平百分率在20%~50%为偏旱年,负距平百分率大于50%为大旱年。

统计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中,出现旱灾年份为407年,平均1.4年出现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2000年的51年中,干旱年份为18年,平均2.8年出现一次。河北省从1997年至2015年已连续多年少雨干旱。

4.各季干旱的分布

春季(3~5月):大部分地区春旱发生频率在50%以上。省内有三个多春旱区,其一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一带,其频率为70%~80%;其二在冀西北山间盆地,其频率在70%以上;其三为燕山西南坡低山丘陵,频率为70%。东部滨海、燕山北坡频率分别为40%~50%和45%左右,为少春旱区。

初夏(6月):河北省有两个初夏旱中心,一个在滏阳河中游,频率为75%;一个在永定河扇形平原区,频率为60%。其他地区多在50%以下。

伏夏(7~8月):河北省降水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月,占年雨量的50%以上。伏夏是河北省干旱最轻的季节,全省平均干旱频率约为35%,大旱约为10%。燕山西北部、北部高原及中南部平原地区夏旱频率在40%左右,大旱频率为10%~30%。其他地区干旱频率一般在35%以下,其中唐山、秦皇岛一带最小,约为10%。

秋季(9~11月):河北省秋旱均少于春旱,多于夏旱。冀北、冀西北和冀南平原频率为30%~40%,为全省最大;其他地区秋旱频率为20%。

全省以北部高原、燕山西北部山区及中南部平原地区为最重旱区,各季旱情都比较严重,大旱频率较高;燕山东南部及秦皇岛、唐山一带为本省少旱区,各级干旱出现频率都较小。

5.干旱的防御措施

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减少水源污染;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农业生产上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减少漫灌;地面覆盖,用薄膜、稻草等覆盖地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根据干旱规律,优化农业结构。农业对干旱最为敏感,受干旱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合理安排农、牧产业结构,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应合理选用作物品种,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趋利避害。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灌溉,科学用水,实施集水节灌农业,实施人工增雨。

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与还湖工作,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轻干旱危害。

二、暴雨洪涝

河北省受夏季风活动的影响,降水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在雨量相对集中的夏季,常有暴雨发生。由于暴雨具有强度大、历时长、降水量大且集中等特点,易导致平地积水,河道漫溢,有时甚至导致山洪暴发,淹没良田,房屋倒塌,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是河北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气象部门规定,凡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称为暴雨。按雨量又分为:日雨量50~99毫米为暴雨;日雨量100~199毫米为大暴雨;日雨量≥200毫米为特大暴雨。

1.暴雨的地理分布

特大暴雨的地理分布:河北省最大一日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燕山山区,京广线附近及其以西的太行山东部丘陵,唐山和沧州沿海一带。日最大降水量极值出现在太行山东部的邯郸市,1963年8月4日,日降水量为518.5毫米;另据水文站监测,当日邢台的獐獏日降水量达865.0毫米,创我国大陆地区日降水量最高纪录。燕山南部和太行山南部一日最大降水量可大于300毫米。

暴雨日数的地理分布: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是燕山山区、唐山东部及其沿海、保定北部和沧州沿海。上述地区平均每年出现2.5天以上;张家口承德北部暴雨日数显著减少,平均每年仅出现0.5天。另外,太行山及其西侧也是一个暴雨相对较少区域。

大暴雨日数的地理分布:大暴雨主要出现在燕山山区和太行山东部。在邢台、邯郸两地区东部有一次多区。张家口和承德中北部地区基本上不出现大暴雨。保定东部到邢台东北部地区则是出现大暴雨相对较少的地区。

太行山东部地区有一个特点,即该地区即是暴雨相对较少的地区,又是大暴雨相对较多地区,这是因为暴雨多是西来系统造成的,地形影响不明显。而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形成多与低纬度天气系统影响有关,特别是台风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东风气流,加之东风气流中的扰动,加上地形的影响更易促使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形成。

2.暴雨的时间分布

河北省全年降水量集中于7~8月份。大部分地区7~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以上,保定、廊坊、唐山、沧州北部和承德南部可达60%以上。7~8月份的降水又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20天之内。

区域性暴雨一般开始于6月下旬,7月中旬后急剧增加,至7月下旬达到峰值,以后逐渐递减,9月中旬才告结束。7月下旬出现区域性暴雨最多的原因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台风等低纬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以及与西来冷空气的相互作用而提供的有利环流背景有关。

3.暴雨的日变化

暴雨在一日中出现的时间因暴雨强度的不同而有别。根据对邯郸、邢台、阜平、易县、涞源、玉田、遵化、青龙、迁安、乐亭、柏各庄、黄骅、盐山等13个多暴雨站的统计,以≥10毫米/小时的降水强度作为一般性暴雨,发现暴雨主要集中在傍晚前后,即16~21时之间,其次集中于午夜。另外,黎明前还有一个小高峰,上午则较少出现暴雨时段。但是,≥50毫米/小时的大暴雨则明显集中在黎明前的4时左右,早晨7时没出现过≥50毫米/小时的大暴雨。另外,午后13时也较易出现≥50毫米/小时的大暴雨。午后暴雨的形成多半是因地面辐射增温增加了气流的不稳定,从而引起强对流天气所致。

4.暴雨的年际变化

由于每年季风进退早晚及势力强弱和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的差异很大,因此暴雨的年际变化亦较大。最多年暴雨日数北部地区为1~3天,沿海地区及邯郸、青龙等地为8~9天,其他地区多为4~7天;最少年暴雨日数可全年不出现暴雨。各年暴雨的悬殊差异,使本省各地不同程度地洪涝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暴雨多而集中的年份可造成大洪涝。如1963年8月上旬和1996年8月上旬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发生的大洪涝。

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生动描述了大雨大风侵袭燕赵大地的景象: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尽管河北省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对河北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大的气象灾害当属夏季的强降雨所引发的洪水(洪涝)灾害。

近百年来,河北省曾出现多次较重的暴雨洪涝灾害。民国时期有36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暴雨洪涝灾害,其中1917年、1924年、1928年、1939年和1946年灾情较重;建国以后,除了少数年份未发生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灾害外,其他年份均有程度不同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其中大范围的特大暴雨和严重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1954年、1956年、1963年、1996年和2012年。每年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都不同程度地给全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约占整个气象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45%以上。

河北省夏季大范围强降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河北交汇产生暴雨。

台风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不多见,主要是间接影响,其外围暖湿气流影响河北省形成暴雨。

地形影响:大量暖湿气流在太行山燕山山脉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暴雨。

5.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做好必要物资储备如水、食物、手电筒等以防断电断水;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及时疏通下水道,防止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减少外出,必须出行时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不要走过桥下、涵洞等低洼容易积水处;居住在病险水库下游、山体易滑坡地带、低洼地带、有结构安全隐患房屋等危险区域人群应转移到安全区域;被洪水浸泡过的房屋不要马上入住,应进行安全检查后才入住;暴雨洪涝严重影响时期,室外生产活动停止,中小学、幼儿园停止上课,露天集体活动暂停,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暴雨易引发泥石流、山洪,在沟谷内游玩时遇暴雨不要向低洼的山谷和险峻的山坡下躲避,发现泥石流、山洪来时,不要顺着山沟往下跑,要向垂直方向的两面山坡爬,离开沟道、河谷地带;已经撤离到安全区域后,在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收拾物品。

