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及其特点背景

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及其特点背景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阶段为人类直接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阶段。我国生物资源分布及不均匀,东部季风区及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自然植被和珍稀动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充分调查掌握我国生物资源状况,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将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发展。按动物地理分布,中国动物区系具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特点。由此可见中国野生动物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具有悠久

第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及其特点背景

一、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简史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类便与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生物息息相关,生物成为人类生活、生存的基本源泉。虽然,早期人类并不完全清楚生物资源的所有价值,但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和大自然做斗争,以周围的各种动植物为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生物资源资源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类直接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阶段。在该阶段人类完全依赖于自然界,生活于森林中,以森林作为居住、隐蔽的场所,以采集各种野生植物及种子、捕食动物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古书上记载的“构木为巢”、“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等,都是人类对野生生物的直接利用。当然,这种直接利用,在目前的人类生活中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深山、人烟稀少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主要靠猎取野生生物。例如,生活于我国东北部地区的鄂温克族以及生活在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进入20世纪以后仍然以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

第二阶段为引种、驯化、选种、育种为主的阶段,从此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油直接获取,逐渐变成种植者和养殖者,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据考古证明,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是绵羊,狗被驯养的时间普遍也认为很早,甚至不晚于羊,或认为早至旧石器的晚期就已被驯养。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橡实、槐实、菱、芡、麻栎、山桃等野生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出土有水牛头骨16件,被认为可能是驯化的水牛,与南方的原始农业似乎很有联系。在距今9000年至7000年间,栽培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已经出现了。早在4700多年前,我国已开始在户外养蚕。从夏商时代出土的甲骨文的记载中,可知当时马、牛、羊、鸡、犬、猪等家畜的饲养业都发展起来了,至西周和春秋战国,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农业出现以后,饲养家畜逐渐转为副业。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生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动物养殖、植物栽培的一套技术,培育出优于野生生物性状的大量的农作物及家畜、家禽。

第三阶段为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化学合成、生物技术去改造生物资源。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物资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类不但清楚了生物有机体的物质组成、生理功能、形态结构,而且进行模拟合成对人类健康、生活有益的物质及按照人的愿望培育新品种,如我国首次于1965年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美国科学家于1977年把人脑激素基因移入大肠杆菌中,产生生长素释放抑制素;1997年英国学者利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克隆羊—“多莉”,随后克隆猴、克隆牛获得成功。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如雨后春笋。如美国将抗虫基因植入棉体,培育出抗虫棉,获得抗虫效果显着的新品种。目前,用基因工程治疗遗传疾病、培育移植器官,都获得重大进展。

二、中国生物资源现状分析

(一)物种的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其动植物种类数量之多均列世界前列。我国生物资源分布及不均匀,东部季风区及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自然植被和珍稀动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而广大的西北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贫乏。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不少地方终年冰雪皑皑,生命稀少。充分调查掌握我国生物资源状况,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将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发展。

1.植物资源及利用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因之植被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北方针叶林等植被类型。广大的西北内陆,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表现出干旱大陆的特征。青藏高原多种植被的分布显示了高寒植被类型的特点。

我国庞大的植物宝库中不但植被类型多样,而且植物的区系成分和种类也占据多数。据调查,我国植物区系中含有泛北极、古热带、泛热带和古地中海等地理成分。据统计,全国有高等植物300多科,2 980多属,30 000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90余属。木本植物约8 000种,其中乔木约2 000余种。苔藓植物约有106科,占据世界总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占世界科数的80%。

植物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罪密切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植被已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目前已被利用的植物资源归纳起来可分为五大类:食用植物,食用植物可分为直接食用和间接食用两种。在直接食用植物中包括粮食植物,计有100种,食用油植物100种,糖料植物50种,蔬菜类植物700种,水果类植物300类,饮料类植物50种。(3)简介食用植物包括了饲料植物,计有500种,牧草植物2 500种;药用植物,药用植物计有:中药用植物1 000种,兽药用植物500种,土农药用植物200种,草药4 000种;工业用植物,工业用植物包括:木材2 000种,纤维植物1 200种,橡胶植物100种,芳香油植物350种,鞣质植物300种,色素植物60种,寄主植物300种,编制植物150种,还有昆虫胶植物等;环保植物,环保植物中有:观赏植物500种,指示植物160种,此外还有固沙防污、固氮植物;种质植物,此类植物不是以生产为主,而是起到一个种质的作用(其中重点保护植物354种)。