三、大风、沙尘暴、龙卷风

1.大风

大风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大风不仅危害陆地且危及海面,夏季雷雨大风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刮倒大树,吹断电线等事件经常发生;春季海上东北大风常刮翻船只,使渔业生产造成损失。沿海地区出现偏东、东北大风时常产生拍岸浪,甚至出现风暴潮。气象部门规定某站有一个观测时次平均风速≥12米/秒或瞬时风速≥17米/秒,定为大风日。

大风的产生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造成空气流动,气压差越大,风速愈强。根据风力大小,通常分为从0到12共13级。一般来说,6级以上风力会造成危害。河北省范围内,大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风、龙卷风、寒潮大风等。8至11级风统称为“台风”,12级或12级以上为“强台风”,河北省地处沿海,又易受台风影响。台风常带来狂风、高潮、巨浪和暴雨,破坏力极大酿成灾害;台风深入内陆,风力减弱,所带来的雨水可缓和或解除旱象。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时间短的猛烈旋风,是一种范围小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常出现在强烈的积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状下垂触至地面,其中心气压很低,风速可达每秒几十米到一百多米,直径几米到几百米不等,瞬间破坏力极大,在陆地上,能把大树连根拔起,毁坏各种建筑和农作物;在海洋上,能把海水吸到空中,形成水柱。龙卷风分为陆龙卷、水龙卷及悬挂在高空的漏斗云龙卷三类。寒潮大风是伴随寒流带来的大风天气。受蒙古高原冷气流和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河北省每年晚秋到早春都会受其影响。

河北省大风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雷雨大风,最早出现于4月下旬,止于10月,占大风总数的10.5%,多出现在6、7月。雷雨大风持续时间短,风速大,危害重。如1985年7月2日满城和保定的雷雨大风风速达36米/秒,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二是寒潮大风,多出现在秋末至冬春季节,均为偏北风,持续时间长,风后显著降温,少者降温4~6℃,多者降温8~10℃,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偏南大风,主要发生在春季及初夏,季节性很强,持续时间较短,有明显日变化,且多出现在午后,往往加剧农田干旱失墒,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四是偏东大风,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沿海地区往往因此出现风暴潮。

2.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冀北高原俗称“黄毛风”。河北省沙尘暴一般持续1~2天,连续时数也不太长,一般只有几小时,有时也可达十几个小时。沙尘暴加重了空气污染的程度,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们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都有一定不利影响。

河北省沙尘暴北部高原多于山区、平原,河谷川地多于山地。西北部高原沙尘暴最多,平均沙尘暴日数为6~13天;桑洋盆地、平原地区一般为2~8天,其中固安和饶阳最多,约为8天。燕山及太行山区由于沙源少,气候较湿润,年沙尘暴日数一般不足1天。

本省沙尘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沙尘暴日数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60~70年代开始减少,与累年平均值2.6天相比,1972年(包括1972年)以前绝大部分年份历年值的数值大于累年平均值,呈现波动式减少趋势;1972年之后却小于累年平均值,呈现递减态势。8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90年代达到最少,2000年以后有些年份又有所增加。

河北省沙尘暴以春季最多,最多月一般出现在4月,秋季最少。北部山区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南部地区则一般集中在3~6月。全省春季沙尘暴日数均占全年的40%以上,北部高原及山区均高于60%,其中围场、宽城、承德县达100%。秋季沙尘暴全省均极少出现。

形成沙尘天气的天气气候条件:河北省沙尘天气多发生在春季,一方面由于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大风日数多,风速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本省冬季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土壤表层含水量低、疏松。沙尘天气的发生首先要考虑天气气候条件,即大风天气和是否伴有可以抑制沙尘天气的明显降水以及前期干旱少雨雪;其次是考虑沙尘源地分布。当堆积在西伯利亚至蒙古共和国的强大冷性高气压南下时,在其前部有温带气旋在蒙古东部至东北部一带猛烈发展,形成大范围的大风区,大风区经过干旱、少雨雪、植被覆盖差的沙漠、高原,如果没有明显的降水天气伴随,极易产生沙尘天气。另外,春季大气回暖迅速,本省也可以由偏南或偏西大风引起沙尘天气。

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冬春季寒潮大风的出现与冬季风的强弱有关。亚洲冬季风与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增温现象)密切相关,在厄尔尼诺年东亚冬季风强度弱,而在反厄尔尼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降温现象)年东亚冬季风势力强。在20世纪70年代,反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河北省乃至我国北方由寒潮大风所引起的沙尘天气比较频繁;在80~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沙尘日数则明显减少。2000年是处在20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之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造成河北省乃至我国北方冬春强寒潮大风的频繁出现,因此,引起多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过程。

土地沙化与沙尘天气: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是河北省土地沙化的内在因素。冀北高原沙区北部及内蒙多伦、商都等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的锡林郭勒沙漠化发展区为邻;西部与山西的左云、右玉和内蒙的丰镇等在内的长城沿线沙漠化发展区接壤,对本地特别是冀北高原地区形成半圆形包围。尤其是锡盟阴山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南北宽50~150千米,东西长达300千米,随盛行的西北风形成强大的风沙流,成为外部入侵沙的主要沙源。风沙流通过冀北高原南部沿线的怀安马市口、万全新河口、张北黑风口、崇礼三龙口和赤城独石口等五大天然隘口,沿峡谷沟道,刮向洋河、桑干河河畔,将河道积沙连同携带来的沙尘一起,卷向天空,形成桑、洋河岸数百里风沙线。在河道两侧山体的阻拦下,部分飞沙沉积、截留、堆积在河流南岸迎风面,形成宣化黄羊滩、怀安金沙滩、阳原开阳滩、怀来甘家滩和南马场等五大沙滩,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1.3万公顷。

张家口北部高原沙区是河北省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沙尘的发源地之一。全区有沙漠化土地5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2%,沙尘日数平均每年发生8~10天,是造成北京风沙危害的主要源头。位于张家口山地的永定河上游怀来县的五大沙地,也对北京的风沙灾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它们离北京最近。其中,南马场沙滩离北京天安门的直线距离只有72千米,而且还在以每年4~5米的速度向东移动。

承德也是河北省乃至北京的风沙发源地之一。张家口、承德两地区位于北京的上风方,毗邻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漠和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荒漠化严重,加上地势明显高出华北平原,每年春季,强劲的西北风携沙带土,长驱直入,横扫京津,并殃及河北省其他地区。

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自然植被不断减少,土地失去植物保护。在干旱、大风、植被减少的气候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使该地区土地沙漠化愈演愈烈,草场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加上盲目开发使自然植被消失,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使土壤退化、沙化、碱化及风蚀、水蚀过程加剧,激发了土地的沙漠化过程,使之由弱变强,有局部向整体逐渐发展和蔓延,形成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据统计,目前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72万公顷,涉及114个县,占全省总面积的14.5%,其中流动沙丘有9万公顷。例如,仅冀北高原的康保、尚义、张北三县沙化面积已由1958年的3万公顷增加到了67万多公顷,沙化面积扩大了近23倍。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

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北方沙尘暴50多年来总体趋势是在减少,但近年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回升趋势。影响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系统是位于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气旋,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乌拉尔山高压脊。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该地区气温显著升高,蒙古气旋减弱,高压加强,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使得中国北方沙尘暴减少。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改变,本省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也较高,可能将进入新一轮的沙尘暴相对活跃期。

3.龙卷风

龙卷风是自积雨云底伸展出来的到达地面的、强烈旋转的漏斗状云体,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风暴。

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的猛烈旋风。在其涡旋内部,空气柱强烈旋转着,当龙卷发生时,一个漏斗形或象鼻似的空气柱自积雨云底部向下伸展。龙卷风旋转空气柱的直径一般不超过1000米,在天气图上发现不了它。其移动路径长度为数十米至数十千米。一般出现在春、夏季。

龙卷风的类型可分为3种:陆龙卷、水龙卷和高空漏斗云。漏斗云的母体是积雨云,未触地时,称为高空漏斗云;若伸及水面,称为水龙卷;若伸及地面,称为陆龙卷。陆龙卷、水龙卷和高空漏斗云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陆龙卷移到水面,就成为水龙卷;水龙卷移到陆地,就成为陆龙卷。

龙卷风中心气压很低,当龙卷风经过时,气压先是迅速地下降,可降低200百帕,甚至800百帕,以后又极快地上升到原来的气压值。因此,龙卷风具有极大的吸力,若它在水面上经过,能吸起巨大的水柱;经由陆地时,能吸起巨大的沙尘,形成尘柱。龙卷风风速很大,通常约50米/秒,高者可达150~200米/秒,甚至还可超过声速。强大的风力能卷走巨大的物品。

4.大风、沙尘暴、龙卷风的防御措施

大风出现时,要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少骑自行车,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筑物下面逗留、避风;如果正在开车时,应将车驶入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如果住在帐篷里,应立刻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在水面作业或游泳,应立刻上岸避风,船舶要听从指挥,回港避风,帆船应尽早放下船帆;在房间里要关好窗户,适当加固,如遇危房,应立即搬出;暂停户外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如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农业生产设施应及时加固,成熟的作物尽快抢收;老、弱、病、幼人群切勿在大风天气外出,社区里的幼儿园、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建议停课。

农业防御大风灾害措施:一是选择抗风树种。在种植设计时,风口、风道处选择抗风性强的树种,而不要选择生长迅速而枝叶茂密及一些易受风害的树种。二是注意苗木质量及栽植技术。苗木移栽时,特别是移栽大树,如果根盘起得小,则因树身大,易遭风害。所以大树移栽时一定要立支柱,以免树身吹歪。在多风地区栽植,坑应适当大,如果小坑栽植,树会因根系不舒展,发育不好,重心不稳,易受风害。对于遭受大风危害的风树及时顺势扶正,培土为馒头形,修去部分枝条,并架支柱。对裂枝要捆紧基部伤面,促其愈合,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势的恢复。

沙尘暴灾害的防御必须做到“一听看、二观察、三防御”:

一听看:即收听(看)气象台站通过新闻媒体、气象网站、手机气象预警短信等方式发布的“沙尘暴预报警报天气信息”,提前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二观察:即观察天气演变。根据沙尘暴云团出现方位、移动方向(一般沙尘暴是自西北向东移动)、移动速度和自己所处环境等迅速作出防御应急措施;

三防御:一旦遇到沙尘暴天气时,应当采取后面所述几种方法进行科学防范。

如果你是在野外来不及躲避沙尘暴时,一定要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惊慌,应当选择山坡或(土丘)背风一侧,采取顺着风向趴地,双手抓住坚固物体或将头部放在双臂之间保护头部等自我保护措施,减少沙尘对眼睛、呼吸道等造成的损伤。

沙尘暴来临之前:关紧门窗,可用胶条对窗户进行封闭。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尽量减少外出,如必须外出要戴口罩纱巾、眼镜等物品,尽量避免骑自行车;电力通讯部门要注意安全保护。特别要防止线路中断,严防供电设备损坏后所引起的火灾危害;幼儿园和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出现特强沙尘暴时,建议学校停课或推迟上(放)学时间;应当停止露天高空作业等,加固建筑塔吊等设备,加固各种蔬菜大棚,对晾晒的物品进行覆盖保护;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防尘工作;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关于沙尘暴的预报、警报信息,并到安全地方暂避。

突然袭来沙尘暴的防御措施:不要外出。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户外人员,要迅速远离水渠、河岸、高压线、水井、吊车、大型广告牌等危险地段,到安全地方躲避;因沙尘暴看不清路时,不要乱跑乱窜,可背向沙尘暴来向蹲下,等待沙尘暴过去;停止田间劳动,应趴在相对高坡的背风处,或者抓住牢固的物体,绝对不乱跑乱窜;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应打开防雾灯减速行驶或者停靠在安全的地方,停运避风。行驶在沙尘暴经过地区的火车,应当减速行驶,防止车厢侧翻;严防因沙尘暴气流挟裹的沙石打破车窗玻璃后,而引起的伤人事故。遇到有强沙尘暴天气过境的飞机场应当根据地面指挥命令,尚未起飞的应当停飞;飞行在途中的飞机应当避开沙尘暴天气经过的地区飞行;需要降落的飞机应当选择邻近无沙尘暴天气的机场降落;一旦发生气短、胸痛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尘土入眼时的防御措施:如果尘土不慎进入眼中,千万不要使劲揉眼睛,如果靠自己眼泪无法将尘土冲出,应立即请人帮助,把尘土、脏物取出;救助者先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然后检查伤者的眼睛;翻转上眼皮,用消毒棉签或干净手绢折叠出一个棱角轻轻拭出异物,并及时点几滴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如果尘土仍没有除去,可用杯、瓶等容器将温水倒入睁开的眼睛,冲走异物;如果上述方法仍未奏效,不要再尝试处理,用敷料轻轻盖住受伤的眼睛,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龙卷风的防范措施: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四、寒潮与霜冻

河北省内的冷冻灾主要是由寒潮大风引起的霜冻、雪冻等灾害。寒潮是强冷空气活动引起大范围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当冷空气入侵后,使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达5℃以下。寒潮是冬季影响河北省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北部地区春、秋两季也受其危害。春季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秋季寒潮易影响作物成熟,冬季寒潮会危害作物越冬。雪灾是因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过长给越冬作物、畜牧业、交通运输和群众生活带来的灾害。霜冻灾是植物生长季节里因植株体温降到0℃以下而受灾。发生霜冻时,如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可能不出现白霜,出现白霜时,有的作物也不一定发生霜冻。

1.寒潮

寒潮是河北省的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冬半年在特定的天气环流背景下,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聚积、暴发南下,造成大范围地区气温骤然大幅度下降,风向突变、风力猛增,常伴有雨雪、雨淞和霜冻天气,这种强冷空气活动称之为寒潮。寒潮出现常常会引发其他一些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低温冻害就是其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在秋末的11月份,由于寒潮降温,日最低气温≤-7℃时,常使冬小麦遭受冻害甚至死亡。低温冻害也会对北部高原和山区的畜牧业及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带来危害。寒潮天气过程出现时产生的低温冻害、大风、积雪,也常会使铁路路轨冻裂,影响交通,冻坏室外的各种设备和各种输送管道,酿成事故。寒潮大风不仅会影响航运安全,还会毁坏建筑,刮断电线等,影响通讯畅通和电力供应,干扰人们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寒潮标准。河北省因其气候特点,制订了本省的寒潮标准:

中等强度寒潮:①某站日最低气温≤5℃。②该日最低气温24小时下降≥6℃;48小时下降≥8℃;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4℃;48小时下降≥6℃。满足①且满足②四种情况中的一种情况,定该站该日有中等程度的寒潮。

强寒潮:①某站日最低气温≤5℃。②该日最低气温24小时下降≥8℃;48小时下降≥10℃;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6℃;48小时下降≥8℃。满足①且满足②四种情况中的一种情况,定该站该日有强寒潮。

寒潮过程标准:全省有3/4站同时或顺序出现中等强度寒潮,定为全省中等强度寒潮;达全省中等强度寒潮标准,同时全省1/2站出现强寒潮,定为全省强寒潮。

寒潮的时空分布:寒潮暴发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冀北和西北太行山高山地区寒潮出现较早,而结束得晚;冀中南部平原和冀东平原则反之。寒潮出现日期最早的是御道口,8月30日(1973年)就出现了寒潮天气;出现最晚的是南部的邢台,出现在1月7日(1965年),两地相差129天。结束寒潮天气过程最晚的也是御道口,其时间是6月30日(1964年),结束最早的寒潮天气过程是邢台在12月27日(1981年),两地相差半年之多。这说明由于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的综合影响造成了本省寒潮天气地理分布上有较大差异。

寒潮暴发的季节性较强,全省性强冷空气活动大都在每年10月至次年的4月之间,寒潮天气以11月份居多占23%,其余各月占11%~15%。强寒潮天气过程也以11月份居多,3~4月次之。

寒潮和强寒潮出现次数以北部高原地区为多,尤其是御道口,年平均寒潮天数为63天,强寒潮天数为36天;寒潮天数最多年份达86天之多,最少年份也在40天以上;强寒潮最多年份达56天,最少年份19天,其出现天数远远高于其他各站。寒潮天气出现较少的地区是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冀东平原地区,年平均寒潮天数在10~13天,强寒潮平均出现天数3~4天,年最多时也没超过28天,少的时候出现天数只有2天,而有的平原地区站点一年内甚至没有出现强寒潮天气,这和寒潮的侵入路径及河北省境内的特定地形有密切关系。

影响河北的寒潮天气过程的冷空气源地主要有新地岛、泰梅尔半岛、北欧、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俄罗斯东部及格陵兰。其中以来自新地岛、泰梅尔半岛最多,约占70%。侵入河北的冷空气路径大体可以分为西北路径、偏北路径及偏西路径三种。其中偏西路径入侵的寒潮天气过程最多,约占46%;其次为西北路径,最少是偏北路径。有时是两类路径或三类路径的冷空气先后影响,或在冀西部、北部汇合影响河北。

2.霜冻

霜冻是指春末秋初,在夜间和早晨,地面或叶面最低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低温现象。霜冻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入侵引起的。如果冷空气入侵造成平流降温,再加上夜间地面的辐射冷却,可使局地降温幅度加大。每年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每年春季最晚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霜冻。把地面最低温度≤0℃的初、终日定为初、终霜冻日。

初、终霜冻日期的地理分布:全省各站的平均初霜冻日期在8月31日至10月29日之间,南北差异很大。霜冻出现最早日期是7月27日,出现在最北部的御道口;最晚是11月21日,出现在南端的峰峰,两地相差127天。全省平均终冻霜日期在4月5日至6月12日之间,终霜冻最晚结束时间也是出现在北部的御道口6月30日;而最早结束时间是3月24日,南部有若干个站点出现过,两地相差98天。

霜冻强度:初霜冻出现得早,其强度虽小,但对作物的危害甚重,因该时作物尚未成熟,低温超过作物所能忍受的程度而受到伤害,并进而影响产量。初霜冻出现得晚,其强度虽重,但作物已进入成熟阶段或已开始收获,其损失较小。终霜冻则出现越早对作物的危害越轻,越晚则越重,尤其在河北省的北部和东北部。

霜冻强度分为轻、重、严重三个级别。轻霜冻地面最低温度为0~-2.0℃,部分作物受害,不耐低温的作物部分死亡。重霜冻地面最低温度为-2.1~-4.0℃,大部分作物受冻死亡,耐寒性作物部分受害。严重霜冻指的是地面最低温度低于-4.1℃的霜冻,严重霜冻出现后全部作物受冻致死。全省轻霜冻10年之中可有7、8年出现。重霜冻10年可有1.2年出现。严重霜冻10至20年出现一次。

霜冻强度具有不连续性。初霜冻南轻北重,终霜冻南重北轻。在同一纬度上,山区重于平原,山谷洼地重于高岗平原。

3.寒潮与霜冻的防御措施

寒潮天气出现时,要关好门窗,加固室外搭建物;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护,减少外出,加强呼吸道、心脑血管等疾病预防;船舶应进港避风,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停止;处于危旧房屋内的人员要视风、雨雪情况进行撤离;如遇道路有积雪和冰冻,出门当心路滑跌倒,少骑自行车,汽车要采取防滑措施,服从交通指挥,慢速安全驾驶,行人要注意远离或避让汽车;农业生产上遇寒潮、低温、冰冻时,对生产设施(大棚等)进行加固,露地作物通过田间灌溉、覆盖薄膜、草木灰、草帘、熏烟、喷洒防冻液等减少冻害,对家畜、水产品采取防冻措施;砖瓦厂保温防冻、新浇水泥要覆盖防冻。

防御霜冻造成农业灾害的措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选择适宜种植地区、营造防护林、选用作物品种等。人工防霜冻是人们主动采取措施,改变易于形成霜冻的温度条件,保护农作物不受其害。选种耐寒作物和品种,培育抗寒高产品种;促进抗寒锻炼,培育壮苗,提高植物抗寒力;选择背风向阳避冻地形,营造防护林和风障;采取暂时改善局部区域小气候的措施;喷洒抑制冰核活性细菌剂,降低冰点;合理安排播栽期,使敏感期避开霜冻;加强田间管理,如使用暖房、阳畦等进行育苗及栽培作物,促使作物提前成熟;根据气候预测,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及早熟品种,避过霜冻危害时期;参照农业气候区划,合理进行农业布局,根据作物种类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以避开霜冻。

物理防御霜冻方法:一是灌溉法。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保温效果较好;二是熏烟法。即燃烧柴草等发烟物体,在作物上面形成烟幕,使空气降温慢,并能提高株间温度。一般熏烟能达到增温0.5~2.0℃的效果;三是覆盖法。即用草帘、席子、草灰、尼龙布、作物秸秆、纸张等覆盖,或用土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农作遭受霜冻补救办法:如受害严重,尽快重新改种;如受害不重,可通过水肥管理促进分蘖、新芽长出,减轻冻害;对已经成熟的蔬菜瓜果,应及时采收,避免冻坏。