2.野生动物资源及利用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种类。按动物地理分布,中国动物区系具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特点。古北界包括欧洲、非洲撒哈拉沙漠北部(一般以北回归线为界),我国喜马拉雅山以北和长江下游以北,以及日本、冰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东洋界亦称印度—马来西亚区,主要在亚洲热带部分,包括南亚,我国南部,以及东南亚、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爪哇及巴里。

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 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中国鸟类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鸟类1/7。其中雁鸭类全世界共有166种,中国占有46种;全世界有15种鹤,我国有9种,占一半以上。我国兽类动物占世界兽类1/10,尤其像大熊猫、白唇鹿麋鹿、金丝猴等均为中国特有种;灵长类在中国有16种之多,这类动物在俄国、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完全没有。(4)由此可见中国野生动物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具有悠久历史,早在4 000年前,我国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将野蚕驯化为家蚕。2 000年前,我国有关古书就有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的记载,如《礼记·月令》中按月叙述了采伐、渔猎和保护项目;《周礼》、《逸周书·文传解》中海记载了有关管理的规定;据《本草纲目》记载,有409种动物可利用入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很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对野生动物采取的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经营利用”。1962年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制定了关于野生动物资源事业发展方针,强调“护、养、猎”并举,严格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条件,开展经济动物的饲养,以养代猎,合理猎取利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在我国的《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刑法》中,也有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明文规定。这些法规着重指出:保护珍贵稀有动物和植物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对违反规定私自猎捕、买卖、走私珍禽珍兽或其他动物资源等犯罪活动,必须彻底追查,依法惩办。

另外,我国还加快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于1956年在广东省建立,当时正是中国对自然资源全面进行科学调查的阶段。在随后的9年中,有建立了18个保护区,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西双版纳、卧龙、王郎和长白山保护区等。1966~1972年文革期间,保护区的建立工作基本停止,以建立的保护区也遭到严重破坏。1973~1978年,我国重新进入了建立保护区的时期,保护区总数达34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对保护区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保护区数量急剧增加,现在每年都有100多个新建保护区。到目前为止,全国自然保护区约有800个,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5)

(二)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虽然丰富,但近年来资源急剧下降,有些生物已经灭绝,有些生物则变成了稀有种或濒危种。如犀牛、野马、麋鹿、白臀叶猴和新疆虎在我国的绝迹是近期发生的。调查资料表明,多种长臂猿及叶猴、金丝猴、懒猴、东北虎华南虎雪豹、台湾云豹、亚洲象、野骆驼、海南坡鹿、高鼻羚羊、白鳍豚、扬子鳄和白鲟等众多物种的分布区已大大缩小,种群数量也显著下降,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华南虎在解放初期还有不少,仅湖南省1952~1953年就捕获171只,但目前据估计,野生东北虎和华南虎都已不足50只。仅产于我国长江中的白鳍豚有人估计只有100只左右,扬子鳄尚有少量残存于安徽省。我国的云豹,过去从喜马拉雅山到台湾一带广泛分布,现在已十分少见,台湾最后一次捕杀云豹记录是在1972年,此后在台湾就再没有人看到过这种美丽的猫科动物了。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我国珍禽黑额山噪鹛于1983年在甘肃省卓尼县林区被发现,可见这种鸣禽已极为罕见。植物方面,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已有354种植物正式列入了国家濒危植物名录。至于低等动植物和海洋生物,还没有被发现就已灭绝和濒于灭绝的种类可能就更多了。

从野生动物的产品数量也可以看出动物资源遭受破坏的严重性。例如,以往我国麝香平均每年出口100 000~150 000kg,现在每年要进口;20世纪50年代我国平均年生产野生动物皮张1 900万张,60年代为1 300万张,而70年代只有700~1 000万张。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

我国已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有了法律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确定了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六条规定了对违反水产资源法规、违反森林法的规定的处罚规定,其中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又在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明确了对我国森林的保护措施。

我国在1988年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动物犯罪”作了补充规定。又在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此外,我国还修订并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规定了大熊猫、金丝猴等100多种珍稀动物为国家保护动物,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还是《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签约国。因此,我国应以国家的保护法为准绳,严禁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禁止收购重点保护动物的一切产品,违者应予惩处。同时,也应自觉地遵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严禁对珍惜、濒危物种的任何产品随意出口,杜绝资源外流。此外,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和珍爱生物资源的自觉性也极具重要的意义。