五、雷电

雷电是一种强危险性气象灾害。当地面温度高、湿度大、蒸发强时,湿热的空气被强大的上升气流推到空中,遇冷形成浓积云。由于云中冷暖气流上下交换,对流加剧,云滴发生强烈碰撞摩擦而产生电。当云中正负电荷形成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正负电荷就会放电中和,由于电流很大,温度极高,会产生强烈的火花,使空气急剧膨胀而爆炸,发生响声。火花就是闪电,响声就是雷声。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所以有雷电时总是先见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雷电对周围物体能感应起电。如果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在空中发生,除了对人类飞行器产生危害外,对地面物体没有什么危害。当云与地面物体感应起电时,会形成雷击危害。

雷击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雷击时强大的电流会造成人的心脏和呼吸系统停顿而使人丧生;雷电曾引起过无数次森林火灾,而使人类社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据2005~2009年资料统计,河北省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因气象灾害总死亡人数的50%。

雷电灾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云接近地面物体或者带异性电的两块云互相接近时,产生火花放电现象,电光很强,叫做闪电,同时发生的强大响声叫做雷,合称雷电。雷电发生时,常会由于强大电流的通过而杀伤人畜,破坏农作物、树木、电力交通设施、建筑物,形成灾害。雷电主要有线状雷或球状雷。线状雷不易致灾,球状雷能量较高,能在地上滚动,甚至穿墙入室,温度极高,易致灾。

1.建筑物防雷

在设计建设时应考虑做好雷电防范措施,定期请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应设立防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电灾害规章制度,落实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维护;建议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气象、土地、环境和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应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避免使用非标准生产的防雷产品和器件;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前应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雷击发生时应及时向防雷部门上报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避免再次雷击。

2.个人防雷基本原则

一是远离可能遭雷击的物体和场所,二是在室外时设法使自己及其随身携带的物品不要成为雷击的“爱”物。具体措施有:

(1)室内防雷:关闭门窗,尽量不外出;在室内时切断电源、拔掉天线插头,尽量不使用电器设备,不接听、拨打电话或手机。远离带电设备、金属管道、金属门窗等,不使用带喷头的淋浴器,不要用铁叉收取晒在凉台外的衣服;室内电源插座保护地线应接地良好。保持室内干燥,不要赤脚站在近窗口的泥地或水泥地上。

(2)室外防雷:在室外,应立即寻找庇护所,如装有避雷针的、钢架的或钢盘混凝土建筑物,作为避雷场所,具有完整金属车厢的车辆也可以利用。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采用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如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如果在野外,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和大树下避雨,这里最易受到雷击。不要待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不要站在高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帐篷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不要靠近铁轨、长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在野外的人群,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应拉开几米的距离,不要挤在一起,不要赤脚行走;不宜进入旷野孤立的棚屋、岗亭内避雨。不要在水边、海塘及岸边、山坡与田野交界处停留或生产作业。不要进行钓鱼、攀登、游泳、踢足球等户外活动;不宜骑自行车或开摩托车在雨中狂奔,不宜在旷野撑带金属把的雨伞,扛金属物的器具在雨中行走;如果公众头发竖起或皮肤发生颤动时,可能要发生雷击了,要立即倒在地上;雷击导致人体着火时,可用水或厚毯子、外衣等扑灭或就地翻滚或趴在有水的洼地、水池熄灭火焰。电器着火时应立刻切断电源,但是如果电器用具或插头在着火时千万不要用手去碰电器开关,无法切断电源时可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要用水灭火。

六、冰雹

冰雹是以雹胚为核心在冰雹云中撞冻大量过冷却水而形成的,是河北省夏季灾害性天气之一。它是伴随飑线、局地强风暴等强对流系统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破坏性很大,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河北省每年因遭受冰雹袭击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绝收的面积在9万公顷以上。

全省各地地方志中关于冰雹灾害记录之多,仅次于旱涝。俗话说“雹打一条线”,但有时降雹范围很广,成片地区受其影响,如1977年5月25日下午到前半夜,北京、天津及河北省8个地区56个县降雹。

河北省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遍及全省各地,发生季节多在春、夏和早秋,一天中多出现于午后和傍晚。雹区呈带状,长可达数十千米,宽有几百米至几千米。降雹时间一般为5~10分钟,移动速度达50千米/小时。

1.冰雹的地理分布

地势、地形、地貌对冰雹天气发生的物理条件有显著影响。造成省内冰雹地理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山区高于平原,二是海拔高处多于海拔低处。在同一纬度带内,西部太行山区多于东部平原,北部张家口坝上高原、山区海拔高于其东部的承德山区,冰雹次数前者多于后者。从北纬40度线可以看出,地势高低与冰雹次数的关系密切,高处降雹次数多,低处少。北部多于南部,同是山区,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山区,比南边的邢台、邯郸冰雹多;同是平原,廊坊、保定比邢台、邯郸多。

2.降雹的时间分布

时间分布:按一天全省有两个县出现冰雹算作一个雹日统计,平均每年出现雹日48天,出现最少的30天,最多的曾达66天。以一天有大于等于10个县出现冰雹为区域性冰雹日统计,则平均每年出现5次,最少1次,最多达9次。

每年3月到11月都可出现冰雹。最早出现冰雹日期为3月13日(1997年兴隆县马圈子水文站)、3月14日(1982年青龙县气象站)。最晚出现冰雹日期是11月20日(1971年昌黎、抚宁、秦皇岛气象站)。3月和11月出现冰雹的概率都很小,且不会成灾。4月和10月出现冰雹的概率也不大,成灾也不多。6月和7月出现冰雹的几率最高,无论两个县以上还是10个县以上的区域性冰雹日均是如此。全年降雹日有一半出现在6、7两个月。

时段分布:降雹在一天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大部分出现在午后和傍晚。根据河北省3227个站次的统计,降雹出现在13~19时的占75%,尤其集中于15~17时,占41%,降雹多发生在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稍后。

持续时间:雹云单体降雹在单站的时间为1~15分钟,持续5分钟以下的占61%,只有2%超过30分钟。属于热力为主的弱单体雹云降雹持续时间短,而热力和动力作用相结合的超级单体、传播单体的可长达6个小时。在一个观测点连续3天出现降雹的情况不多,主要发生在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连续2天降雹有2/3在张家口、承德地区。

3.冰雹的路径

河北省冰雹移动路径主要有13条:

第一条:尚义—张北—崇礼—赤城。

    尚义—万全—张家口。

    尚义—怀安—宣化—涿鹿—怀安。

第二条:沽源—丰宁—滦平。

第三条:御道口—围场。

第四条:隆化—承德市—平泉。

    隆化—承德市—下板城—宽城—青龙。

第五条:遵化—迁安—卢龙—抚宁—秦皇岛市。

第六条:玉田—丰润—唐山—滦南—乐亭。

第七条:固安—永清—霸州—文安—青县。

第八条:满城—保定—高阳—肃宁—海兴。

第九条:饶阳—献县—泊头—南皮—盐山—海兴。

    饶阳—献县—泊头—东光—吴桥。

第十条:小觉(平山)—获鹿—石家庄市—藁城—晋州—辛集。

第十一条:赞皇—临城。

第十二条:浆水—邢台市。

第十三条:武安—邯郸市。

河北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时雹云天气系统多数来源于西北方向,所以冰雹路径大多数起点于西北,落点于东南,大致呈西北—东南向。降雹途中由于受地形影响,在冰雹主要路径上有分道现象。

4.冰雹的防御措施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牲畜及室外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降雹时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若冰雹袭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较坚固的建筑物躲避;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冰雹常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农业防雹措施: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形成雹云的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人工防雹:开展人工防雹,是使雹云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人工防雹主要措施有:用火箭、高炮或飞机把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争食过冷水,从而使冰雹变小;在地面上向雹云发射火箭弹、炮弹,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投放或发射炮弹,播撒人工冰核从而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向暖云部分播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部分播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

七、高温与干热风

1.高温

气象部门规定,一日内有两个以上相邻地、市出现高温≥35℃时,即定为一个高温日。在预报服务中,根据河北省具体情况规定,中南部平原地区日最高气温达38℃以上定为高温日。

高温日的地理分布:≥35℃高温年平均日数在保定和沧州以南的平原地区均在10天以上,位于中心的清河、赞皇一带多达17天;长城以北和冀东平原在3天以下,其中滦河以东和坝上地区不足1天。由于地势关系,同一地区内高温平均日数可有很大差异,如保定(海拔17.2米)为14.5天,而其西北方向相距80多千米的涞源县城(海拔844.1米)仅0.5天。

高温的时间和强度分布:河北南部平原高温一般始于5月下旬,最早出现在4月24日(1973年),当日涉县、大名、邯郸、邢台最高气温均≥35℃。5月高温平均日数在保定和沧州以南为1~2天,中心位于赞皇和清河。

5月的高温强度以35~37℃为多,中心位于清河、吴桥。38~40℃的高温区多出现在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

6月高温天气明显增多,强度也增大。辽阔的中南部平原年平均日数达7天,但石家庄和保定两地区的西部山区却不到1天。6月35~37℃高温平均日数比5月增多3~5天,中心移至晋县一带,同时38~40℃高温范围扩展到长城以北,中心位于邢台地区。但出现40℃以上高温的范围仅限于中南部平原。

7月除东北地区青龙、秦皇岛、乐亭等沿海高温天气略比6月增多外,其余广大地区普遍减少,中南部平原减少2天左右,中心位于宁晋。35~37℃和38~40℃高温区与6月相同,但出现频率明显减少。>40℃高温主要出现在滹沱河和滏阳河流域,但其发生概率也不超过10%。

高温对人畜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时间在烈日、高温条件下作业,体力消耗大,容易引起中暑和死亡。河北省人畜因高温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方志记载,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六、七月间(农历),东光、唐县、获鹿、灵寿、正定、宁晋等县皆有因酷热而渴死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石家庄地区1971年7月15~17日因高温(36~38℃)和高湿(相对湿度70%)有一百多人和数百头牲畜死亡。1972年6月下旬到7月初,河北南部平原地区,因高温酷热而死亡的人数竟达数百人。2009年6月20日至7月7日,河北省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平均日最高气温34.7℃,中南部地区超过35℃,其中正定、藁城、石家庄、无极、栾城、任县连续15天日最高气温超过35℃。全省有26个县市达到或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其中14个县市突破历史同期最长连续高温日数。特别是23日至25日,中南部地区连续3天出现超过40℃的高温酷热天气。25日,邢台市沙河站日最高气温达44.4℃,突破河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日最高气温历史极值,18个站突破该站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干热风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到成熟(5月中旬到6月中旬)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因其主要对成熟期的小麦造成危害,所以也称为小麦干热风。

干热风的指标是选用温度、湿度、风力三要素组合来确定的。轻干热风的指标是14时气温>30℃,14时相对湿度<30%,14时风速>3米/秒。中干热风的指标是14时气温>33℃,14时相对湿度<25%,14时风速>3米/秒。重干热风的指标是14时气温>35℃,14时相对湿度<20%,14时风速>3米/秒。另规定凡一日内有两个以上相邻地、市出现干热风时,定为干热风日。

干热风是危害小麦的重要气象灾害。小麦遭遇干热风时,植株蒸腾强度骤然加大,根系活力减退,造成水分平衡失调,生理机能加速,致使植株过早衰老,出现叶黄茎萎,芒炸颖开,甚至青枯逼熟,导致小麦失去正常生机,使千粒重降低,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20%以上。

最早期干热风出现于5月11日,最晚在6月21日结束。此段时间正值小麦灌浆和成熟期,影响甚大,尤其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干热风天气持续时间以2天为最多,最长时间5~6天,但每年平均只有0.5次。河北省干热风年平均值为8.8天,20世纪60年代的干热风天气偏多(年平均10.5天),进入70年代明显偏少(年平均7.9天);重干热风也相应由5.5天减少到3.7天。

干热风地理分布特点是北少南多,由北向南增加,低平原多于滨海平原和半山区,半山区略多于滨海平原;北弱南强,低平原重于滨海平原和半山区;低平原南部干热风强度为全省之冠。

廊坊、涿州以北地区年平均轻型干热风日数在3天以下,沟谷盆地略多一些;以南地区为4天以上,其中以石家庄和衡水以南地区为全省干热风多发区,发生次数在6~8天以上;重型干热风天气年平均天数仍然是北少南多,廊坊、涿州以北地区年平均不到1天;以南地区在1天以上,并向南逐渐增多,中南部低平原多于西部半山区和东部滨海平原,其中最严重发生区出现在邢台以东、衡水西南滏阳河支流河川区,年平均出现在5天以上。

3.高温与干热风的防御措施

高温天外出活动前做好防晒准备,穿浅色衣服,打遮阳伞,戴太阳镜,同时贮备一些防暑药品和足够的饮用水;户外活动合理安排时间,避免中午和午后外出,且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老弱病人最好不要外出,如外出要有人陪护;露天高温作业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准备必要的饮水和防暑药品,作业者如感不舒服时应迅速中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学校等场所应有降温措施并保持通风;如发生中暑后,应立刻从高温环境移到阴凉场所,敞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出现呼吸困难或昏迷时应立刻送医院救治。

干热风的防御,主要是营造防护林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以便灌溉(浇灌、喷灌)以及施用化学药剂等。一是适时浇足灌浆水。灌浆水一般在小麦灌浆初期(麦收前2~3周左右)浇。如小麦生长前期天气干旱少雨,则应早浇浆水;二是酌情浇好麦黄水。对高肥水麦田,浇麦黄水易引起减产。所以,对这类麦田只要在小麦灌浆期没下透雨,就应在小雨后把水浇足,以免再浇麦黄水。对保水力差的地块,当土壤缺水时,可在麦收前8~10天浇一次麦黄水。根据气象预报,如果浇后2~3天内,可能有5级以上大风时,则不要进行浇水;三是喷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为了提高麦秆内磷钾含量,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可在小麦孕穗、抽穗和扬花期,各喷一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次每1/15公顷喷50~75千克。但要注意,该溶液不能与碱性化学药剂混合使用。

八、雾和霾

1.大雾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而成的,它对能见度有很大影响。气象部门规定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叫大雾,小于10千米的叫轻雾。