三、生物资源多样性减少原因

(一)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随着都市化的扩大工业和农业化的发展,大片的生境被开发利用,使生物失去栖息地;森林滥砍乱伐、盲目开荒,草原的过度放牧和沼泽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等,都会引起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污染。栖息环境的减少和改变是生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多样性最高的地方,估计世界上50%的物种生活在其中,但全世界的热带雨林面积正急剧缩小,约比原有面积减少了一半,使很多生物失去生存场所和必须的资源。我国海南岛1956年天然森林1 3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5.7%,1964年降为18.7%,到1981年上半年仅存8.5%,森林郁闭度也大大减小,树种向单纯化方向发展,致使珍贵树种濒于绝迹,高大乔木残存无几。西双版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森林1 73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0%,而到1985年,森林面积仅存780万亩,覆盖度降到27%。(6)

原来连成一片的大面积生境被道路、农田、城镇和其他大范围的人类活动分割成小片,即生境片段化。生境片段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少,而且被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片段的过程。片段化的生境与原有生境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单位面积生境中具有更长的边界线,二是对每一生境片段来说,中心到边界的距离较近。目前大部分森林出现被退化的土地所围绕呈现的片段化,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如海南坡鹿、长臂猿、巨蜥、橙胸绿鸠等已近绝迹。20世纪50年代时,黑长臂猿尚有2 000只,分布于10多个县,现仅残存不足30只。一些常见种类如猕猴、赤鹿、海南黑熊、孔雀雉和原鸡等,现在已成了罕见种。

(二)掠夺式过度利用、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我国野生、羚羊鹿及珍贵毛皮动物、各种鱼类的物种种群数量大大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长期人工采摘、挖掘、很多野生药用植物,珍贵的食用菌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为了获得动物的肉、油脂、毛皮、长牙、角、羽毛和其他产品,人类一直都在捕捉和射杀野生动物。例如,新疆野马和新疆虎的滥捕乱猎已导致其灭绝。至今在我国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不少珍稀动物由于长期遭到乱捕滥猎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分布范围日趋缩小、数量减少,甚至处于濒危状态。高鼻羚羊解放初期在新疆还很容易看到,近20多年来已不见其踪迹;双峰野骆驼在60年代还成群出没,先除在阿尔金山山和东疆少数地方外,已很少见到它的踪迹;盘羊在60年代还成群出没于天山深处,现在已难以见到。黄羊、鹅喉羚、原羚和河狸等动物也已日渐稀少或数量锐减。其中,双峰野骆驼、蒙古野马、河狸和赛加羚羊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鹅喉羚和原羚属于三类保护动物。这些世界上珍贵稀少独特的生物种类,不仅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旦灭绝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观赏动物贸易,捕捉大量的活野生动物也是构成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一大威胁。例如,我国曾经出口活鸟的主要种类有红嘴相思鸟、画眉、绣眼鸟、百灵鸟、太平鸟、交嘴雀、八哥、鸳鸯等,每年就多达几百万只。浙江省1970年至1979年10年间共收购活鸟数百万只,其中红嘴相思鸟、绣眼鸟和画眉都超过了40万只,仅1978年就出口活鸟50多万只。

(三)环境受到污染

城乡工农业排放的废水,废气,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导致水域、大气和土壤污染。它们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中国的某些河流及不少湖泊被工业废水污染,使某些水生生物消亡。水体富营养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温室效应等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已对生物和人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经营品种的单一化

在农业上为了得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就种植单一的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产品种,使作物种类数量降低。这导致与之相应的捕食生物、固氮细菌、菌根、种子传播和传粉的生物以及在传统农业系统中通过长期共同进化的一些物种消失。如美国50%小麦田中种植9个小麦品种,71%玉米田中只种植6个玉米品种,在印度尼西亚有3/4的水稻来自单一母本后代,在过去15年内已有1 500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农业上品种高度一致性导致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他灾害的发生抵御能力下降。(7)林业上为了高产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如在热带,热带森林常常转变为咖啡、油棕、橡胶等种植园。

(五)外来种的引入

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地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这些往往导致整个的活动地区的陆生植物和动物的灭绝。自从1600年以来,由于外来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共有22个种灭绝。由于人类活动,有几万种无脊椎动物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一些岛屿国家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1840年以来,在新西兰,由于外来种引入使23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1 000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9个种类由于引入外来种而使之灭绝或近于灭绝。(8)外来种还使土著植物物种灭绝,如在菲律宾岛,由于引入山羊、猪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种土著植物灭绝,其中包括2个特有种。不仅如此,外来种的引入还会导致本土生物环境的丧失,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