雾对海、陆、空、交通及通讯等方面的影响很大,尤其在较严重的情况下,常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通讯中断、电网遭到破坏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1985年2月5日至9日,由于受西南气流的影响,来自印缅的潮湿空气长期聚集在河北省上空,造成了大面积的大雾天气。这次大雾波及本省整个平原地区及其边缘山区,每日持续达7~8小时。据电力部门统计,在此期间,本省南电网6个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900多千米输电线路上30多个基杆塔发生“污闪”,27条22万伏以上高压线路跳闸88次,使国家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再如1990年2月5日~12日,全省大面积出现大雾期间,在任丘县路段导致了一起死亡7人伤5人的特大交通事故;大雾造成大面积“污闪”掉闸,南网6个地区的大面积“污闪”波及5个220千伏站,使27条220千伏线路多条110千伏线路造成大面积停电,损失相当严重。石家庄火车站停电1小时,造成30对火车停开。

污闪凝冻天气导致输电线路绝缘不良的现象称为“污闪”,污闪现象发生最终引起停电事故。污闪是在空气中的湿度、水汽和污染物适宜的条件下,在输电线路绝缘处发生的。污闪现象大多发生在冬季的1、2月份或早春的3月份。在冬季,雾、雨天气发生时,因空气湿度大,导线、瓷瓶上的雾、雾凇越积越厚,当冰晶反复融结时,细微的雪水滴沿瓷瓶串带下污水,沟通“污闪”通道,导致“污闪”发生。

雾的地理、时间分布:大雾天气受地形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山前平原多、山区较少,且山前平原区持续出现日数及最长连续出现时数最长。河北省沿海海岸雾少的特征和南方海区雾日特多现象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南方海区多平流雾,而河北省大部分为辐射雾,沿海风速较大,破坏了辐射雾的形成。

由于河北省多为辐射雾,一般在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大雾。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日出前后的5~7时最易生成大雾,10时后至18时前生成的概率最小。

一年中,大雾的平均季节分布为秋季最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

雾的形成:河北省多为辐射雾,即由于夜间降温,在微风的情况下,水汽凝结而成。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日出前最盛,日出后逐渐消散,持续时间一般为1~2小时,短的甚至不足1小时。石家庄以南地区,冬季可持续2~4小时。有时也出现平流雾,即暖湿气流到冷地面凝结而成,这种雾范围广,密度大,持续时间长。

2.霾

霾的主要成分是尘埃,如硫酸、硝酸一类微小颗粒物(常为PM2.5)。2008年监测表明,北京地区PM10中气溶胶粒子污染可归为燃煤、燃油、与经济活动和居民日常活动有关的溶剂排放等三大来源,对2013年北京地区颗粒物PM10和PM2.5化学成分的分析和综合源解析,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

霾形成时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下,能见度为1千米以上10千米以下,颜色有点儿发黄或呈褐色。污染物排放是形成霾的“元凶”,而气象条件是形成霾的“帮凶”。

京津冀地区为全国霾气溶胶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霾日数呈现城市比农村多、平原比山区多的特点。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型城市及周边地区,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和天津市年雾或霾日数在120天以上。有网友调侃:“烟雾朦胧,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四面霾伏,昨日围城今又围城。”

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由于受太行山、燕山山脉组成的“弧形山脉”影响,使山前暖区空气流动性较小、污染物和水汽容易聚集,为霾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没有冷空气影响时,平原吹东南风、偏南风,受山脉的阻挡,霾容易在平原一带积聚。

近50年来,河北省秋冬季平均风速及大风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平均风速每10年减小0.22米/秒,大风日数每10年减少1.9天;相对湿度略呈增加的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4%。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雾和霾天气的形成。

3.雾和霾的防御措施

遇大雾天气要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尽量戴口罩。有晨雾时不要开窗;不要进行室外活动和露天集会;穿越马路要看清来往车辆,遇轮渡等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减少开车外出,必须开车时打开前后雾灯,如没有雾灯可开近光灯,但别开远光灯。控制车速,与前车保持足够制动距离,慢速行驶,切忌开快车,勤按喇叭警告行人和车辆。紧盯前方,勿忘方向,及时除去挡风玻璃上的雾水,在雾中停车时,要紧靠路边,最好开到道路以外,打开雾灯,不要坐在车里;船只慢速航行,严格执行瞭望制度。

预防和减轻霾天气灾害,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大霾多发区大气环境的治理力度,尤其是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总量控制;严格限制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周边,尤其是上风向高污染工业的发展,从源头上遏制霾天气日益增多增强的趋势。应加强霾天气的应急管理,增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在出现静风、逆温等易导致霾天气情况下,限制机动车的使用和污染企业的生产;加强对城市居民,特别是老人、儿童、病患等弱势群体预防霾天气的指导和救助,减少出行和户外活动;加强民航和城市交通的管理和疏导以及电力系统污闪防护等,减轻霾天气的灾害影响。

九、暴雪

暴雪是指24小时降水量≥10.0毫米的降雪天气过程。暴雪灾害影响交通、通讯、输电线路安全;冻坏农作物,导致农业歉收或严重减产,对蔬菜生产和供应造成不利影响;伴随低温冻害,致使老人及牲畜冻伤或冻死,造成道路积冰,致使交通事故多发和行人跌倒或摔伤。

2009年11月8日至12日,河北省先后出现全省范围强降雪,张家口南部、廊坊北部、唐山北部、保定南部、沧州南部、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降大到暴雪,其中石家庄市有8个县降水量为51.1~93.5毫米,石家庄市区降水量最大为93.5毫米;除此之外其他地区降小到中雪。全省有47个县市的最大积雪深度突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其中石家庄大部、邢台西部、邯郸西部累计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石家庄市区累计积雪深度最大为55厘米;中南部地区有29个县市日最大降雪量突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主要集中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和衡水地区。伴随强降雪,11月9~12日河北省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温天气,期间全省范围均达到强寒潮。据省民政部门统计,这次暴雪使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张家口、廊坊等市的87个县(市、区)、328.4万人受灾,其中因灾死亡7人,受伤10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2.7千公顷,因灾倒塌房屋1544间,损坏房屋5046间,倒塌农业大棚22517个,城市集贸市场等大量设施被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2743亿元。

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北方地区的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暴雪的防御措施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减少出行,贮备足够的食物和水,必须外出时采取保暖措施,不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避免摔伤;车辆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可给轮胎适当放气,增加与路面的摩擦力,听从交警指挥,减速慢行,与前车保持足够的距离,车辆拐弯要提前减速,避免急刹,有条件应安装防滑链,佩带色镜;出现交通事故或车辆抛锚后要及时在车辆后方设立明显标志以防止连环交通事故;在室外要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避免被砸伤,路过桥下、屋檐等处时要注意观察或绕道而行,避免因冰凌融化脱落伤人;注意不要待在结构不安全的房子中,大跨度的厂房等要进行加固;及时开展道路积雪清扫,树木积雪清除,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清除房顶积雪;农作物采取覆盖等防冻措施,大棚等设施要及时除雪,防止压垮,野外牲畜要及时赶到圈里喂养,并准备足够的饲料;如果被积雪围困要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求救。

2.暴雪来临前的准备

关注气象部门关于暴雪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准备工作;暴雪来临前要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尽可能减少车辆外出,并躲避到安全地方;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可能会停航或封闭,要及时取消或调整出行计划;做好防寒保暖准备,储备足够的食物和水;不要待在不结实不安全的建筑物内;农牧区要备好粮草,将野外牲畜赶到圈里喂养;对农作物要采取防冻措施,防止作物受冻害。

3.暴风雪突袭如何应对

大家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如果在室外,要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避免砸伤。路过桥下、屋檐等处时,要小心观察或绕道通过,以免因冰凌融化脱落伤人;非机动车应给轮胎少量放气,以增加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要听众交通民警指挥,服从交通疏导安排;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和交通信息,避免因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停航或封闭而耽误出行;驾驶汽车时要慢速行驶并与前车保持距离。车辆拐弯前要提前减速,避免踩急刹车。有条件要安装防滑链,佩戴墨镜;出现交通事故后,应在现场后方设置明显标志,以防连环撞车;如果发生断电事故,要及时报告电力部门处理。

十、连阴雨

所谓连阴雨是指连续3天以上,每天日照≤2小时,其中至少有2个雨日,视为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

本省连阴雨春夏秋三季都可能出现,但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危害重的主要是4~9月出现的连阴雨,尤其是春播、麦收、秋收季节的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更大。

1.春播连阴雨

4月正值全省春作物播种时期,播前出现连阴雨会造成推迟下种,播后出现连阴雨会使种子霉烂。春季连阴雨又常与低温相伴,影响春小麦、春玉米、棉花等春播作物的出苗和生长。4月连阴雨基本上是南部多、北部少;太行山区多,燕山山区少;山前平原多,其他地区少。

2.麦收连阴雨

6月是河北省麦收季节,麦收期间出现连阴雨天气,轻则影响收打,重则使麦子发芽霉烂,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989年6月10~13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使中南部正在收割或刚刚收割的小麦发芽霉烂。据统计,全省发芽霉烂的小麦面积多达924.7万亩,损失小麦9亿公斤以上,这次连阴雨影响是历史上损失最大的一年。省会石家庄市及部分县市供应的面粉全是黏面,营养成分严重下降,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3.秋收连阴雨

9月是秋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冬小麦播种的始期。秋季出现的连阴雨会造成秋粮和棉花及经济作物减产,影响秋收种麦。9月连阴雨为南部多,北部少;西部多,东部少;太行山区多,燕山山区少。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的年份有1969年、1978年、1985年、1995年、2007年。

1995年8月29日~9月9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12天的阴雨天气,过程雨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石家庄市和邢台北部达100~170毫米。这次秋季连阴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是历史上少有的。伴随连阴雨是低温寡照,9月上旬北部日照30~40小时,气温比常年偏低1℃;中南部日照仅10~20小时,气温比常年偏低2~3℃。日照少,光合效率低,使大秋作物贪青晚熟,穗小粒秕,严重影响籽粒增重。同时,使春玉米成熟期比常年推迟3~10天,棉花裂铃晚4~13天,而且棉花烂铃增加,裂铃不畅,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受这次阴雨影响,石家庄市部分县9月1~13日,玉米发生青枯病,整株枯死,叶片全部失去功能,受害面积约100~150万亩。

2007年9月26日至10月10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持续出现连阴雨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连续降水日数之多为历史同期所罕见。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全省393.7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79.87千公顷,倒塌毁坏房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79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4亿元。

晚唐诗人杜牧的脍炙人口的《清明》诗,道出了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道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代诗人韩愈在《初春小雨》中描写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连阴雨的防御措施

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安排农事活动,特别是播种收获等关键农事活动应尽量避开连阴雨常发时段;遇连阴雨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增施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株,增强抗逆性;播种和收获关键农事季节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以便及时抢收和适时播种;选用培育耐荫品种,减轻连阴雨的危害。

十一、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破坏性较强的气象次生灾害。当海水潮位处于高潮时,若出现强烈的大风扰动,如强风暴和气压骤变、向岸大风即推波助澜,使水位暴涨,海水溢侵内陆造成灾害。

河北省渤海沿岸从秦皇岛至黄骅大口河陆地海岸长487千米。包括秦皇岛市及所属抚宁县、昌黎县、唐山市属乐亭县、唐海县、丰南县、天津市、沧州市属黄骅市、海兴县。

形成严重风暴潮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三个:一是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风,二是具有有利的岸带地形(如喇叭口状港湾及平缓海滩),三是具有天文大潮的配合。渤海为一个向东开口的港湾浅海,位于半封闭型的渤海湾内,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当渤海出现强烈而持久的偏东大风时,海水便会不断地在渤海湾内堆积,形成风暴潮。河北沿海历史上强大的风暴潮多与天文大潮配合,两者叠加,潮位更高,造成严重的灾害。

河北省滨海在朔、望期一般潮高2~3米,持续约2小时,这时若遇向岸大风(东风、东北风、东南风)持续2天,就会发生4~5米高的大海潮,侵陆20~30千米,雨季还常伴有暴雨。风暴潮对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建设具有很大的危害。如1938年8月11日,河北沿海出现6级以上东北风、大暴雨,8时左右海潮涌向陆地,到中午大潮时间,汹涌澎湃的海潮侵陆20千米,船只被卷到陆上,大潮浸淹地区水深5米,历时4天才退去,致使宋家庄(属海兴县)一带土地两、三年无法耕种。据近百年资料看,1895、1911、1917、1926、1938、1939、1949、1965、1972、1985、1992、1997年都发生过风暴潮。河北沿海风暴潮平均1.6年发生一次,其中成灾风暴潮9.6年发生一次。

河北沿海风暴潮的地域分布:沧州、天津沿海为风暴潮的重灾区,唐山地区沿海为风暴潮的中灾区,秦皇岛沿海为风暴潮的轻灾区。河北沿海各地高潮位和受灾程度从南向北递减。

风暴潮的成因,可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强冷空气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主要出现在夏季的7~9月,强冷空气风暴潮主要出现在春秋季的2~5月和10~11月。影响风暴潮的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经黄海进入渤海登陆,二是东海登陆后再由渤海湾入海。500百帕环流特征为“东高西低”。热带气旋在影响前24小时都达到台风强度,中心多位于长江口附近,当向北移至山东半岛时,河北沿海即产生风暴潮。影响风暴潮的强冷空气路径,是自西向东移动到东北平原受到阻挡转向南下取偏东路径影响华北。在500百帕图上,乌拉尔山地区的高压脊发展东移,地面形成“北高南低”的气压形势。此时,河北沿海常出现持续性的偏东大风,使潮位猛增而形成风暴潮。

风暴潮多发生在朔、望日及其以后的1~4天内。在夏季最易产生成灾风暴潮的季节中,一天内05时和17时左右是最易产生风暴潮高峰的时刻。

风暴潮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报和紧急疏散计划等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指在可能遭受风暴潮灾的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工程;非工程措施一是建立完善风暴潮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警报信息等,二是防潮指挥部门依据预报警报实施恰当的防潮指挥,必要时按照疏散计划确定的路线将人员和贵重的物质财产转移到预先确定的“避难所”。这些减轻风暴潮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在减灾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